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汪玚
供图/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参与第六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的师生合影
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并宣布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2022年,第六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可持续交通主题活动(以下简称“活动”)以“交流互鉴,协同发展”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与科学家对话”、科学研讨会、“少年与桥”等几十场交流活动,云游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体验等近百余项线上展示,搭建了碰撞智慧、传递友谊的科技人文交流“连心桥”,也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打造了一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嘉年华”。
活动过程中,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京交院”)在课程及拓展活动设计、志愿者参与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交通建设与管理》采访了北京交院院长贾东清,请他分享交通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经验。
图1:教师王璐博士指导学生;图2 教师田亮;图3 教师高伟进行课程设计
谈及参与活动的初衷,贾东清表示,北京交院主要出于三点考虑。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二是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专业优势,服务“一带一路”交通科普传播,依托学院省部级特色高水平专业群——道路桥梁智慧管养专业群,将中国桥梁文化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与分享,展现交通强国的历史文化与创新;三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青少年、科学家、教师共建可持续交通友谊合作之桥做出北京交院贡献。
活动期间,来自中国及54 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600 多名交通领域科技工作者报名参加科普志愿活动,其中包括82 名中国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科技工作者。
为保证高质量服务活动,北京交院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沟通协调多方资源助力项目实施。由拥有“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称号的道路桥梁学院成立了科普课程开发小组,精心设计科普课程内容和拓展活动,并高效组织学生注册“小助教”志愿者,深度参与线上互动环节,通过开展“一对一”的交通知识科普,积极架设起交通科技工作者与“一带一路”国家初高中学生与科学教师间科学传播与友谊播种的桥梁。
“非常感谢这次活动的主办和承办方:中国科协和交科院,邀请北交院的优秀学子共同参与第六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可持续交通主题活动的科普志愿者服务。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贾东清肯定道。
小助教在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道桥BIM 中心开展活动
让学科回归本质,让教育回归初衷,让学习回归本位,教与学才能真正成为“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心灵唤醒。
据介绍,道桥学院(二级学院)姚士新院长作为该活动负责人,带领专业教师王璐、田亮、高伟、孟熙、马志才等资深教师,以“丝路之桥”为题,协助交科院共同开发了交通串联“一带一路”发展历史、世界桥梁发展演变史、中国古桥工艺、现代桥梁建设如何将现代工艺与古法相融、桥梁概念科普、梁式桥不简单、拱桥如虹、斜拉桥的力与美、雄伟的悬索桥、桥梁附属设施不容忽视等60 条桥梁主题科教资源。
爱一朵花,最好的方式是陪它盛开。
学院党委学工部靳宁老师、团委张海楠老师、道桥学管负责人苏磊老师,精心组织学生志愿团队,通过招募、遴选、交流分享等方式选拔出64 名学生志愿者,担任小助教。
在活动中,小助教们以每个参训小组心中的“未来丝路之桥”为雏形,尝试与参训小组学员并行完成相同挑战任务,共同探讨任务挑战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思路,以自身所学的路桥专业知识,辅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初高中生实现创意构想和模型搭建,完成挑战任务。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在贾东清看来,这场碰撞智慧、传递友谊的科技人文交流,创造了交通学子的“思路之桥”,也搭建了彼此间的“友谊之桥”。
活动开展时间正值新学期开始,学生骨干队伍完成换届纳新处于新发展阶段。通过招募、遴选小助教,“老带新”分组+“传帮带”工作交流分享等工作方式,促进了大交通学科领域中不同专业学生的相互交流,提升了交通学子的专业融合、情感交融和文化传承。
前期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中的运营管理、活动结束后的复盘归档几乎均由学生核心骨干完成。老师则主要负责环节把控和针对性指导,激发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探索,激励学生统筹布署的思考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工作协调能力、执行力和凝聚力。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贾东清认为,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必然要求。
他提出,把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涵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层面进行系统分析。坚持《职业教育法》引领、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完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是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可行性发展路径。系统建立对话机制、大赛交流机制、展会合作机制和联盟发展机制,构建职业教育国际化“走出去”模式。“‘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对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提出了新要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较多,涉及地域广阔,文化与文明多样,应如何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共鉴,推动中国与国际交通职业教育间的产业互动和发展互通?
在他看来,文化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的灵魂。“要真正做到文化交流,必须坚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开放包容和互学互鉴的基本原则。”
我国加强自身人才培养,出台了多个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对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培养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人才,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合作的重要内容。
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还存在一些有待借鉴的问题。贾东清认为,尤其需要关注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和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参与主体单一的问题。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水平与职业教育“走出去”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二是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参与主体多由政府主导,民营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度不高。
“对此,我们要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资源整合,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同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交院立足交通、融通行业、服务社会、着眼未来、放眼世界,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努力建设成为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
除了创客营活动,北京交院还与泰国纳瓦明塔提腊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承办“新丝路”职业教育校长论坛,举行“新丝路”职业院校国际合作签约仪式,加入“丝路工匠”职业院校国际合作联盟,并与纳瓦明塔提腊大学签订人才培养协议,通过文化交融,为泰国培养城轨专业国际化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和管理骨干短期研修,双方更在过程中建立了深厚友谊。
与此同时,学校形成了服务国际培训的校企专兼职教学团队,教师团队的协同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磨练了一支作风过硬的队伍。
一颗梦想的种子,或将成长为促进全球合作的繁茂大树。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对来华留学、合作办学、中外人文交流等诸多方面造成冲击,职业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面临崭新的命题。
贾东清认为,在新形势下教育国际合作发展方向,探索构建全球教育未来新格局,应该以增强学校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核心,以专业国际化、师资国际化、学生国际化、管理国际化为根本,全面提升“四位一体”内涵品质,不断增强学校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国际交通教育合作新高地。
(一)专业国际化提升工程。充分发挥学校覆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人才培养专业优势,在优质实施现有合作办学项目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境外办学和中外合作办学,积极拓展国际合作项目,以专业为载体,推进国际化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建设。
(二)师资国际化提升工程。根据专业国际化建设需要引进高端专业人才,进一步加大力度鼓励教师赴海外任教、访学及开展科研,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条件成熟基础上逐步建立导向机制等,逐步培养一批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德技双馨的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专业师资队伍。
(三)学生国际化提升工程。加大力度实施学生校际交流、鼓励学生海外实习、参加国际竞赛等;同时采取措施提升学校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目的地的吸引力,逐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
(四)管理国际化提升工程。进行管理人员国际化视野和理念提升、国际化管理能力提升、管理体制机制的国际化转变、学校国际化环境打造、工作氛围和方式国际化营造等,从根本上以国际化为引领,转变管理理念,实施人才培养,真正实现国际化办学。
路在脚下,心系远方。
据贾东清介绍,未来北京交院将互利共赢,服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国际交通教育合作新成效。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依托公路、铁路、民航、水运、汽车运用、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等覆盖综合交通运输各领域的优质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交通新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中心。
“学校要以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为目标,着力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行稳致远,向世界讲好交通职业教育的中国故事。”
记者相信,通过不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将成就更多“技能改变人生”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