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莉莉,唐志红,周 景,周 琴,蔡东平
(1.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儿科,江苏 苏州 215129;2.苏州高新区狮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 苏州 215011)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是由于儿童时期食物摄入铁不足,体内铁储存缺乏,造成体内缺铁,导致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合成减少,从而造成贫血[1]。缺铁性贫血可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使儿童易发生反复感染,影响其生长发育。此外,还会对婴幼儿智力发育和认知功能造成长期不可逆的损害,甚至会增加婴幼儿的死亡率。我国5 岁以下儿童贫血发病率约为12.6%,儿童缺铁性贫血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2-4]。因此,研究苏州外来人口密集地区的贫血情况有助于该地区儿童生长发育的普遍改善。为此,本研究分析苏州西部地区6~30 月龄的婴幼儿贫血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该地区儿童保健策略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8 年1 月-12 月在苏州市西部地区狮山、通安及东渚社区中进行健康体检的6~30 月龄婴幼儿10 664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5]:①足月正常生产、出生体重≥2500 g;②采血时无消化道、呼吸道感染;③近3 个月内未服用铁剂或含铁补血药,体检无慢性出血者。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疾病及心、肝、肾、血液系统等疾病。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6]:Hb<110 g/L;严重分级:Hb 在90~110 g/L 为轻度贫血,Hb 在60~90 g/L 为中度贫血,Hb 在30~60 g/L 为重度贫血;细胞形态:平均细胞容积(MCV)<80 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28 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2%。
1.2.2 调查方法 采用集中体检方法,抽取被检儿童EDTA 抗凝静脉血1~2 ml,采用Sysmex KX-21 型全自动血细胞仪(广州市丰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测定HB 含量,并测定MCV、MCH、MCHC。按照儿童体格检查技术规范,体重记录以千克(kg)为单位,至小数点后1 位。身长(身高)记录以厘米(cm)为单位,至小数点后1 位。采用问卷调查,由项目研究人员对研究对象家长进行面对面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婴幼儿性别、月龄、居住地、是否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情况、首次辅食添加时间、各类辅食构成等。婴幼儿辅食首次添加月龄多集中于4~6 月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发表的《婴幼儿喂养建议》主张:婴儿引入其他事物的年龄不宜早于4 月龄,也不宜迟于8 月龄[7]。以4~6 月龄添加辅食为及时添加,>8 月龄添加辅食为未及时添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13 进行数据录入,用统计软件SPSS 17.0 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为统计学意义显著。
2.1 婴幼儿的贫血发病情况 本次共发放问卷10 664份,获得有效问卷10 621 份,有效率为99.60%。最终纳入10 621 例婴幼儿,其中男5489 例,女5132例,缺铁性贫血婴幼儿747 例,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为7.03%(747/10 621),其中轻度贫血96.25%(719/747),中度贫血3.75%(28/747),无重度贫血。
2.2 婴幼儿贫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的婴幼儿贫血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月龄婴幼儿贫血发病率高于18 月龄和30 月龄,18月龄婴幼儿贫血发病率高于30 月龄,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幼儿贫血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时合理添加辅食的婴幼儿贫血发病率低于未及时合理添加辅食的婴幼儿,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城市社区婴幼儿贫血的发病率低于农村社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婴幼儿的贫血发病情况(n,%)
2.3 儿童贫血与生长发育的关系 不同身高、体重婴幼儿贫血的发病率比较,身高<-2SD 的贫血发病率高于-2SD~+2SD 和>+2SD 的婴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2SD 或>+2SD 的贫血发病率的高于-2SD~+2SD 的婴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身高、不同体重婴幼儿贫血发病率(n,%)
表1(续)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IDA 因长期处于贫血状态,可导致儿童重要脏器长期供氧不足,影响整体健康状态和重要脏器功能成熟;造成肌软弱、运动能力下降,进而影响动作发育,年长儿活动后易疲劳;导致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功能下降,使患儿因免疫功能下降,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8-12]。研究显示[13-16],缺铁性贫血患儿的智商、运动和智能指数均明显低于健康儿童,年长儿甚至可能出现注意力缺陷和心理行为异常,消化道功能减退和消化不良,影响其正常发育。因此,为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关注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刻不容缓。
本次调查发现,贫血儿童中以轻中度贫血为主,未发现重度贫血。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病率及贫血程度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其中6 月龄婴儿贫血发病率高且程度重。本研究显示,母乳喂养的婴幼儿贫血的发病率低于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原因分析与喂养方式有关。母乳和配方奶中含铁量均较低,但母乳喂养的吸收率高达50%,配方奶中仅10%[6,7]。故完全母乳喂养4~6 个月的婴儿贫血发病率低,即完全母乳喂养4~6 个月不会增加婴儿发生贫血的危险。婴儿出生时肝脏的铁储存可以满足其出生后4~6 月龄生长所需,随年龄增长,婴幼儿辅食逐步添加,贫血率逐渐降低。
本研究表明,及时添加辅食的婴幼儿贫血发病率低于未及时添加辅食的婴幼儿,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造血活跃,但婴儿主食人乳和牛乳的铁含量均较低,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如不及时添加辅食,贮存铁耗竭后即发生缺铁性贫血[17,18]。辅食中动物性食物含铁量较高,且吸收率在11%~22%,植物性食物吸收率多在3%以下,豆类可达到7%[19,20]。调查发现,不合理添加辅食表现在:①添加辅食过晚,部分家长过渡溺爱,担心辅食添加后奶量减少,辅食添加儿童不配合,故错过添加辅食的最佳时机;②片面的认为母乳、奶粉营养全面,8 月龄仍未添加任何辅食;③添加辅食种类不合理,忽视含铁含量丰富且吸收率较高的动物性食物的添加。因此,为减少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对家长开展婴儿正确喂养的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社区的婴幼儿贫血发病率高于城市社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农村社区居民文化程度相对偏低,缺铁性贫血疾病知识及膳食喂养知识相对匮乏,导致贫血发病率偏高。对于此类社区,应加强对婴幼儿营养的早期干预,普及相关知识,降低贫血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本地区不同月龄的婴幼儿贫血发病率仍存在差异,为促进婴幼儿的体质健康,仍需高度重视缺铁性贫血的防治工作。加强育儿指导,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及时合理添加辅食满足婴幼儿营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