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三叠

2022-03-07 12:58李玲
辽河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敖包辽河小孔

李玲

大河往昔

那是一条神奇的河。

滩平沙净,水流浩荡,小鱼小虾在河里戏水,大雁、野鸭在河中游弋,河两岸林深草密,野鸡、野兔、狐狸等动物自由出没其间,活脱脱一幅莽莽苍苍的天然生态景象。

我时常坐在高高的岸上,呆呆地望着河水哗哗地向西南方向流去,于是,就懵懂无知地去问大人,河水到哪儿去了?远方有多远?大海有多大?

最快乐的事就是坐着父亲骑的那辆除了铃不响、哪都响的二八自行车进城,在高高的河堤上向东行10多公里,就到了盘山县城的南大桥。坐在自行车的后架上虽然很颠簸,很不舒服,但放眼望去一边是郁郁葱葱的千亩粮田,还有错落有致的一排排“采油树”融入其中,一边是波浪滚滚的大河,对岸是一望无垠的芦苇荡,还是会感到心旷神怡。

每次进城父亲都要带我去下馆子解馋,我能够吃到肉包子、西红柿炒鸡蛋、溜豆腐、芹菜炒粉等,运气好了还能吃到清炒肉、溜肉段。父亲办完事还要为母亲和妹妹们买些什么,我们就原路返回,如果时间早,还会去大河里洗个澡,冲去“旅途”的疲劳,清清爽爽、痛痛快快。

我时常要陪父亲去大河钓鱼,父亲没有复杂的钓鱼用具,只是用一根百米长的尼龙线,一头拴上铅砣和几个鱼钩,一头拴在有个小铃铛的竹条上,并将那竹条牢牢地插在地上,相当于现在的“海竿”了,所谓铃铛就是用两个瓶盖合成,里面放上几粒沙石,鱼饵是小泥鳅、绿树虫子和面团,钓的鱼主要是鲶鱼、鲤鱼和鲈鱼,垂钓者一般都要下上十几把竿。父亲下完钩后,就打开折叠小凳子,很惬意地点上一袋“蛤蟆赖”,静静地等待着铃声后的收获。一旦有大鱼上钩,父亲就一边遛鱼一边喊我:“快拿抄网来!”

当活蹦乱跳的鱼儿被降服,父亲就会露出得意的微笑。要是幸运,钓上一条“大怀子”鱼,晚上,父亲一准儿要叫上徒弟们喝上两杯“盘锦老白干”。那“大怀子”的形状与鲶鱼极其相似,只是个头比鲶鱼大许多,一般都在四五斤以上,另外“大怀子”有四根须子,而鲇鱼只有两根。有一次,父亲钓上一条一米长的“大怀子”,鱼头比小孩的脑袋还大,到家称重20多斤,以后每每提起,父亲都兴奋不已。

1985年8月,盘锦建市后的第一年就遭遇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特大洪涝灾害,大河像疯了似地发威,由于降雨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洪水总量大,堤防多处出现溃决,形势日趋严重。

我的老家在广东省,千里之外的亲人通过各种办法联系我们,由于当时条件有限,近一个月后才打通长途电话,因为父亲带着弟弟、妹妹们被转移到安全地区,我作为单位的、民兵日夜奋战在抗洪一线。

“谢天谢地,我们还以为盘锦真的是一片汪洋‘入海’了呢!”

“哈哈,盘锦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一棵树

前些年,我参加几个朋友发起的辽河探源活动,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南部的浩来呼热乡,这里是西辽河的源头之一——西拉木伦河发源地。

我们请来当地牧民孔祥学做向导,小孔四十多岁,长得黑痩黑痩的。我们还雇用了他的前后加力的四轮驱动丰田皮卡车,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当日的探寻之路。我心想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小孔介绍说,本地人管那个地方叫源水头,也叫潢水头,是西拉木伦河的源头。去那里的路程不是很远,但道路弯弯曲曲,泥泞颠簸,还要穿过几个牧场,陌生人和普通车辆不可能进去。

草原无路。坐在车上就像骑在奔驰的骏马上一样,一会儿跃上高坡,一会儿冲下沙岗,眼前是隐隐约约的天际线。天空充满张力,环顾四周,好像是用鱼眼镜头拍摄的立体照片。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蔚蓝的穹庐之下,千变万化的白云无声息地飘着,在这样的空间里,没有任何参照物,飞快奔驰的汽车也显得速度很慢。

行驶了近一个小时,我们进入一片阔地,远远望去,一棵大榆树赫然醒目,树的前面有一块花岗岩石头,上面刻着“潢源敖包”。小孔说,潢源敖包就要到了,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潢源敖包周边牧民都会朝这里聚集,有些牧民和游人甚至会提前一天到来,在潢源边沙地上支起帐篷过夜。

祭祀敖包那天,牧民们会杀羊,以酒敬天、敬先祖、敬敖包。这是一种久远的习俗,过程肃穆而庄重。前来许愿的人们,要上香,在敖包顶斜下的线上或周边树上拴彩色布条。这个仪式也是有讲究的,第一年许愿拴布条三尺,翌年拴六尺,第三年拴九尺。祭祀敖包时,要顺时针绕敖包三圈,将手里的石头摆放在敖包上。

在小孔的引领下,我们顺着松软的沙地朝白槽沟深谷走去,沿途的树木松树较多,白桦树最为醒目,林地间开着素洁的鲜花。小孔说,从小他就熟悉这里了,那个时候,这里到处都是几人合抱的大树,现在没有了。

我一边听一边想,在自然生命世界,人类的足迹踏向哪里,就会在哪里留下鲜明的印痕,西拉木伦河源头那些消失的大树,还会出现吗?

我们跟在小孔后面,不时拨开挡在眼前的树丛,我想象中的水声还未曾出现。

经过半个小时的下坡穿行,我终于站在那尊镌刻着“西拉木伦河源水头”的石碑前,我的心中充满敬畏。在阶梯一样的沟壑里,我看到了涓涓细流从沙地里浸出。真的难以想象,一条大河源流的景观竟然让我想到一个神圣的名词:祖母!随之,从不远的地方,突然传来清凉的水声。

西拉木伦河,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河”,历史上曾称之为潢水,它是北方民族的摇篮和发祥地。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说,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西拉木伦河就是我们的祖母河,闻名遐迩的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辽契丹文化、蒙元文化就诞生于潢水之滨。

小孔说,在草原上他的这种车最好用,既能载人又能拉货。他家祖辈是山东人,虽不是蒙古族,却三辈子都是浩来呼热乡放牧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已然成了地道的蒙古汉子。小孔的媳妇是蒙古族,他们育有一女一儿,如今两个孩子寄宿在旗里读书。政府按人口分给每人205亩草地,他们家一共有800多亩草地,他们租出去一部分,因为家里仅有70只羊了。

现在,草原似乎每天都在变,高速公路、铁路建在了家门口,牧民们开着自己的车进城很方便,小孔还兼职做村里的综治工作小组长,每年能拿到1000元的补贴。

“假如有条件想不想搬到城里里去住?”我问。

“不想,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如今国家西部大开发让草原变得越来越美,我们牧民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小孔不假思索地回答我。

“孩子们都愿意吗?”我又问。

“我和爱人当然要尊重孩子们的梦想。不过,我永远是西拉木伦河边的一棵树。”小孔爽朗地笑了。

守住美好

去年4月,我来到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从市区南行45公里就抵达了辽河源镇的安福村。

在名为小葱顶子山一片静谧的山坡上,有一处花园式的院子,院子中心有一约10米直径的泉水池塘,名叫“吾龙泉”,泉水四季清澈,入口甘甜,永不干枯。这就是东辽河的源头,被后人称为辽河掌。

池塘上边有一块石壁,正面刻着“东辽河源头——启功”,后面刻着吾龙泉简介池塘,周围有4棵百年以上的大榆树,据说,当年康熙皇帝东巡时在此打猎,曾喝过这个泉眼的水,顿时只觉得甘甜凉爽,暑气全消,便说道“真乃吾之龙泉也”,吾龙泉由此得名。

在大家纷纷拍照的时候,我发现一位瘦小的老人微笑地来到我们身边,老人看似身体单薄,两眼却很明亮。我饶有兴趣地与他聊了起来,老人名叫姜兴国,今年77岁,十几岁跟着家人逃荒到了福安村辽河掌。那时,这里沼泽无边,他见这里土地肥沃,便落脚安家,靠着这个泉眼的水生存下来。

在院子北边的围墙上,有九块壁画。姜兴国告诉我,壁画讲述的是流传在辽河掌一带“土龙惩恶”的故事——一条善恶分明的土龙,历经艰辛拱出了东辽河,还一方平安……

在辽源市龙山区东辽河畔的龙首山上,塔亭耸立,古木参天,重建的魁星楼格外抢眼,据说其建筑规模为全国道教之首。在这里俯视东辽河,两岸一座座现代化小区、公园尽收眼底,一座红色双索面独塔斜拉桥,被称为东辽河上第一桥,川流不息的车辆突显着这座北方小城的勃勃生机。

从炊烟袅袅的村落,到高楼林立的都市,一代又一代辽河人,在这条河的两岸繁衍生息,孕育文明。

在辽河儿女心中,这条河的存在已不仅仅在于她创造了辽河文化,创造了辽河文明,更在于她赋予了辽河儿女世代自强不息的精神价值。

姜兴国说,他的一儿一女大学毕业都在长春工作,老伴因病过世了。不过,他一点儿也不孤单,有房子、有地,有党的好政策,安福村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他不想离开这里,他说,守着辽河掌,就有那么多的美好……

猜你喜欢
敖包辽河小孔
辽河口
辽河记忆
祭敖包
倾听
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卡伦敖包清理
小孔何时无法成像
小波阈值去噪在深小孔钻削声发射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辽河文讯
为什么花盆底部要开一个小孔
神圣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