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标志着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正式落地。中国又一次用实际行动向世界传递了明确信号: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不会改变。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地缘政治热点此起彼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着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使中国更加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推动新发展格局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正确把握时代趋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新发展格局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依托国内大市场的制度型开放。新发展格局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不仅仅着眼于中国国内发展,更是着眼于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促进国际社会合作共赢,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志。改革开放40多年,入世20余年,得益于关税减让和各种优惠措施促进商品和资本自由流动,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分享了全球化红利,缔造了后发国家经济增长奇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当前,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这一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阶段,是迈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开放的新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要解决体制机制中的深层次矛盾,需要以高水平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作支撑,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协同推进,从而使中国开放制度体系更加市场化、法治化、规范化、国际化,更具前瞻性和引领性。
新发展格局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塑造中国与世界融合发展的未来。经济全球化与新科技革命使世界各国的利益和命运联系在一起,各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紧密相连,经济发展相互依赖。面对疫病灾害、世界经济下行压力等共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包打天下,必须寻求互利合作的双赢多赢之道。中国倡导包容性发展,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新形势下的开放解决发展什么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为全球提供更大市场、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不断扩大世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寻求国际社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中国将持续探索如何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参与数字经济、贸易和环境、产业补贴、国有企业等议题谈判;如何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国际规则制定的主渠道地位,参与高标准经贸规则制定;如何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等,为引领新一輪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新发展格局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在增强安全性和稳定性。继续推动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是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根本要求。然而,随着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和经济金融形势日趋复杂,对外开放带来的风险也可能上升,维护经济安全至关重要。要全面客观把握全球化演进的规律和方向,处理好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与制度型开放、进出口贸易和资本双向流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球治理能力增强之间的关系,积极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从而使国内超大规模市场面向越开越大的开放之门,以高水平的国际循环赋能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将继续在开放大势中谋求自身发展,中国的发展也必将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正如习近平主席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旨演讲中所宣示的,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本期特别策划聚焦“新发展格局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深入探讨,敬请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