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困境与发展

2022-03-07 05:22张耀东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36期
关键词:中国画绘画精神

张耀东(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中国画自汉代诞生以来,自成体系,历经千余年,经久不息。虽然每个时代因其文化和审美倾向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及内涵,但千百年来一直沿着独一无二的文化体系而传承发展。直至20 世纪,随着人们对西方绘画理论体系的认识,各种理论、观点、形式蜂拥而起。中国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意蕴和多样性。纵观百余年中国画的发展,大约呈现出三种模式,即传统延续型、全盘西化型以及中西结合型,各种实践层出不穷。这种状况无疑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中国画的必经阶段,然而百年来中国画面临的困境,时至今日依然存在。正如余英时先生在其《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一文中所说:“这一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自动撤退到中国文化的边缘,另一方面又始终徘徊在西方文化的边缘,好像大海上迷失的一叶孤舟,两边都靠不上岸”。这种现状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对文化把握的一种概括,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画面临的困境的真实反映。反省当下中国画之现状,笔者以为中国画面临的困境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文化的缺失与错位

“文化”一词源于西方。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最早对文化下了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在中国传统里,关于“文化”的描述最早见于《周易》,《周易·贲卦·彖辞》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词源》解释为:“文治和教化”。近代思想家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含义颇多的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可以知晓,艺术包含在文化的范畴之内。中国画深深地根植于中古文化之中,因此,谈论中国画的发展首先应该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入手。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画多次受到外来艺术的影响,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笈多王朝美术兴盛,不断东来、隋唐五代时期古印度与波斯艺术、明清时期西方对西洋绘画的传播,都对中国画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无一例外的是,多次艺术的传入都被吸收同化,即所谓的“中国化”,没有影响到中国画的根基与传承,这依赖于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力。真正使中国画发生巨大改变的,便是近代西方思想文化和绘画理论对中国画带来的持续影响。因此,中国画无论在意境和笔墨之道的追求上,还是材料、方式的外在表现上都打破了传统发展的模式。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实则是文化的不同而形成的,中国画的发展正是处于这种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之中。

20 世纪的中国画,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大批的青年出国留学,学习西方的文化和艺术,中国画需要依托西方文化艺术来改进一度成为文化界的共识。至50 年代,对于苏联绘画的引进和学习,形成了“苏化”的潮流,以及后期受到影响中国文化持续的发展变迁,极大地限制了中国画自身的挖掘与传承。中国画家在形式、风格、观念上的努力与尝试,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但是缺少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西方文化精髓的把握,甚至“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的观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便是文化的缺失与错位的体现。

除此之外,担负文化传承的中国“士”的角色逐渐中断了,中国文化中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古代的“士”承载了文化与思想传承的任务,所谓“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种“士”的角色与西方古希腊哲学家和近代西方知识分子的作用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回望中国画的历史发展,两千年来中国画的主要创作者乃是文人士大夫,即中国的“士”不仅是文化思想的传播者,也是中国画的主要传承者。“士”的角色的消亡也是中国文化缺失的重要原因,这就导致建立在中国文化之上的中国画缺乏成长的营养。

因此,谈论中国画的发展,不得不首先从文化的根基上寻求突破。

中国画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体现,中国文化的命脉是中国画赖以生长的土壤。这表现在中国画上,则是中国画家对于笔墨意境的追求和“文人画”个人情感的寄托。中国画对于自然的独特观照,是一种内在的“反求诸己”的价值追求,不同于西方对于真理的追求以及为了艺术而艺术,西方文化认为自然是按照某一终极因素规定的方式科学地运动着,而中国文化中体现出的自然观则是由自身的生成与变化来决定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合乎自然发展的规律,中国文化将人心与自然宇宙紧密连接起来而形成的宇宙观是中国山水画以及中国文化独特之处,如方闻先生所言:“中国艺术史‘独一无二性’的体系,主要归功于古代艺术家在创作中总是自觉的融入对宇宙及天地万物的哲思”。因此中国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深入把握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要以深刻领悟中国文化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把握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互借鉴以求发展,如果没有中国文化的支撑,最终只会沦为如王济远所说:“在旧的方面今人做了古人的印刷活动机,新的方面,国人做了外人的留声机”罢了。

二、对于艺术精神的把握

中西方绘画在表现方式与发展模式上有着巨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乃是艺术发生之初由于文化的不同导致的艺术思想精神来源的不同。此种艺术精神的不同表现则是中国画抽象而感性,注重主观表现和抒情,西方绘画理性而重分析,倾向客观再现与求真,导致二者线、面异途,也因此西方绘画形成了颠覆传统的模式,而中国画趋向于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寻求创新。因此,谈论中国画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对于中西艺术思想精神来源的领悟。但是,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产物,又具有一定的相近之处。大约在公元前5 世纪左右,即雅思贝尔斯提出的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中西方文明形成了奠定各自文明发展的文化与思想,中西艺术的审美与精神来源也基本确立。建立在中国文化之上的中国画对于“道”的把握,与追求真理的西方思想基础之上的西方绘画,实则都有对于世界本源的一种探索与追问,二者之间并非完全不同。例如,由东晋顾恺之的提出的“传神论”一直作为中国画创作与审美的标准之一,而在西方绘画诞生之初,苏格拉底也同样提出“传神理论”,他认为“‘人的心境’一定表现在神色和姿势上”。公元前5 世纪的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说道:“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同样宋代苏轼也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说明中西方绘画的艺术精神有着相似甚至共通的地方,而并非处于对立之中。因此,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对各自艺术精神异同的领悟。

春秋战国之际,中国艺术精神得以慢慢确立,赋予中国画以独特的意境内涵;汉朝辞赋兴盛,人物画成为表功颂德的载体;魏晋时期,艺术变得自觉,山水画诞生并开始独立发展。中国画功能价值从魏晋时期的“畅神”到隋唐时期的“文以载道” “自适其乐” “怡悦情性”的多元发展;再到宋代理学影响下的“文道志趣”,元代的“聊以自娱”以及明清时期的“独抒性灵”“寄乐于画”。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完整的中国画艺术精神与功能价值的演变。顾恺之的“传神论”、宗炳的“澄怀观道”、王微的“写心论”以及谢赫的“六法论”实则早已阐明中国画的核心要义,其后一千多年的山水画实践与理论的发展,都是在此范围内的阐发与演变。宋代以后,以表现自我的“文人画”兴起,以至明清时期的仿古之潮,直到近百年来中国画的变革与发展,可以看出,这是中国画艺术精神逐渐缩小的一个过程,因此,中国画的发展不仅在于对西方艺术材料、形式、观念的借鉴,更在于对中西艺术精神的深刻理解。

三、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

艺术的价值并不只在于提供给人美的享受,虽然“美”一度成为艺术的最高追求,但更高层面乃是艺术对于人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以及赋予人生命的意义,这是艺术的伟大之处以及不可或缺的缘由。而这些艺术带来的价值诉求都无一不通过作品体现出来,回归到艺术的创作上,便是对创作者有所要求。换句话说,艺术是人的体现,所谓“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当代中国画创作面临的困境,并不完全在于中西方绘画观念的异同,也不是“传统与现代”或“保守与前卫”的冲突,更在于精神的缺失与思想的匮乏。对于一件艺术品而言,人是主体,作品体现的是人的思想与精神,还原的是人本身,因此,人的精神的独立与思想的自由是中国画发展的首要前提。

对于自由,中国自古以来都有自己的传统,庄子思想就代表了中国文化中最高的个人自由,但这种自由不同于西方个人本位的自由。中国魏晋时期由于思想的解放带来了中国历史上文学与艺术的昌盛,尤其中国书法与绘画都在魏晋时期奠定了基础,王羲之为书法为后世树立了标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至今被人奉为圭臬,顾恺之的“传神论”、谢赫的“六法论”从古至今仍然是中国画创作及审美的评判标准。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中国学人亦受到此种精神与思想的启发,国学大师陈寅恪在王国维碑铭上的一段铭文说道:“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由此可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诚如乐泉先生所说:“艺术当与人性、人格同参同修,方可开启灵慧之门,否则,纵然烟云满纸,亦属空不见性”。人是身心灵的结合,而艺术是关乎心灵的,因此,好的艺术一定是独立自由的心灵表达,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自然流淌。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人格、精神与思想,必然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所以,艺术只是一个载体,所要呈现的并不只是简单的感官刺激和审美享受,而是由独立自由的人所传达的精神、思想与能量。

中国画根植于中国文化,故有其独特的自然观、审美视角以及标准体系,这是中国画的独特之处,但是,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应当基于艺术的多元性和文化的丰富性以及人的独立性,探索传统之外的可能性。元代的倪瓒提出的“逸笔草草”直到清代石涛的“我自为我”虽然已是自由的表现,但仍未突破以上所说的个人与群体界限的自由,这是由于古代画家多为在朝或在野的文人士大夫,其作为“士”的角色始终将自我与社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中国画的特色之一。不过倪瓒、徐渭,石涛、八大之所以胜过“明四家”与清“四王”,也在于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

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物质生活获得了极大地提升,然而不难发现,对于传统的继承及核心要义把握并不足。中国画面临的困境并不在于中国画传统和中国文化不够优秀,而在于忽略了个人是作品的体现。所以,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关键在于中国画家个人思想精神的提升与体现,并不能为了创新而寻求一个新的样式。正如方闻先生所言:“文人艺术家作品的成功既不在于精湛的技巧,也不在于动人的构思,而是在深刻的思想以及艺术家内在真我的天然流露”。

当下中国画的发展形势繁复纷杂,不一而足。但究其根本,中国画必须建立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中西文化都有精华,亦有糟粕,首先应该继承中国传统精华,“传统”应当如谚语所说:“永远的古老,永远的新颖”一样,是发展的源泉,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以求改进,这是唯一的方式,也是浅显的道理。其次,充分把握艺术精神的体现,中西方艺术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其精神亦有相近之处,不能盲目地认为只有西化才是进步,如同毕加索对张大千所言:“谈起艺术,首先是中国人有艺术……”,所以中国画的发展应当建立在深入挖掘中国艺术精神的基础之上。最后,应当把握人的主体性,以独立自由的精神与思想推动中国画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画绘画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远方》中国画
拿出精神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