“双循环”视域下国内居民新消费趋势及引导政策研究

2022-03-10 09:33董庆前柳源李治宇
重庆社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循环趋势政策

董庆前 柳源 李治宇

摘 要:活跃消费市场已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新形势下需要发挥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双循环发展格局对国内新消费环境、消费特点以及未来消费发展趋势产生重要影响。引导新消费需要科学认识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明确消费升级趋势,要通过加大培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和新经济,加快推进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和公共社会服务保障建设,提升优化新型消费的发展环境等方式来适应新型消费升级需求,为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消费新动能。

关键词:双循环;新消费;趋势;政策

基金项目: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专项“基于产业链重构视角的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现状及高质量发展研究”(215576131D);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软科学研究专项“创新型省份目标下河北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与模式研究”(215576120D)。

[中图分类号] F723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2)002-0056-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2.002.004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更多呈现出依靠消费引领的新特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了将扩大内需视为战略基点,提出要加快培育完善内需体系,发挥经济高质量及创新驱动供给作用。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不仅否定了西方主流国际经济学中的片面性理论观点,又揭示了我国与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多元平衡基础上动态平衡的客观规律,是对我国长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总结以及现实的科学预判[2],“双循环”格局意味着要充分利用大国在资源禀赋、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发挥消费对现代经济的引领作用。目前,虽然受新冠疫情以及国际贸易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但我国经济依然表现出强大韧性,整体发展向好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2020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负增长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经济一枝独秀,保持了正增长。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我国独有的市场消费优势。“十四五”期间,面临世界經济政治的复杂多变以及多种不稳定因素,国内消费也出现了新的拐点。传统的消费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向新兴服务、发展服务等产业转换,第二产业的绿色资源与能源性产品的消费增长将受到重点关注[3]。新的“内需体系”有别于以往的“扩大内需”,它突出市场优势满足消费需求,投资、消费、贸易、税收、储蓄等政策同步推进,坚持扩大内需并非向某个领域倾斜,在国内循环中纳入更多产业,使消费变为经济增长动力。

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当今世界正处于“低利率、低通胀和低经济增长率”状态,同时加上新冠疫情的到来,这种情况将会使经济发展面临停滞危机,挖掘需求的潜力需要立足于收入增长、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三个立足点[4]。“双循环”战略是面临大国冲突、国内消费不畅等因素,是中国顺应时代要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再定位,新的形势要求要从“出口—投资驱动模式”向“内需—创新驱动模式”转变[5]。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冲击下出现的新经济、新模式和新业态不断引发消费市场变革[6]。新发展格局下新消费品与服务的可获得性、价格的可负担性、使用或享用手段与技术的便捷性、与社会理论及价值观的适配性,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了新的思路[7]。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双循环”格局形成的态势下,消费出现了新的变化,从商品消费向非商品消费转变,数字化销售、线上服务、网络电商等成了消费的主要方式[8]。与此同时,我们已经建立的世界上最为齐全、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以及世界最大的人口规模、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人群等这些条件为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新发展格局的本质是中国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发展到了高水平的自强自立阶段,新发展格局是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大国经济优势和发展路径而探索的围绕自主创新驱动而设立的现代化战略[9]。要构建内需体系,需要明确我国所处的时代背景、科学把握理解内需体系的含义体系等,要把加快疏通影响国内大循环的各种障碍和推动国际大循环有效结合起来[10]。

通过对这些新形势下形成的新供给、新动力的深入分析,让我们明确应主动把握新的消费趋势、把握规律,加快推动“双循环”的格局。为此,立足于新时期时代特征,剖析我国消费经济领域新趋势和新特点,诠释新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有助于发挥新消费在推动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和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一、“双循环”下国内消费的理论基础

从经济思想史发展的历程来看,循环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758年魁奈出版的《经济表》,其可以说是最早用循环理论描述经济活动的。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来看,经济循环的出现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基础上的,《资本论》中提出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循环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理论明确提出社会再生产是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组成,这些环节在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下,形成了一个闭环,保障了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但是,由于价值规律的自身调节具有局限性,需要政府进行有计划的干预,从而保证市场经济的合理运行。同样,世界市场理论以及空间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都为当今我国的“双循环”格局提出奠定了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的工业化理论也指出工业化是工业驱动的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的提高和产业结构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演进过程,其实质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这一理论为当前通过“双循环”战略布局,推进创新发展、走高质量引领发展之路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这个意义来说,新时代的“双循环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当代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从西方经济学来看,从刘易斯、乔根森到拉尼斯和费景汉的二元经济模型以及托达罗的劳动力流动模型都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双循环”下的“国内循环现象”。与此同时,西方经济学中提到的成本理论、供求理论等以及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等,也可以视为目前“双循环”发展格局的经济理论基础。在有关比较优势理论的解释中,新古典经济学还解释要素禀赋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对外贸易可以扩大市场规模和增加消费者的选择,即通过经济外循环可以实现效用水平的提升。在钱纳里的“双缺口模型”“三缺口模型”“四缺口模型”以及《发展的格局:1950—1970》中,通过分析1950—1970年20年间大国和小国在发展格局上的长期趋势和差异,指出大国由于自身具有人口、市场等先天规模优势,具有较强的应对风险能力和对外经济的主动权。可以说这些理论都为“双循环”经济格局的构建提供了经济理论基础。

实际上,现有的经济学视角,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当前我们“双循环”战略布局的理论基础,为研究国内新消费需求提供理论支撑。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双循环”下国内消费的理论基础不是某一个单一的经济理论能够解释支撑的,是我国基于所处历史阶段和现实背景的综合思考,综合了以往的许多理论而作出的战略布局和选择。

二、双循环下新消费特点和趋势分析

经济循环是否畅通,是新发展格局能否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不断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连续不断和持续进行,才能确保“双循环”经济格局的形成以及两大循环的互促共进。在当前的形势下,消费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变,特别在供需、信息和保障方面更为明显[11]。新消费模式、内容以及理念突破了传统的消费概念,满足了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了国内消费的动力、拓展了市场,为经济企稳奠定了基础。

(一)新消费特点分析

1.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虽然受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等因素影响,我国2020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91981亿元,约比上一年下降4%。从消费者结构看,已有一半的中国家庭跻身较富裕家庭行列。消费者收入的增长,使得他们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个性化、品质化、绿色化,比如定期外出就餐、假日旅行等。从区域结构看,三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消费需求增长迅速。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能给人口密度较低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益处。随着广大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和信息消费成本逐步降低,新消费市场也出现了转移和拓展,向县乡等下沉的趋势十分明显,原有以一二线城市为主战场的消费递减效应开始显现,非一二线城市成为消费市场中心。一般来说,由于非一二线城市商业基础设施远逊一二线城市,部分消费需求被压制和束缚。然而,在新消费浪潮中,数字化赋能可以实现无差别商贸流通,推动新消费渠道下沉,欠发达和偏远地区有机会降低市场进入“门槛”,获得均等的服务和资源,有利于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根据百度搜索大数据显示,目前下沉市场中已成为全行业的消费增长的引擎,这也凸显了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城乡消费政策红利释放。

2.消费方式向数字化转型

疫情暴發后居民多数自动自觉居家隔离,线上消费者数量上涨,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媒介,数字经济支持消费转型,同时为教育、医疗、娱乐等各领域共同发展给予支持,线上市场、线下市场紧密关联,加速多方融合,健全供应链,“到家服务”模式深受推崇。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国内电商平台消费用户规模与2019年同期比较上涨1万亿人,网络零售平台上涨用户3.8%,到10月为止实物商品在线销售总额上涨16%,消费品零售额增幅约为21.9%,是其总额的24.3%。在线上消费水平提升背景下商超数字化、商业综合体迅速崛起。以拼多多为例,数据显示2020年9月末以前交易额规模约为1.46万亿元,与2019年同期比较增加73%,2020年6—9月营收规模约为142.1亿元,比去年上涨89%,2020年5月后该平台日均物流包裹总数超6 500万,与3月相比增长1 500万左右,增幅约为30%。2020年1—6月国内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较低,线上实物消费规模可观并成为消费增长动力之一。

疫情发生后,传统的教育、文化、医疗、娱乐等线下服务转移到互联网平台上,展现“互联网+”优势,相关消费规模拓展。以在线医疗卫生服务为例,基于医疗卫生资源紧张,线下就医存在疫情传播可能甚至诱发交叉感染,在这种背景下,平安好医生、好大夫在线等在线医疗卫生App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线上问诊、义诊人数上涨,据统计春节期间在线问诊人数高峰时约为671.2万,涨幅最大值约为160万。疫情期间线上教育需求剧增,网易有道、新东方、好未来等能在线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为师生、院校提供教学培训、直播教学帮扶、标准化课程产品,使在线教育质量得到保证,据统计在线教育用户2020年约为3.09亿(见图2),市场预计收益为4 583亿元。在DTC宅经济驱动下,在线文娱消费比率上涨,网络游戏、直播、短视频等内容增多,线下综艺、电影、演唱会、脱口秀等文娱活动借助网络获取收益,依托云直播、云录制、视频连线等形式向线上转移,追加文娱消费,据统计2020年全年总额超过5 000亿元,与2019年相比,增长趋势明显,增加额超30%。

消费者更加依赖数字工具参与日常居家和外出活动。视频会议、智能家电、AR、VR 等技术让物理隔绝不再成为限制,帮助消费者形成新的工作、学习、娱乐和社交习惯。特别是年轻消费群体,他们不关心这些活动是以现实还是虚拟形式展开。在疫情期间,线上消费模式不仅发挥了原来线下消费的相关功能,使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同时线上服务还进一步拓展了服务领域,教育、医疗、工作办公等线上服务的消费潜力进一步挖掘。

3.消费主体向新生代转变

2020年新生代变成市场经济中的消费主体,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主要源于这部分人群约为3.4亿,接近总人口的25%,在毕业、就业、结婚生子过程中消费观念日趋成熟,消费品类不断增多。据统计,在旅游业消费中90后占比50%,餐饮业消费中95后及90后消费占比也超过50%。作为新消费主体,90后、00后喜欢线上消费,掌握移动互联网话语权,占据网络流量高地,网民约为3.7亿,占网民总数30%,呈现上涨态势,新增网民多数为95后。作为新生代,90后、00后消费观念有所转变,能接受本土优秀品牌,在彰显个性及多样化消费过程中支持电商扶贫,购买农副产品,同时选择正规电商平台,如天猫、淘宝、拼多多等。在新型消费群体刺激下直播电商、C2M、农产品网等新型消费形式受到年轻群体热捧,诞生诸多消费神话,屡屡刷线上消费总额上限。其中,“网络+农业+消费”模式不仅为国民提供新鲜优质、绿色健康的农产品,还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助农扶贫目标,在消费体系中意义深远。

与传统的消费相比,新的消费在群体、模式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个性化、差别化等新特点十分明显。从新消费形成的背景和基础来看,它是以互联网为核心基础设施、以数据为关键资源替代石油、煤炭、木材等传统自然资源,通过大幅降低消费前后供需两端搜寻匹配、讨价还价、售后保障等,从而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消耗,其发展空间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的限制小,其发展的可持续性进一步提高,新消费的这一重要特点,为其能够满足更多个性化、差别化以及发展型消费创造条件。在当前的情况下,无论传统消费群体还是新消费群体的消费理念都相较过去发生了改变,品质化生活、个性化的消费是他们消费的主要理念,相对于品牌,他们更追求感性、追求是否适合自我。同时由于目前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如老龄化加剧、独居青年日益增多等)、中产阶层的日益扩大以及正在迅速构建的新文化理念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念和定义也出现了差异,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进而产生了不同的消费群体。

4.消费服务业作用进一步加强

相较于传统以产品为主的消费模式,新消费更加以消费者为中心,注重消费者需求和感受。疫情后“到家服务”变成减少居民外出次数,消费需求线上大量沉淀,商超、农贸、百货、餐饮与网络平台对接的重要载体,在线上、线下产业融合过程中“无接触”外卖服务概率上涨,使消费体验得以优化。疫情期间日用品需求上涨,“到家服务”业务量随之增加。以盒马鲜生为例,2020年初疫情暴发后订单数量上涨220%,满足居民居家日常消费诉求。“橙心优选”6月上线,9月底订单日均超280万,美团优选覆盖全国12个省份,能为60多个城市提供服务。餐饮业通过外卖推广追加无接触、半加工业务占比。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外卖行业占快餐业整体的10%,预计全年线上外卖总额超6 500亿元(见图3),与2019年相比上涨15%[14]。

(二)新消费趋势分析

1.技术变革引领消费模式變化

新一轮技术腾飞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I等IT技术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为新型消费模式、消费内容、消费制度的创新与发展增添了动力,共同推动了整个消费行业变革,重塑全新消费生态链及价值链。与传统的将产品视为主体的消费模式相比,新消费关注消费者,将消费者视为中心,侧重了解消费端数据,获悉消费者画像,掌握需求动态,根据供需关系创新创造,应用新技术,创设新场景,打造新品牌,制造新产品,旨在满足潜在与真实消费需求。以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先进技术使经济场景发生改变,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资源聚合与调配给予支持,助推批发零售企业朝着全渠道、综合性服务商方向转型,同时现代技术手段为C2M、C2B等新经济模式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数据赋能更精准地梳理了上下游产业链条,明晰了各类、甚至每个消费者的消费习性和特点、需求,进而大大提高了消费链条的运转效率。

2.新型消费模式不断涌现

疫情使国际局势变得复杂,作为后疫情时代修整期,消费者的习性有所转变,奢侈消费、冲动消费、超前消费减少,而与此同时,家庭储蓄,在预算范围内保障消费需求成为消费者主选,这自然就引导企业生产性价比高、实用性强、简约适度、服务较优、质量好的商品。顺应高性价比服务与消费趋势供给侧不断创新,例如拼多多将“多实惠”视为服务定位,基于C2M模式丰富性价比相对较高商品,使拼多多用户数量激增,到2020年9月该平台用户超7.3亿。电商平台让利是焕活消费生机的途径之一,例如淘宝开展购物节活动,在双十一、双十二送券,累积消费200元及300元可少付15元、30元,该优惠还可叠加商铺优惠同时使用,淘宝平台还设有“聚划算”,提供“百亿补贴”消费服务,吸引用户选购,继而通过平台让利带动消费。国家政策带动数字经济发展,未来国内新业态新模式将飞速发展并日益成熟,带动商超、商业综合体转型升级,为多元、精准、优质服务提供条件,使服务成为消费主要内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接触消费得到快速推广。在新消费背景下,消费方式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进步得到创新,以网络消费、共享消费、定制消费为特点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多元化消费方式对传统的消费及其消费场景进行了重塑和建构。

3.人口结构老龄化对消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七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者占人口总量18.7%,规模约为2.64亿,国内人口增速放缓,银发消费供需失衡问题客观存在,养老服务及产品供给不足,为此未来需加大健康保健、医疗用品、颐养休闲、老年文化娱乐等产业与服务发展力度,迎合社会老龄化趋势创新设计并生产推广老年用品,确保老年市场能健康发展,与新兴时尚市场交相辉映,保障年轻人、老年人均能通过消费满足追求美好生活的切实需求。疫情期间有更多中老年人成为网民,该群体线上消费占比上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人们更加注重健康问题。一方面,疫情促使公众注意力向更为急迫的社会问题转移,消费者期待企业为更关注健康安全的产品生产。另一方面,公众的环境意识依然显著,健康危机驱使老龄消费者寻找那些能够让世界变得更清洁、更健康、更有恢复能力和更公平的品牌。

三、新消费面临的突出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与此同时,国际市场的空间受到各种不和谐因素的干扰,国内又面临着人口、土地、资本、技术等现实约束,在这种条件下,消费逐渐成为带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领头羊,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产业优化以及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将立足双循环新格局挖掘内需潜能,将国内市场持续壮大,突出经济建设中消费基础性、重要性作用,打通消费、流通、生产、分配渠道,保障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正常运转,才能使国内循环体系更为健康,以达到抓住新消费机遇,满足消费诉求,最终为建立完整的内需体系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基础。

在新消费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新消费业态发展有待规范。由于新业态涉及内容以服务消费为主,对企业诚信和职业操守有较高要求,同时也对供给端专业人才技能和资质有明确要求。二是消费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教育、医疗、养老等行业发展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这些行业的有效供给不足也成为当前我国消费服务业的突出短板。同时,由于不适应消费升级要求,一些消费服务领域的低端、同质化供给明显过剩,高品质供给短缺,部分领域的消费体验不佳。大多数消费服务业结构层次较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传统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不断弱化,新的技术、商业模式优势有待加快形成。三是国内商品对国外消费者吸引力不足。国外消费者消费不足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国内商品和服务品质不高,消费环境不佳等问题。四是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部分消费行业准入限制还比较严格,特别是教育、医疗、养老等行业准入限制相对较多。此外,涉及消费行业的前置审批、认证项目较多,提高了消费行业经营成本。传统的监管模式无法形成合规有效监管的常态化、制度化,难以从源头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消费升级是新时代消费发展的重要特征,它是基于有效化解供需不匹配这一矛盾的产物,也反映出新时期居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现实需求。在新消费浪潮推动下,现代技术手段可以更有效地匹配供给和需求两端资源配置,有效降低了生产者的生产成本、经营者的经营成本,也进而降低了消费者购买的成本,释放消费潜力[12]。当前国内经济体系稳步发展,生产制造水平有所提升,客观上为满足消费需求提供基础性条件,国内消费作为解决脱贫攻坚、出口业务紧缩、企业转型升级等难题的重要动能,在疫情持续防控背景下可达到经济“双循环”目的,应对疫情局势下的经济建设挑战。

新消费发展呈现出消费数量激增、消费结构高端、消费方式多元、消费受众下沉、消费环境优良等特点,但还存在消费主体能力不充分客群不平衡、消费客体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短板。消费升级会通过产业升级来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13]。但有利于新消费发展的市场环境仍不完善。从供给侧看,存在产品供给质量不高,有效供给不足问题。由于供需错位问题,使得有效购买力难以得到释放。随着服务业地位在消费市场凸显,服务业结构需要顺应发展趋势,提升新型服务业比例,不能有效满足消费群体的新需求。同时行业标准相对缺乏,企业间同质化竞争激烈,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仍有不足。从需求侧看,存在数量不足,发展不均衡问题。当前主要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青年群体,人均消费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同时由于区域消费水平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还有很多可以释放的空间。从消费环境看,还存在着消费理念不成熟、消费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监管不力漏洞频出、法律不健全等制约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还制约着我国新消费增长点的培育[18]。总体而言,我国的宏观消费环境还需要不断优化,为新消费创造有利的环境。与此同时,新消费也自然带来新的风险,传统的监管体系受到冲击和挑战,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应对。

一是发挥国内需求升级对现代经济体系的牵引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建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以应对新冠疫情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冲击。要把扩大国内需求和推动产业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要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的有效融合,更好发挥消费升级对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作用。推动企业质量升级,满足消费需求,促进传统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引领消费市场转向升级。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表明,消费需求升级和企业创新是个互相促进的关系,消费升级会刺激企业创新,企业创新的发展又反过来培养新的消费点,进而推动消费升级。

二是加大新消费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科技和消费创新的驱动器,推进实施信息网络提速升级,大力普及农村光纤到村建设,提高农村地区信息接入能力,推进信息成本降低工程。鼓励基础电信企业根据新消费的需求,制定更多惠及面广、个性化强的消费方案,不断释放提速降费的创新改革红利,增强消费者的获得感。公共消费环境对于新消费的支撑十分重要,但新的环境的构建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由于新消费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險性,私人部门投资的意愿可能性不高。因此,以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为代表的新型消费的基础设施投资需要政府介入。需要政府加强对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推进智慧消费基础工程建设,如提升智慧化商品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等,补齐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短板。加强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推动普惠金融数字化发展,持续增加普惠金融服务的深度,强化其在创业、增收和收入分配改善方面的作用。

三是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兴消费。新型消费模式以数字化转型、业态优化二者协同并进视为主要渠道。目前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进而推动了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升级,不断塑造了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快速形成。从需求侧来看,要完善服务模式,改进生产制度,使新业态能在数字经济环境下良性发展,发挥数字经济在推动消费升级进而助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利用电商平台优势,加快消费端推广、服务、销售、引流等环节体系化变革,通过网络直播、新社交媒体等创新模式不断拓展企业销售经营渠道。推动商业贸易业的创新发展,通过“数字+”“互联网+”以及“商品+售后服务”等多种经营方式,顺应新消费需求,实现销售的灵活多样,推动新消费的发展。

四是形成有利于新消费发展的市场化机制。疫情在全球肆虐,世界经济发展受阻,经贸跨境投资占比减少,加之全球政治局势严峻,在此背景下我国欧美出口市场可能会受到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拓展开发非洲、东盟各国等国外出口市场,增强外需动力。通过加快市场化机制改革,使货物、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能够在市场上无障碍流通,通过要素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可以更有效地吸收由于外需不足而形成的供给过剩,推动新格局下经济快速平稳高质量发展。优化市场化准入标准体系,强化综合执法,为保障新消费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管环境、让消费者能有安全、放心的心理消费预期,提升消费的信心。完善健全消费环境的监测评价市场化体系,建立动态适时调整机制,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和趋势,建设科学规范的市场监管环境和消费市场环境。

五是构建有利于消费升级的政策工具组合。发挥人才、资金、技术以及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各项政策的创新优势,形成政策合力,全面推进新消费的发展。出台相关市场监督管理办法,规范“线上”交易秩序,加强对平台垄断以及各类隐形显性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管,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促进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快推动跨境电商、远程教育、网上办公以及餐饮等重点消费领域的标准制订,积极与国际接轨,形成国内统一、国际有效衔接的消费制度环境。加大对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新消费场景的应用,通过新技术,促进消费的高效有序、节能环保。拓展新消费的融资渠道,发挥社会资本、市场资本在撬动新消费时的作用,同时不断优化和创新消费金融服务技术和政策,为满足新时期消费的品质化提升、个性化满足创造更多的便利和条件,加速新消费的发展。

參考文献

[1]  黄阳华,吕铁.深化体制改革中的产业创新体系演进———以中国高铁技术赶超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20(5):65-85+205-206.

[2]  裴长洪,刘洪愧.构建新发展格局科学内涵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1(6):5-22.

[3]  王妍,王雅莉.“十四五”期间我国消费需求趋势及对总产品结构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21(11):125-129.

[4]  蔡昉.双循环战略下中国经济如何实现潜在增长率[J].新金融,2020(12):8-12.

[5]  刘元春.以新发展格局激发新优势——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J].企业观察家,2020(12):21.

[6]  任保平,苗新宇.新经济背景下扩大新消费需求的路径与政策取向[J].改革,2021(3):14-25.

[7]  刘敏.新发展格局下新消费的可及性及其实践向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57-64.

[8]  韩凝春,王春娟.新生态体系下的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21(3):121-128.

[9]  黄群慧.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战略内涵与政策体系——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J].经济研究,2021(4):4-23.

[10]  黄奇帆.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经济周刊,2020(14):94-103.

[11]  李连发.未来消费模式政策体系的构建和塑造[J].人民论坛,2020(28):88-90.

[12]  毛中根,谢迟,叶胥.新时代中国新消费:理论内涵、发展特点与政策取向[J].经济学家,2020(9):64-74.

[13]  崔耕瑞.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统计与决策,2021(15):114-118.

Research on the New Consumption Trends and Guiding Policies of Domestic Resi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uble Cycle"

Dong Qingqian1 Liu Yuan2  LI Zhiyu2

(1.The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Labor Economics, The Chinese Academa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06; 2.Institute of Economics studay,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Abstracts:An active consumer market has become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new consumption needs to play a supporting role in economic growth. The dual-cycle development pattern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new domestic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uture consumption development trends. Guiding new consumption requires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a clear trend of consumption upgrading. 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cultivation of new consumption patterns, new formats and new economies,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nsumption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social service guarantees, improve and optimize New consumptio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other methods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new consumption upgrades, and add new consumption momentum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double cycle; new consumption; trend; policy

3892500338201

猜你喜欢
双循环趋势政策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家电行业不能太悲观 从618看未来的两种趋势
中国削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现“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趋势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初秋唇妆趋势
智慧交易系统趋势攻略之一:趋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