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敏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10多项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申请得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支持,呈现了中国精彩。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世界记忆项目在其纲领性文件中就明确“世界文献遗产属于所有人”。文献遗产的原始性、唯一性、系统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其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认真系统总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的发展,不仅有益于学术传承,而且有助于以“共同遗产”理念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年底,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世界记忆项目苏州学术中心编撰的《传承人类记忆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研究》。该书搜集、整理并翻译了世界记忆项目相关资料,在前期国内零散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世界记忆项目发展的历史脉络,介绍该项目的治理机制及政策文本,厘清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途径,分析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情况,同时关注世界记忆项目在全球及中国的发展。一方面,为中国后续参与世界记忆项目提供智力、资料支持;另一方面,亦是对《“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相关目标的践行。可谓“应运而生、恰逢其时”。其特点和价值主要有以下数端:
该书内容安排别出心裁,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既体现了研究内容的深化,又系统完整地介绍了世界记忆项目。全书共设七章内容,另设有我国档案界巨擘、国际组织官员等序三篇,以及各类相关文献遗产名录,共计42.7万字。其中,全书前四章内容偏重宏观研究,对世界记忆项目发展历程、理论基础与价值理念以及政策研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归纳与总结,重点关注了世界记忆项目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体系与实践的贡献,及其对共同遗产价值理念的延续发展。同时,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比分析中探讨“三大遗产旗舰项目”如何形成全球遗产保护的“矩阵”。全书的第五至七章偏重微观研究,主要将目光投向《世界记忆名录》的申报与建设和国别研究,分别对欧美地区、亚太地区、拉美及加勒比地区、非洲地区、阿拉伯地区世界记忆项目进行研究,并在每个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作为研究案例,以梳理世界记忆项目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探求其发展特征与趋势,以期为有意申遗的各类文献保管、文化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等提供参考。同时,该书深刻阐述了中国参与世界记忆项目的进程与方向,把中国参与世界記忆项目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该书兼备学术和科普价值,重视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近年来,文献遗产领域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学术探索的一种新范式。共同遗产理念要求档案工作者具备更为开放的视野,积极参与国际档案合作项目,加强全球档案事业的共建共享。世界记忆项目便是延续并发扬共同遗产理论的最新实践。对于世界记忆项目,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作者应该并不陌生。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世界记忆项目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现已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文献遗产项目。本书涉猎领域广泛,囊括了国际相关政策、文化研究、档案学等多方视角。在该书的策划、编纂过程中,为了增加权威性和学术性,世界记忆项目苏州学术中心组织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玉珏团队在内的编委会团队,作为坚实的专业后盾。既全面解读了包括《保存数字遗产宪章》在内的11部文献遗产保护政策法规性文件,又收集了国际—区域—国家文献遗产名录,为读者更好地了解不同层面的世界文献遗产提供了“知识养分”。同时,该书详细梳理了世界记忆项目的治理机制及管理机构,厘清“国际—区域—国家”分级但不隶属的管理机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该书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既有纲领与指南类文件解读,也围绕世界记忆项目及文献遗产阐述了我国系列研究成果,为国内了解世界记忆项目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该书出版时间颇具深意,紧跟新修订政策方针和加强档案国际交流合作契机。2021年,停摆四年之久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结束了此前进行的全面审查工作,出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总方针》,开启新一轮《世界记忆名录》的申报、评审。该项目的“重启”,预示着档案文献遗产发展迎来新契机。《“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出台,为中国持续推动世界记忆项目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国家档案局专门设立交流合作司,进一步加强档案国际交流合作。该书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正式出版,充分体现了我们为推动档案文献遗产工作所作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新时代中国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成果的最新呈现。
该书对世界记忆项目相关信息进行了全面整合与深入分析,是中国文献遗产相关研究者、工作者参与世界记忆项目、申报遗产名录的参考性“工具书”。同时,对于世界文献遗产行业而言也极具参考价值,并能为之提供独特的中国视角与中国经验。该书为中国的档案文献遗产保存者、管理者,提供了开启“全球共同记忆之门”的钥匙。我们也期待着后续国内档案学界、遗产学界能有更多学者关注并研究世界记忆项目,涌现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
档案已经成为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媒介,在推动文化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不能缺位。相信该书的出版能为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提供助力和经验,为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档案贡献。
3562501908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