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英国科技的演进发展研究

2022-03-07 07:34周丹妮
老区建设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技社团科技教育英国

[关键词]英国;科技;科技教育;科技社团

[作者简介]周丹妮,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科技合作、企业国际化。(浙江杭州 31002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1-13世纪西欧人文主义思想演进的历史形态研究”(18 BSS001)

英国是近代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策源地,其科技实力也一直保持在世界领先地位。近代以来,英国先后经历了17世纪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的辉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优势地位被超越的遗憾、20世纪晚期至今科技创新战略的强有力推动,其科技实力也一直保持在世界领先地位,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历史的教训。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英国科技演进的研究较为零散,成果并不多。因此,梳理近代以来英国的科技发展历程、科技教育体系发展与变化、科技社团的演进过程,对后续从英国科技发展演进中提炼相关经验和启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近代以来英国科技发展简要回顾

英国科技发展历史悠久,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一直保持着根据时代发展变化而逐步调整的趋势。

(一)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17世纪至19世纪中叶)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确立了该国的君主立宪制[1]。封建专制制度的被推翻、国内关税壁垒的消失、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不断扩张的海外殖民地,都为该国近代科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政治条件。在此期间,英国许多科学家、哲学家都为近代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涌现出一大批近代科学先驱,使得“科学进步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思想深入人心。例如,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创立了实验哲学、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近代归纳法,为英国科学思想和文化的形成带来深远的影响;牛顿(Issac Newton,1642-1727)建立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波义耳(Robert Boyle,1627-1991)首次提出科学的元素定义,成为化学科学的“开山祖师”;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设计并发明了力学、光学、天文学、生物学等方面的重要科学仪器,被誉为英国的“双眼和双手”[2]。

1765年,“珍妮纺纱机”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拉开序幕。1785年,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自此,工厂制代替了手工作坊,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走向高潮[3]。在此期间,英国的科技發展植根于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等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地区,科技进步与工业发展得以相互结合[4]。

(二)优势地位逐渐被超越(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晚期)

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取得巨大的成功,实现了财富的高度汇聚。统计数据显示, 1870年,各国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前4名依次为英国(占31.8%)、美国(占23.3%)、德国(占13.2%)、法国(占10%)[5]。在此期间,英国在各科学领域的成就依然显著。例如,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继承古希腊朴素原子论和牛顿微粒说,于1803年提出原子理论,为后人测定元素原子量工作开辟了光辉前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于1831年首次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得到产生交流电的方法,从而发明了圆盘发电机,被誉为“电学之父”和“交流电之父”;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于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提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的生物进化论学说;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于1873年出版科学名著《电磁理论》。

尽管英国在电磁学领域拥有开创性的伟大科学成就,但却在以电力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错失良机。这些关键性的技术发明最终在德国、美国得到了广泛应用。究其原因,一是科学技术和生产相分离,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并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需求;二是企业家大多局限于短期收益率,导致对新兴产业发展投入不足。在此期间,德国、美国则抓住千载难逢的时机,生产制造能力迅速提升,逐渐取代了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期间,与军事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点支持[6]。英国政府也开始意识到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加大科学技术投入,涌现出一大批服务于战争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例如,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于1911年成功证实了原子核的存在,创建了卢瑟福模型并于1919年实现人工核反应;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分别于1923年和1928年发现了溶酶菌和青霉素;瓦特(Robert Watson-Watt,1892-1973)于1935年发明雷达系统;惠特尔(Frank Whittle,1907-1996)于1930年发明喷气式发动机,给世界航空工业带来一场革命。

20世纪4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英国充分利用前述科技优势,重点投入在军事、航空航天、原子能等领域。与此同时,该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成果尤为突出。例如,沃森(James Watson,1928-)和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1916-2004)于1953年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生命之谜”被打开;又如,1978年世界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以及1997年克隆绵羊的诞生。然而,英国的信息技术自20世纪70~80年代开始落后于美国、德国和日本[7]。

(三)政府实施科技创新战略(20世纪晚期至今)

进入20世纪后期,英国政府发现其科技发展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科学、轻应用、科研成果转化缓慢、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开始大力培育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体系,加强对科技发展目标向经济发展方面的引导。1993年,英国政府发布《实现我们的潜能:科学、工程和技术战略》白皮书[8][9],首次对5~10年后的科技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预测,将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确立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增加社会财富并提高生活质量。

世纪之交,英国政府连续发布多个以创新为主题的科技政策(表1),体现出在知识经济浪潮下对科技创新战略的需求。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推动经济复苏,英国政府提出要通过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连续发布多个科技创新战略方案(表2),强调科技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并努力保持英国在世界科技发展中的领先地位。近年来,英国进入“脱欧”程序,科技创新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二、英国科技教育体系发展与变化

科技教育是科学技术教育的简称,其内容、方式、制度都随着科技、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而改变,不仅与教育发展的水平有关,也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16]。科技教育是英国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英国政府首次正式颁布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科学与创新投资框架(2004-2014)》[11],旨在推动科技教育创新的健康发展[17],加强高校与企业相互协同合作[18]。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所发布《2021年技术和创新报告》中,“国家准备就绪指数”①被用来对各国在前沿技术的准备程度进行评分。英国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瑞士),该国已为前沿技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19]。经过相关文献史料的梳理,英国科技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6]。

(一)萌芽阶段(14世纪至19世纪)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至17世纪),英国教育思想就已存在于类似教育机构的场所。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来临,英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生巨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再适应新的需求。英国科学家、政治家、教育倡导者普莱费尔(Lyon Playfair,1818-1898)在此时提出要鼓励发展工商业方面的实用科学技术教育[20]。

(二)形成阶段(19世纪至20世纪)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科技教育体系的代表性变革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方法和学科体系的建立。形成了从事物发展变化关系思考问题的研究范式,并以牛津、剑桥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建立了教授席位设立制度。二是学科体系建设。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打破传统古典教育宗教思想束缚,英国创办了多所以不同学科方向为特色的大学,如曼彻斯特大学、利物浦大学、伯明翰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威尔士大学、利兹大学等。这些新大学面向全社会,不仅为广大群众的子弟入学创造了条件,而且还增加了大量的实用技术方面的内容和课程,把经济、生产同地方的需要结合起来,受到了地方的欢迎和支持。与此同时,这些高校的学科体系独立性也在不断加强。三是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出现。新大学运动和城市学院运动从根本上扩大了教育知识传播的范围,将股份制引入高校,使得学科分支在财力、权力等方面得到解放,最终形成多主体有效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激励机制[21]。

(三)发展阶段(20世纪至今)

20世纪以来,英国科技教育得到了政府财政、各基金会的大力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深刻意识到培养新的科学技术专门人才是当务之急。为重新组织科学技术教育,特别是解决好大学和其它技术学院之间的问题,英国政府提出了《珀西报告》[22]。该报告明确指出,大学应为工业培养科学家,技术学院应为工业培养技术助理人员和制图人员,两种机构都应该培养高级行政人员和有技术资格的管理人员。

20世纪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革。该国政府拨出巨款,加强技术科学的研究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大范围地扩建实验室。学校则扩大招生人数,大量购置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加强学校和生产部门、科技部门的联系,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加生产实习和技术操作。1962年,以罗宾斯为首的罗宾斯委员会应运而生。次年,该委员会发表了《罗宾斯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发展英国高等教育的计划和改革教育的方案,开创了英国高等教育的新时代,在科技教育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这些支持一方面有力促进了科学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强化了高校委员会在国家和教育之间所起到的“中介”作用。

21世纪以来,英国政府启动“十年发展规划”,利用科技创新和技术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以科技教育为主导的英国创新文化个性特征,在协调人才培养与科技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与优势[23]。

三、英国科技社团的演进过程

师昌绪院士曾指出:“学会与期刊,是代表一个国家科学地位的两大重要标志”[24],这其中的“学会”意指科技社团[25]。科技社团是“單个的科学家经由专业组织、科学团体和科学院、研究小组、通信以及新兴的互联网结合成一个社会群体。科研经费来自政府研究资助、企业的研究和开发部门、大学以及私人捐助”[26],主要组织形式包括学会、协会、研究会等。英国较有代表性的包括英国皇家学会(RS)、英国皇家化学会(RSC)、英国物理学会(IOP)、英国标准学会(BSI)等。通过相关文献史料的梳理,发现英国科技社团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少数人员活动的科研场所(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1660年,英国最早的科技社团——英国皇家学会成立[26]。英国皇家学会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实体,其成立的初衷在于进行科学研究。不仅如此,科学的交流和传播也仅限于少数科学家和中产阶级之间。在此期间,社会上层慷慨自助科学研究,科研也日益成为中产阶层青睐的时髦职业,科技社团是少数人员活动的科研场所。

(二)面向大众进行科技传播(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英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变,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金融中心。科学技术的实用性强烈激发当时的受益者——资产阶级通过科技社团来提升工业生产效率的愿望。此时,英国政府也持积极鼓励态度,科技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迎来其发展的巅峰时代。科研人员、资产阶级、普通人都以加入科学社团为荣。科学社团的专业性不断增强,逐渐从综合性的学术社团转变为专业学会。为适应大量民众的需求,科技社团的科学研究职能逐渐弱化,将向民众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作为其更加重要的职能。19世纪晚期,随着科技传播在普罗大众中的普及,英国科技社团最初的科学研究职能逐渐被高校和科研机构所取而代之。

(三)职能多元化并成为政府的重要智库(20世纪至今)

20世纪以来,英国科技社团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拓展了政策咨询、科学教育、专业认证等多项职能,影响力与日俱增。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技社团已成为英国政府不可缺少的决策咨询智库。长期以来,英国历届政府发现政府过度依赖文职人员的政策建议会存在一定弊端。而科技社团不受政府干预,也并非利益相关者,各种思想能进行充分的交流。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指出:“文官们天生无法提供出首相所渴望的政策创新建议,科技社团没有被旧体制所腐蚀[27]。”例如,撒切尔夫人所实施的改革政策,大部分委托科技社团(政策研究中心等)向社会公开,以便政府根据公众的反应来灵活采取应对措施。又如,近年来英国面临脱欧问题,英国物理学会参与脱欧咨询小组,讨论在英国退出欧盟方面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英国科技社团在决策咨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是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智库。

四、结语

作为近代世界科技创新中心之一,英国的科技发展历史悠久。该国人口仅为6708万②,但却产生了13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奖人数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③。当前,尽管英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已不如往昔,但该国的科学技术实力和科技普及率依然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近代以来英国科技的演进历程表明,科技创新是国力强盛的重要基石。回顾英国科技发展、科技创新战略、科技教育体系、科技社团的演进历程,汲取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注释:

①国家准备就绪指数(Country Readiness Index)基于五个要素对国家在前沿技术的准备程度方面进行评分,分别为ICT的部署、技能、研发(R&D)、行业活动和融资渠道。

②2021年12月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s://www.ons.gov.uk/)相关数据整理。

③2021年12月根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lists/all-nobel-prizes/)相关数据整理。

[参考文献]

[1]Carl Stephenson and Frederick George Marcham,edited and translated,Sources of English Constitutional History: A Selections of Documents from A.D. 600 to the Present,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1937,p.118.

[2]张先恩.科技创新与强国之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中国科学院.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4][英]约翰·德斯蒙德·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卷二):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M].伍光甫,彭家礼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5]王昌林,等.大国崛起与科技创新——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全球化,2015,(9).

[6]刘云,陶斯宇.基础科学优势为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英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

[7]樊春良.全球化时代的科技政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8]陈强,余伟.英国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与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3,1(12).

   [9]Government Office for Science. Foresight Project[EB/OL].https://www.gov/uk/government/collection s/foresight-projects.

[10]侯国清,姜桂兴.保持科学卓越抓住创新机遇——英国科技政策白皮书《卓越与机遇——21世纪的科學和创新政策》述评[J].中国软科学,2005,(4).

[11]孟弘,等.英国面向2030年的技术预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3,(12).

[12]BIS. Eight great technologies[EB/OL].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eight-great-tec hnologies-infographics.

  [13]BIS. Our plan for growth: science and innovation[EB/OL].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 tions/our-plan-for-growthscience-and-innovation.

[14]The UK’s National Academies. A summary of the proposals for UK research with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Bill[EB/OL].https://acmedici.ac.uk/filedownload/41539578cb8dbbee b5.pdf.

 [15]BEIS. Industrial Strategy: building a Britain fit for the future[EB/OL].https://www.gov.uk/governme nt/publications/industrial-strategy-bu ilding-a-brita in-fit-for-the-future.

[16]李斌,等.协同创新视角下英国科技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18).

[17]周洲.英国高等教育的创新战略——基于《2004-2014科学与创新投资框架》及年度报告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1,(Z1).

[18]姜亚洲.英国国家创新系统推进下的大学角色转变[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

[19]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Report 2021 Catching Technological Waves: Innovation with Equity[EB/OL].https://unctad.org/system/files/official-documen t/tir2020_en.pdf.

[20]高志良.19世纪中后期英国科技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0.

[21]贺国庆,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2]劉兆宇.十九世纪苏格兰高等教育变革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23]陈劲,柳卸林.自主创新与国家强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4]申维辰.科技社团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J].科协论坛,2014,(1).

[25]一流科技社团往哪里走?听听各国专家的说法[EB/OL].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 8/5/413393.shtm.

[26][美]劳伦斯·普林西比.科学革命[M].张卜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27]张举,胡志强.英国科技社团参与决策咨询的功能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2).

[责任编辑:熊文瑾]

猜你喜欢
科技社团科技教育英国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科技社团服务管理内部控制建设分析
探究如何利用科技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
科技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打造“三有”宣传特色营造浓厚科技氛围研究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科技社团智库建设的深度思考
初中科技教育中优化教学策略探析
泰州市提高科技社团能力的调查与思考
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协团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