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泊镇江的不系之舟
——苏东坡镇江行踪考(一)

2022-03-07 03:38:49江苏蔡晓伟
金山 2022年11期
关键词:焦山墨竹石刻

江苏/蔡晓伟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繁花盛开。年逾花甲获赦北归的苏轼来到镇江,重登金山,看到了一幅自己的画像,他感慨万千,遂题诗一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这位如“不系之舟”的苏东坡,既没有在镇江任过职,也没有在镇江安过家,一生却多次来过镇江,有人说12次,也有人说15次。为什么?是因为这里的山水美?是因为这里的人情好?还是因为这里的文化优?笔者无意于文史层面的钩沉考据,只想从旅游角度来演绎再现,按照时间顺序,尽可能全地逐年讲述东坡在镇江的那些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人称苏内翰、苏学士、眉山公,自称东坡翁,谥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著述宏富,为“唐宋八大家”代表人物。词开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熙宁四年(1071年)

十月下旬,苏轼自广陵(今江苏扬州)第一次来润州(今江苏镇江)。十一月初三,苏轼第一次游金山,并写下了第一首咏金山的诗——《游金山寺》:“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清代纪昀(字晓岚)评此诗:“首尾谨严,笔笔矫健,节短而波澜甚阔。”清末民初著名文学家陈衍更是赞叹:“一起高屋建瓴,为蜀人独足夸口处。通篇遂全就望乡归山落想,可作《庄子·秋水篇》读。”东坡这首诗,当时和者甚众,其中胞弟苏辙(字子由)的《和子瞻金山》就很有名,对这次游历的过程描述颇多,与原诗少有重复,互为补充,且和其事却未和其韵,正符合“和而不同”的和诗原则。

游罢金山,苏轼一行又自金山放船至焦山:“金山楼观何耽耽,撞钟击鼓闻淮南。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纪昀对这篇诗文亦有评论:“前半以金山萦绕,后半借以乡僧生活,布局极有曲折,语亦脱洒。”

离开焦山,再登北固山寻古,苏轼亦有诗作。在甘露寺,东坡倚狠石“缅怀卧龙公”、览“铁镬”追忆梁武帝、赏名画倾羡陆探微、抚古柏景仰李卫公、瞻浮图而参拜佛舍利。东坡这次镇江之行,苏辙不仅形影相随,且每诗必和,兄弟情深由此可见。北固山有石帆楼,东坡曾题联一副:“云涌楼台出天上,风摇钟磬落人间。”其超逸高雅自不待评述。

这一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还结识了镇江籍老诗人刁约(字景纯,有文名)。

熙宁五年(1072年)

焦山碑林《澄鉴堂石刻》有苏轼墨竹自题:“熙宁四年,高邮孙莘老(名觉),自广德移守吴兴(今浙江湖州)。越明年二月,肇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汉晋以来古文遗墨及历代贤士大夫书法名画以实之。岁十二月,予以事至湖,周览嗟赏。莘老求文为记,毕出所藏与可学士(即文同,北宋著名书画家,苏轼从表兄)风竹示观,神奇骇人,锋锻飞舞,莫知其所自来也。仍出麻面一幅,阔狭长短同,及与可所遗笔一枝,谓曰:‘藏此待子久矣!幸为予亦作风竹,一可为墨妙增色,一可以与洋洲(指文同)并驾,使老夫游目其间,如亲二子颜色,于愿足矣,无吝一挥。’与可为予从表兄,尝教以写竹之法,谓欲写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少纵则逝矣。予心识其,然每窃试之而未能也。今见其笔,毫过五寸,肥不愈指,管长尺四,上壮下杀,真奇制也。乃饱以水,于几面戏写一枝,莘老拍案叫绝。遂濡墨奋迅,倏忽而成。隆未逾于刻鹄,或无惭于画虎,若夫老杆一笔,使与可见之似当让一头地。不知莘老以为何如?”东坡雅兴未已,复在文同墨竹画上加题记百余字:“与可,文翁之后也,蜀人犹以石室名其家,而与可曰谓笑笑先生……”在这百余题字上,东坡写了12个“笑”字,竟然有6种写法,行笔潇洒自如,流利酣畅,结体布局,别开生面,实属大家手笔。

文同与苏轼的墨竹字画,元代藏于奎章阁。天历三年(1330年)柯九思、虞集奉旨审定,珍藏入秘府。明初为宋濂所得,嘉靖、万历间,归项子京。清初先后为商丘宋荦和镇江张玉书收藏。嘉庆间,丹徒(今江苏镇江)县令万廉山获于张玉书裔孙处。后张井官江南河道总督时得之,遂于道光八年(1828年)请无锡书画金石家钱泳双钩勒石。《澄鉴堂石刻》在书法艺术上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镌刻工细,书法隽永,篆隶楷行草,风格迥异:或沉着遒劲、端方峻整,或奇伟瑰丽、超逸飞动。千姿百态、汇萃融铸,诚为学书法者取法之楷模。钱泳赞之为“无上神品”。张井则非常得意地说:“四朝名人,志节彪炳,文采昭耀,诚大观也。”钱泳不仅擅长刻石,还是当时小有

名气的学者和书法家,一生勾勒摹刻碑石十分精良,名满江南。《澄鉴堂石刻》就是他晚年的巅峰之作。他在《履园丛话》中收入了《澄鉴堂石刻题记》,详细介绍了受张井之邀刻石的过程、规模,以及苏轼、文同书画历代流传的情况,成为研究《澄鉴堂石刻》的可靠资料。因为画高寻丈,难于上石,故将画幅中历代74位名人的题跋分刻42石。其中文同墨竹部分35人题记、分刻20石;苏轼墨竹部分39人题记、分刻22石。他们分别是:宋朝的范纯仁、米芾、韩琦、文彦博、黄伯思等;元代的赵孟頫、柯九思、虞集、吴镇、康里夔夔、康里回回、倪瓒和王蒙等;明朝的文徵明、杨一清、杨继盛、吴宽、王世贞、宋濂、黄道周、侯方域、米万钟和李东阳等;清代的王翚、朱彝尊、顾贞观和张玉书等。文体有诗文、赞咏、题跋,文法精美绝伦,书体有真、草、隶、篆,书法奇伟瑰丽,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首石为文同自书“蜀郡文同写”五个俊俏遒劲的大字。因张井收藏之所名“澄鉴堂”,故石刻以此署名。

文同在中国画史上有“竹派之祖”的声誉。其画竹,以淡墨为叶青、以深墨为叶面。此一技法,苏轼、米芾皆遵为宗范,史称“文湖州派”。苏轼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有点物我两忘、浑然为一的境界。文同曾说“吾墨竹一派在徐州(时东坡守徐州)”,说明他已认可东坡得其真传。而苏轼也曾坦然道:“吾墨竹尽得与可法。”后来,当东坡得知文同去世的噩耗,手摩画册,挥泪不止。他在《跋与可纡竹》中叹道:“想见亡友之风节,其屈而不挠者,盖如此云。”清代王概在其《芥子园画谱》中是这样评价与可墨竹的:“笔如神助,妙合天成,驰骋于法度之中,逍遥于尘垢之外。”据1965年第八期《文物》载夏玉璟的文章《记苏轼枯木竹石文同墨竹合卷》中说,上海博物馆藏有苏轼《枯木竹石图》和文同《墨竹图》真迹,堪称艺术瑰宝。2013年,一位泰籍华人携“宋苏文忠墨竹真迹”巨幅卷轴,寻访到焦山碑刻博物馆。有关方面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台湾等地相关专家学者会聚镇江,就此画的真伪和与焦山《澄鉴堂石刻》之间的关系进行交流探讨。画长3.6米,宽1.6米,由4张画纸以十字形组拼而成。所绘墨竹用墨淋漓,恣意放纵。然苏、米二人题跋的书风相对显得浮躁,画中题跋落款23人,印章45方。初步论证,与焦山《澄鉴堂石刻》似乎渊源很深。但是否母本仍需作进一步鉴定。另外,在2014年的一次拍卖会上,一幅文同、苏轼的《墨竹卷》以200万元起拍,最终以4255万元成交,超过估价20余倍。

熙宁六年(1073年)

苏轼受上峰差遣来镇江督察盐事。十一月,又赴常州、镇江赈灾。在此期间,曾作《和柳子玉喜雪次韵仍呈述古》《观子玉郎中草圣》和《雪后至临平与柳子玉同至僧舍见陈尉列》等诗。柳瑾,字子玉,北宋书法家,居镇江,是东坡堂妹夫柳仲远之父。

猜你喜欢
焦山墨竹石刻
宋 苏轼 行书与佛印焦山帖
中国书法(2023年9期)2023-12-26 18:03:59
我的植物朋友
中外石刻大不同
艺术启蒙(2023年5期)2023-05-31 00:52:36
西狭颂摩崖石刻
闫正国墨竹欣赏
投资与理财(2021年7期)2021-09-02 20:43:52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陆游撰并楷书《焦山题名》摩崖石刻
阮元与焦山的不解之缘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3:04
王光先国画作品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中华诗词(2017年9期)2017-11-25 08: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