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第八中学 王鑫欣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史料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对史料进行分析与处理,从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加以利用,实现对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与探索,进而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选取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与理解。首先,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其次,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史料,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好奇心。另外,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史料,比如具有爱国情怀的史料。
例如,在教学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入史料辅助教学。比如,在介绍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区别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可以引入一小段描述禅让制及世袭制的史料,并让学生通过史料判断两者之间的区别。由于这些史料字数较少,形式简短且意义比较明了,对教学的深入推进起到铺垫作用,有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展开。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引入史料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选择史料的时候,需要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史料。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应优化与调整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教师在引入史料时,应该带领学生发掘史料中蕴含的内在意义,并引导学生将史料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使其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教师可以引入汉书中对东西汉王朝颁布的各种发展经济、巩固统治的政策,并让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加深对东西汉封建王朝巩固自身统治采取的种种措施的印象。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虽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史料提升教学效果,但是教师不应该只局限于将史料以PPT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或照本宣科地念给学生听,而是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对学生的正确引导。首先,教师应该明确引入的史料所承担的教学意义。其次,教师还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学时间与教学任务的分配问题。此外,教师在带领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内容及时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史料中提炼信息。
例如,在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对于唐朝税收制度理解困难的情况,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入《资治通鉴》中关于唐朝推行两税法的介绍,让学生对唐朝推行两税法的优点与缺点进行探讨与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提问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并带领学生对史料中的重难点进行解读,鼓励学生对唐朝两税法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尝试用自己的话从史料中提炼核心内容,并对两税法的利弊进行总结。教师通过积极正确的引导,实现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与调整。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如何正确地在高中历史课堂引入史料,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是历史教师要考虑的问题。在带领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选择史料,并同学生一起提炼史料的主要内容。本文基于此,提出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史料,实现对历史课堂进行优化与调整的几点策略,以供高中历史教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