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在“习诗育人”办学实践基础上,反复追问、内省与思考,确立“向诗而行,享受幸福”的核心理念,将诗教精神渗透到学校发展、师生成长的方方面面,推进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促进教师团队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习诗育人”;校本研修;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70-0034-04
【作者简介】王海林,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江苏滨海,224599)党总支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兴、观、群、怨”的诗教理论,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陶行知先生办学,也提出要办成“诗的学校”,让学生过“诗的生活”。那么,新时代学校应该怎样推进诗教?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直行走在“习诗育人”共同体建设的道路上。
一、始于办学特质:确立“习诗育人”愿景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在《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一书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
如何唤醒?我们主张让师生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构建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现着乐的教育环境,倾力营造生命自觉自主成长的良好氛围。建校初期,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教师组合杂乱无序。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提出“三年规划”:一年激活办学生命,两年聚焦质量提升,三年推进特色发展,以“平安校园、礼仪校园、诗意校园、艺术校园”建设为重要载体。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明晰学校发展定位,提炼“和乐尚雅”的校园文化。“和雅”,即“和而不同,雅而有致”。其中,“雅而有致”是学校的文化目标,其一为师生形象,即“行为儒雅、语言文雅、情趣高雅”;其二为校园氛围,即校园文化和美典雅、师生管理和谐统一。由此,“和乐尚雅”文化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根植于他们内心,成为一种生命自觉。
要唤醒什么?我们倡导尊重、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儿童成为儿童,让教育回归儿童”,通过契合儿童本质的生活方式,实现他们无限可能的生长。可以说,儿童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师对儿童思维的尊重与顺应,而“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理性不足、诗性有余,如诗如歌的儿童世界需要教育的唤醒、守护与保卫。
基于这些认识,我们进一步找准发展切入口,提出“习诗育人”的辦学设想,确立“向诗而行,享受幸福”的核心理念,在诗教中释放儿童天性,张扬儿童的自然个性,让儿童在诗意校园里快乐成长,为他们一生的幸福成长奠基。
二、基于发展目标:渗透“习诗育人”内涵
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上。”那么,怎样在校园里诗意地栖居?对学校来说,就在于通过诗歌的耳濡目染,让生活于其中的人获得心灵的解放和自由。
1.诗意环境,润泽心灵
我们努力打造文化景观以及园林、楼宇文化,一步一景,景即是诗。教学楼走廊上端横梁上分别设置“千年《三字经》 精华教做人”“走近《弟子规》 感悟真善美”等四个文化长廊;我们设置童诗橱窗,开辟融绿化和诗歌于一体的“诗林”,每月更换一次,先后展示师生原创诗作近千首;我们积极推进“习诗育人:儿童化诗意课程”基地建设,设立“习诗育人”展览馆,陈列“习诗育人”十年发展历程的过程性资料和阶段性成果。师生栖居在诗意校园中,心灵自然得到浸润。
2.诗意生活,绽放美好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李吉林老师在《孩子的眼睛》一文中写道:“在儿童的眼睛里,山啊,水啊,星星月亮啊,都是活的,会跑也会飞,会说也会唱。儿童的眼睛,就是喜欢瞧着这陌生世界。学校的大门怎能把儿童的眼睛和世界隔绝呢?假如孩子的老师,能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那该多好!周围的一切,会忽然变得新鲜有趣,永远像第一次看到。”因此,我们努力赋予课堂浓郁的文化气息,呈现出诗教的风格、故事的雅趣、语言艺术的张力以及咏物抒情、叙事绘景的情怀,可谓“书山探宝心有悟,学海扬帆乐无边”。
我们尝试让德育由“有意义”向“有意思”转变,力求关心人、感染人、温暖人,充满人情味;让德育由“嘴上说”向“脚下行”转变,把“大道理”与“小行动”相结合,做好小事情,解决小问题,明白大道理;从关注学生“一阵子”延伸到“一辈子”,做到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更有高度,让学生亲身感受校园生活的芬芳和诗意,让他们的心灵尽情地放飞。
3.诗意活动,体现活力
我们开展“诵汉唐古风,谱童心乐章”“诗文小秀才”“诗歌对对碰”“与诗歌同行”“班级诗歌小组协会”“‘童心如歌’班级诗词联集”等活动,还将“诗文读创”融入教育活动中,把文明礼仪创编成朗朗上口的三字歌形式,帮助学生识记。
数载蜜酿,暗香绕阁。我们成立近500人的童诗文学社团,一大批擅长吟诗作对的学生在诗歌文化节、课堂教学展示等活动中迅速成长起来。
三、合于团队建设:明晰“习诗育人”架构
我们认为,“向诗而行”需要孕育一方土壤,要“抓把泥土,也能生出诗芽儿来”,而学校诗教发展必须发挥团队的力量,为此,我们启动了三项行动,着力推进“习诗育人”共同体建设。
1.“诗文读创”行动
语文教师团队探索“诗文读创”校本课程的途径和实施策略,组织学生大量阅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以及其他各种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编写校本学习资料《我诵读我快乐》《小学生语文经典阅读范本》《童韵飞扬——童诗创作指导》等,不断对童诗教学开展实践研究。通过具体实施,学生能就具体的事物创作浅显易懂的童谣、儿歌和诗歌。
我们组织研修团队在市级课题“实施‘诗文读创’提升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基础上重新梳理,在研究内涵和方向上进行重新定位,申报立项了江苏省教学研究重点规划课题“基于‘习诗育人’的诗意校园的建设研究”,并将之作为龙头课题,衍生出诗意德育、诗意数学等个性化小课题。借助教师团队“小课题”研究的长效机制,我们形成了“小课题·微课堂”的特色模式,研究百余个涉及诗教的“小”“真”“实”问题。
2.“诗意德育”行动
一是用典雅的诗意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灵,春诗秋情,作育幼苗;二是注重想象力的自由驰骋,让学生对现实永远保持一种热情,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优化道德品质,升华道德境界;三是全面运用现代德育学、现代文学、语文教学研究成果,将诗教与学校德育融为一体,使诗教成为进一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探索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新途径。
我们带领教师团队围绕“儿童立场,美好生长”的课程理念,推进“儿童化诗意课程”建设,进而构建“课程标准”“系列教材”“学生活动”“教学研讨”“校刊校报”“课题研究”“评价体系”等七个维度的全方位、立体式的课程体系;结合特色校本课程实践,我们不断促进诗意德育课程与音乐、体育、美术、少先队工作的融合,以此丰富课程内涵,逐步形成育人目标清晰化、育人价值显性化、育人载体多元化的课程架构。
3.“家校诗会”行动
“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基础单位。我们积极推进家长团队建设,通过成立家校诗词读书会,举办“跟着诗词品家风”等活动,坚持线上打卡和线下讲座相结合、晨读与晨练相结合、践行和反思相结合,带动更多家庭加入,指导家庭成员从古诗词中汲取家风滋养。
四、成于路径突破:呼应“习诗育人”运行
增强家校运行团队的力量,是“习诗育人”共同体建设的突破口。我们提供丰富的互助共进平台,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整体提升。
1.童诗种子营——孵化与培育
儿童是诗人,教师也应当是诗人或具备诗人的精神特质。教师即研究者,学术品质作为学术活动中一种主动的、自主的、自为的状态,正规范、催化着教师团队的发展。
我们积极推进教师“童诗种子营”建设,吸纳各学科的优秀教师,打破长期以来核心团队囿于小众的瓶颈,形成一支优秀梯队。团队注重加强专业理论积累,先后组织教师阅读刘士林的《中国诗学精神》、蒋风的《儿童文学原理》《儿童文学教程》、丁云的《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儿童诗的欣赏与教学》、李桂萍的《儿童诗歌鉴赏与教学》、任丽芳的《儿童诗课程与教学简论》等书籍;定期开展校级和学段两个层面的“童诗童谣”创作研讨活动,通过对同一课题的不同教学设计的对比分析,探索“童诗童谣”创作教学模式。指导课上,教师团队通过精心的设计、诗意的导语、契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大量拓展和丰富教材,引导学生走进“诗的王国”,感受课堂上的诗情画意。
2.名师工作室——带动与辐射
我们依托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团队的发展,为教师科研素养提升提供文化氛围、制度机制、研究团队、物质条件等全方位的支持,促进教师团队对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教学策略等问题进行重构式的思考,真正体现科研在落实“习诗育人”共同体建设方面的作用。围绕“会教书+会阅读+会交流+会立说”的“四会”目标,我们量身定制“头雁计划”“群雁计划”发展方案,形成“领衔名师引领—核心成员驱动—骨干力量辐射”的分层培训与发展模式,促进名优教师彰显风格、骨干教师不断升格、年轻教师迅速合格。
3.校园雅集——分享与对话
景即是诗,人亦是诗。我们坚持打造“校园生命场”,让校园处处都弥漫着诗的气息。语文教师书人生诗句,笔下生花,六体寄情;美术教师绘绚丽山水,纸上留韵,抒情达意。“哪怕屋檐不高常碰头,蜗居虽小自家楼。平凡日子开心过,也无房贷也无愁”这样诙谐的打油诗,于烟火气中道出了人间真意。当诗词再与最美的音乐相遇,以情带声,从歌声中可以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穿越古今,激荡人心,诗意之美便在文字、丹青、音符间互融互显,启发心灵,这是一种雅集,更是一种文化精粹的传承。
五、结于理念引领:彰显“习诗育人”成效
一段时间以来,在诗教理念的引领下,我们不断解读童心、追求诗心,共同开创诗教的美好未來。
让每一个个体都得到发展,已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在推进“习诗育人”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学生人格塑造、审美与诗教联系起来,学生的价值取向、审美风范“身入”“心入”“情入”,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尤其是学生能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能体会大自然的博大,感受万物的奥秘,顿悟人生的真谛,因此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丰厚,创造潜能得以激发,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而学校的诗意生命、生机和灵魂也吸引着生活在其中的教师。在他们的精神文化里,诗教理念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共同构建了一颗搏动的学校之“心”。借助“习诗育人”共同体建设,我们实现了教学手段、组织形式、内容呈现、教学关系的变革,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学校也因此获得“全国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学校”“江苏省文明校园”等百余项荣誉称号。
“向诗而行,享受幸福”,既是学校教师团队建设的美好愿景,更是学校生命样态的诗和远方。在新时代,推进“习诗育人”共同体建设研究,以诗意情怀来回归教育的本真和原点,推动教师走在实现专业自觉的道路上,每一个生命都将绽放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