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2022-10 期P96)
审美活动是一种感性活动,离不开审美对象的具体的感性特征。
特征是事物可供识别的特殊的征象或标志,是反映事物本质的独特、鲜明的表现。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抓住事物的特征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并区别不同的事物。
在奇石审美中,我们抓住了奇石的审美特征,也就找到了奇石的审美内容,找到了划分奇石种类的依据,就能够进一步去发现一枚奇石独特的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没有注意到事物的特征而无法分清不同的事物。我同一位老朋友经常在住宅小区附近的文化长廊散步。在长廊的绿化带中有很多银杏树和桂花树。我的朋友很喜欢这两种树,但总是分不清哪是银杏树,哪是桂花树。后来我告诉他,银杏树比较高大,是塔形树冠,扇形树叶,只见结果,不见开花,叶和果均可入药;桂花树比较矮小,是伞形树冠,纺锤形树叶,只见开花,不见结果,花可制蜜饯。当他了解了这两种树的不同特征之后,特别是看到它们开花结果之后,终于分清了哪是银杏树,哪是桂花树。后来每到桂花树开花,银杏树结果的时节,他都会兴致勃勃地邀我一同赏花观果,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在杰出的文艺作品中有很多善于抓住事物特征塑造艺术形象的经典范例。请看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永州时所作,描绘了一幅寒江独钓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不同流俗、高洁孤傲的品格。为了强调自己非凡的品格,诗人选择了冷酷严寒的冬天做背景;为了表现冬天的冷酷严寒,诗人抓住天上无飞鸟、地上无人迹的特征,创造了严冬的典型环境,从而生动有力地表现了诗的主题。
艺术作品是抓住事物的特征去描绘事物,塑造形象,创造艺术之美。奇石欣赏是在天然物象中抓住事物的特征去确定观赏内容,发现蕴含其中的美。抓不住事物的特征,就很难确定奇石的观赏内容,很难发现蕴含其中的美。甚至指鹿为马,划错了石种,读错了观赏内容,看不到奇石蕴含的美。
奇石界不时会听到捡漏一说,所谓捡漏,就是买方用远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从卖方淘到了一枚好石。捡漏需要眼疾手快,稍有迟疑可能就被别人捡去了。要做到眼疾手快,关键是要迅速抓住石头上的审美特征,立即发现蕴含其中的美。高明的赏石家和经验丰富的藏石家中有不少捡漏高手,其秘诀就是善于迅速抓住奇石的审美特征。泸州有一个假日奇石市场,人称“鬼市”。每到星期六和星期日早上,天还没亮,石友们便陆续来到市场,打着手电进行交易,很多人为的就是捡漏。10 多年前的一个星期日,笔者去到“鬼市”,一眼相中一块石头,上面是一幅由高山、白云和竹林构成的风景画,格调清新,宛如仙境,售价60 元。因当时人少,打算过一会儿再跟卖主讲讲价。结果刚一离开便被一位石友买去了。这事儿让我耿耿于怀,追悔莫及,心里一直装着这块石头。令人惊喜的是,十年以后这块石头又出现在“鬼市”上,而且又让我发现了,这一次笔者毫不犹豫地用600 元买下了这块石头。刚付完款,一位外地石友将我拉到一旁说:“夏老师,本来是我先看见这块石头,给了500 元他不卖,其实,我也准备600 元买下的。您看,我大老远到泸州买石头,您能不能让给我。”他不断加价,最后加到3000 元我也没舍得让给他。现在这块石头已有买家出到六位数的价格。最初那位摊主为什么会“漏掉”这么好一块石头呢?原来在石头下方有几条白石英纹路,如同缠绕在山腰上的几片带状白云,就像大理著名的“苍山玉云带”。然而,如此美妙的特征却被摊主当作破坏画面的“白筋”,自然别人就有机会捡漏了。
奇石的审美特征是奇石美最鲜明、最突出、最特殊的表现,因此也常常是奇石的最美之所在。抓住了奇石的审美特征常常就发现了奇石的最高审美价值。
笔者的一枚类雕塑石名叫“玉蕊寒香”,画面是一幅花繁枝密的梅林。这枚奇石有四个显著的特征,一是花形逼真,二是花枝交织,三是花中见蕊,四是整个画面为浅浮雕,这在类雕塑石中十分罕见。其中尤以绿色花朵中的白色花蕊极为难得,无论从稀有性或美观性上讲都是这枚奇石的最美所在,及最高审美价值所在。
题名:【孤禽图】石种:长江石
艺术总是通过各种手段把它所要表现的美直接地、生动地、形象地呈现在观赏者面前,具有鲜明性的特征。奇石则不同。奇石的天然性使奇石美常常不能直接地表现出来,需要我们去发现,具有隐蔽性的特征。
奇石的立体形态、空心结构、透明性等,使奇石的审美内容可能出现在奇石外部和内部的任何一个方位;奇石的审美内容可能隐藏或混杂在奇石上同时存在的非成象形或非成象纹之中;有些令人生厌的“败象形”或“败象纹”可能恰恰就是审美内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因此,奇石审美要求细心观察,全面审视每一个部位,分析每一处纹理,并将局部内容放到总体中去考量。粗心大意,难以发现奇石美。在审美实践中,细心的观赏者通常会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想象中去审视奇石,发现奇石美。
隐蔽性越强的奇石,越需要赏石者细心观察。
细心观察需要一个聪慧的头脑和一双敏锐的眼睛,目光所及,美自会尽收眼底。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创造的许多优美的艺术形象,无一不是他们聪慧的头脑和敏锐的眼睛细心观察的结果。唐代著名诗人马戴《远水》:“荡漾空沙际,虚明入远天。秋光照不极,鸟影去无边。势引长云断,波轻片雪连。汀洲杳难到,万古覆苍烟。”这首诗写远水,犹如我们赏石,诗人的观察细致入微,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搜寻远水的特征,发现与远水相联系的各种景象,在淡淡的忧伤中展现出一幅优美、壮阔、丰富多彩的画面。
奇石美不会自动眷顾那些粗心大意的观赏者。让我们再次回到泸州鬼市。数年前,一位石友清理出一些没有收藏价值的奇石,拿到鬼市上摆地摊出售,其中一块标价10 元,上面有两个物象,纹理相连,他说像两匹马,但别人都说不像。一位买家看到这块石头外形较好,色彩鲜明,纹理清晰,将石头拿到手上颠来倒去仔细观察,用原价买下了这块石头。没过多会儿,另一位买家又用150 元将这块石买去。几天后这块石头进了石馆,要价3000 元,笔者出价1300 元没有成交。数月后一位台湾收藏家愿出11000 元购买,仍未成交。一块几乎扔掉的石块,会有人买,而且价格迅速飙升,究竟为什么呢?原来,将那块石头颠倒来看,卖家所谓两匹马的纹理其实是一匹马,不仅神形兼备,而且很有点徐悲鸿大师的笔意。这个故事说明:对于客观存在的奇石美,细心观察就会有所发现,粗心大意往往视而不见。
赏石审美观察举例:
笔者在参加一个奇石协会成立大会之后,应邀去石友家参观。在石架前被一枚小石头吸引住了,这枚石头石质细腻,表面光洁,色彩鲜明,不规则的红色和黄色纹理错杂相间,横看时外形美观,同行的石友都将其看作质地较好的彩纹石。因为这类石头极少形成具体物象,笔者很想从中有所发现,于是将石头翻面,旋转,颠倒,换位,细心观察,终于在石头正中的一块红色纹理上,发现了一对男女拥抱接吻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右边的女人,背面的曲线是那样柔美,并且从头、颈、背、腰、臀、下肢各个部分充分显示出女性姣好的身材。这枚石头笔者命名为“吻”。
“吻”之美隐蔽在色彩、形态相似,彼此错杂相交的纹理当中,不细心观察,是很难发现的。
一些石友将发现奇石观赏内容的过程称为读石,就像读书,从不知到知,从不理解到理解,这是有道理的。
读石就是对石头的解读,从石头上面发现有价值的观赏内容,并真正读懂这个内容,然后再进一步去发掘石头的文化内涵,发现奇石之美。
由于石头上的物象与观赏者熟知的参照物多有差异;由于石头上可能同时存在的非成象形或非成象纹的干扰;由于观赏者自身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的局限,读石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奇石市场上时有“捡漏”的事情发生,或者一块石头价格高低可能相差十倍百倍,这一捡一漏和一高一低之间的巨大反差,便是解读对一块石头的认知和价值认定的悬殊造成的。
奇石审美需要一定的审美理解力,对石头解读得好坏便是一个人审美理解力强弱的表现。所谓审美理解力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在形式、内容、意蕴等各方面认识、把握和领会的能力。审美理解力在奇石审美中直接表现为发现审美内容和审美价值的解读能力。观赏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学艺术素养越高,赏石经验和社会阅历越丰富,审美理解力便越强,发现奇石美的能力亦越强。
题名:【文殊菩萨启智图】 石种:长江石
诗人、文学家、艺术家都需要首先对创作素材进行解读,了然于心,之后才能够创作出符合构思和主题的作品来。南宋理学家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首诗中诗人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借景言理,用天光云影在清澈明净、长流不竭的水中照映生辉,比喻书中义理通达世事,洞照万物。没有对水的细心观察和深刻解读,是无法将一塘普通的水与观书明理这样的事联系起来的。
再到泸州鬼市。一块石头在地摊上摆了几个星期,始终无人问津。一天,卖家叫住笔者,“夏老师,请您给我看看这块石头”。笔者蹲下去一看,只见上面一条带状花纹,上窄下宽,上曲下直,下部的点状花纹呈集束式分布,初看,没多少观赏性,加上石质、色彩不是很好,自然无人问津。不一会儿,另外几位石友也驻足观看这块石头。笔者感觉到点状花纹部分似乎隐含着什么,于是认真解读起来,通过相似联想发现集束式的点状花纹形同孔雀羽毛,并由此想象花纹的上部可能形同孔雀的头和颈,想到这里,笔者将石头捧起来慢慢向右旋转,调整到一个最佳角度,此时,一只美丽的鸟儿出现在人们眼前,石友们不约而同地叫道:孔雀!这块石头立刻就被一位围观的石友买去了。这个例子说明,奇石美即便就在眼前,如不认真解读,仍是不能发现的。
赏石审美解读举例:
笔者有一方《神树胡杨》,石头上呈现的是一棵枯树,乍看之下似乎无美可言。但是,当我们细心观察,认真解读之后,就会发现其中不仅有美,而且有大美。
如果我们注意到枯树腰间那一丝飘动的白云,还有枯树右上角那挂在枝梢上的太阳,以及枯树的巨大形体,就会联想到生长在沙漠中的一种神树——胡杨。胡杨树生长在沙漠之中,生存条件十分恶劣,胡杨的一生都在同干旱缺水、酷冷酷热和风沙袭击作斗争,却能够顽强生活三千年不死,死后屹立三千年不倒,倒下坚持三千年不朽,表现出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和极其强大的生命力,而这正是生活在当地的各族人民文化传承和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因而被当地人民敬为万年神树。
认真解读是打开奇石美殿堂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