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群驱动:习作单元模块重组后精读课文教学指向
——以六年级上册《盼》一课为例

2022-03-09 08:33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白马涧小学郑先猛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初试交流平台雨衣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白马涧小学 郑先猛

吴勇老师在《习作单元,“读写结合”教学的新走向——统编本教材“习作单元”的教学认知与实践策略》一文中谈到了习作单元的“五位一体”即“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这样的五个模块在习作单元教学中是独立存在的,教学中教师在单元特征和语文要素的观照下进行合理整合,从而不断提升习作单元的教学实效。下面笔者就结合《盼》一文说一说“五位一体”格局下习作单元模块重组后精读课文教学的指向。

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教学具有双重性,既是“阅读”,更指向“习作”,我们应在单元语文要素的观照下,科学合理地发掘文本的习作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阅读反映少年成长的故事、小说、传记等,交流自己获得的启示;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等文学表现手法,描述自己成长中的故事。”《盼》一文与新课标的这一要求完全匹配,《盼》是作家铁凝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篇短篇小说中的节选,课文用“我”的口吻讲述了小学三年级学生蕾蕾“盼穿雨衣”的全过程。课文在围绕中心选材上很有讲究,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一脉相承。

在教学《盼》第一课时厘清行文思路的基础上,第二课时要梳理出“物索串”“事脉连”“情感牵”,最终指向“盼为宗”的单元语文要素即“怎样围绕中心来写”。这是框架,是房屋的“大梁”。而“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心情的变化,感受‘盼’的背后是蕾蕾的天真与可爱。”这是垒砌千层之台的“砖瓦”。课堂教学中我们以《盼》一文的第二课时教学为抓手,对习作单元内容加以整合,通过四个学习任务群让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更具有指向性。

任务群一:回顾聚焦“物索串”,宏观俯瞰“事脉连”

1.请你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想想作者围绕“盼”这个中心,从哪三个方面来写了小女孩蕾蕾?

2.看看这三个概括的小标题,同学们发现里面都有共同的“物”,这个贯穿始终的“物”我们叫它什么?

3.师生交流:

(1)这三方面分别是:得到新雨衣、盼穿新雨衣、穿上新雨衣。这也是这篇小说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共同的“物”是新雨衣。贯穿文章始终的这个“物”就是本文的“线索”。(教师板书:物索串)(以一个具体的物体来作文章的线索,线索串起整篇文章。)

4.围绕“盼”这个核心,作者用三个方面的事情把整篇文章前后连起来,构成一个整体,这前后相连的事情就像是人体的脉络一样,筋脉相连让生命畅达,其实本文也用前后相连的“事”组建成了课文的“脉”。(板书:事脉连)

5.人体的脉络弯曲而又有分支,这篇文章亦是如此,特别是在“盼穿新雨衣”的部分,曲折又蜿蜒。请你找一找蕾蕾是如何“盼穿新雨衣”的?

交流明确:晴天盼变天、雨天盼出门、未果盼雨停。

任务群二:细读“盼穿新雨衣”,多维品味“情感牵”

一、精读思考,做好批注

1.默读第三自然段(“晴天盼下雨”),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盼”的焦急?

2.“雨天盼出门”是本文中写得最长的一部分,作者对蕾蕾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和刻画,这些描写中看得出蕾蕾的表现特别反常。请你阅读4-15自然段,找出描写蕾蕾反常的句子,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3.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下雨,结果想尽一切办法出门,都以失败告终,吃过晚饭后的蕾蕾在想:“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前面都写蕾蕾盼望下雨,这里又写盼望雨停,矛盾吗?为什么?

4.有同学说:“课文是围绕‘盼穿雨衣’来写的,核心在‘盼’,在‘盼的过程’,最后的下雨穿上新雨衣了并不重要,可以去掉。”你们觉得呢?

二、探究交流,“盼”字为纲

1.第三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心理、细节、环境描写”告诉我们蕾蕾“盼”变天,心情焦急。

(1)心理描写:“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晴”与“总是”呼应,读出了一种故意的味道,其实是心情焦急的体现。

(2)细节描写:“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反复的句式里满是焦急,言为心声,语言有温度,字字皆有情。

(3)环境描写烘托心情:“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天瓦蓝瓦蓝的,夜晚满天星斗,说明天气好,天气好那自然就不会下雨,穿雨衣就很难实现,焦急可见一斑。

2.课文中一系列有关蕾蕾的“反常”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盼”的一波三折,情节一波三折,心情一波三折,但是蕾蕾的形象却在“一波三折”中越来越丰满立体,蕾蕾的可爱与天真跃然纸上。

(1)动作心理反常:“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别人恨不得多长几条腿,快点跑回家躲雨,蕾蕾的反常是:放慢。放慢是一种等,是一种盼与期待,是产生心理活动的自然场景。在踱步中,想着,思考着,盼望着。

(2)对话中的反常:与妈妈的一段对话特别“反常”,蕾蕾说话的内容(借口)反常,提示语反常。

①关注借口:买酱油、炖肉。

②关注提示语。

兴奋:“我嚷着奔进厨房。”

失落:“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央求:“我央求着。”

不甘:“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向窗外,生怕雨停了。”

(3)环境描写反常:“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一切景语皆情语。拟人描写杨树的开心,暗示着心情的转变,从焦急即将转向兴奋。

3.不矛盾。前面都写蕾蕾盼望下雨,是因为想穿新雨衣,后面又写盼望雨停,是因为虽然下雨了,但是没能找到借口外出穿上新雨衣,担心雨下完了,明天没得下,所以盼望雨停。这样写是情节一波三折的需要,儿童天真可爱的需要,也是故事趣味的需要。

4.盼的过程最为精彩,但是一直吊着胃口的盼,悬而未解的盼,也是一种缺憾和不完美,更重要的是阅读者的体验感觉是不完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穿上新雨衣”的快乐是“久盼”的最好结果,这也是表达的一种技巧。

三、链接“交流平台”,写法夯实

1.投影“交流平台”中的第二段:

2.引导学生发现“交流平台”中隐含的密码:

(1)以“盼”为主线,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蕾蕾,这份情感一直牵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具有极强的代入感。(板书:情感牵)

(2)“交流平台”的主旨核心:在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要将重要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一波三折情趣生,抓住重点写细致,细节描写显温度。

任务群三:篇章整体写法丰,中心明确“盼为宗”

1.静脉、骨骼加上肌肉,才能让人有生机活力。事脉连,物索串,情感牵,都离不开一个“盼”字,盼是核心。正如梁代萧统所说“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盼就是这篇文章的“宗”。(板书:盼为宗)

2.整体回顾观察板书,你能发现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吗?

交流明确:

(1)中心明确:盼为“宗”;

(2)结构精妙:围绕中心选材;

(3)内容选择:有详有略,主次分明;

(4)三线并进:物索贯穿始终,事脉串联全篇,情感隐现全篇。

任务群四:深度融合“初试身手”,效用最大化

通过精读课文的学习,在学生脑海中建构起课文脉络,学会写作方法后,利用课文后的“初试身手”进行升级训练,当堂学,当堂用。

投影课本“初试身手”内容:下面是一位同学围绕“戏迷爷爷”这个题目选的材料。判断一下,哪些材料可以用来表达中心意思,在后面括号里打“√”。

①跑了几十里地去看戏。( )

②常给我们讲故事。( )

③在爷爷的倡导下,街道组织了业余戏班子。( )

④干活时会哼上两句流行歌曲。( )

⑤边炒菜边做戏曲里的动作,把菜炒煳了。( )

⑥到文化馆拜师学戏。( )

⑦每天看书看到很晚( )

⑧一看到戏曲表演就占着电视。( )

一、学习任务群

1.阅读并判断,哪些材料可以用来表达中心意思“戏迷爷爷”,说说你的理由。

2.这么多的事例无法聚焦中心,你如何去确定主次?

3.你会如何让主要事例变得曲折、引人?

二、师生交流

1.说说你的答案及判断依据。

直接凸显“戏迷爷爷”的——①③⑤⑥⑧的陈述都直接与爷爷对戏剧的迷恋有关。当然我们可以尝试思维的转变,在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中重新审视②④⑦。譬如:②常给我们讲故事,讲戏曲里的故事或者与戏曲相关的故事;④干活时会哼上两句流行歌曲,哼唱的是和京剧有关的《说唱脸谱》;⑦每天看书到很晚,看的是戏曲书籍。

2.聚焦中心有方,确定主次得法。

最能展现“戏迷爷爷”的痴迷的就可以作为主要事件,主要事件要具备一波三折的潜质。在八件事情的比较中,学生们很容易发现,绝大多数的事情只能作为“支撑事件”或者是“略事件”,因为它们都缺少延展性,无法成为“事件主脉”。在师生讨论中达成共识,“到文化馆拜师学戏”可以作为“大事件”(“详事件”)。

3.主要事例变得曲折,故事情节吸引人。

在师生共同探究下,巧用“平地起波澜”,课堂上生成:到文化馆拜师学戏。这里的“拜师学戏”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在曲折中展示情节的精彩魅力,在意外反复中感受戏迷爷爷那一份执着。例如:文化馆戏曲老师不收,老人家岁数大,没有基础。爷爷自己苦练,结果没有注意方法,受伤了。以为再也无法去拜师学戏了,结果主治医生是文化馆老师的儿子,最终被感动,为爷爷牵线搭桥,成功拜师。

4.在故事基础上添加“物索”“心线”。

在每一个思维分叉点,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让事情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悄然转折,向着最凸显“意”的方向出发。当然教学设计的创意不仅仅局限于形式和内容,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尝试“如果添加一个‘物索’,你会加什么(扇子或水袖)”“如果用‘心线’牵一牵你会怎么布局?”“原文互比,感受立意与构思的异同”等等个性化设计。

在“作文”教材文本中,将写作知识支架化——即用写作知识为学生写作搭建一个具体可感的“脚手架”。教材“作文单元”中的“精读课文”的教学必须指向写作,其主要功能就是引领学生学习写作知识与表达方法。“交流平台”则以对话的形式,小结本单元的写作知识和表达方法。“初试身手”联系学生生活,以说写结合、言语转换的方式,将阶段的阅读成果向写作迁移,进行片段性的写作尝试。在《盼》第二课时教学中对“习作单元”的基本模块合理重组,将“精读课文”与“交流平台”巧妙相融,把“初试身手”嵌入其中。在“精读课文”的精确感知后,用“初试身手”检验“阅读中作文教学”的实效,在深度思维的活跃碰撞中找到写作方向感、习作思创力,为进一步习作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初试交流平台雨衣
考研初试高分未被录取,且慢提“猫腻”论
运用心理学定律管理班级初试
雨衣变形记
空乘招聘初试,走出“美丑”误区
穿雨衣的鸟儿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能变出雨衣的18升大容量背包
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