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锋, 苏娜芬, 刘玉玲
(1.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贵州 沿河 565300; 2.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科学技术服务中心,贵州 沿河 565300)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沿河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乌江中下游,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被中国特产协会授予“中国白山羊之乡”称号。沿河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1/3,是贵州白山羊的主要分布地。“沿河白山羊”为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2017年国家农业部认定)。白山羊养殖作为沿河县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现将沿河县白山羊产业发展情况介绍如下,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发展建议。
沿河白山羊的养殖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明朝嘉靖年间撰编的《思南府志》记载:“羊,皆山羊,罕绵羊”。据《史记》《后汉书》等史籍记叙,现今的沿河、思南、印江一带在汉朝以前畜禽业已具有相当规模,黄牛、山羊已是当地的主要畜种。20世纪70年代,沿河县被列为贵州省山羊生产基地县,成为贵州山羊中心产区[1]。
1.1 近年存出栏情况据沿河县统计年鉴,从2015年起沿河县围绕“一县一业”发展白山羊养殖全产业链,规划项目包括种草、屠宰厂、加工厂、交易市场、冷链物流等建设,现已建立沿河白山羊原种场1个,扩繁场4个,标准化示范场6个,羊肉干加工厂1个,11个乡镇获得无公害产地认定,6个养羊基地通过国家有机山羊认证,有专业合作社200余个,涵盖全县22个乡镇(街道)385个村,养殖农户4万余户。沿河白山羊已成为沿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连续4年存栏20万只以上,年出栏15万只以上(见表1)。
表1 2017—2020年沿河县白山羊存出栏数量 万只
1.2 疫病防控沿河白山羊春、秋季防主要接种羊口蹄疫疫苗(O型、A型)、山羊痘疫苗、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羊三联四防疫苗(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疽、羔羊痢疾)。除羔羊痢疾外,口蹄疫、山羊痘、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都得到了较好控制。根据2015年对沿河县部分养殖户的山羊调查发现,沿河白山羊发生的疫病种类较多,其中主要有羊螨病、羊口疮、羔羊痢疾、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发病率分别为 34.23%、31.72%、15.65%、4.74%;病死率较高的疫病是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羊脑包虫病,病死率分别为100%、93.33%[2]。通过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2020年主要有羊肝片吸虫病、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疥螨病,发病率分别为20.09%、16.10%、8.00%,病死率分别为2.00%、4.50%、1.65%。
1.3 品种繁育沿河白山羊以传统放牧饲养为主,根据2011—2013年对沿河县部分规模养殖场种羊繁殖情况的调查分析,用于繁殖的种羊有70%以上不符合贵州白山羊品种等级标准,其中适龄能繁母羊(1.5~6岁)仅占生产母羊的54.2%,年均产胎1.44胎/只;种公羊很少,仅占生产母羊总数的 2.6%;羔羊死亡率达29.1%[3]。由于山羊产业发展的不连续性和区域的不平衡性,导致有的山羊育种场育种体系不健全,种公羊质量差、数量少,母羊更换不及时,绝大多数是群体内公母羊自由交配繁殖后代,导致繁育后代生长性能良莠不齐、品种逐渐衰退、抗病能力下降,极大地影响了白山羊的繁殖效率和生产水平[4]。2020年沿河白山羊存栏20.6万只,出栏14.7万只。由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以波尔山羊进行杂交培育[5],目前白山羊纯种化程度不高,在养殖群体中有的个体出现红褐色头部、双耳大且下垂、四肢短小等波尔山羊的特征,表明沿河白山羊群体受波尔山羊杂交的影响较大。
2.1 养殖户科技意识淡薄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沿河白山羊产业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白山羊养殖已成为沿河县广大农户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历史发展等原因,养殖户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大多仍沿袭传统粗放的放牧饲养管理模式,经营方式落后,养殖主体也以散养户为主,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规模小,档次低,疫病防控难度大,养殖经济效益还有待提高。目前虽然已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山羊品种培育、人工授精、分子育种等方面开展研究,但前沿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当地山羊养殖结合不紧密,存在科技攻关与现实脱节现象。
2.2 养殖粪污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沿河白山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传统养殖模式导致粪污乱排乱放污染环境严重。山羊的粪便排放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沿河白山羊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养殖粪污排放量大,处理难度大、成本高,积极探索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迫在眉睫。
2.3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近年来,沿河县通过带动农户参与并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模式发展优势特色山羊产业,在生产技术培训、技术推广、营销网络建设、产品品牌创建等方面形成合力合作[6]。据统计,沿河县现有从事山羊养殖的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县级龙头企业2家。然而涉及畜牧产业发展的合作社成员数量偏少、经营规模较小等问题仍然存在,致使畜牧产业开发能力不强。同时合作社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组织较松散,多为简单的买卖关系,缺乏订单和约束,尚未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不能带动更多的农户发展实现规模效益。
2.4 产业投入不足在2019年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沿河县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年出栏50万只白山羊全产业链项目养殖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编制年出栏50万只白山羊全产业链项目,总投资1.2亿元发展白山羊产业。目前财政投入仍然是沿河白山羊产业发展的主要来源,持续投入能力有限,基础设施条件仍比较落后,制约了沿河白山羊产业化发展。
3.1 加强白山羊的疫病防控一是严格施行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加强对调运羊的临床检查和屠宰检疫,强化养殖、贩运、交易、屠宰等各环节生产经营者的防疫主体责任。二是规范跨省、县的调运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调运等违法行为。三是规范出具动物检疫证明,加强对动物检疫证明电子出证系统的监控,禁止隔空出证、不检疫出证等。
3.2 强化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养殖污染是农村面源污染攻坚战的主战场。要加大政府投入,引导养殖户特别是规模化养殖场进行粪污资源化利用,坚持“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绿色发展”方向,根据林地、坝区等构建不同环境区域多元化生态模式。把养殖粪污转化成有机肥还土还田,提高种植农产品的品质,增加经济效益。
3.3 持续推进白山羊良种化进程良种化是沿河白山羊产业发展的核心,良种水平的提高关键靠培育。应加强沿河白山羊的保护、选种、育种工作,通过优先选育优质种公羊,结合群体间能繁母羊进行优配,降低群体近交系数。通过将传统选育指标(体型、体重)与现代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相结合,加快沿河白山羊群体的提纯复壮进程,从而有效提高沿河白山羊的生产性能,达到提高生产效益的目的[7]。一是选择优质种羊,组建高质量种羊核心群;二是保持合理的种羊结构,提高繁育水平,持续推进沿河白山羊这一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及良种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