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人生

2022-03-07 03:38江苏陈平
金山 2022年11期
关键词:锦绣女儿老师

江苏/陈平

姜老师明天就要结束课题研究回学校了。

晚饭后,他约锦绣到茶园再巡查一遍刚刚生芽生根的白茶枝、叶。

这是他们辛勤培育三个月的成果,似乎就是他们生命的延续。

月光洒满了茶园,远处的竹林顶上,戴着银色的光环,烘托出浓厚的影子,那是姜老师和锦绣在月光照射下的身影,它把无边的月夜划开了两条长长的口子,向着外面的世界伸延……

“明天我就离开这里了,扦插的这些茶枝、茶叶辛苦你多照应。”姜老师凝视着锦绣说,“希望有机会你能走出大山,到山外面的世界看看……”

锦绣明白姜老师所指的山外的世界,此刻的她不敢迎合姜老师凝视她的目光,“看,月亮真漂亮,听老人说,如果你望月亮一分钟,月亮就会望你一辈子……”锦绣望着远处竹梢上的月亮,喃喃声中流露出万般的不舍。她想今晚的时光能为自己走得慢一些,再慢一些……“在你的身上我发现了乡村女孩那种没有被污染过的纯粹和美好。”姜老师仍然看着锦绣说,“我回去后会给你写信的。”

“嗯,好的呀,我等着呢。”锦绣说。

此刻的茶园,微风徐徐,月亮寂静地挂在竹梢上,若隐若现,就连平日里欢叫的蛐蛐也压低了嗓子,生怕干扰了这对年轻人似的。

“汪汪,汪汪……”不远处传来锦绣家的那条小黑狗的叫声。

“妈妈一会就要寻上山来了,我们回去吧。”锦绣对姜老师说。

果然,不远处,一闪一闪地亮着灯光,锦绣知道,那是母亲打着电筒来找她了。

“锦绣,天不早了,回家喽!”不远处传来母亲的呼唤,小黑狗已然欢快地冲了过来,摇着小尾巴在锦绣和姜老师跟前窜来窜去。

两个年轻人会意一笑。

姜老师转身回到自己的屋子里去了。

锦绣对着姜老师回眸一笑,跟着母亲回家了。

26年前,金陵农业大学农学系姜老师承担了白茶异地栽培技术研究课题。

安吉白茶有近千年的历史,但是种植面积小,产量低,如何通过异地栽培扩大种植面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成了姜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于是,他向学校科研部申报了“白茶异地栽培技术研究”课题,得到了批准,并把茶山竹海作为研发基地。

那年初春,在县农业局的安排下,姜老师住进了茶山竹海旁一处茶农的闲置宅院,开始了研究课题的栽培试验。

闲置的宅院很简陋,一天三顿饭也只有在邻居锦绣家搭伙。

锦绣20岁,农校刚毕业,在镇农技站任技术员。她一头自然的短发里藏着一张圆圆的小脸,一对忽闪忽闪的眸子里充满了清纯和灵动,笑起来会明显地露出两颗小虎牙,有点山口百惠年轻时的稚嫩和质朴

县农业局与镇里商定,锦绣担任姜老师的课题助手。

接镇里的通知,姜老师上午10点从省城的长途车站东站出发,大约中午12点左右到县城汽车站,到时由锦绣负责接站。

“姜老师是省城的大学老师,来乡下搞科学研究的,他一定是十分儒雅的大学问家,一定会带很多书……”在骑自行车去车站的路上,锦绣揣摩着,到时怎么能顺利地找到姜老师?

果然,在这趟班次下车的人群里,有位白面书生模样,浅蓝色夹克外套敞开着,紫红色羊毛衫,V型领口,露出十分显眼的纯白色衬衫,左手拉着行李箱,背上是沉沉的双肩包。

锦绣直接上前说:“您是姜老师吧,我是茶山竹海的徐锦绣,镇里让我来接您的。”

“您就叫我锦绣吧!”锦绣补充道。

“嗯,谢谢锦绣来接我,你怎么确认我就是你要接的人?”姜老师骑车驮着锦绣往村里走,边走边问。

“您的白衬衫特显眼,双肩包又那么沉,里面装的一定是书,咱乡下很少有人这样装束打扮的,就凭这些,我就确定您一定是从省城来的姜老师啦。”锦绣说。

“锦绣真机灵。”姜老师说。

姜老师想,有锦绣这样聪明的姑娘做自己的课题助手,工作配合起来一定是得心应手的。

做姜老师的科研助手,是锦绣到镇农技站工作后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她倍加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姜老师勘察了适合的茶田,精选了优质的茶枝、茶叶作为扦插的苗种,一切依据预定的方案开始扦插试验。

按照姜老师的指导,锦绣在白茶扦插的初期,负责记录湿度、温度和枝、叶生须生根实时状况,从中汇总出扦插的相关重要数据。

在枝插和叶插的关键时刻,即便是夜间,锦绣也要陪姜老师巡查几次苗园。

三个月来,姜老师的研究课题积累了各种有效信息上万条,资料有一米多高,为日后的论文写作和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看着一片片扦插成活的白茶嫩苗,姜老师和锦绣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高兴。

收工回来的路上,锦绣和姜老师开心地一起哼着张敏敏的《乡间的小路》:“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荷把锄头在肩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

锦绣自从做了姜老师的课题助手之后,觉得姜老师知识渊博,而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她走出乡村、去探索外面更大世界的梦想,就像扦插的茶枝、茶叶一样,在心中生芽生须了。

锦绣的父母是老实巴交的茶农,家有六亩茶地和两个女儿,大女儿嫁得比较远,只在逢年过节才会带着礼品回娘家看望父母。父母多次跟二女儿锦绣说:“丫头,我们晚年的养老就指望你了。”于是锦绣的父亲就在离家不远的镇子上为锦绣留心中意的后生。

外号“张鱼王”家的二小子张广富也在镇农技站工作,每天下班后就帮“张鱼王”忙活,杀鱼、算账、收款,人称“小鱼王”。锦绣的父亲每次到镇子上买鱼非“张鱼王”家的不买,为的就是把张家二小子看得再实一点,再细一点。每次买鱼回来,又总是会在锦绣面前说起“小鱼王”的种种精明能干。锦绣完全听得懂父亲是话里有话。其实,她与“小鱼王”本就是初、高中的同学,现在又是一个站里的同事,相互之间过于了解,所以,对父亲的夸奖从来没表态过。

“锦绣,忙啥呢?跟我去镇上买菜。”锦绣的父亲看见女儿又到姜老师的屋里去了,于是大声说:“姜老师下午要回城里了,中午得加两个菜呢。”锦绣的母亲听到老头子是有意吆喝,赶紧跑出厨房间,小声对老伴说:“买菜一个人去不行呀,这么大声嚷嚷,生怕邻居不知啥的?”说完还瞪了老头子一眼。

自姜老师来茶园做研究课题,帮助村里实施白茶栽培技术的这三个月里,锦绣除了陪姜老师到茶园里扦插、剪修、理苗、喷水,收工回来有事没事总喜欢往姜老师的屋里跑。她羡慕姜老师不仅懂茶树栽培,更懂乡村之外的生活。

姜老师每次从茶园回来后,总喜欢拿出二胡拉两曲,悠扬的琴声打破了寂静的山村,似乎也把锦绣的心带到了山外面的世界。

锦绣每每听到姜老师的二胡声,即便正在帮母亲做饭,也会情不自禁地迈开脚步,到姜老师这边的院子里,边听姜老师拉二胡,边为姜老师浆洗换下来的工作服,直到母亲隔着厨房的窗户喊:“锦绣,饭好啦!”这时二胡声停了,衣服也洗好了,锦绣便和姜老师一起到家里吃饭。

这些,锦绣的父母看在眼里,邻居也赞不绝口:“这对年青人整天茶田里来,茶田里去,才是天生的一对呢!”

锦绣的父亲始终认为,一个人是什么位置,就是什么位置。他心里很清楚,姜老师是来做学问搞研究的,三个月一到就要回城里去,而自己闺女的根就在这山村里,他常对女儿说:“在小地方过日子,容易守住心。”是的,他哪里忍心看着自己的女儿跌跟头吃苦呢,他所以视若无人地喊锦绣一起去赶集买菜,显然是明白了锦绣为什么老是往姜老师的屋子里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阻止,用这样温馨的办法“提示”一下,觉得既能给姜老师面子,又能恰到好处地表达他心中的某种不快和不满。

父亲刚才叫锦绣的时候,锦绣也是刚到姜老师的屋子里,还没来得及说上几句话呢。其实,她过来是想帮助姜老师整理一下行李,顺便告个别。因为昨晚在茶园还没来得及说上几句话,母亲就带着小黑狗找上山来了。

晚上有母亲盯着,白天又有父亲跟着,锦绣嘟噜着嘴,不情愿地走出姜老师的屋子,随着父亲来到集镇上,先是买了一些素菜和猪肉,接着就到“张鱼王”的水产摊位上挑选几样水产。买鱼时,从鲫鱼到扁鱼,再青鱼,挑了足足个把钟头,最后还买了二斤罗氏虾。

锦绣问父亲:“中午就三个人吃饭,买这么多东西,吃得完吗?”“哦,吃得完的,我忘了跟你说了,镇上农技站的小张也来为姜老师送行。”锦绣的父亲说。

锦绣心里明白,父亲把“小鱼王”叫来为姜老师送行,是有意做给锦绣和姜老师看的。在镇上拖延买菜的时间,是不想让她有更多的时间再去姜老师的屋子里。

姜老师来到茶山竹海研究白茶异地栽培技术三个月时间,一天三顿饭都在锦绣家里吃,可以说与锦绣是真正地朝夕相处,就像是一家人似的,临别时,才想起阻止他们的进一步交往,显然是徒劳的。

姜老师在研究白茶异地栽培过程中,成功地首创了叶插和枝插技术相结合,枝插后,作为废料清理掉的茶叶,经过营养液的浸泡培养,与茶枝一样扦插,如此,扩大了扦插母本的数量,降低了扦插的成本,增加了茶苗,一举两得。

扦插的枝、叶在姜老师和锦绣的精心呵护下,终于生芽生须了,不久,这里将变成又一片碧波荡漾的茶田。而与此同时,一粒爱情的种子也在这对年轻人的心里悄悄地萌芽了,他们的未来或许也将是一片明亮、翠绿。

临别,姜老师转身对前来送行的锦绣说:“这把二胡留给你做个纪念吧。”“收到我的信记得回信啊!”姜老师走了几步又回头对锦绣说。

姜老师带着一大包实验资料回到了学校,结合在茶园里的实践,撰写了论文《白茶异地栽培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刊载在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技术研究》上,一时在学界和茶界引起了轰动。

千百年来,扩大白茶种植面积一直是困扰茶界的难题。现在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这个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这个成果凝聚了姜老师的心血,也饱蘸了锦绣辛勤的汗水。

姜老师在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锦绣。

后来,这项技术在茶山竹海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还获得了“一村一品”项目的专项资金支持。为此,姜老师申请了专利,这项技术成果,还被英国皇家农学院的学报刊发,在国际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姜老师离开茶山竹海后,没少给锦绣写信,信中既有对锦绣的想念,也有对扦插茶苗长势、田间管理的牵挂,可是,姜老师始终没收到锦绣的回信。

在锦绣的父亲看来,姜老师的每一封来信,都危及他们老两口余生的养老生活。所以,锦绣的父亲专门给村传达室刘老头送了两包香烟,拜托他说:“凡收到是省城给锦绣的信,都先帮我留着,如果锦绣来查找询问,就说没收到过来自省城的信件。”

锦绣长时间收不到姜老师的来信,心里特别着急。自己按照姜老师给的地址寄出去的信也是石沉大海。

锦绣百思不得其解,姜老师曾亲口对她说:“回到学校,我会给你写信的。”可怎么回到学校就把写信这事给忙忘了呢?

“难怪爸爸常说,大城市的人,收不住心。”锦绣不得不这样想。

后来,锦绣通过县农业局的人知道姜老师去英国留学深造了,从此她也就断了对姜老师的念想,但盼望姜老师来信的念头一直存续在心中。

后来,姜老师也知道锦绣和镇农技站的小张结婚了,从此,也就心安了,但姜老师在心里还是默默地祝福锦绣一切安好!

锦绣的父亲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大女儿是指望不上了,小女儿不能嫁得太远,还是找“小鱼王”这样的乡下后生更靠谱,所以,他才悄悄地隐藏了姜老师给女儿的每一封来信。

姜老师走后,锦绣总是盼不到姜老师的来信,时不时地会往姜老师住过的宅院跑,有时一个人在院子里呆站半天,母亲喊了才知道回家吃饭。这种魂不守舍的样子,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头。乡下古语:“女儿大了不中留。”事不宜迟,老两口商量,直接托人传话给“张鱼王”,抓紧找媒人过来提亲。

“小鱼王”早就中意锦绣,他也知道锦绣父亲每次来摊位上买鱼,没话找话,东拉西扯,目的就是对自己进行实地考察。

让锦绣一直惴惴不安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张鱼王”接到传话,两代鱼王一拍即合,找镇上能说会道的“媒八嘴”(当地习俗,介绍一桩婚姻要吃八顿感谢的饭)王阿婆去锦绣家提亲。结果与料想的一样,锦绣父母满口答应,并择日置办订亲喜酒,而锦绣却找各种理由坚决不从。

锦绣是想放慢脚步,等一等那个曾和她一起盯着月亮看的人。

于是,锦绣父母就把包括大女儿在内的七大姑、八大姨统统请回来劝说。三天三夜啊,锦绣挺住了轮番上阵的“轰炸”和“洗脑”。

父亲已把话说出去了,女儿却坚决不答应,在乡下,他这张老脸是没处搁了。

父亲急火攻心,生病住院了。

锦绣也跟着急,日夜陪在父亲的身边。

一天,父亲拿出用塑料袋装着的一沓姜老师写给锦绣的信,含着泪对锦绣说:“丫头,爸爸对不起你……”

锦绣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她捧着爸爸递过来的一包信件,捂在胸口,半天说不出话来。

一边是有养育之恩的父母,一边是仰慕并喜欢着的姜老师,锦绣在两难中煎熬着,痛苦着……

“爸爸,您好好治病,女儿按您说的去做就是了。”锦绣边为爸爸掖好被子边对爸爸说。

命运啊,你怎么忍心摧残如此单纯的花季女孩呢?

此刻,锦绣的手在颤抖,心在流泪……

人啊,有时不信缘不行,不信命也不行。姜老师来茶园,与锦绣有了茶缘,有了情缘,让锦绣心里的世界大了,可还没好好享受这份朦胧的爱情带来的美好,情缘便在深情中殒落了。

这是造化弄人。

为了可怜的父母,锦绣只有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

锦绣嫁给“小鱼王”以后,每一天都在逼着自己努力适应这种新的生活。因为与“小鱼王”同在一个农技站上班,工作上不方便,锦绣便辞了农技员的工作,在镇上与“老鱼王”一起经营水产生意,偶尔也去帮助父母料理几亩茶园。

后来,镇上做水产生意的人多了,锦绣又学着兼做窗帘和酒店易耗品,但每一次转场投资,都是只赔不赚。每当锦绣想放弃的时候,“小鱼王”始终是锦绣的精神支柱,只要是锦绣认准的事,他总会全力当好参谋,鼓励锦绣大胆闯,大胆试。

镇上实行“三集中”(三集中是通过资源整合,实行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重大措施。一是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二是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三是农户向城镇或新型社区集中)以后,拆迁多了,商品房也建得多了,锦绣抓住机遇,投资办了一个物业管理公司,想作最后的拼搏。这一次由于投资信息准确,家门口用工成本低,锦绣的物业管理公司终于赚钱了。

全县所有乡镇实行“三集中”政策以后,锦绣的物业管理公司乘机开了五家“连锁店”,覆盖了半边天。由于人手紧张,“小鱼王”也辞职当上了锦绣的副手,从此,锦绣与“小鱼王”的“夫妻店”生意兴隆,财源滚滚,日子过得殷实又幸福。

闲暇时间,锦绣还会拿出姜老师送的那把二胡,拉上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其实,锦绣只会拉这一首曲子,也是当年姜老师教会她的。

锦绣为了父母,就这样默默地生活在茶山竹海,日出日落,一年又一年……

但锦绣始终憧憬着姜老师曾经描述过的山外面的那个世界。

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随着女儿走出大山上大学、就业,锦绣终于知道山外的那座城市,那个世界是美丽和新鲜的。

锦绣和“小鱼王”除了经营物业管理公司,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培养女儿上。女儿高考时也很争气,一举考取了省城的一所名牌大学,是茶山竹海周边十里八乡的学子里的佼佼者。在谢师宴、状元席上,微醺的锦绣激动地说:“我没机会去省城,女儿替我去了,我高兴。”

女儿更争气的是在大四那一年的下学期,高分通过了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要知道,这项考试被称作“中华第一考”,通过率很低。女儿的出色表现让锦绣喜出望外,每天的生活里,她时不时地会哼起欢快的小调。

但是,女儿后来的职业选择却与锦绣的期望背道而驰。锦绣想让女儿考省城的公务员,而女儿却想当律师。锦绣觉得,当年女儿考上省城名牌大学为全家人脸上增添了光彩,如果再考上公务员,那才是锦上添花呢,真不晓得在家乡会受到多少人的羡慕和尊重。而选择律师职业,在锦绣眼里似乎就是选择了干个体户。女儿却认准了要当律师,认为律师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坚定维护者。

有人说,没有能够赢得了儿女的父母。最终,锦绣依了女儿。每当看到女儿为了一个案件查找资料,或是为了第二天法庭上的辩护词彻夜疾书时,锦绣心里更多的是心疼;每当女儿说,官司打赢了,当事人正当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锦绣心里又是欣慰和骄傲的。

父母对于儿女的付出,正如时下有句话说的:“只要你要,只要我有。”锦绣用行动尊重和支持女儿内心的选择。她咬着牙,辞去了干得风生水起的物业经理岗位,来到女儿工作的城市,陪伴和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心甘情愿地到街道做一名社工。

当然,锦绣之所以能下定决心来到女儿身边,还有一个心结,那就是姜老师也生活在这座城市,这是她曾经向往的地方,这也是她心中没法对他人说出口的秘密。

小区管理是社区工作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由于锦绣此前开办过物业管理公司,熟谙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易发的矛盾焦点,街道人尽其才,安排她到物业办公室工作,这也算是专业对口了。于是,辖区无论是主持物业公司招投标,还是指导小区标准化管理,或是调解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锦绣都游刃有余。

锦绣说:“这也算是重操旧业了,我似乎又找到了新的感觉。”

锦绣虽然是临时工,但无论是新冠疫情防控巡查,还是文明城市创建,从来都是走在前,干在先,有时还把女儿拉上,义务为社区孤寡老人提供法律援助。在锦绣看来,用这种方式为社区服务,心里是别样地踏实和自豪。

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在锦绣的心里,姜老师当年说的山外面的那个世界一定很大很大,而当锦绣真的走出大山,来到大城市后,感觉再大的城市也是由很多的社区、小区组成的。

在一次文明城市创建巡查中,锦绣竟然惊喜地遇见了姜老师。

那天上午,锦绣按照社区巡查分工来到相府营小区,当时小区门口站着四位戴着“社区治安志愿者”袖标的大爷大妈,他们是陪同社区巡查人员的。锦绣突然眼睛一亮,站在排头的那位好像是姜老师。她当即又否定了,姜老师不是在大学里当教授吗,怎么会在这里遇见呢?不可能的。她再细看一下,果真,他分明就是姜老师。姜老师的着装和当年锦绣接站时看到的差不多,蓝色夹克衫依旧敞开着,但明显褪了色,因为天气暖和,没有穿紫红色的毛衣,露出有点旧的白衬衫。他还是特别的显眼,只是背有点驼了。

锦绣想起来了,相府营社区的东边和南边辖两所大学的家属小区,或许姜老师家的住房就在附近吧。

“姜老师,我是锦绣!”锦绣确定他就是姜老师后,不顾一切地惊呼一声,走向姜老师。姜老师怔住了,他在这里住了几十年,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即便叫不上名字,也是面熟的,特别是当上了小区义务治安志愿者的这两年,连辖区的民警、辅警他都熟,这会儿怎么突然有陌生人叫他呢?而当意识到叫他的人是锦绣时,姜老师似乎又被惊呆了。锦绣,曾经熟悉的名字,曾经熟悉的人,难道她是当年在茶山竹海陪伴自己搞白茶扦插栽培试验的那个锦绣?如果真是锦绣,那锦绣怎么会到社区来巡查?不是听说她办了一个红红火火的物业管理公司吗?一连串的疑问在姜老师的脑海里翻腾。姜老师探着身子,走近向他走来的锦绣。定睛一看,眼前这个人圆脸、短发,特别是笑着时露出的那对小虎牙,让姜老师确定她就是自己魂牵梦萦的锦绣。

姜老师紧紧握住锦绣伸过来的双手,两人在寒暄中四目早已湿润。

在千帆过尽的时候,锦绣和姜老师重逢了,所以,他们感觉这又是命中注定的。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容颜易改,而心中那份对彼此的执念难改。姜老师当年在农舍拉二胡的潇洒和丰采没有了,但在锦绣眼中曾经的那种儒雅和睿智,依旧熠熠生辉。锦绣再也不是当年茶山竹海俊俏的村花了,但在姜老师眼中,曾经的那一缕灵动的桃红春色依旧是美丽动人的。茶园,曾经留下过他们无尽的向往和美好,如今,仍然珍藏在各自的心间。

一阵惊喜过后,姜老师说:“我知道你没给我回信的原因,我特别理解你父母的心情。其实,我和你有同样的苦衷。我去英国留学的那两年里,年迈的父母一直都是由邻居梅婷帮助照顾的,她是我的发小,在学校收发室工作。当我毕业回国后,父母严肃地跟我说,梅婷对我们家有恩有义,没有梅婷,他们老两口也活不到现在,你就断了对那个锦绣的念想吧……”“前两年,我从学校退休了,现在担任小区治安志愿者,为社区管理和左邻右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时,梅婷也会陪伴我一起做志愿者。”姜老师又说。

锦绣不敢看姜老师忧郁的双眼,几乎是屏住呼吸在听他讲……“哦,您现在这样挺好的。我是为了陪当律师的女儿,才辞了物业公司的岗位,到这个社区工作的。”

姜老师说:“你女儿是律师!好啊,我这两年一直在为当年的白茶异地栽培专利技术侵权案奔波呢,现在就是苦于找不到有力的证人和证据……”锦绣听着姜老师简略的诉说,不免有些许的同情。当年,她不分昼夜地陪姜老师研发白茶异地栽培技术,付出了太多的汗水,为当地村民也带来了颇丰的收入。如今,这项科研成果却变成了别人的嫁衣,这是对姜老师最大的不公平。

锦绣回家后把与姜老师的这段奇遇讲给女儿听,女儿同情姜老师,她觉得可以通过法律诉讼帮助姜老师维权。

锦绣还跟女儿说:“我当年是姜老师研究这项技术的直接见证者和参与者,姜老师指导我记录的枝、叶扦插生须生根的原始数据,至今还夹在他送给我的那个笔记本里呢。”

锦绣的女儿听母亲这么一说,更同情妈妈了。她打趣母亲说:“如果当初不听外公外婆的话,您会不会大胆地走出山村,嫁给姜老师啊?”锦绣的脸微微发热,心咚咚直跳……

女儿的话是她多年不敢触碰的念想,不曾想到会有这么一天,和姜老师在这样的场合重逢,锦绣内心再多的感慨都化成了无言。她轻轻拍了一下女儿:“你个臭丫头,瞎说什么呢,妈妈这么多年不是都走过来了吗?”“你说你到底帮不帮姜老师啊?”锦绣问女儿。

“帮,帮的,妈妈和姜老师都是有情有义之人,我一定帮您和姜老师。”女儿嘻笑着说。

“我是要你帮姜老师,怎么又扯上我了?”锦绣心里其实明白女儿话里有话。

“我如果要帮姜老师,您可要帮我哟。”女儿说。

“你帮姜老师打官司,怎么又要我帮你了?难道你还要和妈妈做什么交易?”锦绣说,“你这扯的是哪跟哪呀?”

“您是姜老师白茶异地栽培技术的助手,是这个项目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者,是最有力的证人啊,而且相关的数据资料就夹在您的笔记本里,这可是最有力的证据。您只要同意拿出那份数据资料,再做本案的证人,由我做这个案子的辩护律师,打赢这个官司的把握性就会很大,您说这不就是帮我吗?”女儿又对妈妈说,“哪个律师都希望自己的当事人在法庭上赢得对方的。”

“哦,原来是这样啊,只要能帮助姜老师维护他的合法权益,我愿意按你说的去做。”锦绣说。

人生就是一场因缘而聚的盛宴,缘来时,能在人群中看到彼此,她灿若夏花,他浅笑盈盈,他们彼此喜爱,彼此靠近,彼此相惜,演绎着一段无怨无悔、相伴相惜的情谊。

那晚,锦绣思绪万千,想了很多很多。那晚,锦绣失眠了,为曾经的自己,也为曾经的姜老师……

猜你喜欢
锦绣女儿老师
瓷上锦绣,鲁青追梦
晒一片锦绣
常锦绣
海的女儿
六·一放假么
女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