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川
如果你于一个春日的清晨,站在通浒大桥向东南方向眺望,你会看到沉静、秀美、敦厚的京杭大运河,自遥远的北方而来,一路南下,在草长莺飞的江南大地上砥砺前行,经浒墅关、抵枫桥、过横塘,到达千顷碧波的石湖后,大运河折向东流出苏州高新区,入澹台湖折向南,走向更加遥远的南方。
这时节,从通浒大桥到石湖20多公里的运河两岸万物勃发,堤旁柳树长长的枝条随风飘拂,当然还有榆树、桑树、槐杨、木棉、梧桐、枫树,都在春天的烟雾微醺里苏醒。禾雀花、杜鹃花、山茶花、紫藤花、迎春花、杏花、梅花、海棠花绽放得此起彼伏,改变了运河两岸的颜色。一支支首尾相接的船队,在春秋、在隋唐、在宋元、在明清的漫长岁月里,都是这样南来北往。船是运输船。如果是专门的跑船人家,运河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船就是运河上的家。船头机舱处大多晾晒着各色衣物,饭点时分,就会有炊烟升起,船上的男人女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偶尔会在相向而行的船上看见熟人,男人便会在船与船交会的时刻挥一挥手,高声打个招呼,日常生活的活色鲜香氤氲在蒙蒙的水雾中,显示出一种祥和缥缈的美来。这时,一掠黄鹂飞上了树,那欢快的叫声把运河的春天都染绿了。春日高照,阳光柔软,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摇曳,万物都陶醉在这特有的明媚、迷人、浓丽的运河春景中了。
这是大运河的2500多个春季。每一位抵达大运河的人,都会感受到,这条开掘于春秋,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的大运河,所蕴含的神秘信息和奇妙代码。
对于这条大河的瑰丽想象,最早萌芽在我关于京杭大运河的地理课上:千帆竞逐,舳舻千里,一艘艘巨大的货船,在两岸鼎沸的市井声中,穿梭在1800公里的水道上。
☉ 京杭大运河苏州高新区段
那时,我在武陵群山中的一个小镇上学。小镇在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上。“卜”字形的街道,在山谷蜿蜒。街道窄窄的一条,两边是店铺和民房。长一点的街道,一头连着崇山峻岭中的遥远的县城,另一头逶迤而去,在更加苍茫的群山中,连接着更加广袤的世界。短一点的街道是老街。老街更加狭窄,不过两三米的距离。两边是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的二层木质小楼,灰瓦覆顶,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房屋与房屋之间有高高的马头墙。马头墙状若马头,造型简朴,线条柔畅,因年深日久,显出斑驳的色彩。一到春天,那些被鸟雀衔来的草木的种子,就在马头墙上生根发芽开花。一时间,墙上繁花点点,绿意茵茵,满街春色肆意流淌。老街从长一点的街道分岔出来,不过五六百米,便沿着一面山坡往上爬,街面便成了一级一级的台阶,台阶因势赋形,有十几二十级的,也有两三级的。台阶攀爬一段时间后就歇一歇,于是便出现了一截稍显平整的街面,不多一会儿,台阶重又出现在脚前。爬过无数级宽窄不均的“梯田式”的台阶后,老街遇到一家铁匠铺,向左转了一个小弯,然后猛地拐向右边,沿着一溜平缓的山峁呼啦啦铺开去,不过两三千米就到了老街的尽头。
老街的尽头是我就读的小学。小学在山峁的最高处,站在学校的操场上,可以俯瞰整个小镇的影子。
那时候,谜一样的小镇牵扯着我稚嫩的目光。高山并没有将我的视野抬升。我认识的那些乡间小溪究竟流向哪里,我一无所知。因此,当六十多岁的老先生讲到隋炀帝杨广三下扬州,康熙、乾隆二帝六下江南的情景时,我保持了一介平民对于皇家龙船队伍的悠远遐想。
很多年以后,当我无意间读到《隋书》上关于隋炀帝第一次下扬州的情形,仍然为皇家船队的高耸壮丽而震撼。据说,隋炀帝乘坐的龙舟,长200尺、高4层,宛如一座庞大的皇宫,最上一层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一应俱全,是炀帝处理公务和接见臣子的场所;中间两层有房间120间,饰以丹粉,装以金玉,雕镂奇丽,专供炀帝休息和娱乐;最下层为内侍居住,负责炀帝的日常生活及安全保障。龙船状若一条腾飞的巨龙。龙头引颈高踞,威目圆睁;龙尾高峻耸立,剑指苍穹。旌旗麾帜,猎猎有声;鼙鼓疏击,清扬空明。皇后乘坐的“翔螭舟”紧随其后,翔螭舟比龙舟稍逊风骚,但宏壮阔大几无差别。另有高达3层的水殿大船9艘,其他人等分乘各色船只不等,共计5200多艘。船头船尾相接,绵延200多里。传说仅拉纤的壮丁,就有18万之巨。浩浩荡荡,千载一时。
那一年,是大业元年,即公元605年。一年前,隋文帝杨坚病死,隋炀帝即位,正式登上权力巅峰。从此开始了他建东都、造宫室,修运河、复长城,立科举、强集权,去豪强、除后患,威西域、征高丽,意在建立烁今震古的宏图伟业的帝王生涯。
隋炀帝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修阳渠故道、汴渠故道为通济渠,同时修东汉陈登所开的邗沟直道。
出巡扬州,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这是一场从春天就开始筹划的盛大出巡。隋炀帝选择在农历八月十五出发。那一天,洛阳城里碧空万里,祥云千层。在这充满诗情画意和收获喜悦的金秋时节,隋炀帝偕后宫、公主、诸王、百官及僧尼道数十万人,声势赫赫地出巡了。
出城不久,但见城郭隐去,辽阔的田野色彩缤纷:黄灿灿的水稻,颗粒饱满;红彤彤的高粱,擎着燃烧的火云;麦波滚滚闪金浪,棉田一片白茫茫。梨子、橘子、枣子、柿子满树满枝。秋景映入碧波,黛山沐浴阳光。
隋炀帝立于龙舟之上,极目远眺,处处都是成熟粮果的芬芳,大运河衔山远去,缓缓流入天际。不知不觉间,暮鸦翻飞、夕阳入水。船行两岸,空旷平远。一个萧疏的村庄映入眼帘。村庄不大,十来户人家稀稀拉拉散落在大地上,孤独的木头房子在沉沉暮霭中,沉默不语。一湾细水清清冷冷,绕村远去。
运河滚滚,夜幕降临。要说最迷人的,莫过于挂在天上的那一轮明月了。“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虽然,那个时候中秋节尚未兴起,但祭月、拜月,古已有之。
是夜,皓月当空,寒星数点,水波如霜。龙舟上定是灯火通明,鼓乐之声依旧闻于数里之外。隋炀帝依栏凝望那遥远的夜空,面对着这轮照耀九州的明月,他又想了些什么呢?他有没有对月举杯,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亡国之君,多被毁誉。我们了解到的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说他穷奢极欲、荒淫无度,说他滥用民力、败家亡国。或许,我们欠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他融合南北之诗风,开一代之先河;他开创科举制度,重构和丰富了社会结构,健全和完善政治制度;他开挖通济渠、永济渠,疏浚邗沟和江南运河,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大运河的南北贯通,勾连起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经济圈、文化圈,中国由此开始了跨越千年的宏大工程。
大运河的开通对隋以后的封建王朝乃至当今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一位帝王的眼界与使命。
此后漫长的时光里,随着大运河大规模开凿疏浚,一个个村落、一条条河流、一座座城镇被运河串联,一幅南北交融、互鉴互通、多元共生的运河繁华图,在中华大地上徐徐展开。古老的中国因为运河而再一次重构。
2003年,那个曾经在高山之巅想象京杭大运河的孩子,来到了苏州。此后,他一直在高新区工作和生活。
那年春天,他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大运河跟前。面对我们祖先用了2500年时间与大自然共同完成的大地上的壮丽奇观,一时间,竟哑然无语。
面对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我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有只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
就像几千年前,一位儒家圣人站在河边,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千古喟叹。孔子在面对一条河流的时候,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交汇在一起,他看到了时光中流淌的河流,也看到了河流中流淌的时光,当然也看到了自己正卷入在时光的流水里,不舍昼夜地流淌着生命里的点点滴滴。
同为圣贤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面对一条河流的时候,却又是一番与众不同的感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道家学说里,水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水与人无争又容纳万物,有滋养万物的德行。
那一天,正有春雨。风雨中的大运河,蕴涵着天地间的生命力量。历史的风韵、文化的底蕴、江南的素雅、日常的情调……都在一条运河中纤毫毕现。当然,大运河也有朴素的一面,只不过人们面对它的时候,往往被它雄浑的气势所震慑,从而忽略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基本形态。
一条大运河,在历史学家眼里,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是烛照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在文化学者看来,它是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是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在经济学者眼中,它是滋养区域繁荣的生命脐带、是流淌着黄金的经济动脉;而对于生活在江南的人们来说,大运河既是历史的宏大叙事,也是现实的家长里短。妇女们在运河边淘米浣洗,女孩们在运河边照影嬉戏,最调皮的还是男孩们,一个猛子扎进运河里,捉鱼摸虾、戏水玩闹,直到岸边大人看见船只渐近,疾唤小孩,才恋恋不舍冒出脑袋,极不情愿地上岸来。
那些沿河而建的古镇、古桥、古井、古塔、古亭,流传在运河两岸的古训、古谚,与一条条蜿蜒交错的巷弄、一道道柔波潺潺的河流,揉碎在“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中,共同描摹了一个神形兼备、气象万千的江南。
众多像大运河一样动人多彩的山水人文,构成了江南的文化命脉和集体记忆,它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懂得了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之美,懂得了智慧创造辉煌的现实之美。
今天,在大运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但仍有超过3亿的人们,生活在大运河两岸。时间,并没有让它成为冷冰冰的遗迹,反而在悠久的时光长河里,支撑着日常的生活,激发了绚烂的灵感,启迪着寻常人家的心智,指引着更加遥远的未来。
大运河,始终是我们心中敬畏的历史和活的灵魂,即便经历了2500年的岁月轮转,它仍在平静而持续不断地继续着,带着一种生命的本能。
2500年过去了,大运河的春天还是春天!
春天又要到了。我想再到大运河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