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特效技术与形象思维的相呈之美

2022-03-08 09:49:40杨炉兵李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2期
关键词:电影审美文本

杨炉兵 李艳

【摘要】在电影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图像的呈现技术不断发展和变化,从最早的切换剧幕、停机调整后在拍、蒙太奇、杂耍蒙太奇等技术,到如今的cg技术、动作捕捉、合成技术、虚拟设想等现代化的电影特效技术,让电影艺术有了更多的发展可能,让制片组可以更好的表达自身想法,也让电影受众有了更高的发展可能。我国电影特效技术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却十分迅速且取得优异的成绩。目前我国电影如何克服特效技术的成本过高、风险过大的问题已经成为电影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课题对电影特效技术与形象思维的技术以及艺术呈现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尝试摸索出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电影特效中技术与艺术形式存在的差异,从而让我国电影创作可以扬长避短,迅速发展。

【关键词】电影;特效技术;审美;文本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2.090

電影的本质是将思维与情感通过声音和影像的形式进行具体的呈现,与其他艺术文化相比电影的发展与传承时间较短,仅仅有百年的历史。纵观电影的发展历程,现代电影在各项特效技术的支持下,只有文化还保持了基本形态,各类特效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电影既是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电影艺术的最终呈现质量,需要文本、技术、导演三个因素共同决定。

1. 影像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

1.1基本逻辑对电影特效的影响

纵观电影的发展历程,最早使用真正意义的特效电影的是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该电影中使用了最早期的电影特效进行制作,2001年《太空漫游指南》是现代电影特效技术的开端,该影片首次使用了动画合成技术,在此之后,cg技术、动态捕捉技术、3d拍摄技术不断出现,电影的特效技术也进入了全新的阶段,电影艺术家可以使用特效技术实现更高的艺术思维还原。

但对于电影而言,特效技术最重要的还是真实感与还原感,许多特效技术容易给电影受众带来虚假感受,如三维造型等等,这违背了电影特效技术的发展初衷。例如在《侏罗纪公园》中,三维基础构造恐龙完美的还原了恐龙皮肤的粗糙感以及泥土,这是道具特效无法比拟的,《冲天飞豹》通过三维特效技术让飞机有了油漆剥落、刮痕、夕阳散射等特效,呈现了做旧处理的效果。但三维技术带来的整体虚假感仍存在,单从受众感官中,还是能清晰的感觉到这是特效产物,归其根本原因,是光影技术、摄像机运动轨迹规划、背景图形色差等因素带来的虚假感。

1.2电影特效遵循真实的基本原则

电影是通过文本、影音对制作者思维的还原与表现,因此电影特效要尊重电影最初的表达需求,电影中人、物体、自然环境的动态也应该遵循最为基础的科学原理,所有的动态要求应满足真实性的原则。这也是我国电影特效需要加强的方向。在我国电影特效中存在许多非自然常理的镜头,如轻功可以飞跃十多米高,在空中可以摆脱重力影响,许多动作电影中,人物在进行飞檐走壁时,还依稀可以感觉到威亚的影子,导致电影受众无法获得带入感,被虚假的特效从情节中跳脱出来。这也是我国电影特效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电影特效应以真实性为原则,保障电影的基本逻辑,才可以达到更高的特效水准。

1.3中西方电影折射的不同文化样态度

受文化传承的差异,中西方在电影艺术形式以及艺术审美方向有着巨大的差异。如在西方电影中,西方人习惯于将人的欲望、逻辑、人性等显性的因素在电影作品中直接的表达和体现,如在希腊神话题材的电影中神和人在精神层面并没有大差异,电影中均强调了人所有的欲望与思想均来自与神。与其说它是西方人在文本上对理想世界的建构,不如说是对浮世的超现实再造。这和东方人的封建神秘主义传统与对世间万物的元素性思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希腊神话、北欧神话与《山海经》、《西游记》、《水浒传》有截然不同的含义和叙事方式,所以它们作为剧本的本体潜在选择也应该是不同的。前者或许更为粗旷豪迈,而后者则选择了厚重与深沉。这也成为电影文化呈现不同的宣传效果的原因之一。

1.4电影技术与文本修改在提高电影视觉效果的同时也降低了制作成本

电影特效技术的升级使用,让电影具有了高为庞大的叙事能力。剧本的文本设计也受到了电影特效的影响,但电影的文本也决定了电影特效使用的类型、时间以及方式,电影文本中包含了剧情内容,人物内容、场景内容以及其他相关的要素。也有部分文本是为了某项特效和创作出的专用剧本。2011年陈可辛导演的《武侠》中,陈可辛导演以案件侦破过程中逐步出现的线索作为剧情的推进点,打破了传统功夫片对侠客的惯性诠释。

我国传统武术电影涉及到的电影特效内容十分的精细,如场景、任务妆容、武器的质感和色泽均有详细的要求,许多动作场面中需要投入高昂成本的电影特效。从场景上来说这部电影主要包括了天津、云南、上海,不可避免地要以群像、3D化的全景与搭设的小场景来表现旧时代的基本风貌,以呈现出一个属于当时的环境。这是典型的“大电影”思维方式,气势磅礴,但同时也有不少繁杂元素,并且对资金要求很高。对于新生代或是资金相对匮乏的电影创作者来说,恐怕追求剧本的“巧力”更为重要。陈可辛的《武侠》将武林深埋到平凡的世界中去,通过科学探索的方式去讨论功夫的存在,触及前人功夫片中有出现但没有被重视的元素。它以双线结构讲述了大隐隐于市的高手唐龙与侦探徐百九在一个劫匪离奇死亡的案件中亦敌亦友的关系。故事发生于成都附近的无名古镇,在这个“小号”的场景内,除了主人公,其余人物都是朴实无华的农民。在被青山与森林覆盖的独立场景中去呈现由一个侦探推测出的武侠世界,这种先在限定式文本降低了资金的投入,削减大场景建设,减少群像人物刻画以及次要人物情绪刻画带来的经济压力,而节省出来的资源则可以集中投入核心内容。这种模式被称为“微观武侠、科学武侠”模式。电影中大量出现具有半科普性质的CG动画,包括人物经络血脉动画、武术技击3D动画,还有“打穴”技法造成的人物内出血和肌肉抽搐特效,这一系列的技术内容抛出武术的“科学原理”概念。当然,作为功夫片的《武侠》也在格斗中加入了足够多的戏份,使得这部电影有一种从朴实当中渗透出来的华丽,给人真实的震撼感。陈可辛在寻求合理性和视觉冲击的平衡上可谓老道娴熟,通过短小精悍的血脉通络图配合回放式的镜头展示,就避免了过分夸张的打斗戏,也强化了故事的悬念色彩。

2. 国产电影合成技术探析

2.1在借鉴与创新中追求艺术真实

电影是对内心情感的展现与表达,电影特效技术的不断升级与进步,让电影的情感表达更为的真实、精彩。但这种精彩需要符合大多数电影受众的审美态度。目前电影特效技术已经从传统的剪辑、停机再拍等传统技术逐步过渡到CG、三维建模等高新技术中,但许多特效技术耗时长、成本大,风险高。如何在艺术表达与资源调配之间需求一个平衡点,一直以来是电影特效发展的重要课题。

冯小刚的在2007年拍摄的《集结号》总投资1亿,在电影特效方面是聘用的当时顶尖的特效團队mk picture。Mk团队擅长构建灰色凌厉极具代入感的镜头,不仅具有写实的特点,也更容易让受众融入进剧情中。该影片所有的爆破画面,均采用了真实的微火力爆破,真实的泥土溅射,让观众全程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下,在连续的炮火轰鸣中,让电影受众来不及去思考和看清画面中存在的瑕疵。

2.2知不足而奋进

2014年上映的贺岁电影《大闹天宫》是我国首部全特效电影,影片中90%以上的镜头是使用电影合成特技制作的成的,总投资规模超过5亿。最终票房过10亿。从投资角度以及商业价值角度,该电影是成功的,但从艺术角度,《大闹天宫》中许多电影特效技术差强人意。该影片在制作开始前经历了漫长的准备阶段,在摄影棚拍摄完毕后,后进行了为期数年的后期合成和制作,但最终的成片效果成不够理想,人物与特效构建的常见融合的十分生硬,许多细节没有得到充分的考量。许多镜头均为半虚化背景的镜头,视图分体感十分强烈,导致影片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真实性。背景的半虚化也让所有场景最终呈现为平面的状态。在影片中许多场景的构建比例相差较大,质量上也差别比较远,光效控制也不够理想,特效场景与真人演员融合不好,演员的许多肢体动作以及移动,违背了自然常理,出现了极强的贴图感,失去了应用的效果。造成上述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其一,画面对比度设置不够理想,真人的色彩是指与CG背景色彩设置差异极大,造成了画面虚假感严重。其二,人物台词镜头较长,特效背景视觉占比较低,导致电影受众的视觉感官长期处于空闲状态,降低了观影体验。其三,人物动作生硬违和,威亚特效明显。其四,画面缺乏纵深,缺乏空间延展性。

尽管该片存在诸多需要改进部分,但仍是我国电影特效技术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代表性的影片,制作团队的精湛特效处理,进行实验的创新式创作,为我国电影特效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郑玄.数字特效:中国电影工业3.0转型升级的问题与进路[J].北京文化创意,2021(03):30-37.

[2]WuMaolin,LiuShiguang,XuQing.Improveddivergence‐freesmoothedparticlehydrodynamicsviapriorityofdivergence‐freesolverandSOR[J].ComputerAnimationandVirtualWorlds,2021,32(3-4):

[3]陈志宏,曹雪纯.用电影语言讲述科学故事——论科普特效电影的创作[J].科普创作评论,2021,1(01):5-12.

[4]莫惠中,赵建军.人脸老化与逆龄技术在电影特效制作中的应用浅析[J].现代电影技术,2021(02):9-14.

[5]刘晓清,穆之飞,石宇宸,王璐,金蒨楠,吕伟毅.前沿·机遇·挑战——中国视效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J].当代电影,2020(11):23-31.

猜你喜欢
电影审美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05:06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2:30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4:19:30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30:22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24:36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08:24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