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桃
自宋以来,世人演化了“崇杜”到把杜甫“圣化”再到标榜杜甫为隆崇的民族文化符号的进程。总体而言,历代关于杜甫的考证、评注可谓力度颇大、成果丰硕,但三台杜甫研究却表现出热情不够、成果单一的局面,这就使得杜甫于三台期间的行迹、诗作及三台草堂研究的独特价值得不到该有的估价,造成较为严重的杜甫研究地域失衡问题。
三台,古称梓州。三台历史久远,人杰地灵,于唐时,孕育了李颀、李珣等众多本土诗人,更凭利便之交通,富庶之物产与开放之风气,吸引了王勃、李白、韩愈等众多诗人到此,并留下了珍贵的诗文墨迹,形成了厚重且独特的三台文化底蕴。杜甫于宝应元年(762 年)七月送友严武进京遇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叛乱而被迫寓居三台。“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在三台一年又八月的光景中,杜甫“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于严武的观照下,杜甫的这又一“仗友”生活过得相对稳定,同时,杜甫亦在余裕之时游览三台胜迹,或是寄情山水、访古拜佛,亦或是表忠君忧民之叹、抒亲友故园之思。入蜀后出峡前的杜甫于三台共创作诗歌超百首,从数量上计之,仅次于成都和奉节;从内容上观之,更为兼收博采;从章法上析之,愈发错综幻化;从风格上察之,趋向沉郁顿挫。三台杜诗谓之为杜甫诗歌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洵非诳语。然而,对于西南杜甫而言,由于历史、地缘、经济以及研究者主观选择等原因,学界偏爱“草堂(成都)杜甫”“夔州杜甫” 的研究或者进行较为宏阔的囊括三台在内的“两川杜甫”考评。如此,独立的杜甫三台研究价值没有得以确立,特殊的三台杜甫诗歌研究意义亦遭到了模糊,对于杜甫研究和三台杜甫文化推广实属憾事。
近代有关三台杜甫的研究总体进展缓慢,推陈出新的力度不够,也不成体系。从研究阵营来说,主要由绵阳市相关文化部门和部分高校组成。从研究成果来看,专著有两部:1983 年5月由四川省三台县县志办公室编印的《杜甫在三台诗集》 和1991 年由杨重华、赵长松、赖云琪编注,1993 年出版的《杜甫梓州诗注》。两书以编年的体例,全面地耙梳了杜甫在梓州的诗歌创作,并融入了部分杜甫非在梓州创作但与梓州有着较为紧密联系的诗歌,以期传递给读者一个全面探赜杜甫在三台的视角,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与影响力。两书在编写内容上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著书理念,《杜甫在三台诗集》 一书收录杜甫三台创作或者与三台有关的诗作共100 首,而《杜甫梓州诗注》有160 首之多。理论上,两书应该成为研究三台杜甫的必备参考书目,但是由于出版年久,市面上少有以上两书销售,使得研究者获取图书的途径极少而不易。此外,两书由于出版后就没有修订、再版,亦使得其所提供的信息与传统的或最新的考证、研究存在出入。如此现象,自然使得本来受众就不够广泛的《杜甫在三台诗集》《杜甫梓州诗注》 之权威遭受挑战,也使其逐渐丧失了杜甫三台研究的最新话语权。其次,也使西南地区的高校对杜甫在三台的研究依然显现出不高的热情。近20 年来,仅有为数不多的研究散见于各类刊物。相较于 “成都杜甫”“夔州杜甫”,杜甫在三台的研究现状实在值得学界深思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扭转现今缓慢、单一的研究局面。
杜甫于三台的行迹与诗作考证存在争议。杜甫流寓三台的一年多光景里,其行迹的多变性、交往的广泛性给后世的考证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故而对其在三台的行迹考证、诗作认定就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例如《光禄坂行》一诗,《杜甫在三台诗集》 一书并未将其辑录其中,但《杜甫梓州诗注》一书依据《盐亭县志》有关光禄坂的记载,认为此诗为是广德元年(763 年)秋,杜甫自梓州往阆州途径所作,而清人仇兆鳌 《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和张忠刚主编的《杜甫大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年)却认为是宝应元年(762 年),杜甫离开绵州前往梓州时所写。又如《宿凿石浦》一诗,《杜甫梓州诗注》 一书认为是杜甫广德元年(763 年)二月于梓州所作,并考证诗中的“凿石浦” 在唐时梓州射洪县(今射洪市金华镇),而在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 及清人杨伦《杜诗镜铨》中,却注解该诗作于大历四年(769年)二月,杜甫自潭州(今湖南长沙)赴南岳途中作。少陵梓州诗言“不薄今人爱古人”,不管是前人的《杜诗详注》《杜诗镜铨》对杜诗的考证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还是今人的《杜甫大辞典》《杜甫梓州诗注》 中的继承与挑战,都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杜学研究的繁荣与争鸣,但由感性的亦或崇古的各执一词、据理力争,对杜诗的考证是无益的,故而理性的、客观的、精确的考证才是当下杜学研究趋同归一的有效途径。
其次,杜甫三台诗歌的注解有待再论。关于杜甫三台诗歌的研究,早已有学者为之,且持论颇高,但憾未能尽其详。犹如历来学者治杜,习于找寻杜诗与晚唐时局的“共性”,惯于将杜诗与晚唐诗歌划等号,而极少愿意把焦点聚集在杜诗的“个性”之上,找寻杜诗与晚唐的一般差别,并探寻这些对晚唐诗歌意味着什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几多价值与多少意义。故试举例以验之:
征夫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
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
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
此诗作于广德元年(763)冬,吐蕃围攻松州、维州,蜀人被征戍守,战事失败,死伤甚众。本诗大意为:战争导致人口锐减,城市繁华不再,征夫辛苦劳顿,蜀地被困,诗人前途渺茫。这里有一点需要指出,历来注家习惯将“吾道”阐释为“诗人的前景,道路。”把“吾道竟如何”理解为“蜀地不保,我的前途该如何安排?” 孔子有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于中国文化中含义多重,但是儒家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一言以蔽之,“道” 就是儒家治国为人的基本原则。杜甫作为儒学承继者,三台杜诗仁爱思想亦表露无遗。试做如此分析:朝廷昏庸,王师不力,蜀地困危,杜甫担心自己前景该如何是好。似乎这样的理解有悖于杜甫之圣人形象。欲另做一试,把诗中“道”做“仁爱”亦或杜甫的政治理想来理解,而非“诗人前景”,故有:朝廷昏庸,王师不力,蜀地困危,杜甫的一腔仁济之心该如何解救众生于水火之中。私以为后者更契合三台少陵“己饥己溺”的心境,亦符合儒家所倡导的以自己的角度来为他人考虑的“忠恕”之道,此外,还能与同年春诗人有关佛寺的描写构成呼应关系。
再次,杜甫三台诗歌的思想认定不够辩证。三台景色宜人,古迹众多,在很大程度上兴发了杜甫的作诗心绪,因此杜甫在三台留下了较多的玩游山水、佛寺的诗作。有学者认为杜甫在三台山水诗中积极主动地同广博的自然界建立了亲密无间的联系,是民胞物与的展现,这种积极主动扩大了诗歌的描写范畴,丰富了诗歌文化,亦遇合其博者、仁者之形象。而有学者却坚持杜甫这样的行为是于山水中享乐,于安逸中颓怠;再者如此间佛寺诗描写,杜甫将佛禅入诗,有论者于杜甫自我心灵慰藉之利中见其寻求救世良方之义,实属少陵之慈悲胸怀与兼爱天下的展现,但有人却看到了杜甫消极避世,醉心佛禅,并认为严重不契合杜甫忧民为国的形象。今人陈贻焮于其著作《杜甫评传》中论述道:“老杜不以风景诗、山水诗名家,他却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开拓了这一诗歌领域,增添了他的路数,丰富了他的成果。”且不论杜甫是否以山水风景诗见长,但是同一首或者同一类诗可以填充进不同的理论框架之中,得出贬抑与揄扬两种对立立场,支持截然相反的定论。如是之,在让人怀疑理论本身是否科学的同时,更引人深思的便是——后世对杜甫及其三台诗歌思想价值的研究显得多么不尽如人意。
先贤杜甫于三台这片土地上,走过了其完整人生的重要一段。三台的滋养使杜诗越发广博与隆崇,反之,杜诗亦赋予三台更深厚的文化内涵。杜甫于三台留下众多“诗迹”,这些“诗迹”集地域性、时代性、象征性为一体,表现出超强生命活力与多重意义。少陵三台遗迹的保护具体来说,至少有如下几点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杜甫,不仅作为华夏民族极为重要的文化符号,而且声名远播异邦,展现出强大的中华文化自信。自宋以来,千家注杜的盛况前无古人,伴随杜甫以及杜诗逐步“圣化”的过程,亦是中华文化逐渐灿烂的过程。其次是纪念价值。少陵遗迹中,不管是杜甫曾经亲往、诗中描写亦或后世之人所建,可作为后来之人仰慕、追怀杜甫的载体,从而使得少陵遗迹作为一种情感的寄托、圣哲的象征,具有重要的纪念价值。再次是传承价值。保护好少陵遗迹,助益于后人溯源杜甫生平,丰富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维度;同时,利用好少陵遗迹,可以传承和创新华夏文化,可谓意义重大。如何保护少陵三台遗迹?陈述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分析少陵遗迹所独具的意义。少陵遗迹本身不仅具备文物价值,还蕴含极其丰富与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与文化价值,具有多重文化意义。故而,最好的保护就是开放——即我们不仅要重视少陵遗迹的存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应当透过少陵遗迹,挖掘和传扬杜甫三台遗迹、杜甫三台诗歌的巨大诗史价值与文化意义,让其历史意义和精神价值得以代代相传。如此,益于还原历史中的和型塑时代性的杜甫形象。
2012 年,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个较为特别的时间节点。杜甫被拍进了英国人的镜头,BBC 为其摄制了长约48 分钟的纪录片,名为《伟大的诗人杜甫》。这位苦难的承受者、山河的讴歌者、时代的审视者、众生的普度者又一次走向世界,实乃幸事一件。2018年,国内一部名为《跟着唐诗去旅行》的文化历史纪录片问世。杜甫作为该纪录片的第一位“主演”,再次跟大家见面了。正如《伟大的诗人杜甫》里边所讲:“当今,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都在日益衰减,中国也不例外。”故而,传统文化的当代继承与弘扬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决不能只是制订几项计划,更换一面旗帜,以耸动观听,而应当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在前人的经验与基础上进行扎实的艰苦卓绝的创造性实践。具体到三台遗迹推广,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文旅结合,拓宽边界。充分利用绵阳市的科技城战略与众多旅游景区的区位优势条件以及借助成都杜甫草堂的影响扩大世人对三台杜甫草堂的了解,进而打造“三台杜甫草堂”品牌。其次,借助技术工具及结合高校平台,创办“三台杜甫讲堂”“三台杜甫研究基地”,以视频或者文本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杜甫三台事迹,加大三台杜甫的宣传力度。再次,将三台杜甫的研究融入地方课堂教学。将杜甫在三台的“诗”与“迹”以课堂教学或者研学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能更为全面地体认与传承三台杜甫文化。
杜甫研究在三台出现的地域失衡缘由是多方面的,既存在着历史的行政区划的客体变化,也有着现实的研究主体的主观选择。但是长久以来杜甫在三台的研究与遗迹保护、推广所做出的努力还存在完善的空间,的确需要学界、相关职能部门采取进一步的补救措施,以期杜甫的三台人生得以完善和三台杜诗得到应有的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