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老套,了无新意
原作雏形
既然世界上许多重要的转折都是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那么是否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无能为力?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无论是人类的进步,还是个体命运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有识之士那里,生命中的很多转折都是可以掌控的。不是吗?司马迁身陷囹圄惨遭酷刑,但他忍辱含垢与命运抗争,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终成一代大家;诸葛孔明幼年失去双亲,在隆中过着躬耕陇亩的生活,苟全性命于乱世,然而他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努力积攒人脉,提升能力,静待天时,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一朝出山便扭转乾坤,奠定蜀汉大业,也成就了自己的千古美名。
——考场作文《與世浮沉》
文题剖析
上面这个语段论述了“人们对事物的发展进程并非无能为力”这一观点,所选材料虽然与观点比较吻合,也足够典型,但基本都是中学教材上的例子,显得陈旧老套,缺少时代气息,尤其是用单一的传统题材的事例论证颇具现代气息的观点,多少有些力不从心。
经典素材不是用不得,而是要在合适的语境下,联系现实进行论述,从而做到新旧素材的搭配,避免论证力度不够的问题。要升格这段论证,我们可以在保留传统素材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些表现当今社会生活的例子,并通过古与今、个人与国家的事例对举,证明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在遭遇意外时,只要积极面对、从容应战,就完全可以掌控事物的发展进程。
微雕成文
既然世界上许多重要的转折都是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那么是否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无能为力?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无论是人类的进步,还是个体命运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有识之士那里,生命中的很多转折都是可以掌控的。古有司马迁因替李陵主持公道身陷囹圄惨遭酷刑,但他忍辱含垢与命运抗争,写出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誉的《史记》,终成一代大家;诸葛亮生逢乱世,只能躬耕陇亩,苟全性命,但他并未就此沉沦,而是积极积攒人脉、提升能力静待天时,终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一朝出山便改变了天下大势。再看今天,新冠疫情突发,民心纷扰,全球关注,然而党和政府率领民众勇敢面对,从容应战,医护人员赴汤蹈火,英勇“逆行”,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很快控制了疫情,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由此可见,只要勇敢面对,不惧挑战,就能保证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发展进程不会被各种意外影响!
罗列堆砌,缺乏论述
原作雏形
李白是一个不讲套路的人。别人学而优则仕,他则游历山川,让自己声名大噪,而后以一封自荐信求官:“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他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展现出的豪爽、洒脱,让人看到他的不讲套路。他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展现出的壮志未酬的郁闷心境,也让人看到他不讲套路留下的心结。
——考场作文《摒弃套路》
文题剖析
考生提出观点“李白是一个不讲套路的人”之后,将李白与“别人”对比,说明李白在追求晋升方面“不按套路出牌”;紧接着用大量诗词表现李白是一个不讲套路的人,但这些诗词只是简单罗列,缺乏具体的解读,犯了素材运用“只堆砌,不分析”的大忌。作文选材,首先要围绕主旨审视素材,选取那些能够突出主旨的素材,舍弃那些没有说服力的素材,即讲究素材的少、精、准;其次要对素材加以解读分析,让素材真正服务于观点;最后还要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融入素材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至于上面这一片段,选择一两句能够体现李白“不讲套路”的诗句,然后用议论性语言进行分析解读即可。
微雕成文
套路因袭日久,便成束缚创新的牢笼。唯有摈弃套路,才能开创新境界。李白能成为大唐第一诗人,就在于他创作上的不讲套路。唐玄宗让李白写一首颂杨贵妃美貌的诗歌,换成一般诗人,大概会把杨贵妃从头到脚夸赞一番。但是李白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他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没有一个字写到杨贵妃的真容,而是写云,写花,写春风,通过氛围的烘托,来赞美杨贵妃美若天仙。他又写道:“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把杨贵妃比作赵飞燕,别出心裁。倘若李白按照套路写诗,估计就不会留下这些流传千古的诗句了。
油水分离,重点不明
原作雏形
古代读书人大多“学习目的明确”,一句“学而优则仕”道出了无数求学者的心声。但是有了愿望却不一定都能变为现实——有人十年寒窗最终金榜题名,有人却屡试不第只能去著书立说或聚徒授业。按世俗的标准,前者的人生有意义,后者的人生无价值。但吊诡的是,前者当中的许多人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无人记起,而后者当中却有不少人流芳百世受人景仰。前者如唐朝状元李昂、宋朝状元莫俦;后者如明代落第者吴承恩、清代穷秀才蒲松龄。由此看来,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取决于地位的显赫和一时的得志。
——考场作文《面包与鲜花》
文题剖析
这是一篇讨论人生价值追求的作文,值得肯定的是考生的语言功底和素材积累,问题在于文段列举的人物“唐朝状元李昂、宋朝状元莫俦”远没有吴承恩、蒲松龄的知名度高,但是对他们既没有作介绍,以使读者明白自己的引用意图,也没有明确他们与后两人对比的点。素材应与论述有机结合,方能收到预期的论证效果。一般来讲,一则材料往往有多种解读方法,我们要通过适当的分析议论,将我们的意思明确地表达出来,以凸显论证目的。升格这段论述,我们首先应介绍、强调前后两组人物身份的不同,将两者进行对比,以凸显作文主旨。其次可以重新架构语言,让素材发挥其论证的最大效力。
微雕成文
如果将这样两组历史人物放在一起——李昂、莫俦,吴承恩、蒲松龄,让你选择其中一组分析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估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会选择后两位,因为他们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他们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但是前两位,分别是唐宋时的状元,当时声名显赫,令世人无比羡慕;而后两位,则都是落第的落魄之人。由此看来,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取决于地位的显赫和一时的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