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轻时候的流行语不是“普信”,而是“自以为是”“臭美”。勇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同学,或是勇敢打扮展现青春的同学,都很可能被赠予这样的评价。
我从小就不止一次被人评价为“自以为是”,因为我爱说话,还有点固执。我因此有点自卑,多少次,当我想张嘴,“自以为是”四个字就像一座大山压下来,令我闭嘴。
直到很多年后,我才渐渐地反应过来:
我表达,当然是因为我觉得这是正确的,我不可能违心地说自己也不相信的话。牛顿为何发布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因为他坚定地认为这是对的。
自以为是,其实是一个人正常、饱满的心理状态。反过来,“自以为非”则往往是病态的。社恐的人,多半“自以为非”,总觉得自己说错了话、做错了事;退缩的人,就是因为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
那种“我什么都做不好”的自卑感是会让人崩溃的。
语言总是在更新,包括攻击人的语言。后来,又有人说我:“你怎么这么自恋?”
而已经长大了、成熟了的我,笑笑反问:“自恋有何不好?”
智者乐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仁者乐水,天地一沙鸥,飘飘忘机心。
如果这世间无一可恋之人,至少,我还有我自己。
我打理自己,因为我值得;我享受生活,因为我愿意;我能者多劳,因为我智慧;我从容淡定,因为我美丽,不受“白幼瘦”审美的绑架。
当我孤独和困难的时候,我总有一个爱恋者——那就是我自己。
“普信”二字里,有嘲笑,也有隐约的轻侮——你很普通,你没有资格自信。
首先,是谁下了定义,说什么样的人普通?其次,这世间难道还有自信资格证,非得考证成功才能自信?
他人的语言里,有他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也许有人觉得应该平平淡淡过一生,也许有人不喜欢显山露水,也许有人由衷地厌恶自己,无法自我欣赏、自我爱恋……但你,可以选择与自己相处的方式。
你一定是不普通的,总有些事,你能做,其他人不能;总有些滋味,其他人品不出,而你可以;总有些感受,细微如天边的一线光,但你是人群中第一个看到的……
“普信”“自恋”“臭美”“自以为是”……这些词以及以后还会推陈出新的其他类似语言,在暗暗羞辱、打击、绑架你,让你不敢放飞自我,不敢坚持己见。
但归根结底,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
你得培养一点钝感力,屏蔽一些本该是耳旁风的语言。当那些闲言碎语刮过来时,千万别走心。摸着自己的心跳,倾听自己的声音,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不普通,我应该自信。
每个人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每个人都像一片雪花,有绝对不同的剪裁。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时候你也需要提醒自己:少做些负面表达。那些会让你觉得不舒服的言语,何必要说呢?
有人会说:互损才是真朋友。我一直觉得那其实是被动攻击。自己的骄傲和不普通被打击了、被压抑了,就转身攻击他人。
这就像小树原本能好好地长大,却被无情地剪下枝丫,从此变得整齐划一,主动消除了一些棱角,隐藏部分特性。而那被剪下的部分,成为剪刀的手柄,又去剪除他人了。
但如果所有人都不能张扬个性,那么你还是你,他还是他吗?
风疾云低,天地之间苍茫辽阔,无数候鸟振翅来往。头雁不嘲笑追随者“普信”,孤雁也不评价雁群飞得不直。相遇的雁群,雁唳声声里,有互相的安慰、肯定,有问路,有指路,但没有互损。
谁在空中努力飞翔时,需要的是损?
所以,你也要对其他人说:你不普通,你值得自信。
你一定是不普通的,总有些事,你能做,其他人不能;总有些滋味,其他人品不出,而你可以;总有些感受,细微如天边的一线光,但你是人群中第一个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