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台湾:两岸应知道的台湾历史故事(十)

2022-03-07 03:27熊子杰
黄埔 2022年6期
关键词:英国

□ 熊子杰

第十章 躲在天使背后的魔鬼:美、英、法在清末都曾侵略过台湾

众所周知,除了日本外,荷兰人、西班牙人都曾占领过台湾,但是只有这些列强觊觎过美丽之岛台湾吗?当然不是!今日在世界上自称正义使者的英、美、法等列强在清末都曾染指台湾。

自秦朝以来,台湾就以不同名称出现在中国历代史书中。三国时期沈莹的《临海水土志》出现后,汉人逐渐来台经商及探险。隋炀帝三次派人赴流求后,两岸商贸开始加温。元朝时在台湾澎湖设置中国第一个台澎地区行政机构:澎湖巡检司。明朝施行海禁,对两岸交流更不重视。但明末时期,福建巡抚熊文灿与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合作,提供大陆汉人移居台湾耕种的机会,以今日流行的名词就是 台湾投资移民 的奖励政策,当时有数万汉人集体移民台湾开垦种田,这时海峡两岸的往来已相当密切。十六七世纪海权时代来临,明清两朝却忽视海权时代的潮流,并未体认台湾在海权时代的战略价值,未积极建设台湾,给日本及欧洲海上强权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甚至如今自称正义使者的美、英、法等国当时也曾意图借机对台湾下手。

台湾有绝佳的地理优势 位居中国大陆东南外海,又地处东北亚与南洋海上航线的中心位置,可当成欧美各国与中国大陆、东南亚、日本贸易的中继站及连接点,此外还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如樟脑、茶、树木、矿产等,自然成了十六七世纪各个海权强国觊觎的目标。这些豺狼一样的国家对台湾垂涎三尺,各怀鬼胎,除了荷、西外,日本、法国人野心最大,竟想一次性并吞全中国。

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舰曾五度犯台,皆被台湾守军击退

2012 年,英国历史学家斯 图 尔 特· 莱 科 克(Stuart Laycock)研究发现,英国曾侵略了世界上几乎90%的国家。莱科克分析了联合国的193 个成员国,发现只有22 个国家没被英国军人涉足。(《我们侵略过的所有国家:还有少数我们没来得及去的国家》,斯图尔特·莱科克,2012)

1632 年,苏格兰人威廉·金宝(William Campbell)向英国东印度公司提出建议,英国应效法荷兰及西班牙,也占领台湾的一部分作为英国远东基地,因为当时英国国库经费不足而作罢。

1792 年(乾隆五十七年)9月26 日,英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勋爵(George Macartney)率领近700 人的庞大使节团,包含外交官(谈判)、学者(研究)、绘图师(军事情搜)、医师、工程师、士兵等,航海近9个月,于1793 年6 月19 日到了中国澳门外海。1793 年9 月14日,在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表面上是代表英王为乾隆皇帝祝寿,真实目的是希望借机打开中国的通商大门,争取较好的商业特权及租借岛屿设置长期据点。英国政府东印度公司明确向马戛尔尼表示,如可以希望他此行能够夺取台湾及琉球等岛屿,这对英国在远东地区推展海上贸易是非常重要及有利益的。

……对于我们来说,没有比占领中国东部有价值的岛屿,特别是台湾和琉球更容易之事了。这将使我们截断他们与亚洲诸国之间的全部海上贸易……(《纪实与虚构:鸦片战争期间台湾杀俘事件研究》,章瑄文,台湾清华大学)

当时英国政府虽然听说过所谓的乾隆盛世,但心中早认为清军不堪一击。尤其是英使团在途中看到当时中国科技落后,军备落伍,军人素质不良,官场贪污腐败,人民也并不富裕,更加深其侵略中国的野心。晋见乾隆时,英使自称 兄弟和朋友 而不愿称 臣”,也不愿行三跪九叩之礼,只愿行单膝下跪之礼。对乾隆而言,英特使马戛尔尼不愿称臣及行跪拜大礼也就算了,竟还要求清朝同意对英国开放贸易港口、租借岛屿、派遣驻使等,可见英使团根本不把清朝放在眼里。乾隆感受到这群 野蛮人 的嚣张态度,毕竟这位 十全老人 还是有内涵的,虽动怒尚能待之以礼,以中国 物产富盈,无所不有 为由,拒绝他们所有的通商及外交要求,并请人打发他们尽快离开中国。可惜乾隆老了,对于马戛尔尼所带来的各式 贡品 嗤之以鼻,完全不看在眼里,任其搁置在圆明园里,失去了一次知己知彼的契机。如果乾隆仔细研究一下这些 贡品 包含蒸汽机、毛瑟枪、手枪、大炮及战舰模型等,就能感受到西方世界的先进科技及强大军事力量,或许能改变中国人被欺辱的悲惨命运。马戛尔尼使节团显然未完成英王所交代的任务,但却将此行见闻翔实记录下来(包含清朝的军事、经济、政治、司法、吏治、风俗、地理……),尤其是对军力及海防布置、官吏腐败贪污着墨甚深。欧洲人因此对清朝有了更精准、详尽的认识。一年后,马戛尔尼回国报告他对中国的感受:

中国是一艘破旧的大船,150 年来,它之所以没有倾覆,是因为幸运地遇见了极为谨慎的船长。一旦赶上昏庸的船长,这艘大船随时就可能沉没。中国根本就没有现代的军事工业,中国的军事实力比英国差三到四个世纪。(《乾隆英使觐见记》马戛尔尼著,刘半农、李广生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

马戛尔尼的评语虽然过于自大,但却反映出他及驻华外国传教士、商人的一致心态,他们也因此不约而同纷纷致函英政府希望英国尽速对中国出兵,争取更多商业利益。

在鸦片战争之前,议员拉潘(G.G.deH.Larpent)、议员约翰·史密斯(John Abel Smith)、英商查顿等人皆分别致函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Viscount Palmerston),而巴麦尊大臣汇总他们的意见写信给当时的首相迈尔本勋爵(Melbourne)。他们的信件资料显示,英国政府官员及商人不约而同地希望英国政府考虑占领台湾。英国政府经多方考虑,为自身商业、经贸目的,开始计划侵略台湾。台湾清华大学章瑄文的一份研究报告《纪实与虚构:鸦片战争期间台湾杀俘事件研究》详细分析指出,英政府始终认为若能将台湾纳入英国的势力范围,将对清朝产生有效的威吓,因此可争取更优惠的谈判条件。

1841 年9 月26 日发生英舰纳尔布达(Nerbudda)事件,当时英国对华交涉全权大臣璞鼎查(Henny Pottinger)指出:“……纳尔布达号舰上管理人员离去之前,曾将船上的炮尽皆毁坏,并将弹药销毁……”(《纪实与虚构:鸦片战争期间台湾杀俘事件研究》,章瑄文,台湾清华大学)前述证据证实这些英国舰确实肩负战争之任务,岂能说它只是民船(当时英国政府向清朝交涉,指称清军攻击英民船,违反国际公约)。

上述史料可证,1840 年至1842 年8 月《南京条约》签订之前,英舰犯台的目的是想借此给清朝政府施加压力,以达到索取巨额赔偿及占领中国岛屿作为英国在远东贸易据点的目的。所以,英国政府侵台是有策略、有计划的。英国犯台之船表面为何并非重点,无论是以搁浅还是误闯为由都不能掩盖其侵略台湾的本质,这些所谓的民船身负军事目的并装置武器,显然与英方说辞不一致。当时中英两国正处交战状态,任何敌国船只无故侵入他国领土,都将被视为敌意行为,也是合情合理的,更何况这些英舰事实上都身负战争之任务。所以,英舰侵略台湾是不争的事实,不容英国政府狡辩。鸦片战争刚过,英国以胜者之姿恣意妄言,气焰嚣张,竟逼迫清政府将击退侵台英船的功臣姚莹及其部下议处革职。清道光皇帝惧怕英法列强,虽无奈但还是于1843 年降旨,将姚莹等撤职查办。此旨一出,举国哗然,认为是迫害忠臣,后来在全国舆论的压力下,道光皇帝还是明降暗升地让姚莹在别处复职。

/ 淡水二沙湾炮台。

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前后,“鸦片帝国 就有计划地多次派英舰前往台湾外海窥视、打探军情,积极准备染指台湾,顺便也给清廷施加压力,达到其向清朝勒索的目的。当时守台的清朝官员台湾兵备道姚莹和总兵达洪阿,积极组织驻军及台勇,训练士兵战力,加强海防,在全台设置17 个防御炮台,准备抵抗英军侵略。

1840 年(道光二十年)7 月,英国一艘双桅船入侵台湾台南鹿耳门外海面,被姚莹派兵击退,这是首战英军的胜利。

1841 年7 月,英 军3 艘 三桅船再次侵犯,又被击退。

1841 年9 月29 日,英国侵略军侵入台湾北部基隆港,英国一艘双桅炮舰纳尔布达号炮击基隆,被参军丘镇功开炮回击受伤,清军击毙英军32 人,生俘133 名水手。

1841 年10 月27 日, 英 军再次犯台,一艘三桅兵舰猎人号(Nimrod)驶进淡水外海炮击淡水二沙湾炮台,并在淡水三沙湾登陆,遭清军守军攻击,并将英军2 人击毙。

1842 年3 月11 日,英国三桅军舰安妮号(Brig Ann)曾参与舟山战役,船上满载战利品,随着4 艘舢板,驶入台湾大安港。大安港清军诱其驶入土地公港,致其误触暗礁,一举将英国军舰击毁沉没,并俘虏54名英军。

这是清末台湾抵抗外国侵略的重大胜利,尤其在鸦片战争期间,清朝一败涂地,全国上下信心尽失,投降主义弥漫之时,此次胜利更显得珍贵及振奋人心。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大陆却是屡战屡败、丢城失地,最后竟于1842 年8 月29 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签署后,消息传遍全世界,西方列强没有同情中国,反而认定中国已成其眼中的一块肥肉、一只肥羊,都竞相来分杯羹。而后,美国的《望厦条约》、法国的《黄埔条约》,每个要求的条件都比英国《南京条约》还过分,荷、西、葡等全都要求比照办理,此时的清朝只能照单全收,毫无置喙的余地。

然而鸦片战争之后,1843年10 月(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协议开放五口通商后,这些贪婪的列强食髓知味,不曾停止侵略台湾的活动。1844 年到1847 年,英国军舰多次侵犯台海,完全不遵守中英协约之规定,更无视台湾守军的防御,强取豪夺。由于无能的清政府完全无视西方船坚炮利,如埋头的鸵鸟,还不力图加速改革,中国人民只有任人宰割,毫无反抗能力。少数有志之士,立有战功者皆无善终。无能清政府的垮台,自然指日可待。

无知的清政府无视海权时代的来临,西方列强正虎视眈眈、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在台湾岛竞逐,控制台湾海峡,掌握欧亚贸易航道及中国贸易的瑰宝:台湾,英国甚至将台湾视为另一个澳大利亚,想将其变成将来流放英国罪犯的恶魔岛。赛门·隆(Simon Long)指出,英格兰一度考虑将台湾纳为类似澳大利亚的罪犯流放地”,而台湾最终却成为日本人嘴里的美味蛋糕。(《海洋台湾》第四章,蔡石山)

西方列强对台侵略的意图已是如此明显,令人遗憾的是昏庸无能的清政府却麻木不仁、毫无防范,直到牡丹社事件发生。可笑的是日本都已侵略占领台湾屏东,清朝政府竟然毫不知情,还是英国人通知清廷的(英国人也没安好心,只是希望不要让日本人捷足先登抢了他们在台湾的利益)。奉命来台处理牡丹社事件的沈葆桢,清楚体认到清政府再不积极建设台湾,将无法阻挡列强再犯,因此多次上奏清廷。清政府同意开山抚番,建设台湾,但一切都为时已晚。今日台湾处境也是如此,一些天真的台湾同胞误以为美日集团与台湾打交道是要帮助台湾,实际上只是卖一些次级或淘汰的军备给台湾赚取暴利。台湾如真有事,谁会来保护一群与他们利益无关的台湾人!

1868 年( 同 治 七 年) 英商毕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违反台湾樟脑专卖制度,在台中梧栖地区违法采买樟脑,准备运出台湾时,被清军查扣引发双方冲突。此纠纷发生期间,台湾南部凤山也传出教案(指对传教士的反对),北部艋舺、南部打狗等地也发生英商与台湾人冲突事件,英国无视中国主权,竟自行派军舰炮轰台南安平,简直无视清政府的存在,视台湾如同英国殖民地!最后,无能的清廷委曲求全,同意废除台湾樟脑专卖制度,允许英人自由收购樟脑、自由传教,还要赔偿英国损失,才平息此事件。这就是自称 正义使者 的国家,当时的行径与流氓有何差别。

美国也意图染指台湾:美国侵台计谋

如今,美国自认是世界和平秩序的维护者,不过在18 世纪,尤其鸦片战争时期,美国见猎心喜,连英国都自叹不如。

鸦片战争后,美国趁火打劫,借机揩油,第一个跳出来要求签订《望厦条约》,享受英国《南京条约》的所有特权外,还增加许多不平等条款,这就是美国人嘴巴上的 公平正义”,对他们而言,或许应只是要求雨露均沾吧。美国想占领台湾作为其太平洋通往南洋的航行基地,但因 ���� ��� 年美国南北战争而搁置。由于台湾拥有樟脑、茶叶、煤矿、米、糖及大陆经贸等庞大资源及利益,所以美商始终没有停止对台湾的骚扰。美国驻华官员及商人像英国一样,不断要求、建议美国政府尽速出兵,无论用占领、收购还是租用等手段,一定要赶快从清朝手中夺取台湾,似乎担心晚了就会被别人抢走。从当时商人、官员、军人的公文、信函、报告中就可看出美国人的意图及贪婪。

汤森·哈里斯(Townsend Harris),1855 年6 月被任 命 为第一任美国驻日总领事,长期居住亚洲,虽从未到过台湾,但自称对台湾甚为了解。他在1854 年3 月写了一份有关台湾的报告给美国国务卿威廉·玛西(William Marcy),声称为了美国人在亚洲的商业利益,建议美国政府以1000 万元现金 直接买下这岛”,这还算是客气的,用钱买台湾,不是建议用抢的,还要向清朝付管理费。

彼 得· 伯 嘉 医 生(Dr.PeterParker),第一位到中国的基督教医学宣教师,在中国待了20 多年,他也从未到过台湾,但他在 �� �� � 年间却也多次致函美国政府建议尽速吞并台湾,主因是自从鸦片战争之后,英、法、美认定中国不过是只大病猫,根本无法抵抗西方的坚船利炮,因此成群结伙借机侵略中国,希望借由冲突取得最大赔偿及商贸特权利益。在华美商也认为这是难得的好机会,他们便积极地写信给伯嘉(当时他是驻华官员),希望伯嘉能说服美国政府趁此大好机会,捷足先登并吞台湾。当然,这些美国商人的动机仍是为自身商业利益及保护自己既得利益。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伯嘉还曾呼吁美国政府与英、法联合出兵中国,分占台湾、舟山、朝鲜等地。你看,买不成,就用抢了。伯嘉还有一句名言:“中国人不屈服,就毁灭。”

伯嘉在中国任职期间,作风强硬,他一再建议美国政府学习英国,在远东地区占有一个据点,故不断极力游说美国出兵占领台湾。从建议以暂时占据台湾迫使中国修约的手段,逐渐变成永久占据台湾为殖民地的计划,真是野心勃勃。当时美国政府显然对他如此激进的态度不放心,伯嘉的长官及同僚对他的评语也不佳,所以并未接受他的提议。有些美国中央政府官员甚至怀疑他的居心,是不是伯嘉与这些美商有什么协议,将来取得台湾后,共同分享或经营这些资源及贸易特权的利益?以今日的法律观念看,伯嘉已涉嫌官商勾结、图利厂商。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詹姆斯·阿姆斯特朗(James Armstrong)甚至拟定一套完整的军事侵略计划来配合伯嘉的 占领台湾计划”。

/ 李仙得。

李仙得(C h a r l e s W. Le Gendre),驻华官员,法裔美国人,参与美国南北战争时受伤的北军少将,是一位激进好战分子。他也大力鼓吹美国应占领台湾。他有点语言天分,精通闽南话及许多台湾少数民族语言,被视为 台湾番界通”。1866 年,他被派到中国担任美国驻厦门领事,处理过1867 年3 月罗发号(Rover)海难事件(详见附录2)、1868 年的樟脑走私战争等重大事件。处理美船罗发号事件时,与当时台湾兵备道刘明灯交涉不成,竟请求美国派两艘军舰直接炮轰台湾少数民族部落并企图从台湾屏东登岸,但在屏东地面战斗中被少数民族打败,仓皇逃出台湾。李仙得对此耿耿于怀,对清朝极为不谅解。由于他处事强悍,不见容于他的长官、美国驻华公使斐迪罗(F.F.Low),遂在1872 年离职返美。回美途中停留日本,经美国驻日代表介绍,转而投效日本,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他为报复对中国政府的不满及野心,竟鼓动日本出兵占领台湾,此时日本天皇见西方强权在亚洲呼风唤雨,享尽利益,也兴起帝国主义的野心,双方自然是一拍即合。1874 年,在李仙得的诱导下,日本对台湾屏东发动侵略战争,史称 牡丹社事件”。在牡丹社事件中,李仙得协助日本扰乱国际视听,排除他国的阻挠,并帮日本雇用外籍军人、承租西方军舰、购买先进武器。而李仙得的野心却是在日本占领台湾后,他和美国商人独占台湾贸易利益,甚至拥有台湾实际的殖民权(见附录1)。回看当年美国人李仙得与日本政府的合作模式,与今日美日在东海、南海地区的联手合作,是否极为相似?

培里(MatthewC.Perry),美国海军准将,曾率领东印度舰队远征远东。远征期间(1853—1854),培里曾向美国皮尔斯总统(Franklin Pierce)建议,让台湾变成美国的保护地,说白了就是出兵占领台湾。1853 年才刚上任的皮尔斯总统对此计划反应冷淡,所以培里的计划最终并未能实现。

奈·奇顿(Gideon Nye),第一个登陆台湾的美国商人,他在1833 年(清道光十三年) 21岁时,就在中国广州成立了 奈伊兄弟洋行”(Nye Brothers&Co.),从事鸦片、糖、茶的贸易。1855 年(咸丰五年),奇顿取得了台湾南部的独占贸易及使用打狗港(今高雄)的特权。

1857 年2 月,奇 顿 致 函美国驻华代表伯嘉,请伯嘉及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奄师大郎等建议美国政府以 人道救援 立场(但实际上就是自身商业利益)占领台湾,让台湾最终变成美国殖民地。这就是当时列强侵略中国的成功模式。就像当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一样,日军就是以寻找两位失踪士兵为由,攻打中国。奇顿的所谓人道立场与当年日本的借口如出一辙。

1849 年,奇顿的堂兄弟托马斯遇船难失踪,奇顿为营救堂兄弟不断向美国政府求助,美国政府因此先后派了4 批军舰来台湾海域巡逻营救。

1857年,美国水兵队长辛兹(John D.Simms)以搜救失事船员为名,借机强占台湾南部的高雄长达7 个多月。这段时间,奇顿不断地鼓动美国并吞或租借台湾,只是当时美国正面临南北开战之际,无力也无心经营海外,最后美国政府及美商不得已于1858 年退出台湾贸易及殖民地的竞逐。

亚伦(Isaac J.Allen),1867年为美国驻香港领事,因为罗发号事件,亚伦向美国国务院报告,建议占领台湾:“台湾如归美国领土,以往由生番酿成的野蛮行为,自可消灭,进而成为欧美对华商务的安全通道。”但遭美国国务院否决。

美国驻华人员一再呼吁美国尽速取得台湾,作为太平洋航线基地;其远东舰队司令培里,更建议美国应独占先机,占领台湾。

美国当时没有出兵台湾实在是有难言之隐。因为:一、美国自己内部政局不安,正面临黑奴问题,也是南北战争(1861年4 月12 日至1865 年4 月9 日)的前夕,无暇顾及海外商人的利益及殖民地的问题;二、美国自知当时的国力及海军实力无法与欧洲海洋强权,如英、法等国抗衡;三、美国政府高层对中国或亚洲情势并不了解,所以不敢贸然出兵。但精明的美国人却会怂恿被帝国主义冲昏头的日本年轻军官发动侵略中国的行为。所以,美国非不想也,乃不能也。

如今的美国,在国际上开口闭口就是符合公平正义及美国国家利益,试问今日美国与19 世纪侵略中国时的美国口中的公平正义及国家利益有任何不同吗?这些主张美国出兵占领或购买台湾的美国外交官、议员、军官、商人等,哪一个不是开口闭口说这符合公平正义及美国国家利益?更甚者,直接主张假借 人道 之名,行抢夺之实,效法英法,实现美国的帝国主义及殖民主义的美梦。美国较 务实 的是,在无法实现它的国家私利时,美国人就会以分裂他国或挑拨其他国家关系换取美国自身利益。1874 年,美国官员李仙得怂恿、协助日本侵略台湾就是最好的例证,如今美国在南海及东海的行径与当年李仙得的做法是否很相似!(戚嘉林《台湾史》,2011 年,海南出版社)

今日的时尚代表法国,1884 年曾全面侵略台湾,遭湘军痛击

1883 年的法国对中国发动的中法战争是一场有计划、全面的侵略战争。

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这就是当时湘军左宗棠对中法战争结局所做的评价。这种奇特现象,无疑是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清政府在军事上正有转机的胜利形势下,竟甘于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连法国人也感到意外。

从1883 年12 月 至1885 年4 月间(即清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间),法国总理茹力费理(Jules F.C.Ferry)在国会通过预算的支持下,派约1.6 万名法军出兵占领安南(清朝藩地,今日越南)后,想借道侵略中国西南,史称中法战争(又称清法战争)。法国原本打算以陆路先派陆军占领安南,然后从安南出兵直取云贵;海路则以远东舰队攻打台湾、澎湖,再攻打清朝东南沿海地区。

战事除先在安南境内及云南边界外展开,也在安南境外打响,并由法国海军将领孤拔率领远东舰队,攻击中国福建、广东、浙江、台湾、澎湖等东南沿海地区及岛屿。战争过程中,1884 年8 月,法国舰队虽于海战中一度攻占基隆、澎湖等地,但在1884 年10 月淡水一役却受重挫,被湘军孙开华将军智取痛击,只好改变战略,以海上围堵封锁台湾,但此战略成效不佳。因为台湾海岸线实在太长,所以法军在台湾战区陷入僵局,进退维谷,孤拔又于6 月11 日因传染病死于澎湖妈宫(今日澎湖马公)。黑旗军老将冯子材在镇南关之役重创法军,成功夺回谅山。法国国内人民愤怒,逼迫总理茹力费理为战败负责下台。最后在英国调停下,两国签订《中法新约》,法军撤出澎湖,停止对台湾的封锁,清军撤出越南,中法战争就此落幕。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终于意识到了海防及台湾的重要性,加速建立北洋舰队,并于1885年下旨准台湾独立建省,并开始积极对台湾东部及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开发,防止外国势力借机侵犯台湾。只是为时已晚,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号角已响起,由盛而衰的清帝国即将熄灯关门。

发动二次大战的日耳曼民族,岂会缺席侵略台湾

1868 年(同治七年),普鲁士(今德国及波兰交界)商人美利士(James Milisch)伙同英国商人荷恩(James Horn)率领6名洋人及30 多名平埔人雇员,搭船从宜兰苏澳的大南澳登陆,招募当地人展开屯垦,建立堡垒及殖民地。台湾噶玛兰通判丁承禧发现后制止无效,上奏清廷,清廷认为美利士及荷恩等未经同意擅自开垦是一种侵略行为,于是向德英驻华领事交涉,要求美利士及荷恩停止开垦行为,并立即撤出大南澳,但遭英国、普鲁士(德国)领事婉拒。美利士及荷恩等有德英领事当后盾,更加大屯垦范围,甚至伐山开路,自雇兵勇,俨然将台湾东部大南澳当成德英殖民地,并以殖民统治者自居,占地为王。

1869 年(同治八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英国派军舰至大南澳了解情形。对荷恩的屯垦行动,德英政府非但未出面制止,还提出如要求他们撤出,清政府应予赔偿。此事清廷与德英交涉约一年多而无结果。1869年(同治八年)农历八月,清廷决定断然处理,先将荷恩扣留于淡水,遣散受雇的工人,将其物品运到基隆。荷恩及雇员乘船离开大南澳时,传闻在苏澳外海遭遇船难溺死,命丧台湾,这就是侵略台湾的应有下场。前后历时约2 年的 大南澳拓垦事件 才告落幕。传闻今日南澳溪口噶玛兰部落的村人貌似欧洲人,可能是当年荷恩及其同伙所传衍的后代。

综观这些侵略台湾的列强,其最终结果都是战败,没有一个好下场。无论是占领过台湾的荷兰、日本、西班牙,还是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不是碰到台风、瘟疫、传染病、触礁等上天的惩罚,就是被清军击败,真是天佑台湾。

附录:

1.美国官员唆使日本侵略台湾始末(戚嘉林《台湾史》)

1872 年10 月16 日,日本宣布将琉球王国收为日本帝国的一部分,当天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会见美国驻日公使德朗(Charles E.DeLong),通知其有关琉球入属日本的决定,德朗即趁机询问日本对牡丹社事件的态度。副岛种臣表示,日本正在考虑可能采取的各种行动方案,并详询美国1867 年出兵台湾的经验。德朗乃乘机推介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诱导日本出兵台湾,因德朗认为倘能说服日本出兵攻占台湾,与中国交恶,日本将不得不放弃与中国结盟,从而增进美国的重大利益。

美国不惜一切手段破坏中日关系。德朗与李仙得二人为何一致力促日本采取攻台之策,其目的何在?驻日公使德朗在其当时上呈美国国务卿费雪(Hamilton Fish)的报告中谓,因其唯恐日本于真正了解西方国家在日本活动并予协助的动机后,一旦发生变故,则日本又将回到闭关主义,并与中国、朝鲜结合,如此将使东方问题更难解决。故唯有设法鼓励日本政府于行动中彻底舍弃闭关主义,疏远中国与朝鲜,或竟与两国敌对,从而成为西方的同盟国。在当时情况下,正是施展联日政策的难得机会,即使是采取战争手段,也可将垂涎已久的台湾与朝鲜地区,置于一个同情西方诸国的国家旗下(借指日本),借以消除对各国商务之危害,并弭平日本内部动乱或内战的危机,以增进美国在日本的利益。

2.罗发号事件始末

1867 年(同治六年) 3 月,美国商船罗发号,途经台湾海峡时,触礁沉没,幸存船员于屏东狮龟岭海岸一带登陆(今垦丁附近),于“龟仔甪社”上岸(今垦丁森林游乐区),船长亨特·汉特(J.W.Hunt)夫妇等13 人遭“出草”(杀害),唯一幸免的粤籍华人水手逃至打狗一带(今高雄),并向当地清廷官府报告,但清廷以非管辖版图,消极处理。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闻讯后赴台,希望能与台湾少数民族直接联系,但被拒绝上岸。1867年5 月,美国派兵舰2 艘、官兵181 名入侵,成功登陆,仍遭台湾少数民族伏袭,麦肯吉上校(A.S.MacKenzie)战死,美军撤退,美国政府态度转趋强硬。清廷唯恐开罪美方,命台湾总兵刘明灯率兵士500 员进发至柴城一带(今屏东车城乡)也受阻,排湾人捍卫家园、顽强抵抗。

李仙得于10 月10 日在琅峤(今屏东县恒春镇)与台湾方面、排湾十八社武商王卓杞笃等直接交涉,双方达成口头协议。

1869 年(同治八年)2 月28日,李仙得再度来台与武商王卓杞笃商议,正式签订了《南岬之盟》,罗发号事件落幕。

猜你喜欢
英国
英国的环保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When is the festival?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Myths and legends-South Asia(Thailand)
Reading skills praCtice:A train timetable
Myths and Iegends-Europe
Writing skills practice:A social networking site
Myths and legends-Polynesia Southwest Asia(Ancient Mesopotamia-Sumer)
Myths and legends-Polyne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