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与选择的实证研究

2022-03-07 03:56
江西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西省

陈 春 林

(江西省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所,330096,南昌)

0 引言

2009年,我国首次明确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构想,随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由中央到地方掀起了一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潮。部分省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求大求全,产业选择脱离地区实际,导致产业发展项目过度趋同,区域间缺少有序的专业化分工,难以形成相匹配的产业链条。部分省份规划的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没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做后盾,企业核心业务仅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沾边,实际上并不具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有名无实。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日渐成熟和省份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十四五”期间,各省份必须依据自身发展的基础重新选择和定位。

1 有关文献回顾

早期的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研究,主要聚焦于哪些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选择的经典理论,按照时间顺序主要有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817)的比较优势理论[1]、阿尔伯特·赫希曼(Albert Otto Hirschman,1958)的产业关联理论[2]和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1962)的主导产业理论[3]等。具体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学者们提出的选择基准包括:产业的战略性、新兴性、创新力、持续发展性和低碳环保性等。比如,高友才等根据产业创新力、引领力、持续力、聚集力和碳减力五力来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4];卢文光等从战略性、新兴性、带动性和效应性4个层面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5];武瑞杰提出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六大标准,即节能效应、区位规划、区域优势、地域发展特征、科技贡献以及相关安全措施[6];敖永春等从产业综合效益、技术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带动和产业区域比较优势等5个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选择[7];贺正楚等从技术创新、产业关联、就业带动和生态循环四大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选择[8]。一些学者还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比如,陈文锋等从产业导向性、带动性、市场化、创新性和效益性5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质量[9];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季凯文从产业主导力、成长力、创新力、需求力和生态力5个维度建立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基准[10-11];梁威等从规模、盈利和外贸竞争力3个方面对比了江西省和国内其他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差距[12]。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已有研究,基本聚焦在省级层面。本文在克服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对比性基础上,研究对象从已有研究大都聚焦的省级层面进一步深入到地市层面。且本文探讨的不是哪些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是在已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发展进行评价对比,给出产业选择的高、中、低集群发展方案,并提出产业培育建议。

2 研究方法

结合《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7年)》《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2016—2020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本文分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航空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文化创意产业九大产业进行研究。考虑到已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宏观统计数据,一方面由于统计口径等变迁,无法进行横纵对比分析,另一方面宏观数据严重匮乏,综合多位专家意见后,本文最终选择了集群支撑、企业支撑、技术支撑3个微观维度来反映产业的已有发展基础。

产业集群支撑。衡量指标有: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和省级及以上园区的主导(含首位)产业。梳理了江西省11个地市的省级及以上园区,包括:9个国家级高新开发区、10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80个省级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支撑。

企业支撑。衡量指标有: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上市公司和高技术企业。科技部的高技术企业每3年要重新认定,本文选择连续统计2015年、2016年和2017年江西省所有入选高新技术企业,梳理了分布在11个地市的属于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2 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技术支撑。衡量指标有:省级技术支撑平台(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协同创新体平台、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或实验室、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技术支撑平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或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梳理了分布在11个地市的属于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781个省级技术平台和63个国家级技术平台。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大支撑

3.1 集群支撑

具体到11个地市:南昌市、宜春市集群支撑排第1的均是生物医药产业;九江市、吉安市集群支撑排第1的均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饶市、抚州市、赣州市、萍乡市、鹰潭市集群支撑排第1的均是新材料产业;景德镇市新材料、航空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支撑并列第1;新余市集群支撑排第1的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具体参见表1)。

表1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支撑(分地市的产业排名打分)/分

具体到九大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支撑排第1的是宜春市;新材料产业集群支撑排第1的是赣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支撑排第1的是南昌市;航空产业集群支撑排第1的是景德镇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支撑排第1的是吉安市(具体参见表2)。

表2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支撑(分产业的地市排名打分)/分

3.2 企业支撑

具体到11个地市:南昌市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支撑并列第1;九江市、赣州市、鹰潭市企业支撑排第1的是新材料产业;上饶市、萍乡市企业支撑排第1的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抚州市、景德镇市企业支撑排第1的是生物医药产业;宜春市生物医药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企业支撑并列第1;吉安市企业支撑排第1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余市企业支撑排第1的是新能源产业(具体参见表3)。

表3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支撑(分地市的产业排名打分)/分

具体到九大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航空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支撑排第1的均是南昌市;新能源产业企业支撑排第1的是新余市;新材料产业企业支撑排第1的是赣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支撑排第1的是上饶市(具体参见表4)。

表4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支撑(分产业的地市排名打分)/分

3.3 技术支撑

具体到11个地市:南昌市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产业技术支撑并列排第1;九江市、赣州市、景德镇市、萍乡市、新余市、鹰潭市均是新材料产业技术支撑排第1;上饶市新能源产业技术支撑排第1;抚州市、宜春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支撑均排第1;吉安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支撑排第1(具体参见表5)。

表5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撑(分地市的产业排名打分)/分

具体到九大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航空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技术支撑排第一的均是南昌市;新能源产业技术支撑最好的是宜春市;新材料产业南昌和赣州市技术支撑并列排第一(具体参见表6)。

表6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撑(分产业的地市排名打分)/分

4 产业发展排序

4.1 分地市的产业排名

综合集群支撑、企业支撑和技术支撑,对江西省内11个地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分别进行排序(具体参见表7)。其中,九江市的航空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并列第8名;上饶市的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并列第2名;吉安市的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及新医药产业并列第2名;新余市的航空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并列第8名。

表7 各地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排名

4.2 分产业的地市排名

综合集群支撑、企业支撑和技术支撑,对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九大产业在省内11个地市的发展基础分别进行排序(具体参见表8)。其中,新材料产业,吉安市和新余市并列第9名;航空产业,赣州市和鹰潭市并列第4名,九江市、抚州市、宜春市、吉安市、萍乡市、新余市并列第6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抚州市和鹰潭市并列第8名;新能源汽车产业,新余市和鹰潭市并列第9名;文化创意产业,上饶市和抚州市并列第2名,宜春市、景德镇市、萍乡市和鹰潭市并列第5名,九江市、赣州市和新余市并列第9名。

表8 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市发展排名

5 产业发展选择建议

方案1:低集群发展方案。

该方案下,分产业的地市排名和分地市的产业排名,两者之一处于前5名,作为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建议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地市均有11个;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地市有10个;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市均有8个;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地市有7个;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地市有6个;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航空产业的地市均有5个。

方案2:中等集群发展方案。

该方案下,分产业的地市排名和分地市的产业排名,两者均处于前5名,或者其中之一处于前2名,作为该市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建议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地市有9个;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地市有7个;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地市均有5个;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的地市均有4个;重点发展航空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市均有3个。

方案3:高集群发展方案。

该方案下,分产业的地市排名和分地市的产业排名,两者均处于前5名,作为该市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建议可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地市均有5个;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地市均有4个;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地市有3个;重点发展航空产业的地市有1个(具体参见表9)。

表9 高、中、低集群发展方案下各地市议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6 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建议

作为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切忌“贪大求全,遍地开花”。而应该向更科学、合理的方向调整,改变当前省内各地市“各自为阵,难以‘集中优势兵力’”的困境。重点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产业转移、产业聚拢和产业培育,实现产业失衡后的自我修复和净化,构建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集群生态。

6.1 抓省内产业转移,构建更大集群支撑

产业有效整合聚拢是形势所逼、大势所趋。一是“一盘棋思维”抓产业规划。“十四五”期间,全省参照高、中、低集群方案,出台指导意见督促各地市认真做好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工作。二是“互利互惠”抓产业转移。将一些地市的弱势产业转到其他对应优势产业地。在“有舍有得”的原则下,协调好转出地和转入地之间的利益平衡。对应省内地市间的产业承接工作,给予服务保障和政策、资金倾斜,形成崭新的省内经济联动发展格局。三是“突出高新尖”抓集群优化。各地市要对区域内已有产业集群做减法,即:减少集群数量,扩大集群规模,提高集群质量。着力加强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打造核心产业集群,集全省之力成功打造1~2个有国际影响力的、每个地市打造1~3个全国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针对不同类型产业集群急需的政策红利,制定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办法措施。

6.2 抓集群企业培育,打造更优企业支撑

培育一批梯次递进、成长有序、生态良好的企业群落。一是分特点打造企业生态体系。根据产业转移和聚拢后形成的企业集群特点,致力培育多型企业生态体系:对于那些技术门槛较高、龙头企业地位凸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致力打造金字塔型企业生态体系;对于那些有多个核心企业,但规模、引力和影响范围都不是很突出的产业集群,建议打造多核型企业生态体系;对于那些缺乏核心企业的产业集群,激励打造网络型企业生态体系,改变企业各自为战的弊病。二是分阶段分类型实施企业差异化支持政策。根据集群内企业处于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扩张期和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建立企业需求动态数据库。初创型企业帮助其扩量提质,成长型企业帮助其实现“专精特新”发展,领军型企业帮助其加快跨越发展,雏鹰企业对其进行评价和辅导,独角兽企业帮助其提升发展质量,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帮助其建立企业联动机制,扶持集群内形成更多行业技术领先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和“准科创版上市企业”等。此外,扶持各企业集群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衍生体系,繁殖出更多充满创新力的中小企业。形成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产业链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共享、共建集群资源的良好企业生态体系,帮助企业找准在集群中的分工和角色定位。

6.3 抓集群创新能力,锻铸更广技术支撑

增强集群的创新竞争力,打造创新成长型产业集群模式。一是打造“网络范式”的技术创新系统。引导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方式由“单兵作战”向“兵团作战”转变,鼓励集群内的企业、科研机构之间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克服单个企业存在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和风险太高的问题。二是建成“技术成果交易接力棒”市场。力促研发中间成果能够在集群内以多种形式进行活跃交易,保障研发企业的成果可以通过发包合作、入驻发展、出售技术成果等多种选择“走完”全产业链。着力打造研发服务和增值服务“双线并行”的市场服务机制。三是探索“科创飞地”等技术合作模式。支持和鼓励江西省有条件的集群向国内外的“技术高地”寻求对口支援、帮扶和协作,寻求更多先进前沿技术的应用在江西省落地生根。此外,原创性、核心技术确实匮乏的集群,短期内可致力用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创新红利来弥补,形成多样化创新内涵。

6.4 抓集群监测预警,打牢更强避险能力

适时发布监管预警有效规避行业风险和行政干预隐藏的政策风险。建立指标体系对集群进行监测。从产业优化指标、科技创新指标、运行能力指标和发展质量指标等多维度开展监测。定期通报产业集聚后各集群可能存在的高端新兴产业实质性低端化发展现象,以及潜在产生的低端产能过剩问题,及时引导纠正发展中的偏差,确保集群又好又快发展。鼓励各集群内有实力的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标准化大战,引领集群内产业整体上能更好更快地向规范化、品牌化发展。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西省
模拟成真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