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东峰 魏延安 胡迎春
以苹果为主的果业是陕西最具优势的特色产业,是陕西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基础。进入新发展阶段,果业面临供给饱和、竞争加剧、出口疲软、消费升级等市场挑战,存在品种结构不优、质量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亟待破解。当前,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加速渗透融合,正在催生“农业数字革命”。加快果业信息化步伐,推动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变革,是实现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信息化具有生产方式智能化、产业形态数字化、产业组织平台化等特点,能有效打通全产业的信息流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作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果业信息化呈现出生产端智能化加速、加工贮藏端数字化应用加快、销售端网络化迅猛发展、全产业链大数据分析应用提速等积极进展。
目前,宝鸡、咸阳、渭南和延安四市数字果园建设数量超过70个,规模达4万亩。其中,千阳县数字果园达2.4万亩,通过在果园部署各种传感器,全面监测果园大气、土壤、水质、果树长势、设备运行状态、病虫害等,实现水果生产过程的科学化、精准化、自动化、标准化管理。中国农科院在洛川和延川试点建设国家级智慧苹果园。齐峰果业建设的数字果园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猕猴桃的标准化生产和数字化管理。
目前各地积极引进4.0智能选果线,通过图像识别、近红外线光谱分析等技术,实现苹果精细化、智能化分选,分选能力可达5~7吨/小时。全省共有4.0苹果智能选果线136条,加工能力443吨/小时,数量和加工能力居全国第一。洛川县联手大数据公司和金融机构,加快苹果贮藏营销企业以及冷藏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加速布局引入供应链金融,探索解决果品贮藏资金周转问题。
陕西省果业中心联合多家电商平台发起“陕西水果网络特色季”系列活动,陕西果品营销网络化步伐明显加快。依托武功建设西北水果网红直播基地,实施陕西水果直播人才“百千万”工程,已累计培养水果网红人才上万人,涌现宜川“苹果局长”、洛川“苹果大叔”等典型水果网红。开展“百名主播陕西果业产区行”活动,不断提升陕西水果知名度和影响力。监测数据显示,陕西水果网络零售额从2018年的59.3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40.76亿元,增幅达237%;果品销售线上渠道占比达到17.33%。
陕西省果业中心已经形成果品生产贮藏加工数据年报、出口数据月报、水果电商数据季报、气象预警预报等信息发布体系。依托大数据,加大对陕西水果网络“悲情营销”行为的监测预警,指导各地及时治理,微博、微信、抖音等主流新媒体关于陕西水果网络营销欺诈的相关信息减少约98%,“悲情营销”得到有效遏制。果业基地市县积极探索大数据建设应用,洛川、眉县依托其产业优势和国家级批发市场,开发建设县域苹果、猕猴桃大数据平台,实现从果园到餐桌全覆盖的质量安全追溯。
陕西省果业中心利用全省87个经济林果生长状况监测站、8个经济作物实景监测点,开展全省苹果产量进行预测研判,做好产销衔接。2021年6月,网商银行在陕西启动实施苹果和猕猴桃特色产业项目,为28万苹果经营者授信32.21亿元;为4.08万猕猴桃经营者授信8亿元。2021年9月,省果业中心和网商银行基于果业大数据联合开展“陕果贷”金融产品试点,100万元以下实现网上审核、信用贷款。
我国农业信息化整体落后,2019年我国农业数字经济的渗透率仅为8.2%,低于服务业29.6个百分点,低于工业11.3个百分点。从农业行业内部来看,果业信息化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15~20年,“短板”问题突出,“短桶”问题明显。
虽然果园物联网建设亩均投入从原来的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下降到目前的几千元甚至几百元不等,但其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一些园区通过安装监控、传感器来收集数据,缺乏全域数据的分析运用,物联网未实现由点及面形成合力。在当下用工荒、人力成本高的情况下,机械疏花疏果、智能采摘等智能设备不尽如人意。
果业数字化解决方案还只是现有数据的在线化和可视化,普遍把重心放在了建机房、装大屏、加传感器等硬件方面。而软件方面重视程度不够,数据模型与智能决策准确度低。尤其是在数据采集与动态数据获取分析方面由于预测模型不成熟,导致无法精准定制出生产者、消费者、服务者、决策者所需要的数据模型产品等。
各部门、各行业都在建设自己的大数据系统和平台,且数据接口和规范标准不一,不开放不兼容甚至也无法共享,形成新的数据孤岛和数据烟囱。如苹果大数据平台,前期大多进行平台、数据库的架构和软件开发,后期动态数据采集无力开展,数据共享难以实现,出现有钱买马、无钱置鞍现象。
近年来果业企业在信息化设备上投入资金不少,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运营技能,获取数据、分析加工和建模应用等方面工作相对滞后,出现智能设备被“束之高阁”的现象。一些苹果产区购进的最新4.0智能选果线,实际利用率并不高,不会用、不敢用、用不起的问题较为普遍。
我国果品冷链物流普及率低,美国果蔬类农产品冷链物流普及率达90%,而我国目前只有15%。从电商大数据的高频关键词看,网上消费者反映的陕西果品售后问题主要是“客服回复慢”“发货慢”“快递慢”“烂了”“坏了”等问题。农产品没标准和有标准难执行的情况同时存在,电商销售经常出现货不对版的情况,一些知名农产品地域公用品牌的滥用仿冒成为顽疾。
“十四五”时期,信息化进入新阶段,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深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加速。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智慧农业创新发展行动”,以加快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把果业大数据作为农业大数据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看待,实现统一建设、统筹推进。坚持多部门联动、多系统融合、多渠道打通,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强势推进、全面应用,加快形成数字农业生态体系。
加强与统计、海关、气象等机构以及行业协会、大数据企业的合作,全面监测陕西水果生产、销售、出口、产销进度与价格、电商、寄递、气象等全产业链数据,加大分析应用力度。力争从洞察过去、分析现在到预判未来,实时、快捷地指导生产,服务市场,以信息化精准推进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生产端,利用数字化设备,开展水肥药喷滴灌、病虫害自动监测预警、专家远程服务等,实现生产全过程监控。贮藏流通端,对清洗、分级、包装等设备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采后处理全程自动化水平。支持产业链主体发展水果预冷、冷藏、冷运等全程冷链系统,以数字化推进产供销一体化,提升供应链水平。依托冷库冷链数字化,深化苹果“保险+期货”应用,探索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扩大“陕果贷”试点规模,推动果业资产资本化,缓解生产主体资金压力。
持续深化“陕西水果网络特色季”系列活动,将平台促销、主播产地行、直播带货、电商人才培训、短视频大赛等活动整合实施,提升活动效果。加大陕西水果短视频和直播宣传推介营销力度,扩大陕果品牌的好声音和正能量。力争通过3到5年努力,使陕西水果网络零售额迈上300亿元台阶,线上渠道销售占比提升到2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