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建华,李亚娟
(楚雄州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云南楚雄 675000)
为贯彻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做特“绿色食品牌”的决策部署,楚雄州相继出台了关于扶持“三品一标”发展的政策,有力地推进了全州“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开展。按照认真履行职责,主动服务企业,做实前期工作,夯实认证基础,强化证后监管,保证用标质量,稳步推进认证工作。由于一些认证企业缺乏经费投入,标准化程度不高,抗风险和市场开拓能力弱,加上认证产品专柜准入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加大了监管难度,机构设置、人员结构和经费投入的不对称等因素阻碍了“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推进。积极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市场,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审核工作并加大质量抽检力度,培强主导产业,夯实发展基础,培育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体制机制,提升工作活力,完善政策保障,合力推动“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楚雄州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楚雄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做特“绿色食品牌”的决策部署,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稳粮、强畜、促特、兴果、融合、增效”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制造业发展思路,强化政策保障、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步伐,提升农产品品牌创建能力。截至2020年末,楚雄州“三品一标”累计有效认证154个,组织577个产品,其中有机产品135个、绿色食品413个、无公害农产品2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累计认定面积1.88万hm2,产量34.13万t,产值19.7亿元。
为充分调动县域“三品一标”认证积极性,增强企业创建品牌能力,楚雄州委、州政府高位推动,持续加强政策保障措施,即2011年4月制定的《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实施意见》(楚发〔2011〕5号)“三品一标”奖补政策后,又出台了《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强州战略的意见》(楚政发〔2016〕20号)政策措施,文件明确规定:对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组织奖励5万元;对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的单个县(市)和跨区域县(市),分别给予申报企业和组织一次性奖补20万元和30万元,奖励资金列入州级财政预算,部分县(市)也相继出台了关于扶持“三品一标”发展的政策,有力地推进了全州“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开展。
楚雄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把“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纳入年终综合绩效考核指标,并列入日常工作抓紧抓实,为“三品一标”认证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全州各级农业部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落实省、州(市)政策文件精神,主动服务企业,做好“三品一标”认证的组织、申报工作,促进了“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以“三品一标”质量认证为抓手,全州已创出“白竹山茶”“妥甸酱油”“云泉油豆瓣”“小彝妹梨醋”“元谋番茄”“武定鸡”“牟定腐乳”“南华松茸”“姚安鲜山药”等一大批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涵盖了粮食、油料、蔬菜、花卉、茶叶、水果、畜禽、林果等多个产业,以品牌为引领,带动“一县一品”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现代农业、电商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及县域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了质量、效益与规模同步增长,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一是按照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要求,做好宣传动员和摸底工作,及时组织县(市)工作机构对申报主体做好申报资质、产地规模、质量控制、内部管理制度等条件符合性审查。二是组织具有申报意愿的企业,对符合条件产品,提前做好产地环境评价,为“三品一标”认证(换证)工作打好基础。
近年来,楚雄州在抓好“三品一标”认证的同时,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加强证后质量监管和整治,在保证数量增长的同时,稳定和提升质量,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确保全州不发生重特大“三品一标”质量安全事故。
1.开展用标检查。各级政府每年组织人员对已认证产品开展现场检查和抽样检测,对市场开展用标情况检查,通过重点抽查获证产品的质量情况是否达到标准要求,检查是否有假冒伪劣“三品一标”农产品,是否按照标识规范使用标志、是否存在超期超范围用标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三品一标”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品牌公信力。
2.加强宣传引导。认真组织做好“三品一标”获证主体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强化对生产主体内检员和农户的技术培训,提高“三品一标”农产品的生产水平;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讲解、技术咨询等多种方式对“三品一标”产品进行广泛宣传,引导消费者正确识别和选购“三品一标”农产品,为“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消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组织开展绿色食品年检。坚持对绿色食品有效用标单位在标志有效期内的生产管理经营活动、产品质量及标志使用行为等实施监督、检查、考核、评定等年检活动,加强对企业的管理,规范企业生产行为,保证产品质量。
4.组织开展复审换证。每年制定绿色食品续展、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工作计划,指导各县(市)工作机构和相关企业提前做好换证准备工作,对环评满6年的绿色食品企业重新做产地环境检测,换证产品提前送检,并在生产季节由检查员实施现场检查,确保换证产品产地环境、产品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实现产品如期换证。
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市场经营主体参加以“三品一标”农产品为主的推介展示活动,为企业提供展示、展销优质农产品的平台,提升楚雄州农产品品牌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大部分农业企业多为种养型、初加工型企业,产业规模小、产品总量小、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效益不高,导致“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创建品牌能力不强。一是缺乏运作经费投入,申报认证产品和年检、续展换证都需要投入费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首次认证费用需3万~3.5万元,每年年检和定期续展换证维系费用成本逐年增加,致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放弃年检或复审换证。二是认证企业的规范化、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弱,导致有效用标数量呈逐年减少趋势。
一是对“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普遍存在重认证、轻监管的现象,违规超范围用标、不规范用标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部分农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二是认证产品专柜准入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各种农产品基本上由批发市场进货后直接进行混合销售,缺少必要的产品质量检测和追溯,凭卖相和价格占据市场,质量参差不齐,认证产品难以体现优质优价。
随着云南省细化措施做特“绿色食品牌”,对“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但大部分县(市)存在“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职能挂靠在农环站或检测站,工作人员不稳定,机构设置、人员结构和经费投入与“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不匹配,难以适应新时期“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有序开展。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把“三品一标”作为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战略的重要抓手、作为实施做特“绿色食品牌”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助推器”,切实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积极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市场。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展会和电视台、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营造舆论声势,使生产者和经营者认识到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是大势所趋、竞争所逼、市场所需。同时,有针对性的通过电视媒介、科普讲座等消费者容易接受的形式,普及“三品一标”农产品知识,形成绿色优质农产品消费观念和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为“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营造良好氛围。
2.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大推广应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追溯信息平台的力度,将“三品一标”产品全部纳入信息平台管理,确保获证产品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质量可追溯,增强市场和消费者的信心。
3.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审核工作。积极服务企业和合作社,加强证前指导和证后管理工作,避免短期逐利行为,不断提升生产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确保“三品一标”产品做到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增强持证主体的信心。
4.加大“三品一标”质量抽检力度。检测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三品一标”专项抽检,把认证产品纳入州级农产品例行监测范围,年抽检“三品一标”农产品2次以上,占全州“三品一标”总数30%左右。
5.日常监管常态化。每年组织开展“三品一标”专项检查和绿色食品年检,对续展企业产地环境、生产记录、农业投入品、药品库房、上市前检测等各环节进行检查。同时积极会同工商、质监等部门,组织开展“三品一标”包装、标识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等违法行为。
1.做大优势主导产业。认真贯彻落实好云南省做特“绿色食品牌”的决策部署,转变工作重心、突出发展重点、聚焦产业发展,立足楚雄州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和“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以有机化、商品化、规模化、品牌化为核心,着力做大做强增长潜力较大的生猪、肉牛、蔬菜、水果、核桃、中药材、花卉、食用菌8个优势主导产业,加快主导产业“三品一标”认证步伐,助推做特“绿色食品牌”。
2.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促进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为“三品一标”认证主体创造条件。
3.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小微企业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中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加工企业,支持配装先进设备、改造工艺流程、研发创新产品,向精深化、品牌化、系列化产品加工转型,提升肉制品、果蔬、食用菌、调味品、饮料为主的绿色健康食品精深加工水平。
嫩绿茶叶
一是理顺体制,明确职能职责,州、县(市)要做到四明确,即明确机构、明确责任、明确人员、明确经费。二是强化队伍能力建设,各级工作机构应尽量保持“三品一标”工作队伍人员稳定,尽量争取各种学习机会,强化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为“三品一标”认证、监管提供强有力的业务支撑和技术保障。三是建立“三品一标”工作激励机制,省、州(市)农业主管部门对“三品一标”工作开展较好的基层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科技人员,应在职称晋升、评聘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以激励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紧紧围绕做特“绿色食品牌”工作要求,细化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措施、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组织实施,确保工作任务目标的完成。二是建立州、县(市)两级“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每年将认证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保障“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建议省级对“三品一标”认证产品给予一定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