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养时代新人双创素养的现状分析及路径探索—基于苏北地区高校A学院双创教育调研现状

2022-03-07 09:34殷子钰
智库时代 2022年7期
关键词:双创大学生教育

殷子钰

(江苏师范大学)

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突出问题,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1]。同时,受新冠疫情冲击,逆全球化问题突出,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国家在《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强调,要“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就业”[2],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在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引导提升学生双创素养,培养双创人才,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对苏北地区高校A学院本科生双创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以当前高校提升大学生双创素养面临的困境为突破点,尝试探索问题对策与实施路径。

一、现阶段高校开展双创实践教育的基本模式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如何提升学生双创能力这一问题,学术界有学者认为要“强化实践教学在知识体系培养过程中的比重。”[3]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实践育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发专门课程,健全课程体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4]这明确了“实践育人”在双创教育中应发挥的作用,也为高校提升学生双创素养的实现路径作出了有力指导。近年来,各高校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效用,分类分层设计双创实践教育方案,具体实施路径大多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双创思维培养

以大一、大二等年级学生为“双创”思维培养主要对象,抓住新生入学教育、专业实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契机,邀请创业成功校友、青年企业家进校园、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创业初心、“双创”经验、成功感悟、当前形势,开展创业策划大赛、创新设计大赛,通过创新创业策划书撰写、创业策划答辩比赛等方式开拓学生双创思维,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二)双创平台搭建

利用高校社会服务合作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相关专业领域企业、实验室、项目基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与当地青商会合作,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参与到青年企业家创业项目中,通过实践快速发现个人能力短板,明确未来努力方向。

(三)双创赛事实践

以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项目为实践平台,引导学生组建团队,鼓励团队积极参加双创赛事,以专业优势为基础,让同学们在比赛中积累创新创业经验。

二、高校培养学生双创素养实效调研与动力分析

本次调研对象A学院设有地理科学(师范)、地理信息科学、城乡规划、环境科学、园林、测绘工程、土地资源管理、遥感科学与技术8个本科专业,学科涵盖了文科、理科、工科、农学等,专业综合性强、本科生基数大。其中,地理信息科学、城乡规划、环境科学、园林、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实效性、应用性、操作性强。本次调研面向全院学生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780份,其中418名调研对象为师范生,数据真实且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调研结果总体显示,A学院具有学科专业应用性强、涉及领域广泛等特点,具备较好的创新创业基础,但实际“双创”推进效果差强人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参与双创的主观能动性低

据调研显示,780名调研对象中仅11.4%的学生表示曾经有过自主创业的经历或是构想,仅5名同学明确表示曾初试创业成功,获得收益。近5年,学院就业数据中创业类型的数据为0。笔者结合实际分析存在现状成因,主要为以下几点:

(1)缺乏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职业规划引导。自学生入学以来,学院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如思想政治教育、校规校纪强化、宿舍文明推广、就业指导、德育美育等,在每年的“职业发展服务月”会重点针对考研、考公、考编等所谓优质就业的学生,开展简历制作、公文写作、求职面试等相关技术指导,但在创新创业方面给予学生的引导较少,以至于32.56%的学生认为参与双创显得特立独行,并非主流;39.22%的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参加双创项目或比赛。(见表1)

表1 从没参加过创新创业类项目或比赛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较弱。42.4%的学生对于双创完全不感兴趣,17.22%的学生表示参与双创太费时间,影响学习。数据表明,学院师生对于创业教育和活动仍处于较低水平认识阶段。创新创业实践与其他专业教育间不协调,且常有冲突。例如,有些学生实践能力很强,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投入度较高,花费时间多,但是很有可能影响主修专业课程成绩,而双创实践所得的成果又无法转化为学分,不能弥补课业的缺失,导致很多问题产生,如成绩严重下滑引起专业老师的不满、缺课太多不符合校纪校规要求等,类似的诸多原因导致过半的学生对双创并不感兴趣,甚至认为其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

(二)学生在创新思维、团队意识等方面有欠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5]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极其重要。

调研结果显示(见表2),学院18.52%的学生认为阻碍参与双创的主要因素为没有好的创意,17.66%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好的思路,42.11%的学生认为团队很重要但却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笔者认为学生独立创新意识缺失、团队形成难度大现象的具体原因为以下几点:

表2 认为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1)应试教育模式导致学生思维不够开阔。有研究表明,“创新创业人才普遍具有创造性人格特质”“创新创业人才的人格理想就是追求创造,即把创造作为人生最大的享受。”[6]学院大多数学生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三年或四年高压状态的高中,甚至很多学生自小学开始就步入了天天考试、日日刷题的固化思维学习模式,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减弱,被动思考现象严重。同时,网络时代信息发达,学生解决日常问题的方式大多从自主动脑思考转变为随时动手“百度”,发散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等非逻辑思维类型的能力不足。

(2)参与创新创业类第二课堂实践较少。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外,也应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但由于师范院校专业特性原因,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多局限于支教、环保、城镇规划等类型,少数开展双创类社会实践的学生动机也大多源于家庭的影响。与此同时,学生实践对象多是学校周边中小学、城乡规划机构等,环境相对简单单纯,深入基层社会的程度较浅,在充分了解国情、民生方面有欠缺,这也不利于学生参与顺应国内市场需求、人民群众亟需的双创项目。

(3)部分学生团队意识弱,较其他年龄段青年人功利心渐强。笔者在日常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部分学生缺乏与师长主动沟通的欲望,课余时间不愿结伴活动,更愿意独自享受“宅文化”。调研结果显示,部分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分享与换位思考意识薄弱,定性和耐心较弱。上述特征都易让双创项目团队成员在“初创前”和“初创后”不能稳定,导致项目推进不佳的情况。例如,团队起始阶段创始人很多,但由于意见易分歧、利益分布不均等原因,后期多人离开;或是一个项目初创仅有少数人,但由于项目后期成长稳定,各方获利较多,从而吸引了因功利原因慕名而来但并不真正热爱创新创业的成员加入。

(三)缺乏专业有效地指导,项目难以落地成型

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是高校践行双创理念的重要抓手。自2014年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创新创业培训良好开展的政策,高校也通过举办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双创教育内容。通过调研结果显示,A学院学生接受双创教育途径主要包括:SYB创业培训课、创新创业培训选修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及双创社团不定期活动等。仅146名学生(占调研对象18.72%)通过上述路径参加过培训,覆盖面较小。仅18.59%的学生认为培训对指导实践有用,大部分学生认为培训效果一般。另有38.49%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成功概率不大,所以放弃了参与双创的念头。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大致可以总结为三点:一是学生参与最多的“SYB”创业培训课程属于校外培训课程,学校只能起到动员作用,并不能通过有效的管理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课业;二是学校创新创业培训课程授课老师大多由校内教职人员担任,以学生工作专职人员、共青团干部等人群为主,在专业理论及实操经验层面有待提高。同时,专业教师参与培训课程较少,专创融合程度较低,学生课后的获得感不强;三是创新创业第二课堂主要依托科协及社团开展活动,以激发学生双创兴趣和思维,提升实践综合能力。但调查结果显示,多种因素导致社团指导老师多由辅导员担任,甚至一名辅导员常常指导多个社团。由于辅导员工作特性,能放在社团指导方面的精力较少,以至于很多创新创业社团开展活动总是学生自娱自乐,质量不高,且很多活动与双创主题无关。

三、培养时代新人双创素养的提升思路与路径探索

202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在校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7]。《意见》聚焦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针对大学生融资难、经验少、平台缺乏、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了有效指导,笔者结合文件精神及实际情况,对当前面临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思路:

(一)注重专创融合,鼓励跨学科合作

“十四五”时期,高校学科建设与国家创新发展息息相关,在此背景下,很多学科被列入未来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在国家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完善创新体系、重塑新的产业链的大背景下为高校推进双创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高校要乘势而上,尽快吸纳学术专家、教授导师、双创博士加入创新创业培训队伍,促进专创融合;搭建青创交流平台,促进专业师生交流互通、思想碰撞;尽快完善相关激励政策,通过制度保障让参与创新创业的专业教师有盼头、有激情、有动力。

(二)注重脑手并用,促进学研与市场结合

“脑手并举”是威廉·巴顿·罗杰斯提出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概念。推进双创的过程更需要将思想付诸于行动,把科技创意推向市场。学院应在吸纳更多专业教师加入双创教育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和社会资源,邀请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走进培训课程、走进双创社团,把实践经验带进课堂。同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与年轻的创业者互动,寻找共鸣、交流取经。让学术界与实务界专家共同指导模式成为学院生动、有实效的学生教育特色品牌。

(三)注重价值共创,促进成果可持续发展

高校双创教育生态系统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系统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及要求;中观系统是省市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和支持;微观系统是学校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要素”[8]。高校要“让政府、企业、社会等参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构建和完善双创教育生态体系,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多样的先天优势,组建专业特长融汇互补、可持续发展的双创学生团队,在政府、企业的支持下,将创意及学研成果转化为可以市场化的双创成果,实现价值共创,并通过团队建设的代代传承形成优质正向循环,让学生在集体的带动中奋斗,在奋斗中找到意义和价值,让双创教育回归以生为本、立德树人。

猜你喜欢
双创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