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立 白振瑞 柴钊
【摘 要】“卓越计划”所资助创办的新刊肩负着打造我国重要学科科研成果走出去渠道之重任,在促进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引领作用的优势学科发展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该背景下,部分学会、“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等学术实力强、具有办刊经验的单位开始创办高起点新刊。文章主要梳理Energy Geoscience以高起点新刊为目标的办刊实践,介绍编委会如何以学科发展方向为引领、制定精准的期刊报道方向,总结编委会和顾问团队在集合专业化办刊力量方面的探索,探讨主办单位已有办刊条件对创办新刊的有力支撑,总结办刊成效,以期为其他机构创办新刊提供经验总结。
【关 键 词】高起点新刊;中国科技期刊;英文期刊
【作者单位】董立,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白振瑞,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柴钊,北京科爱森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24.004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全国期刊年检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科技期刊的总量为4936种,其中英文科技期刊375种,仅占比7.56%[1]。与我国作者发文量相比,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数量远不能满足我国学者的现实发文需求[1-2]。另外,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容量及影响力亦无法满足因科技进步促成的日益增长的国际交流需求[2]。基于此,国家相继推出了有利于英文期刊发展的政策[3],以大力发展英文科技期刊,增加其数量并提升其影响力。2019年9月,国家七部委联合发布《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3年)》(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其中,高起点新刊为该计划的5个子项目之一。该子项旨在以域选刊、前瞻布局、突出引领,在传统优势、新兴交叉、战略前沿、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创办高起点英文科技期刊[4]。高起点新刊的特点表明,“卓越计划”所资助创办的新刊肩负着打造我国重要学科科研成果走出去渠道之重任,同时亦在促进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引领作用的优势学科发展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5]。
在该政策背景下,部分学会、“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等学术实力强、具有办刊经验的单位开始创办高起点新刊[6]。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以下简称“石勘院”)是中国石化集团勘探与开发等上游业务的战略参谋与技术开发创新中心。石勘院出版有2本石油地质领域高水平中文期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和《石油实验地质》,并于2020年创办能源地球科学领域开放获取英文期刊Energy Geoscience。石勘院不仅在科研创新方面驱动了行业发展,还为传统油气资源的重大发现、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以及国家重要能源战略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亦可为Energy Geoscience的创办提供有力支持。该刊创办至今虽尚未申请“卓越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但从编委会精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确定具体报道领域起,便堅持对标高起点新刊,充分发挥主办单位学科优势,并利用现有办刊有利资源,践行了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创办高水平英文期刊之路。创刊至今,该刊已先后被Scopus、DOAJ、EI、Geobase等数据库收录。
本文梳理Energy Geoscience创刊的有益实践经验,介绍编委会如何以学科发展方向为引领制定精准的期刊报道方向,总结编委会和顾问团队在集合专业化办刊力量方面的探索,并探讨主办单位利用已有办刊条件对创办新刊的有力支撑,以期为同行创办高水平英文期刊提供参考。
一、找准学科定位,厘定精确的报道范围
中国科协对高起点新刊项目申报通知中指出,要在“传统优势、新兴交叉、战略前沿、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创办高起点英文科技期刊”,并以“补短板、填空白”为原则来优选申报项目。Energy Geoscience主办方石勘院在地球科学领域具备独特学科优势,可支撑服务我国能源行业的转型发展。因此,编委会以能源地球科学为期刊的报道学科,并以非常规能源/新兴能源衍生的与地质学等相关的前沿研究领域成果为主要报道内容。创刊前,本着“补短板、填空白”的原则,编委会对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地球科学领域期刊进行了详细调研,通过对比全球范围内该领域英文期刊的发展现状,以及高被引论文情况,确定期刊的目标定位和发展使命。
1.数据来源
本调研在“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DDE)网站中筛选调研期刊。该计划是由我国科学家主导发起并受国际学术界认可的首个大科学计划,旨在建立一个地学信息研究平台,以整合全球地球演化数据,共享涵盖期刊、文章、作者资源等的各类成果、数据资源,汇聚成全球地学知识库,从而推动地球科学研究变革[7]。DDE中汇集了535种地球科学类期刊。通过加上关键词和限定词,本调研筛选出与能源(energy)相关的SCI收录期刊127种。
InCites数据库为科睿唯安在汇集和分析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引文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各种计量指标和各学科各年度的国际对标数据,构建的科研绩效分析与学科分析工具[1]。将127种期刊作为调研对象,在InCites和JCR数据库中获取其文献计量指标(影响因子、发文量和高被引论文量数据等),并对比国内外数据的差异。检索方法为在InCites数据库中选择“研究方向”,时间窗口为2011—2020年,学科分类体系采用Web of Science分类,文献类型包括“Article”“Review”,出版来源为这127种期刊,选择基准值为“所有项目基准值”,依次采集各刊在Web of Science中的论文量和高被引论文量。另外,通过JCR数据库获取127种期刊在2011—2020年的影响因子。
2.国内外能源地球科学领域期刊的指标分析
分析127种期刊(含我国主办5种)的影响因子数据(见图1)后发现:2011—2020年,所有期刊的刊均影响因子均逐年提升,且增长幅度较快,整体处于明显上升趋势。分析影响因子数值可发现,从2011年至2020年,我国主办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从0.297增至3.952,而全部期刊的刊均影响因子则由2.523增至5.881。尽管我国主办相关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仍低于全部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但其增长幅度更快,十年间增约12倍,已明显超过全部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这也说明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从而印证了Energy Geoscience对报道领域的选择是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
在127种期刊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相关期刊共7种,分属美国和英国。这表明英美两国拥有能源地球科学领域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在该领域的期刊影响力较大,拥有较高话语权。其中,影响因子最高期刊为Nature子刊。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根据期刊的报道方向和学科定位,Energy Geoscience计划将目标期刊选定为ACS Energy Letters。对比相关数据,分析国内相关领域期刊的发展现状,以确定更加具体的策略和目标。
3.我国5种能源地球科学类期刊的基本水平
图2数据表明:在2011年,我国主办的5种能源地球科学类期刊中,仅有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和Petroleum Science两种期刊被SCI收录,分别位于Q4和Q2分区;到了2019年,5种刊全被SCI收录,其中有2种刊已跃入Q1区,其余3种刊则分布在Q3和Q4区;截至2020年,5种刊已全升至Q1—Q3区,其中Q1区2种、Q2区1种、Q3区2种。这表明,在统计的这十年中,5种刊的影响因子和分区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影响力逐渐增强。其中,Petroleum Science为我国主办能源地球科学类SCI期刊中影响因子增幅最大的期刊,其2020年影响因子为2011年的7.6倍;2013至2014年,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影响因子增幅较大,从Q4区迈入Q1区,一举成为5种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始终维持在Q3—Q4区,未有太大突破。因此,我国能源地球科学领域尚缺乏高影响力的期刊,亟须创办高水平的英文期刊以搭建世界一流水準学术交流平台。
4.发文量与高被引论文量的分析
127种期刊的论文总量从2011年的16301篇,持续增至2020年的42768篇,发文量增加了1.6倍。在高被引论文方面,全部期刊的高被引论文量从2011年的420篇增至2020年的882篇,增加了1.1倍。这表明能源地球科学领域持续有高质量的成果产出(见表2)。
10年间,我国能源地球科学类期刊的论文量及高被引论文量增长幅度较大,但其载文量仍较小。2011年,我国相关期刊上的论文量和高被引论文量分别为112篇和0篇,截至2020年,分别增长至868篇和25篇。具体各刊的情况如表3所示。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发文量增幅最大,从2013年的122篇增至2020年的398篇。该刊也是我国能源地球科学类期刊高被引论文的主要贡献者,从2013年的0篇增至2020年的23篇,占我国相关期刊全部高被引论文的83.33%。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和Petroleum Science发文量在我国期刊中占比较多,且分别贡献了6篇和2篇高被引论文。其余2种刊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和Frontiers in Energy的发文量相对较少且增幅变化不大。同时,这2种刊十年间也并未产出高被引论文,在本领域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2011年,我国相关期刊论文量为112篇,仅占全部期刊的0.69%。2020年,论文量和高被引论文量分别增至868篇和25篇,各占全部期刊的2.03%和2.83%,所占世界份额有所增加。然而,对比拥有数量较多、影响力较大的能源地球科学类期刊的英美等国,我国相关期刊的数量、发文量和高被引论文量占比仍较低。在127种期刊中,期刊数量最多的分别为美国、英国、荷兰、德国和中国,将这5个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如表4所示。
美国作为拥有本领域期刊数量最多的国家,其发文量和高被引论文量占比较为接近,说明其期刊数量与刊载论文数量较为均衡。英国虽然期刊数量占比略低于美国,但其出版了更多论文,特别是高被引论文,说明英国以较少的期刊刊载了更多文章,尤其出版了更多高质量论文。荷兰的期刊数量、论文量和高被引论文量占比均不高。德国与中国期刊数量一致,但德国期刊发文量更多,高被引论文数量亦更多。这说明我国主办能源地球科学类期刊的产量低,且高质量文章数量也相对较少。一方面难以与期刊数量相匹配,另一方面更无法与期刊数量相近的国家抗衡,在学术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较小。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能源地球科学领域的SCI期刊在数量、发文量及高质量文章的比例上均呈弱势,国际影响力还较弱,与我国作为能源大国的地位是不匹配的。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期刊建设与学科发展间相互促进关系[8]。而期刊学术影响力是其学术质量的重要体现[9],亦反映了其学术地位及国际影响力。新刊的创办目标,应以科技期刊与学科发展是否同步、能否与学科前沿相匹配作为追求目标[10]。因此,Energy Geoscience主办方以能源地球科学为报道学科,是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的,且能补全我国在该领域缺乏高水平期刊的短板。而选择以非常规能源/新兴能源相关的地质学为主要报道方向,则是期刊追求精准定位的一个重要举措。Energy Geoscience的创办目标即以高起点新刊为目标,再对标全球范围内本领域的顶级期刊,打造能源地球科学领域最领先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为学科发展提供支持。
二、采用国际化办刊模式,集合专业化办刊力量
1.出版商的选择
中国科协关于高起点新刊项目申报通知里提及应以“促进优质出版资源的聚集”为原则,因此,对标高起点期刊,Energy Geoscience首先应建立国际化的办刊模式,汇聚国际先进的出版资源,以打造能源地球科学领域领先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为目标。这就要求期刊在国际一流的出版平台上,将其报道的最具创新性的科技成果介绍给国际同行[11]。多数期刊采取与国际一流出版商合作的方式,“借船出海”以打开国际传播市场[12]。亦有部分开放获取新刊在自建平台或所在期刊学科集群网站上出版传播[13]。在Energy Geoscience创刊筹备期,考虑到石勘院现有期刊为2本中文刊,期刊运营部门尚未积累英文期刊运营经验,决定寻找一家适宜期刊定位、有助于帮助编辑部迅速适应国际化办刊工作的国际出版商来合作。Energy Geoscience决定从覆盖学科范围、服务水平和服务内容等方面来选择合作出版商。
业内熟知的国际出版商有Elsevier、Springer Nature、Wiley等。根据其相关网页上的内容可了解到,Wiley侧重于报道生命科学、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最新成果;Springer Nature侧重于报道自然科学或工程学方面的内容。而Elsevier的报道内容相较而言更加丰富,已为地学、化学、环境等大多数学科提供了出版服务。因此,Energy Geoscience编辑部初步考虑将Elsevier作为出版平台。科爱森蓝公司(以下简称“科爱公司”)由Elsevier与科学出版社联合创办,与科爱公司合作期刊的采编和论文发布体系均与Elsevier出版的期刊保持一致。编辑部在与部分科爱公司服务期刊的运营团队进行沟通后发现,由于科学出版社在科爱公司占股更多,且公司运营团队办公地点在科学出版社,因此,该公司员工的工作作风保留了出版社严要求、高标准、重服务的特点,而且他们更了解国内科技期刊出版环境,能更好地把握国内客户需求,这也使得客户对其服务评价较高。另外,在前期调研中,编辑部还了解到,科爱公司提供的“手把手”服务更适合毫无英文刊办刊经验的团队;其服务条款贯穿新期刊的创办、上线后的各项常规服务等,内容细化、执行效果好,这也是科爱公司本土化的重要特征。综合以上考虑,Energy Geoscience主办单位、编委会及编辑部决定邀请更了解我国科技期刊出版行业的科爱公司作为期刊出版服务商。
2.编委会和顾问团队的建立
编委会运作机制是国际期刊出版界经过多年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严谨制度[14]。编委会在学术期刊的选题组稿、同行评议等质量控制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5]。但如何调动编委会全体成员积极地投入相關工作,需要依靠高效的运行模式及强有力的执行力。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IJAC编辑部采用责任编委制[15],将编委按学科方向进行分组,由各领域责任编委完成稿件的初审和送同行评议流程,稿件评审工作高效且有效。《国际煤炭科学技术学报》的实践[15]表明,编委会的成员应去行政化,强调学术氛围,真正考虑编委的国际影响力。Energy Geoscience主办单位充分考虑了以上因素,在确定主编、设置编委会组成和邀约编委会成员的过程中,精确设计、细致挑选,建立了国际编委会团队。
Energy Geoscience编委会团队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将副主编定为类似责任编委的角色,15位副主编呈年轻化、国际化的特点;二是聘请国际地学领域著名科学家M.Santosh为高级顾问,他作为Gondwana Research的主编,具有丰富的期刊运作经验,因此委托他指导和管理稿件的邀约、评审工作。Energy Geoscience副主编来自11个国家,横跨亚洲(中国、韩国、日本)、北美洲(美国)、欧洲(法国、意大利、英国、荷兰)、南美洲(巴西)和大洋洲(澳大利亚),成员呈年轻化特征,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正处于学术事业的上升期。这些副主编对编委会工作有很高的热情,工作积极主动,并且他们活跃于国际学术界,有丰富的期刊推广经验,将Energy Geoscience的宣传工作融入自身与学术共同体交流的日常中,也为期刊在国际能源地球科学领域快速崭露头角提供了动力。M.Santosh在国际地学领域享有崇高声誉,创办并担任国际著名的地学期刊Gondwana Research,同时他还兼任中国知名国际期刊Geoscience Frontiers的主编顾问。他每天会花一定时间在Energy Geoscience的稿件处理上,还会花精力在国际社交媒体,如Twitter、Facebook、LinkedIn等平台宣传期刊最新上线的文章,向国际同行推荐Energy Geoscience。他的热情感染了其他副主编和编委,甚至编辑部团队,充分调动其他编委会成员的积极性,统领好高水平稿件邀约和同行评议工作。
3.主办单位的有力支持
主办方负责期刊实际办刊工作的执行[16],其办刊意愿、有力支持对期刊创办非常重要。如果说选择服务水平相对较高的出版商和Energy Geoscience编委会卓有成效的工作,为Energy Geoscience的高水平创办与发展提供了关键条件,那主办单位在人、财、物等物质条件,以及专家资源、学术资源等学术条件方面的有力支持,则成为期刊成功运行的基础。
(1)主办单位的学科优势地位。中国科协关于高起点新刊申报通知指出,要“优先支持全国学会”等“学术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办刊单位”。石勘院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旗下重要的研究机构,企业雄厚的资金实力是研究机构赖以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其作为主办方可放手创办高水平英文期刊的重要条件。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挂靠在石勘院,也是石勘院《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的另一主办单位,Energy Geoscience编辑部成员大多来自《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编辑部。石勘院和学会的共同支持也是Energy Geoscience稳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2)主办单位的办刊支持。创刊启动经费、人员工资、出版经营费用、出版商服务费用等均由石勘院出资,这使得编辑部没有经费压力,可以放手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开展期刊运营工作。例如,稿件录用后,编辑部可聘请有经验的英文润色机构提升稿件写作水平;可与各类学术服务机构合作,购买额外的宣传推广服务,扩大期刊影响力;可积极支持编委会和编辑参加或组织各类学术会议,使期刊更好地融入本研究领域。
(3)主办单位的学术资源。石勘院为期刊创办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期刊主编冯志强教授为石勘院常务副院长,可调动全院学术力量支持期刊的发展,在稿件评审、文章宣传等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另外,区别于传统科研机构,石勘院的企业属性使得其还肩负科技创新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的重要任务,这也使得石勘院各部门的支撑工作均务实、高效,其研究内容也注重直接解决根本问题,可很好地应用于国家能源行业。这一特征同样影响着Energy Geoscience的内容属性,即更注重创新成果的应用价值,这类成果往往更容易引起行业关注,带来更多的引用。
三、利用编辑部积累的经验与人脉,扩大期刊影响力
1.借助丰富办刊经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是石勘院主办的一本具有40余年办刊经验的高水平中文期刊。该刊已被EI收录,是国内地球科学领域一本独具特色的中文期刊。40余年来,编辑部积累了丰富的邀约稿件和期刊宣传推广经验。由于Energy Geoscience编辑部的主要成员来自《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编辑部,这些经验也为Energy Geoscience所用,为期刊尽快融入科研共同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编辑部有一套有效的邀约高水平稿件组织形式。编辑部成员经常在编委会的带领下深入油田生产一线,与一线技术专家共同研讨问题解决方案,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丰富且具有应用价值的成果。这些成果在编委和一线技术专家的指导下集结成一篇篇有显示度和行业影响力的专论文章、有应用价值和学术创新价值的研究论文,并在编辑部成员的精心组织下,汇成极具特色的专题或专刊。这些专论、专题或专刊可读性强,一经推出就引起业内关注,影响力极高,已成为该刊高被引论文的主要组成。类似经验也被Energy Geoscience采用,个别国内编委在参与重大项目或企业课题时,会主动与编辑部联系,在项目运作期即邀请编辑部加入。这样不仅为相关国家重大项目成果的报道提供了国际化平台支持,也为期刊采集高水平、高价值报道内容提供了优质素材。
多年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编辑部坚持为读者和作者群体提供最直接的服务,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编辑每天会将期刊报道的最新文章筛选后发到相关领域的读者/作者邮箱中,这种推送是经过精心设计、主动且有价值的,不是盲目的群发。读者/作者收到类似的邮件会认真细致地查看,而不是像对待垃圾邮件那样立刻删除。这种有效的沟通和信息传递方式,除了让期刊报道内容直接为目标人群所接受,最直接的好处是增加了这些文章的引用概率。类似这样的办刊经验也为Energy Geoscience的宣传推广工作提供了借鉴。
2.发挥集群办刊优势
中国科协高起点新刊项目申报通知指出,应“优先支持领军期刊创办姊妹刊或子刊”。尽管《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为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并非领军期刊,但是Energy Geoscience借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编辑部的有利办刊条件,可迅速地实现良性循环,且一个主办单位多本期刊共同发展的集群办刊优势在此时也会显现。一方面,《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积累40余年的读者和作者资源可为Energy Geoscience的迅速创刊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集群化合作模式也为目标服务群体提供了更大的成果发布平台,以留住更多优质成果,达到“1+1”大于2的效果。例如,两刊共同举办组稿会,可采取不同的约稿策略,实现不同领域、不同体例稿件的优化分配:面向国内生产一线的成果可刊发在中文刊上,而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创新研究则可以发表在英文期刊上,为国际学术领域提供中国智慧。而在购买文章润色、宣传推广、印刷品制作等办刊服务方面,两刊更是可以集中资源采购更适宜的服务,以节约期刊运营成本。
四、结语
Energy Geoscience的创办可为我国能源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提供高水平平台。同时,这也是响应国家号召,创办世界一流学术期刊,以追赶我国地球科学领域缺乏高水平期刊的差距,打造能源地球科学领域高水平交流平台的良好实践。以创办高起点新刊、对标本领域国际顶级期刊为目标,Energy Geoscience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办刊措施。如选择适宜的出版商,建立年轻、高效的编委会,以实现期刊的国际化运行机制。主办单位的有力支持与编辑运营团队丰富的办刊经验,亦可为Energy Geoscience的顺利启航提供有利条件。这也是该刊得以迅速被多个重要数据库收录的先决条件。
未来,Energy Geoscience将继续夯实发展步伐,在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提高报道内容的水平上下功夫,以确保尽快形成一个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例如,通过编委会国际专家,依靠互联网技术,打造品牌学术交流活动,深入联系各国顶级地球科学领域研究机构,了解该国能源领域最前沿、最独具特色的研究体系,以形成有延续性、有正向交流与反馈的学术资源共享网络。再如,加入国际行业学/协会,参与组织与承办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利用其平台实现与国际一流学术资源的对接,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占据一席之地;与编委会一道与学/协会联动,形成超越编委会的更大虚拟学术团体,互利互通,为期刊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
[2]张晓宇,翟亚丽,朱琳,等. 基于WoS分析我国创办英文科技期刊的学科需求[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11):1148-1152.
[3]朱蔚,胡升华,周洲,等. 2013—2018年我国新创办科技期刊统计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5):598-604.
[4]关于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关项目申报的通知[EB/OL]. (2019-09-18)[2022-
11-11]. http://www.moe.gov.cn/s78/A16/tongzhi/2019
09/t20190927_401259.html.
[5]王雅娇,田杰,刘伟霄,等. 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新创英文期刊调查分析及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5):614-621.
[6]陈义报,高俊娥.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基本特征及发展建议[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7):988-994.
[7]陈骏. 实施“深时数字地球”计划保护国家战略资源[J]. 群众,2020(15):59.
[8]翁彦琴,杨畅,肖玥,等. 我国化学类科技期刊与学科发展匹配度分析及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2):234-245.
[9]马建华,莫京,刘筱敏,等.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及影响力的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3):328-334.
[10]潘云涛. 转型期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路径[J]. 传媒,2011(11):43-45.
[11]王大锐,许怀先,宋立臣,等. 借船出海 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石油勘探与开发》进入SCI与EI数据库的办刊体会[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7):963-965.
[12]朱拴成,毕永华,王婉洁. 英文刊《国际煤炭科学技术学报》国际化出版的经验与教训[J]. 编辑学报,2017(4):398-401.
[13]丁佐奇,李楚威. 我国高起點新刊发展:现状、趋势、培育[J]. 科技与出版,2022(10):21-27.
[14]冯景,李娜. 推动国际化编委会工作的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6):671-675.
[15]陈培颖,朱岩,欧彦,等. 学术期刊编委会的有效分工与管理[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1):1217-1222.
[16]赵大良,颜帅,张凌之. 编辑部体制改革的政策辨析[J]. 编辑学报,2012(6):558-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