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研团队针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开展研究,发现月壤矿物表层中存在大量太阳风成因水,证实月表矿物是重要“储水库”,为月表中纬度地区水分布提供了重要参考。
我国“亚轨道远程空天运输系统总体设计与控制技术”项目9月已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获得立项支撑。该系统将催生1小时全球极速运输、大众化太空旅游等新产业。此外,航天专家指出,2025年中国有望开展亚轨道旅行。
近日,“中国天眼”科研团队获得了迄今最大的快速射电暴偏振观测样本,并首次探测到距快速射电暴中心1个天文单位的周边磁场变化,研究有助于揭示快速射电暴的物理起源。
9月21日,2022中国北斗应用大会开幕。目前有45颗北斗卫星在轨提供服务,我国空间和地面基础设施均已具备较为完善的服务能力,已基本形成北斗产业应用体系。据介绍,未来我国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建设都需要北斗同时提供位置和时间数据。
9月21日,110米口径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项目在新疆奇台奠基开工。预计6年后,这里将建成世界最大、精度最高的百米级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并为纳赫兹引力波、快速射电暴、黑洞、暗物质、宇宙生命起源等前沿领域探索搭建世界级观测平台。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郝记华带领的国际团队发现,土卫二冰下海洋中可能含有丰富的溶解态磷酸根,能够支持潜在微生物繁衍。这填补了土卫二海水宜居性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