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下辽宁绿色制造的实施策略研究

2022-03-07 03:57马彤兵MATongbing
价值工程 2022年8期
关键词:碳达峰辽宁省绿色

马彤兵 MA Tong-bing

(沈阳工程学院,沈阳 110136)

0 引言

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日益严峻,如何能够尽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世界各国保护地球家园的共识。到2019年9月,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世界已有60个国家承诺到2050年,达到碳中和、碳排放;中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做出了减少碳排放的承诺。从2014年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宣言》,到2020年第75届联合国大会,再到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四五”规划,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高度重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我国承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极大的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实现时间,我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辽宁作为工业重地,也要积极实施绿色制造,为我国实现碳中和做出贡献。

1 碳中和的中国承诺与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9月22日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言:“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3月5日,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会系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安排,全面系统优化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规划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

碳中和,在一定期间,指国家、企业、组织及个人测算,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排放总量,通过绿化、节能降耗、减排等系列方法,抵减企业生产的碳排放,达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而碳达峰则指的是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后,实现逐步平缓下降期间。即让二氧化碳排放量产生与吸收相互平衡。随着碳中和目标的设立并进入“十四五”规划,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十四五”规划明确设立碳中和目标。提出“30·60目标”,碳中和的时间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碳中和的时间过程示意图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天气频频出现,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影响非常明显。如果根据目前各国的温室气体量来核算,地球温度将每十年升高0.1-0.3℃,如果保持这一水平,2030-2052年之间就会达到升温1.5℃的阙值,2050-2060年将是人类避免灾难性影响的最后10年。目前,中国的碳排放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据气候行动追踪组织(Climate Action Tracker)分析,如果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全球变暖将比预期降低0.2-0.3℃左右。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全球极端天气发生的强度和频率显著增多。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种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全球陆地、海洋,甚至北极均出现了新的极端天气,森林火灾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2019年全球温室集体排放同比增长了2.6%,远高于2010年以来1.4%的年均增长率。2019年全球碳排放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2019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国家地区

减排减碳是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基本共识,中国、美国和欧盟这三大全球主要碳排放经济体(碳排放合计占比53%)都承诺将于本世纪中叶左右实现净零排放或碳中和。2020年3月,欧洲委员会提出了《欧洲气候法》草案,试图建立起实现2050年气候目标的治理框架。

美国虽然在2021年2月美国正式重返了《巴黎协定》,且拜登政府在延续奥巴马时代气候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气候和能源计划,计划在2050年之前实现100%清洁能源经济,达成净零排放。

中国在减排减碳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承担了巨大的国际贡献。日前,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将“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列为“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描绘了工业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发展蓝图。

提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与主体性作用,实施制造业领域绿色转型和高品质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动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度向高品质转型发展,经济发展以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为核心,将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制造强国建设全过程,加速形成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

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都是世界第一,我国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CO2排放和能源消费约占世界总体的28.76%和24.27%,对全世界早日实现碳中和具有很大影响作用。当前,我国环境吸收CO2能力基本到达饱和状态,环境资源已经无法继续支持传统制造业的持续发展,绿色制造必须全面开展和实施。

2 辽宁绿色制造在碳中和中的战略作用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辽宁实施绿色制造创造了良好的时机。绿色制造是国家发展的根基,保证国家经济持续的根本,也是国建经济高品质发展的核心力量。绿色制造的关键是对原有发展模式进行创新式的改变,消除原有管理机制的束缚、采用低能耗、低排放、零污染、高新技术的绿色管理与生产形式,突破能源瓶颈,建设健康文明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真正绿色发展。绿色制造是实现制造强国的根本基础,是打破瓶颈束缚的关键所在,是建设青山绿水、实现碳中和目标必然的发展道路。

辽宁是我国重工业大省,能源消费主要依托煤炭、以重工业为主,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对辽宁绿色发展的重大考验。推进绿色制造、节能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关键。目前,辽宁省从强化能耗双控入手,加强对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的节能减排审查,加强制度约束,提出指导方针。针对“两高”项目认真审核,降低能耗需求,辽宁省减少了159个“两高”项目,降低能耗标煤8988万吨。辽宁省积极开展清洁电源项目建设,系统进行核电、风电和光伏电站建设,整体规划能源供应与保障,如辽西北清洁能源消纳工程,辽河储气库群等项目建设。

3 在碳中和目标下辽宁绿色制造的现状分析

辽宁省对重点行业和领域推广绿色制造工程模式,低碳发展。目前,辽宁省已完成第五批省级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单位遴选工作,一共有绿色工厂22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家、绿色园区2家、绿色设计产品7种,累计示范单位达236家。但是,辽宁省绿色产业转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①产业绿色转型方面:在辽宁省,针对绿色制造系统性、成功的方案不多,绿色制造转型的核心技术需要持续着力解决与突破。当前,在辽宁省,传统“三高一低”产业在全省工业结构中的占有很高比例,现有绿色技术无法对产业转型进行系统全面支撑。一方面,针对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解决方案尚未形成,依靠节能减排产业绿色技术着重进行末端治理。体现在某一单一产品、单一技术、单一工艺流程的单项末端治理,而系统化、集成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技术创新相对滞后。另一方面,零碳、负碳等新技术尚不成熟且成本很高。其中,碳捕集利用与碳封存技术,由于尚未出现突破性成果,投资和运行成本十分高昂,未来可能对工业领域碳中和目标实现产生影响。

②绿色技术创新主体方面:辽宁省企业对比南方经济发达地区而言,企业绿色制造转型存在战略方向不清晰、资金投入低、技术与管理能力。企业既是绿色技术使用者也是绿色技术供给者,是绿色技术的市场化核心纽带。但是,企业从自身发展战略的角度,对绿色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普遍不积极,绿色技术研发人员少、研发技术薄弱、研发资金不足。另外,由于绿色技术的研发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不确定因素多,如果政府没有有效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企业在生存发展、利益最求和生态环境之间进行选择时,很多企业都不会在绿色制造技术上投入很大人力和物力。部分已经采用绿色技术的企业,也由于资金、技术、运作管理、安全稳定等因素限制,只愿意使用末端处理技术,从另一侧面也限制企业深度研发和使用绿色制造技术。

③绿色技术支撑环境方面,绿色制造技术使用与交易平台尚未建立,评估交易管理和服务体系还不完备,研发机构、企业和高校三者之间的市场体制、机制未能融会贯通,尚未融通。绿色知识产权(如绿色专利、技术)创造、保护、交易、使用和服务等方面管理系统还处于萌芽状态,即进一步影响了绿色技术服务的市场化,也不能对绿色技术研发者利益进行有效保护。而且,在绿色技术转化过程中,绿色技术创新者目标与企业的创新目标不能完全一致,两者之间缺乏有效激励、沟通、和协调机制。同时,如何系统有效协调、激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联合研发,如何解决的联合研发成果归属权,也是束缚三者联合研发创新热情。此外,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供需之间信息不对称,绿色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尚未标准化、协同化,进而使创新技术研发主体与使用主体不能及时有效进行供需信息交流,也制约绿色制造的推广与实施。

4 碳中和目标下辽宁绿色制造实施对策

在碳中和目标下,辽宁省绿色制造的实施策略如下:

①注重绿色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优化绿色创新技术服务体系。

绿色技术行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研发投入是绿色技术企业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保持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针对辽宁企业仍未完全成为创新主体的现状,一方面要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应保障和加强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投入,提升绿色技术创新策源能力。通过加强制造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深度协作、直接成立衍生企业等方式将原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②孵化培育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突出绿色技术竞争力。

孵化培育绿色制造的典型示范企业、龙头企业,发挥绿色制造企业市场示范效应,节能减排、加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持续强化对重点领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全产业链支持。针对绿色环保能源、节能减排、清洁加工、碳捕集和碳封存等核心技术领域,突出绿色技术竞争力。

③全面开展绿色制造工程,构建低碳经济新模式。

要实现碳中和,实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当前,辽宁省积极开展绿色制造工程,建设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产业链企业,绿色工厂;推广绿色产品,效果显著,形成了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新经济模式。要求将碳排放水平作为核心要素,纳入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继续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

④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深度融合,以数字创新赋能工业低碳发展。

数字创新将为工业低碳发展赋能。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和石化化工等行业进行工艺流程和设备升级改造。提升两化融合建设能力,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工业全过程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的精准监测与科学分析,构建覆盖生产全过程的碳排放同步监测、控制、协调与优化自动决策式管理体系,以资源高效配置驱动生产过程减排。

⑤优化市场调节机制,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

工业碳减排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市场化手段来降低工业碳排放成本。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在碳减排领域的平台服务作用,以市场化机制激发各类碳减排主体的内生动力。同时,鼓励引导金融市场在工业碳减排中发挥基础性资金融资作用,完善金融支持工业领域碳达峰的融资工具、融资手段和市场服务体系。

⑥开展低碳领域国际合作,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辽宁省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对全球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深度参与。应把握全球以实现净零排放为导向的发展契机,深度参与全球工业绿色发展,扩大绿色低碳产品及服务出口,利用现有的多双边机制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以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为重点领域,增强与发达经济体合作深度,拓展与发展辽宁省合作广度,突出辽宁省在碳中和碳达峰的责任与担当。

猜你喜欢
碳达峰辽宁省绿色
碳中和·碳达峰
绿色低碳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当采用何种立法思路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