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祾 邱富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1]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应“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2]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为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关键一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3]。学术界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文化认同等多元视角进行了大量研究,论证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所具备的工具和文化功能、经济和社会价值[4];指出了其在消除族际交流屏障,促进文化交往交流交融[5],提升少数民族同胞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进而融入城市、成功就业和增加收入的现实价值[6];探讨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关系与互动逻辑[7][8],以及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实施路径[9][10]。与此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面临的现实难题[11],借助智能技术与数字资源来创新推普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或可打破普通话推广的结构性困境。
当前,我国教育正迎来数字化转型关键期,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智慧教育已然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境界、新样态[12]。2022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曾建议加大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中的应用力度[13]。然而,如何在推普过程中实现智能技术与语言教育的有机融合?尤其是如何立足民族地区的特殊语情,更好发挥技术优势来助力推普提质?这些都值得细致思考与深入研究。据调查,我国部分民族地区,如新疆、内蒙古等,已经与科大讯飞等技术企业建立紧密合作,通过引智、引技等方式赋能当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有鉴于此,本文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域下,提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教育”的新议题,从内涵界说、案例分析、体系建构三个层面展开研究。为进一步探明语言教育智慧化发展的内在机理,文章选择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调研点,调查民族地区如何利用智能技术来开展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教学,以期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深化,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文化智慧、数据智慧和教学智慧。
学界对智慧教育的“智慧性”解读大体可分为两类:一者为“IBM”说,强调机器的智能化应用,另一为“大成智慧”说,关注人类的智慧发展[14]。二者将“智慧”(wisdom)和“智能”(intelligence)分别视为人与技术的高级属性,而智慧教育正是将“机之智”与“人之慧”有机整合后形成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智慧教育本着“精准、个性、优化、协同、思维、创造”的原则,以智慧环境为技术支撑,以智慧教学法为催化促导,以智慧学习为根本基石,目标是促进学习者全面、美好发展[15]。简言之,智慧教育是通过人机协同作用以优化教学过程与促进学习者美好发展的未来教育范式[16]。不论在教育、技术还是生态视角下,智慧教育的核心要义都是依托“机器智能”赋能人的活动、人的发展,最终提升或转化“人的智慧”[17]。
在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的背景下,多个智慧教育示范区陆续设立,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上线应用,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立。民族地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深入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点领域。智慧教育为民族地区教育系统创变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夯实教育新基建,从而打破区域阻隔、纾解师资之困、弥合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实现规模化精准推普。
回溯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史,信息技术对推普和学普具有重要意义。1957年“全国普通话推广工作汇报会”召开后,国内开始借助广播、电视开办普通话语音讲座[18]。21世纪以来,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为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新媒介。各类推普的数字教材、数字应用等资源陆续问世,语言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化评测普通话发音、汉字书写成为可能。受世界疫情影响,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直接推动了教育系统的现代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也迎来了智慧化转型的契机。
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教育是基于民族地区的实际语情和推普经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以建构、联通等现代学习理论和语言教学、习得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创新型、智慧型人才为目标,以通用语言、规范汉字、实用技能、中华文化、国情党史等为内容,以智能感知、高效交互的智慧环境为空间,以因材施教、人机协同的智慧教法为抓手,以数据循证、科学立体的智慧评价为标尺的教育新样态。要言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教育是传统教育的系统性变革,最终实现“推普”与“学普”双线的智慧化。
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教育是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和高效赋能的教育活动,着力打造“横纵交织”的教育生态。横向上,激活技术的“动力源”效能。构筑“互联网+在线教育”“VR/AR+沉浸式教育”“智慧教室+融合教育”等支持学习者深度学习的智慧教育场景,并以更丰富的学习方式、更深刻的学习体验、更科学的成效评价增强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精准度”和“实效性”。纵向上,发挥教育的“智慧源”属性,贯通民族地区基础、高等、职业等各类教育,重点关注学前儿童、青壮年农牧民、基层干部、留守老人等特殊群体,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在民族地区营造学普、用普的良好社会氛围,培育各族学习者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历史观,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论证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研究择取四川省凉山州作为案例点,对其展开多维度的调研和分析。择取原因为:凉山州作为“三区三州”的一员,既是全国典型的区域性整体深度贫困样本,也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重点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此外,笔者在2017年至2019年间曾多次赴凉山州开展推普活动,先后走访了西昌、冕宁、喜德等地开展推普活动,2020和2021两年又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据此形成了对凉山州语言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境况的基本认识。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州政府多措并举助力推普工作持续深化。知识图谱(图1)节点间的关联情况大体反映了凉山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的概貌:在国家、四川省的语言文字政策和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围绕学前学普、脱贫攻坚、红色经典等主题展开工作,形成了州内多个市、县级推普示范点。
图1 凉山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知识图谱①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方面,凉山州政府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凉山州推普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政策文件,常态化开展“全国推普宣传周活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等系列活动。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川内外高校建立联系,定期开展支教培训、教育关爱、定点帮扶等社会活动,推普工作稳中求进。首先,凉山州依靠“一村一幼”幼教点常态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计划”。截至2021年10月,该行动覆盖了3996个幼教园点,累计43.6万名彝族学前儿童受益②,有效解决了传统学前教育“半空白”的状态,为民族地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示范性、可复制的解决方案。2022年自治州全面启动“学前学普2.0计划”,力促普通话“幼有优教”。其次,为破除民族地区优质师资缺乏的困境,凉山州通过深入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项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方式,开设国家语言政策宣讲、普通话正音、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助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再次,为解决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时语言不通造成的诸多问题,2021年自治州开始面向青壮年农牧民、农村留守妇女开展普通话培训工作,共涉及美姑、盐源、雷波等8个县的650人③。
教育信息化方面,随着“三通两平台”工程的持续推进,自治州的班班通教室从2019年的1万余间发展成为2021年的1.4万余间④,2年增幅达40%。同时,州内学校还建成了一大批电子录播室、数字阅览室等数字教学硬件资源。目前,全州互联网接入、多媒体教室建成的比例达100%⑤。智慧教室正陆续进入州内各市、县的中小学,借助多样化的软硬件教学设备,为凉山州的孩子们打造“智能、互动、共享”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学习环境。在上文提及的2.0行动中,核心内容就是从硬件和软件上提升民族地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19]。除了资源建设外,凉山州还积极引入优质资源,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开展“‘1+1’手牵手青少年VR看凉山”“互联网+智慧课堂资源共享”等“凉山州师生智慧赋能乡村振兴项目”。
本研究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包括如下三个维度:第一,语言维度,调查当地民众的基础信息、语言使用、语言能力情况,以此分析凉山州推普成效与不足;第二,技术维度,了解当地民众的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包括意识、知识、能力和培训意愿;第三,交叉维度,获悉当地民众使用技术辅助语言学习的现状和需求。
笔者2020至2021两年间,共面向凉山州居民进行了两轮问卷调查。第一轮调查面向530位当地居民,了解语言维度的情况,问卷共包含10道选择题。第二轮调查面向其他220位当地群众,在一轮调查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技术维度和交叉维度情况,包含23道客观题(选择题+量表题)。两轮调查中无法认读汉字和使用手机者均由亲人代为填写。由于第一轮问卷不包含量表题,故不进行信效度分析;第二轮问卷的量表题信度指标Cronbach.α系数值为0.879,效度指标KMO值为0.796,两项指标共同说明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⑥。
1.语言维度
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及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见表1。通过被试的自我评估得出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情况,见图2。
图2 被试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N=750)
表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及语言文字使用情况
由上表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男性345名、女性405名,性别比例相对均衡;民族构成上,彝族人数最多,达80%以上,其次为汉族,另有5%左右的藏、回、傈僳等其他少数民族群众;年龄结构上,18-40岁青年占比最大(60.53%),41-60岁以上中年群体次之(24.67%);在地区分布上,来自下辖的县镇调查对象占比最大,另有4.7%的被试为自治县居民。调查对象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语码为本民族语言(75.73%)和汉语地方方言(68.53%),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频率位居第三。从使用的文字种类看,87.6%的被试在生活中经常使用汉字,50.13%的被试能识读和使用本民族文字,近40%的被试会使用英语及其他外语的文字。总体来看,调查结果与国家公布的数据基本一致(“三区三州”地区的普通话普及率约61.56%[20])。据此,凉山州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使用率和覆盖面均有待提高。
由图2可知,凉山州群众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整体趋好,70.4%的被试的普通话自评估水平达到满足日常无障碍交际的水平,12.3%的受众表示其普通话存在发音不准、口音较重的问题,这些均会对其口头表达的清晰度和流利度造成干扰。3.2%的被试仍未掌握普通话,通过“筛选”功能进一步分析发现,选择该选项的被试中91.3%为41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此外,当地群众对3000个常用规范汉字的识读和书写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能准确识读和书写2000个及以上常用汉字的群众占80.3%,6.9%的受众表示仅能读写500个以内的汉字,这不利于其获取信息,进而成为“信息弱者”。
2.技术维度
数字素养是在社会生活中,利用数字技术检索、分析、生成、评价和交流数字信息的能力[21]。数字素养通常又分为数字意识、知识、能力三个子维度。本研究使用“数字技术的重要性”和“使用意愿”两个指标来衡量“数字意识”。数字素养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被试的数字素养调查结果
由上表可知,凉山州居民的数字意识整体较强,“数字技术的重要性”和“数字技术的使用意愿”各有4.27和4.23分;相抵牾的是群众反馈自身较为缺乏的数字知识和数字能力,“数字知识”和“数字能力”的均值各为3.85和3.45,进一步计算两个维度间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754,绝对值在0.6至0.8之间,说明二者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意即,知识储备愈多者其数字技术能力越强。此外,当地居民的培训意愿整体较强,均分为4.14。从总体标准差来看,各维度标准差数值均趋近于1,说明被试的观点较为一致。研究还调查了群众日常使用数字媒体的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移动设备(95%)>电脑(62.73%)>电视(58.64%)>收音机/广播(57.73%)>智能产品(29.09%)>其他(4.55%)。可见,当地民众在积极拥抱新型电子产品(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同时,传统媒介(如电视、广播)仍在生活中保有较高的使用率。此外,“智能地图导航”“智慧家居”等智能产品也逐渐被使用。
3.交叉维度
技术的教育应用有益于创新推普和学普的渠道与方式。当问及“您所在市/县是否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广普通话?”时,76.71%的被试回答“是”。可见,凉山州各市、县正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以赋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本研究还调查了当地群众的学普途径,见图3。
图3 被试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途径(N=220)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途径呈现多元化特征,学校仍是推普的主阵地,占比近90%。进一步调查被试所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用于辅助普通话教学的情况,持肯定答案者占92.27%,足见当地教育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并有效助力语言教学。除学校外,广播、电视、APP、网页等信息技术支持的非正式语言学习同样占一定比例。其中电视占比最大,广播在推普中的作用式微。此外,数字应用成为新型学普工具,有超三成的被试利用诸如“语言扶贫”“畅言”等APP来学习通用语言文字知识。深入调查他们选用APP来辅助学习的原因时,74.55%的被试认为软件可以提供智能化的发音诊断,55.45%的被试则表示软件的笔画演示、汉字描红等功能对自己有用。总之,新技术支持语言学习的趋势已愈渐明显。
其次,本研究还调查了当地群众对技术辅助语言学习的态度和需求,在回答“您愿意使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语言吗?”71.81%的被试持肯定态度,该题均值达4.03。此外,群众对各类的教育技术的需求呈现分众化趋势,见图4。
图4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技术的需求情况(N=220)
由上图可知,多媒体设备的需求度依旧最高,APP、慕课、人工智能等的需求均超过60%。值得注意的是,虚拟现实技术的需求度极低(6.82%),部分受试反馈“不熟悉”“成本高”“眩晕感”是其不选用VR辅助学习的主要原因。此外,90.91%的被试乐于使用数字技术和产品来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经济发展、法律法规,特别是国家的惠民政策。总之,各类教育技术手段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知识表征、能力评测、资源匹配等方面的作用各不相同,需各取所长、统筹使用。
凉山州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从制度规划到贯彻落实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已形成良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环境和使用氛围,基本达成了“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和常用规范汉字的目标愿景。但同时,受该地区的历史、地理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特别是区域较封闭、人口流动小、优秀师资少、教育资源缺等痛点问题,致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良好环境长期缺位,地方居民的个体语言文字能力发展不均衡,较多的州民仍存在普通话发音不标准、不流利的问题,汉字大量、准确地认读和书写能力还亟待提升。总体而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还需持续深化、提质。
另一方面,凉山州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已取得一定成绩,数字技术和资源正成为支持推普与学普提质增效的重要工具。但同时,硬件、软件和师资的建设仍有不足,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等问题。未来,自治州仍需狠抓信息提升,补齐、更新、统筹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培养既会用技术、又会教语言的复合型教师人才,加强与发达地区的校际合作,创新教育模式,挖掘教育大数据,让教育信息化成为引领自治州教育现代化的引擎。
构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教育体系需要实现智能技术与语言教育的深度融合、双向赋能[22]。根据对凉山州的调研,以及对其他民族地区案例的分析,本研究采用系统工程思维,从教育和科技两大视角出发,构建包含育人和赋能两大子系统的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教育体系。构建过程力求融通体系外部四大主体(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与内部六项要素(理念、模式、教师、环境、资源、评价),使其围绕共同目标各司其职、协力运作,最终实现基于协同效应的教育体系整体创变,见图5。
图5 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教育体系
1.聚焦全面发展,理念从“单一”走向“多元”,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元铸魂
智慧教育理念的多元化表现在理论基础和育人目标两方面。首先,理论基础的多元化。既往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存在“教为中心”“重教轻育”的不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教育以多元智慧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根基,在现代学习理论的观照下,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联通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为中心”的育人观,还需要渗透先进的语言教学和习得规律,让教材编写、教法使用更加科学合理。
其次,育人目标的多元化。民族地区传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往往忽视实践的开展。智慧教育的目标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移,并呈现出复合性特征:一是,全面提升学习者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核心的语文素养,增强规范应用外语、民族语言、汉语方言等多种语言的能力,提升“交流力”。二是,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在语言文字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入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经典文化,提升“感悟力”。三是,发展学习者能够直接用于求职、就业、务工的职业技能和语言技能,提升“就业力”。四是,培养学习者数字素养和信息获取、整合资源、创新创造等能力,提升“创新力”。最终,让各族学习者在语言能力、人格品质、创新思维、审美品位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成为适应智能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
2.聚焦技术整合,模式从“普适”走向“精准”,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谋新求变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教育充分整合技术优势,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的推普模式:浅层是“分层施策”,即根据不同身份、年龄学习者的群体特征,分类开展差异化教学;深层是“个性施教”,聚焦单个学习者的个体特征,开展精准化教学。
从浅层维度看,面向学龄前儿童,应根据其身心发展和认知特征,抓住语言习得“关键期”,运用教育游戏或趣味化学习方式来激发动机、培养兴趣。例如,凉山州昭觉县瓦尔村幼教点就曾使用数字绘本、AI教师智慧教育系统等数字资源助力幼儿学普[23]。面向学龄段学习者,应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学科教育交融渗透,依托各类教育技术和资源解决教育规模化和个性化之间的矛盾,让数据驱动的“识才、育才、成才”环环相扣、递相衔接。例如,新疆皮山县266所中小学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皮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教育模式[24]。面向成人学习者,应以实用为导向,语言教育与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等结合,从提供针对行业的“普通话+职业技能”培训的狭义任务,扩展到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以促进劳动就业和社会融入的广义愿景。例如,甘肃省白银市“推普与全媒体运营技能提升”培训,“智能手机”“直播带货”“电商运营”成为农民致富的新农具、新农活和新农资。
从深层维度看,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可以精准绘制每位学习者的“数字画像”,按照其认知基础和兴趣偏好个性化规划学习路径、推荐学习资源。最终,通过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让各民族同胞在更广阔的空间和领域内持续学习、实现价值。
3.聚焦队伍建设,教师从“单兵”走向“协同”,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储贤聚力
优质师资紧缺问题一直都是钳制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除加大民族地区教师供给外,智能技术能够支持组建“跨域—人机”协同的智慧教学共同体,让教师由传统“单兵作战”的“全才”变为“团队协作”的“专才”,进而纾解教师“引不来、留不下”的难题。一是跨域协同,民族地区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线上线下同步授课的“双师型”课堂,两位教师分工协作,既可以实现优质师资的跨域共享,又可以弥补教师供不应求的缺陷。二是人机协同,智能机器可以代替教师完成纠正发音、批改作文等重复、繁琐的工作,网络学习资源还可以承担部分知识讲解任务,让教师能够投身于教学设计、个性辅导等创造性教学工作中,最大程度发挥教师的核心价值。
为更好实现上述两个协同,需要建设一批素质过硬的“智慧型”教师。首先,民族地区有关部门应完善“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培训与发展机制[25],采用远程教育等新形式开展常态化师资培训,学校可以探索建立东西部教师虚拟教研室,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确保“教得好”。其次,学校应鼓励教师主动学习和使用新“教具”,发展自身数字教学胜任力,积极开展整合技术的教学创新实践,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确保“育得佳”。
1.聚焦空间拓展,环境从“分隔”走向“融合”,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筑基强本
随着我国“三通两平台”工程的推进,民族地区的教育环境已开始从“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室到“智慧大屏+智能终端”的智慧教室的转变。未来,民族地区要紧抓教育数字化转型契机,搭建由智慧教育云、智慧教室平台、智慧学习终端构成的“云—台—端”一体化智慧教学服务平台[26],夯实教育的数字底座,对内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立体化互动,对外融通东部与西部、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打破数据壁垒,筑建开放、共享的学习空间。
智慧大屏能够支持师生便捷分享、展示讲义和作业,为通用语言文字知识的可视化表征提供技术支撑。不再固定的教室桌椅利于学生开展协作式、探究式、项目式等学习,并组成学习共同体,开展朗诵、演讲等活动。教室的摄像头、麦克风等设备能够伴随式、无痕化采集教学数据,感知和计算教学行为(举手、互动、发言等),为教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聚焦优化配置,资源从“集约”走向“泛在”,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增能添翼
为满足各族群众不同学习需求,未来应秉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的研发思路,大力打造符合民族地区课程体系和学生认知特点的优质语言学习资源;同时坚持“系统整合、有效集成”的联通思维,建设覆盖网络课程、数字应用等多种类型的智慧教育资源矩阵(见表3)。
表3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教育的教育资源矩阵
该矩阵能够有效覆盖“教、学、管、评、测”等场景需求。“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收录了普通话课程34门、五育课程若干,助力重构O2O(Online to Offline)课程体系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Blended Learning);“语言扶贫APP”“IN课堂”等数字应用能够支持学生开展口语评测、阅读理解、作文批改等语言技能训练,“普通话小镇”采用游戏化学习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概言之,依托该矩阵能够将智慧教育资源的静态势能转换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革新的动能,帮助各族同胞启智润心、学以致用,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3.聚焦立体监测,评价从“粗放”走向“科学”,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导向护航
未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教育需要建立“全人”评价体系,吸纳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构建立体化评价指标,利用教育大数据开展描述性、预测性、诊断性、指导性分析。从宏观上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教育评价将多群体、全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的纵向评价和多目标、全要素(德智体美劳)的横向评价相结合,坚持改进结果性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健全综合性评价的科学评价方法。从微观上看,既要关注各族学习者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外,还须关注不同群体的实践能力、高阶思维的发展。通过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过程实施动态监测与评价,能够为学习者提供适应性的教学支持服务,为学生持续、终身学习提供保障。区块链和微认证技术能够实现不同学习场景的学分、证书互认互换,为成人学习普通话开拓了“微学位”的认证新思路。
综上,通过构建内嵌两大系统的智慧教育体系,进而助力民族地区筑起“面向人人、适合人人、成就人人”且具有开放性、智能性、柔韧性、永续性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生态。
强国征程,语言铺路,教育铸魂,科技赋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教育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和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促动下应时提出的,该体系立足我国推普工作实际,依托智能技术来转变理念、创新模式和整合资源,进而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力度和质量。智慧教育能够有效改善目前民族地区推普不均衡、不充分的现象,激发学习者自主学好、用好普通话的内生动力,通过智慧化的教与学让各族同胞实现全面、美好的发展,继而为助力乡村振兴,谋求共同富裕,健全长效返贫防御机制,营建信息无障碍社会,实现祖国繁荣富强贡献语言之力、技术之智和教育之慧。
当前,我们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教育数字化转型、语言文字事业不断发展的新时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为实现我国各族同胞团结友爱、各族文化“美美与共”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也是维护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的强国之举和固本之策,未来应广泛汇聚语言、教育、技术等各方力量,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系统的智慧化蝶变,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辟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致谢:感谢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徐娟教授在论文修改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注释:
①图谱由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检索页面生成,检索关键词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推普”。
②数据来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网址:http://www.lsz.gov.cn/jrls/gzdt/bmdt/202110/t20211020_2053344.html。
③数据来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网址:http://www.lsz.gov.cn/jrls/gzdt/bmdt/202201/t20220105_2121921.html。
④数据来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网址: http://www.lsz.gov.cn/jrls/gzdt/bmdt/201902/t20190212_578961.html。
⑤数据来源为四川省教育厅官网,网址:http://edu.sc.gov.cn/scedu/c100494/2021/4/8/21fd6da33ef642fd84f751ea3543abaa.shtml。
⑥一般认为,信效度分析仅针对定量数据,尤其是量表题。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α)若大于0.8,则该量表的信度非常好,KMO值介于0.7~0.8之间,说明数据适合提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