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森 | Wang Shaosen
戴 建 | Dai Jian
近年来,我国不断增长的停车需求与越发集约的城市用地的矛盾日益尖锐。据2017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城市小汽车与停车位的比例约为1∶0.8,而发达国家约为1∶1.3[1]。随着城市的集约化发展,愈发紧缺的车位资源促使停车设施由水平延展转向垂直集中式发展。然而单一的停车空间因其极致的空间效率要求而忽视了使用者的空间体验,复合化停车楼应运而生。对复合化停车楼的探索能有效地激活空间活力,促进空间的高效利用,提高土地坪效。
“复合”一词在字典里的释义是:联合,聚合,合在一起,指将多种构成要素叠加、解构和重组之后形成的有机新整体。构成要素的复合化往往是因为复合产生的新特性更有利于事物的存在和可持续发展。将复合化概念引入到停车楼设计中,首先强调由单一功能向多元功能转变是停车楼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时指出“复合化”是适应此趋势的有效空间模式[2]。
停车楼空间复合利用是指以停车功能为主体进行综合开发,与商业、休闲、办公等多种城市功能结合,解决停车需求的同时作为承载城市公共需求的建筑综合体[3]。形态也逐渐呈现多元化,表现为建筑空间形态、运营模式和业态配置等多方面的复合发展。
停车楼空间复合化利用是对城市集约化发展背景下停车楼身份转变的适应。其意义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建筑空间资源的优化分配;第二个层次是对城市环境的改善提升;第三个层次是为用户提供更人性化的空间品质[4]。
从建筑经营的角度来看,复合化停车楼重新调配了停车楼的空间资源。停车的潮汐现象使得传统停车空间一直维持着较低的空间使用率。停车楼空间复合化开发一方面能在有限的用地内缓解城市停车难的问题,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复合化停车楼能高效地聚拢客流,是将停车场人流红利转换为持续性收益的有效手段。多种业态的融合在经营上能更好地发挥业态互补的优势,停车空间为商业、娱乐等业态的经营提供便捷的交通,一站式停车消费场所也吸引着更多的车流,提升整体市场收益。
从城市环境的角度来看,传统停车楼是一种以实用为导向的空间,主要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便捷的车辆停泊空间。但传统停车楼因为单一的功能和泊车行为的瞬时停留性而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网络的灰色地带。新功能的植入能够带动空间环境的提升,并使其由以往机械、单调、呆板的建筑形象发展成为开放而富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多业态的综合开发使停车楼成为激活区域空间活力的触发点,由点及面地带动区域发展[5]。
从使用者空间体验的角度来看,如何组织车辆高效便捷地停放是传统停车楼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但非停车功能的植入促使停车楼由以车为中心向以人中心的空间转变。泊车衔接商业的便捷度、空间与生态环境的融合度以及人文背景的渗透等使用者对物质与精神层面的需求成为建筑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空间品质朝更开放、更温暖、更人性化的趋势发展。
在由单一功能转变为多元功能的背景下,以车行流线为核心组织线索的停车楼设计方法不再能妥善处理各组成要素间的关系。通过理论的探讨和对案例的整理分析,其设计应涉及三大内容——停车楼的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多样结合、停车功能与休闲、商业功能的统筹协作、建筑形象与空间的弹性使用。这三大内容以“复合化”为主轴,系统地涵盖了从城市到建筑、策划到空间、建筑到运营等方面的探讨[2]。
传统停车楼通常以封闭的建筑形象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复合是为了缝补因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公共空间断层,使城市公共空间得以延续。如Stasberget停车楼将顶楼开放为屋顶花园,以大斜坡连接屋顶花园与广场。斜坡场地设计则成露天剧场,夏天可欣赏鲜花与绿植缓缓向上,冬季则转变为滑雪道,使该区域始终保持着空间活力;南阿尔伯塔理工学院停车楼的屋顶空间则为一足球场,以灰空间和新颖立面吸引人流至屋顶空间(图1)。
图1 a:Stadsberget停车楼(滑雪场);b:南阿尔伯塔理工学院停车楼(足球场)
综上,停车复合公共空间的设计重点是:在屋顶面或者立面上创造舒适且极富吸引力的公共空间,增强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便捷易达的引导路径,其形式或空间体验本身应具有足够的人群聚集力。新增区域与现有的公共空间或路径的连接应保持连续性的空间过渡。垂直引导路径与地面的接驳点应合理避开车流,保证公共空间的安全[6]。
停车楼具备复合多种功能的空间潜力,首先其在城市中多占据重要区位并具备通达的联通性。其次停车楼的无阻隔、均质的空间特性也为复合多种功能提供了基础条件。如维克多·雨果停车楼底层延续历史功能定位为美食市场,上部为停车空间。开放的市场空间吸引各方食客,使建筑得以融入老城的生活网络之中;Santa Monica停车楼在底层设置零售商业,建筑结合自行车站、公共艺术墙面等功能,为周边商业广场注入活力(图2)。因此复合设计重点如下:
图2 a:维克多·雨果停车楼(市场);b:Santa Monica停车楼(零售、公共艺术)
一是业态的配置。功能定位决定了业态配置,也决定了建筑内业态组合的复杂情况[3]。在业态配置时首先要分析面向客群的用户需求,精准确定招商品牌的定位。其次应重点关注周边已有的业态,体现与现有资源的差异性,形成功能互补的态势。
二是功能的整合。停车与复合功能通常以组合和混合两种方式组织。组合即停车和复合功能各成一部分,两者以上下结构组合在一起。这种方式下可独立运营,且相互作用弱。混合即两部分功能交错安排,通过路径的组织实现停车空间和复合功能的整合,这种方式下两者互相渗透,结合紧密。
因公共空间或娱乐、商业等功能的复合给予使用者更大的自由度和赋予立体停车楼更多元的城市职能。与之相应则需匹配更复合化的空间形式与建筑形象。如迈阿密林肯路停车楼赋予停车空间和混合功能以不同层高,同时用玻璃盒子和开敞空间的对比来加强功能暗示;Monica Parking以外置的红色楼梯暗示建筑的多元功能,半开放表皮改善内部采光与通风质量(图3)。可以得出其设计重点如下:
图3 a:林肯路停车楼(开放的界面);b:Monica Parking(阳光中庭)
一是可感知的建筑形象。建筑多元的功能需要在形态上被感知从而吸引使用者。可借由开放的差异性形态、连续的过渡空间导引以及电子标识等手段来加强空间暗示。
二是适宜的内部弹性空间。停车位数量和建造成本是设计传统停车空间的主要关注点,空间品质也因此被忽视。在复合停车楼植入内庭院,改善内部空间质量。局部加强开放度能有效地适应新功能的空间需求,同时也能在均质的停车区域建立标识体系。
风动石景区位于福建漳州东山岛,景区内的风动石以“奇、险、大”的特点而闻名并有“天下第一奇石”的美誉。随着近年政府“发展全域旅游”工作的不断推进,游客数量逐年增加,现存景区停车场不再能满足停车需求。故拟于原停车场处新建立体停车楼以解决景区停车难的现状,并为东山岛树立新门户形象。
原停车场地处海滨,采用地面停车,共可提供200个停车位。基地北面紧邻大海,景观条件良好,西侧为18层住宅楼群,东侧有一小型码头常有渔船停靠。基地内现有一游客集散中心和垃圾中转站。设计希望能通过复合停车、商业、休闲等多元功能,使之成为城市复兴的触发点,并紧紧围绕“环境提升—活力激发—地域表达”的设计思路展开。
在城市关系上,基地地处海滨,公共空间介入停车楼首要解决的是建筑与海的空间关系,封闭方正的立体停车楼会对滨水空间形成强烈的压迫感并缺乏将人流引导至海滨的空间暗示。首先将建筑裙房高度控制在24m以内,通过形体的切削,使建筑在朝向水面方向层层跌落,形成尺度宜人的滨水空间。在建筑西南侧的高层住宅楼群离丁字路口仅11m,产生较强的空间压迫,新建筑应当以退让的姿态介入以形成平缓的空间过渡。因此将建筑南面形体也进行退台式的处理,并在丁字路口处预留一片与前广场结合的城市绿地,形成适宜的公共空间。至此,朝南北跌落的建筑形体衔接了前广场的城市绿地,并向滨水空间延伸,共同构成立体的地景公园(图4)。
图4 建筑鸟瞰
在空间营造上,将车辆的三个出入口分别布置在场地西侧与东南侧,避开主要人流来向,保证公共空间的安全性与完整性。灵活设置的大台阶形成非强制指向的漫游路径,鼓励人们自由地穿行与探索[7]。屋顶绿化、活动场地、休憩看台和散布的商业店铺共同编织出阳光充足,尺度灵活的城市公共空间(图5)。
图5 总平面图
在景观规划方面,手法上延续了建筑的模式语言,以线性路径划分场地。在前广场规划水杉树阵来打造树荫广场供游客驻足。在屋顶平台上以狼尾草等草本植物为主基调,草本植物飘扬在海风中可塑造动态景观,丰富体验层次。海滨广场则以大王椰等植物为视觉中心,部分配置三角梅,以突出闽南沿海的地域特色景观。
因建筑保留游客集散中心功能,故承担了作为东山岛旅游门户的城市职能。精品酒店、商业和休闲等多种业态的加入使游客从进入东山岛伊始便开始体验之旅。
在业态配置上,在建筑西侧沿街预留商业空间,通过植入零售等商业业态来消解停车楼作为基础设施的冰冷感,同时也带动周边商业协同发展。在屋顶漫游路径中散布餐饮业态,丰富游玩体验。场地西北角以通透塔楼回应滨海景观,开发精品民宿,填补东山岛精品民宿市场的空白[8](图6)。
图6 多种功能混合
在功能组织上,多种功能的植入使功能流线趋向复杂化。建筑内部设置一个双坡道环绕的庭院,作为建筑的垂直交通核心,组织停车楼内部的车流和人流。明亮的内庭院作为建筑内的导引标识系统引导车辆上下,改善停车体验。新复合的功能则分散于建筑外侧,由室外或半室外流线组织。停车流线与复合功能流线相互独立,又可通过各平台处入口便捷联系,充分发挥业态互补的优势(图7)。
图7 一层平面图
东山岛以“山海相连”的自然风光而闻名,设计以飞扬的帆、起伏的坡地和乘风而行的帆船等意象为创作原型,结合功能空间需求创造具有标识性的地域形象。建筑立面上以水平线为主要构图元素,一方面水平线条的使用能营造出动感,暗示所处的海滨环境。另一方面,水平线条营造的通透感使得视线可以穿透,建立起建筑与海景的空间联系。
在近海区域,由于强烈的光环境使得材质的固有色在视觉上被淡化,因此海滨城市的色彩多呈现高明度、淡雅的色彩基调。在材质使用上,该停车楼外立面大面积采用白色石材,整体呈现明快的建筑效果。在灰空间顶部采用高耐竹作为吊顶,营造温暖的空间氛围,也暗和传统大厝屋顶的结构效果(图8)。
图8 海面建筑透视
在气候适应性上,闽南地区属于湿热气候,建筑内部设置的中庭空间扭转了传统停车楼昏暗的空间氛围,提升了建筑内部的光照和通风环境。配合大面积的屋顶绿化,使建筑拥有优秀的生态性能。良好的环境、3.9m的层高为空间的弹性使用和可持续运营奠定基础条件[9](图9)。
图9 中庭改善建筑性能
随着城市集约化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基础设施需要承担更多元的城市职能。对立体停车楼空间复合化设计策略的探索有利于充分发挥停车楼的空间效率,提升建筑的市场收益,使建筑更好地融入城市环境。但复合化停车楼的设计作为一个综合问题,不仅需要引入新的思考方向和设计策略,而且需要市场制度、社会服务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协调配合。这就是探索停车楼复合化设计的核心问题,也是需要继续深化发展的方向。
资料来源:
图1a:https://www.archdaily.cn/cn;
图1b:停车场设计/布克(主编),-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4;
图2:https://www.archdaily.cn/cn;
图3:https://www.gooood.cn/;
图4~8: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