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研究

2022-03-07 11:47陈建华滕建滔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组织

陈建华 滕建滔

文章编号:1673-9973(2022)01-0082-07

摘要:中国共产党承担起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重任,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具有先进性、纯洁性的理论品格。中国共产党充分运用党组织的现代性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努力建造以党组织为组织实体的价值共识核心发源地的功能主体,以党组织公有属性为价值关系的社会网络,以人民实践为中心的价值生成的主体,以中国社会现代化推动世界社会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发展方向,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变革者与主导者,为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结构、内容、功能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组织;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DOI:10.13411/j.cnki.sxsx.2022.01.015

Research on the CPC and the Process of Chinese Social Modernization

CHEN Jian-hua1, TENG Jian-tao2

(1.Institute of Defens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China;

2.The General Office, Beiji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undertakes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process of China’s social modernization, which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a’s social moderniza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uided by Marx’s theory has an advanced and pure theoretical characte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akes full use of the modernity of Party organizations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China’s social modernization, and strives to build a functional subject that takes the Party organization as the organizational entity and the core birthplace of the value consensus, a social network with the public attribute of the Party organization as the value relationship, and a major group of value generation centered on the people’s practice .With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human destiny of the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in which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society,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former and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promoting the structure, content, fun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arty organization; Chinese society; modernization process

一、問题提出

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怎样实现现代化,其衍生出来的问题是走什么样的社会现代化道路,以及什么样的组织承担起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重任。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注定是艰难复杂的历史过程。一方面,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要与传统社会与世俗化社会进行对抗,克服传统社会用确定性的儒家思想、世俗化的社会意识影响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种种弊端,包容其遗传在民族中的传统社会文化基因与世俗化的社会意识。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要与外部的社会现代化进行比较,占据世界各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前列,防止因社会现代化进程滞后而再度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局势发生。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总是伴随着对内改革甚至是革命来改造传统社会,对外开放借鉴吸收一切有利于社会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道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各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一致性的方面,都是发端于社会生产实践的变革,继而引发社会意识的革命,使得某一历史阶段的社会拥有具体特征含义的社会现代化。然而,世界各国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并不必然表现为相同的发展道路。因为,这不符合社会现代化所蕴含的“多样化的社会物质实践产生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就应该有多样化的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道路”的意义。中国社会物质实践的过程决定了中国社会意识,也就决定了中国社会现代化道路具有的特殊性。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既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东亚已经处于社会现代化的国家。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从一开始就面临比欧美国家和东亚国家更为复杂的社会发展情况。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存在巨大的区域社会现代化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同时,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始终面临从传统的家庭式小农业生产向现代化生产转型的艰巨任务。欧美国家发端于社会生产的变革引发了自发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东亚国家通过效仿欧美国家社会现代化进程,承接欧美国家产业转移,快速完成了国家主导与自发的社会现代化进程。然而,新中国从一开始就不具备欧美国家或东亚国家自发发展现代化的条件,只能依靠中国共产党这一超越时代的更具现代性的党组织,嵌入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全过程,充分利用党组织的现代性承担起建设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重任。2022年2月第36卷第1期陈建华,滕建滔: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研究Feb., 2022Vol.36 , No.1

社会治理2022年2月第36卷第1期陈建华,滕建滔: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研究Feb., 2022Vol.36 , No.1

社会治理

阐释清楚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理论命题,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执行党制定的发展现代化的方针政策,有利于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自信,有利于形成新的历史阶段的现代化社会物质实践与社会意识。

二、中国共产党指导理论的现代性

组织是凝结社会价值体系与实现价值功能的载体。现代性组织的标识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结合体。自组织是指劳动者为完成某种社会活动按照自主意愿选择合作形成的组织。自组织有利于从事私有属性的社会活动。他组织是指具有强有力规制约束的为完成某些社会活动的组织。他组织有利于从事公共属性的社会活动。现代性组织必须有现代性的理论作为指导与之相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革命性创新是保持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现代性的核心要素。

(一)阐释封建社会组织指导理论缺乏现代性——引入希尔伯特数学思想的证明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社会中组织的社会活动基本上是自组织私有属性的社会活动远大于他组织公共属性的社会活动。其不利影响是,儒家思想与世俗化思想融合形成了以宗族为单位的社会生产实践的思想,难以形成具有广泛联系的社会生产性网络的思想。同时,宗族性的自组织之间物质实践的同质化会形成自组织之间思维的同质化。自组织之间差异化越微小,社会网络的联结程度也越微弱。同质化的自组织难以演化出复杂形态的社会组织结构。这就造成了社会思维难以超越限定在这两种思想指导下的宗族社会物质实践的范畴,陷入封建王朝周期性更替的历史怪圈。以王权为约束的他组织属于自组织的扩大版,公共性社会活动也是围绕其内定的私有性在城郭内开展,以城郭为中心的王权他组织对乡村自组织的影响按照中心圈层制呈现梯度衰减之势。距离城郭较远的乡村自组织一旦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就会發展成为与王权对抗的他组织,来捍卫劳动剩余。“乡绅治野”“宗族判定”是自组织处理内部矛盾的法理权威,其核心是判定劳动剩余的去向。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活动发展演化与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形成了绝大多数劳动者没有劳动剩余支配权。少数人利用土地私有制属性拥有绝对支配劳动剩余的权力。为了保证拥有绝对支配劳动剩余的权力,预防劳动的对抗性,在无约束机制情况下,处于支配劳动地位的统治者就会尽可能地占有劳动剩余,直至绝大多数劳动人口为了生存陷入偿付地租债务循环往复机械式的劳动。

旧中国约三千年社会秩序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一言以蔽之,是以确定性的儒家思想作为社会思维指导不确定性的社会实践作用的结果。为了论证以确定性的儒家思想社会思维指导不确定性的社会实践导致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路径,本文引入哥德尔与图灵证明德国数学大师希尔伯特于1900年在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三个问题的数学思想,加以考证社会思维与社会发展路径选择的相关问题。希尔伯特的问题是:

问题1.是不是有某个公理集可以证明所有真命题?等价于:数学是不是完备的?

问题2.是不是可以证明的都是真命题?等价于:数学是不是一致的?

问题3.是不是所有命题都是数学可判定的?等价于:是不是对所有命题都有明确程序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告诉我们命题是真是假?

希尔伯特对提出的问题很有信心,认为答案一定是“是”,并且还断言“不存在不可解的问题”。哥德尔运用反证法证明了问题1和问题2之间存在矛盾。哥德尔认为如果问题2的答案是正确的(即数学是一致的),那么问题1(数学是不是完备的)的答案就必定是不正确的。哥德尔为了证明希尔伯特的问题1和问题2,提出了自己的命题“这个命题是不可证的”。假设命题A是不可证的,如果给出可证命题A的结果,那么此命题必为假命题。如果证明了假命题,那么就推出问题2“数学是不一致的”。假设命题A不可证,意味着命题A为真,那么就推出问题1“数学是不完备的”。“因此,数学要么不一致,要么不完备。”

根据数学对应原则,将希尔伯特的问题与儒家思想建立出相近的社会学问题,引入哥德尔与图灵的证明思想,来分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社会思维在指导社会实践中的巨大缺陷。

问题1.如果儒家思想是一个公理集,是不是可以证明其指导的封建王朝的社会秩序都成立?等价于:儒家思想是不是完备的社会思维?

问题2.是不是可以证明在儒家思想指导下已存在的封建王朝社会秩序都是正确的?等价于:儒家思想是不是连贯一致的社会思维?

问题3.是不是所有封建王朝的社会秩序永续性可以由儒家思想来判定?等价于:是不是对所有封建王朝社会秩序都有明确的儒家思想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告诉我们已建立的社会秩序永续是真是假?

(二)证明封建社会组织指导理论缺陷

引入哥德尔证明,假设存在一个封建王朝的社会秩序永续是不可证的,即在某一社会思维指导下该社会秩序的存在是永续的。如果能证明该封建王朝的社会秩序是永续的,那么可以推断该命题是假命题。如果证明是假命题,那么可以推断问题2(用儒家思想指导封建王朝的社会秩序)不都是正确的,即表明儒家思想不是连贯一致的社会思维。如果存在一个封建王朝的社会秩序永续性是不可证的,那么意味着该命题为真,得出问题1儒家思想是不完备的。因此,儒家思想要么不是连贯一致的社会思维,要么不是完备的社会思维。

儒家思想发端于孔子时代,正式成为封建王朝指导社会秩序的社会思维是在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秩序,统治阶层采用了“举孝廉”的人才选拔制度,将“孝”与政治基础的人事制度直接关联,作为评价选拔人才的标准,在汉朝初期对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有益作用。由此,儒家思想从“孝”的层面上升为“礼”的层面,从“礼”的规制上升为“德”的行为考察,演化出一套既符合政治统治秩序“君君臣臣”的礼仪规制,也符合社会秩序的“父父子子”“德行”考察的行为规范,将非政治行为的范畴纳入政治行为范畴进行考察,以此作为社会秩序治理的规制与习俗灌输于劳动大众的意识中。然而,在汉武帝时期建立的“举孝廉”制度与社会一体的人事制度,并没有贯穿于整个汉朝时期。东汉时期“举孝廉”的人事选拔制度逐渐被边缘化,直至被唐朝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取代。在后来的政治人事制度中,历代封建王朝保留了以“德”作为人事考察的重要制度基础,与汉朝时期儒家思想以“孝”为“德”的社会制度有较大不同。

封建王朝周期性更迭已证明问题1,在某一时刻,儒家思想指导的社会秩序会发生周期性崩溃。儒家思想不是指导社会秩序的完备的社会思维。这种不完备性恰恰表现在儒家思想用“孝”“礼”“德”“仁”的确定性社会意识指导不确定性的社会实践。政治统治阶层与社会生产相脱节,用儒家思想评判社会劳动行为,并不是评判社会劳动对社会所做的贡献,而是评判完全与社会劳动无关的“德行”来考察政治意识形态,严重扭曲了社会价值评判标准,社会实践创造价值与政治价值相背离,使得在封建王朝的任何时期,都难以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秩序。在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注释也不尽相同,甚至发生了思想的重大革新,证明问题2儒家思想指导的封建王朝社会秩序在更替中失去了其正确性,不是连贯一致的社会思维。如在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在系统总结了前人对儒家思想的注释后,重新注解了儒家思想。“‘程朱理学’的根本特点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明朝王阳明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又将儒家思想进行了革新,将“致良知”作为认识与实践统一的核心思想。然而,无论儒家思想注释随着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建立空想的社会秩序核心内容却没有发生变革。因而,儒家思想不能形成一致性的学理问题,也就不能作为指导社会生产实践的理论。

用儒家思想指导建立的封建社会秩序可以永续吗?为什么会呈现封建王朝社会秩序更迭程序性的周期循环,而不能发生革命性的社会秩序的变革跳出此周期?引入图灵证明希尔伯特问题3的方法可以有效阐述这一问题。

图灵命题:图灵机M对于给定输入I会在有限步后停机。

命题:现设定封建王朝社会秩序M对于给定儒家思想指导形成的社会规则与习俗的输入I,经过历史信息观察,社会秩序在一定时限内会发生周期性崩溃。

将社会秩序M和社会规则与习俗的I作为输入,设定一个明确的儒家思想指导的社会规制与习俗程序来证明命题是否为真。图灵引入反证法证明了这个假设会导致矛盾。

命题中暗含假设了社会秩序M崩溃后,是否有明确程序能够判定此后建立的新的社会秩序M′与之前的社会秩序M无本质差异。这个假设在于设计一个后续的建立在M基础上的社会秩序H,对于任何给定的社会秩序M和社会规则与习俗的输入I,都能在有限时间内判断M对输入I社会秩序是会崩溃还是会进入永续。设计社会秩序H的问题成为“社会秩序崩溃问题”。

以儒家思想指导的社会秩序程序H运行是以处理M和I为基准的,记为H(M,I)。如果M对于I会发生社会秩序崩溃,就输出“是”,如果M对于I不会发生社会秩序崩溃,就输出“否”。无论输出什么结果,根据命题,H总是在给定时限内发生社会秩序崩溃。为了验证H命题,需引入反证法对H 进行设计。现在引入H(M,M),记作:H′。H′通过确证社会秩序M处理它自身的社会秩序M时会不会发生社会秩序崩溃。H′执行的动作同H不一样。H在回答“是”或“否”后会发生社会秩序崩溃。H′则只有答案是“M对于编碼M不会发生社会秩序崩溃”时才会发生社会秩序崩溃。显然,这种情况M自身存在矛盾。如果答案是“M对于编码M会发生社会秩序崩溃”,H′就进入永续,永不发生社会秩序崩溃。显然,这与所观察的历史事实不相符。

图灵为了进一步论证命题,用H′自身的编码作为H′的输入,来检验社会秩序H′所发生的情况。先假设H′对于输入H′不会发生社会秩序崩溃。已知H′以图灵机M的编码作为输入时,如果M对于M会发生社会秩序崩溃,H就会进入永续,反之则发生社会秩序崩溃。因此,如果H对于输入M不发生社会秩序崩溃,就意味着M对于输入M会发生社会秩序崩溃。结果是,H对于输入H′不会发生社会秩序崩溃,意味着H′对于输入H′会发生社会秩序崩溃。但是H′不能既发生社会秩序崩溃又不发生社会秩序崩溃,这样就导致了矛盾。因此假设H′对于H′不会发生社会秩序崩溃是错误的,只能认为H′对于H′会发生社会秩序崩溃。但是这样又会有问题。只有在M对于M不会发生社会秩序崩溃时,H′才会发生社会秩序崩溃。因此如果H′对于H′不会发生社会秩序崩溃,H′对于H′就会发生社会秩序崩溃。这又导致了矛盾。这证明H′对于输入H′既不能发生社会秩序崩溃也不能不发生社会秩序崩溃。这是没法做到的,因此H′不可能存在。H′本身是H的特例,因此我们就证明了H不可能存在。引入图灵反证法证明了问题3是不成立的,即对所有封建王朝社会秩序使用明确的儒家思想不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告诉我们已建立的社会秩序是可以永续的。

引入对希尔伯特三个问题的证明,可以说明儒家思想指导社会秩序时,完备性与一致性二者不能并存。完备性的缺失会导致儒家思想在指导社会秩序时存在巨大缺陷,一致性的缺失会导致儒家思想革命性的变革机会很小,不能根据社会实践的变化创新发展新的思想。由于完备性与一致性之间的矛盾,儒家思想指导建立的社会规制与习俗程序不能作为封建王朝社会秩序的唯一判定标准,否则社会秩序会发生周期性崩溃。证明过程内在地揭示了确定性的社会思想指导社会秩序发生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还是不能说明儒家思想在指导社会秩序致命缺陷的本质性规律。封建王朝社会秩序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崩溃,本质原因是指导社会秩序的社会思想与社会生产实践完全分离脱节,封建王朝的统治阶层不参与社会生产实践,其自身也不是作为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的脑力劳动者参与社会生产实践,而只是作为纯粹的无限占有劳动剩余阶级存在。因而,封建王朝无论塑造了哪种确定性的社会思想来指导社会秩序,社会秩序的周期性崩溃现象都会必然发生。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血亲供养体系的“孝”,上升为建立扩展版的血亲供养体系的社会秩序的“礼”,成为上层建筑统治劳动大众的规制与习俗,以社会秩序的“礼”(行为)上升为社会思维的“德”,以“德”作为评判个体社会行为的标准,社会治理追求“仁人”“仁政”的空想社会。“越礼”与“无德”相联系,“守礼”与“有德”相联系,成了社会评判的核心价值标准,与社会生产实践并无直接联系。在这种确定性的社会思维指导社会实践的社会评判的价值标准中,劳动能动性、创造性地变革社会实践所产生的社会价值逐渐被边缘化,其危害是劳动创造的价值难以满足统治阶级无限的欲望需求,最终导致社会内部因劳动剩余过度向统治阶级转移产生社会崩溃,直至旧的统治阶级被消灭,在没有革命性的社会思维出现前,新的统治阶级重新拾起确定性的儒家思想的社会思维指导社会实践,陷入王朝更替的历史周期性循环就不可避免。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社会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现代性组织,在固定化的儒家思想与世俗化思想的影响下,旧有的官僚体系他组织与“乡绅治野”的自组织都是私有属性的组织,从一开始就不能承担起社会变革的主要责任。因为,这两者是寄生在广大劳动大众的肌体上,并逐渐成了支配劳动的额外“大脑”。社会变革最主要的因素是上层建筑必须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后,属于社会劳动中脑力劳动的阶层。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现代性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已经将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作为自身使命,使其具有现代性组织的所有特征。中国共产党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开创者与集大成者,是马克思基于大工业生产引发的剧烈社会变革的资本支配劳动建立起来的理論学说。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经形成就不是确定性的、僵化的指导思想,而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思想。正如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人都旗帜鲜明地反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反对照搬照抄他国经验来指导中国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都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创新的、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实践。毛泽东同志敏锐地察觉到用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实践的危害,写出《反对本本主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一切僵化的教条的理论政策,并教育全党用“调查”这个法宝来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地执行党的政策与思想路线。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报告讲话中指出:“思想僵化是主客观因素造成的结果”,“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马克思主义一经中国化,就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理论,开创性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改进党的作风》中指出,“不解放思想,教条主义盛行,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离开实事求是,脱离实际,脱离亿万群众创造性的实践,不是真正的思想解放。”胡锦涛同志在《更加自觉坚定地坚持实践标准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座谈会召开》中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在我们党和国家处于重大历史性转折的背景下,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展起来的。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是20年改革开放历程的思想先导,为我们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

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是党内少数同志仍然沿用确定性的常规习俗解决不断发生变化的社会生产实践产生的社会问题,不愿意深入生产一线搞好调查研究,不愿意主动地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生产实践情况相结合,而是盲目地教条化指导社会生产实践,短时期内看不出明显的危害,长期来看,就会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陷入僵化的社会思想,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习近平同志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成果,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形成了革命性的、创新性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革命与社会现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三、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现代性

现代性组织是超越时代的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复合体。现代性组织具有三重特征:社会劳动的主体特征、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创新价值生成的功能特征。

(一)中国共产党具有社会劳动的主体特征

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复合体,是超越三次工业革命,最符合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现代性组织。前三次工业革命的组织是建立符合企业科层制发展的现代性生产组织,建立按照技术分工与协作的生产性组织。新中国刚建立时,已有的工业企业在战争中被摧毁殆尽,国家现代化工业组织与工业生产处于“一穷二白”的境况。中国共产党如何快速建立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成为最为紧迫的时代任务。1963年1月,周恩来同志在上海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党组织作为社会生产实践的主体,将自身深深嵌入中国社会生产实践中,既发挥脑力劳动作用,也发挥体力劳动作用,并没有将自己置身于社会生产实践之外,而是不谋私利地与社会生产实践融为一体,用党组织的组织优势扩大社会生产,充分增加社会生产剩余向社会公共基础转移。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在工业领域,中国共产党在所筹建的全部重型工业企业中建立各级党组织系统,通过科层制的党组织体系快速建立起适合计划经济时代配置公共生产资源的企业型生产体系。在农业领域,各级政府完成地地改革后,以村为单位组建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社会劳动主体属性,兴建了大量的农村基础设施,诞生了“红旗渠”“大寨”等众多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完成了农业剩余向工业生产转移的原始积累。在国防科技领域,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稀缺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作用,快速形成了总指挥与总设计师“两总指挥”国防科技创新模式,快速实现了“两弹一星”尖端科技工程,壮大了科技队伍。中国其他社会生产领域无不是在以社会劳动主体为党组织的领导下,实现革命性的社会生产变革。在乡村中虽然实施了包干到户的农村土地改革,农业生产从合作社又回到了家庭为单元的生产,但是乡镇一级的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劳动主体的能动作用,依据各地自然禀赋优势,自主决策建立了无数个乡镇企业,为初期改革开放奠定了物质基础,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现代化企业发展的路径。以乡镇党组织建立的企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乡镇企业是按照自组织的党组织为核心建立的企业,社会生产实践拥有完全的自主决策权,乡镇企业生产按照自身技术和禀赋优势生产市场急需的商品,在短短的十多年内就创造了生产的奇迹,填补了绝大多数领域内商品供给短缺的情势。其次,乡镇企业生产的多样化产品供给为形成复杂市场经济创造了条件。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特征是市场经济系统依据商品生产与交换产生的复杂性社会。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社会之所以一直未能进入复杂性社会,最主要的原因是生产的单一性与生产剩余供给不足,不能形成复杂的市场交换网络。乡镇企业利用商品短缺的空档期,通过发挥自身优势生产了大量的剩余产品。第三,党组织的他组织性为形成复杂性社会网络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单纯依靠自发的市场交换,市场经济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复杂的社会交换网络。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内信息决策的优势,及时在党组织系统内传递市场商品供给与需求信息,通过党组织系统的协调优势,及时调整生产供给过剩与建立规模性的生产供给不足的企业。最后,党组织系统积极协调国有企业技术向乡镇企业转移,为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搭建中间性商品采购市场,弥补了市场信息失灵,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

(二)中国共产党具有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社会生产实践的所有问题是生产组织有行政统治的“网”,无生产功能的“络”。这就造成了封建社会中城市需要依靠大量的无偿转移农村生产剩余而存续,乡村中以分散的封闭的家庭为生产单元性组织,只能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产需求,而不能真正实现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网络化生产变革。

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具有社会网络的属性。在现代性企业组织中,组织内的成员必须是按照自主自愿的原则建立起稳定的合作性自组织,建立起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现代管理制度,通过嵌入社会网络中,在市场上完成生产要素与商品之间的交换。《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了设立基层党组织的条件:“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委员会的产生,要體现选举人的意志。”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党组织内党员意愿完全与自组织中自主自愿相适应,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自组织成员发挥能动性与创造性。同时,中国共产党具有强纪律约束的他组织属性,可以彻底地保证党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能在每一个党支部不打折扣地执行。各级党组织根据党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对照自身社会生产实践情况,制定符合具体实践的措施。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党组织的社会劳动主体领导地位,快速构建起适合前三次工业革命的科层制企业组织,充分利用党组织的系统属性快速构建起符合现代化资源配置的社会生产网络,在短短的72年时间内,基本完成了发达国家需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前三次工业革命。

(三)中国共产党具有创新价值生成的功能特征

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社会网络特征不仅仅符合前三次工业革命的社会生产实践,而是更契合以创新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社会生产实践,具有超越时代的特征。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创新为主的智能化数据化工业革命,其社会现代化特征是创新价值生成的“小核心”的创新网络与“大集成”的创新成果转化的生产复合体企业。创新价值生成与信息标准化为知识趋于一致,使得组织结构与组织内信息结构趋于一致。创新网络要求信息处理需要按照信息结构设置专业化的网络结构单元性自组织。信息包裹的信息量决定了组织信息结构,其信息交换产生的成本决定了创新网络中专业化最小单元的规模。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如果按照市场建立的创新网络拥有对所创造的信息的绝对私有性,信息的私有性会增加信息交换的成本,就会阻碍社会网络的延展与专业化组织单元的创新网络生态的生成。中国共产党党组织中党支部是最基础的组织单元,既是创新中专业化信息包裹的组织载体,也是社会网络公共信息的创新单元,克服了斯蒂格利茨提出的科层制在形成决策时会过滤掉好的方案的弊端,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社会生产实践中处理信息的优势,发挥领导决策的功能。党支部具有创新组织要求的自组织创造新信息的功能,按照党的章程要求,需要将最先进的创新生成的信息作为公共信息进行分享,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交换成本对创新网络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影响。党组织信息的公共属性会避免创新中过度要求信息的私有属性抑制创新活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承担起将创新作为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建立以党组织为创新组织实体的价值功能核心发源地,以党组织公有属性的价值关系网络,以人民实践为中心的价值生成主体。创新的价值功能、价值关系和价值生成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推动价值哲学体系有序发展的主要动力,既包含了主体认知与实践的能动性,也包含了创新发展的客观存在。在创新价值功能的认知上,党组织作为创新认知和实践的先锋,能提升以党组织为中心和结点的信息和资源的配置能力;在创新主体的实践层面上,党组织公有属性基础的剩余价值配置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创新价值关系的公平与自由,实现创新劳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并拥有自主选择与其他个体结成创新价值网络的决策权力和实践权力,推动创新价值关系的健康发展。在创新价值生成的过程中,人民是创新价值实践的主体,其追随党组织创新决策方向,围绕党组织网络,自主选择结成创造价值网络,完成创新劳动价值的实现和党组织创新价值的共同实现。

当前,中国共产党党组织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从符合工业生产性的党组织向符合创新性的党组织过渡,承担起创新价值生成发源地的功能。党中央制定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措施,首要解决的是按照创新劳动的特征、创新与信息标准化趋于一致的特征,赋予党组织创新功能,承担起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性任务。要按照创新劳动的特征,建立起以创新劳动为主的各级党组织,赋予创新劳动在创新方面的自主行为决策权,允许在各级党组织内进行流动以提升创新能力。要按照创新与信息标准化趋于一致的特征,将各级党组织承担的创新任务分为:模仿创新、引领创新与原始创新。要按照创新价值生成的功能特征对国家创新体系分成“六大子体系”:创新评价体系、创新政策体系、创新网络体系、创新劳动培养体系、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创新市场体系。每一类子体系的良好运行、子体系之间的协同运行构建起完整顺畅的国家创新体系。根据创新、信息与组织结构演化之间的关系,以创新劳动在党组织内流动为基础,构建起核心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

四、结论

本文追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承担起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使命时,会不自觉地追问,为什么传统儒家思想与世俗化思维建立起的社会组织不能承担起这个历史重任?除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建立的社会组织外,以任何社会思维理论指导建立的社会组织在中国都不能承担起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重任。主要原因在于,其他任何社会思维建立的社会组织都不是社会生产实践的主体,而是寄生在广大社会劳动的肌体上,毫无节制地占有社会劳动剩余,其思想必定同儒家思想一样脱离社会生产实践,成为统治阶级空想的社会意识,以满足统治的需要,最终导致社会秩序周期性崩溃。

现代化社会最鲜明的特征是配置资源的社会网络化与现代性的社会生产组织。任何国家如果社会生产发展能符合这两种特征,就能较好地实现前三次工业革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由于现代性的社会生产组织的私有属性,有可能会阻碍其实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除非其私有属性的社会生产组织能进行革命性的变革,转变为公有属性的社会生产组织。中国共产党主动承担起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使命,并不是偶然地契合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历史,而是中国共产党的现代性必然地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现代性不仅必然地契合了中国社会前三次工业革命的现代化进程,而且最能契合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共产党主动地不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来指导中国社会生产实践,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端于现代性大工业生产实践中,其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性。这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最具有先进性的创新指导理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生产实践的主体,既注重脑力劳动的社会生产实践,也注重体力劳动的社会生产实践。党组织的自组织与他组织具有公有属性特征,无形中将中国共产党社会生产实践创造的价值以乘数的形式释放到社会公共资源领域,更加完善了社会网络配置资源能力的发展与创新。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党组织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现代性组织与社会网络高度契合,各级党组织在领导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只要充分总结创新实践经验,在各级党组织内共享创新信息,赋予创新劳动自主行为决策权,持之以恒地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就一定能在2035年如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

一是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作为指导思想的法宝,坚持在党内开展反对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作风,坚决反对儒家思想与世俗化思想渗透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持之以恒的创新发展。

二是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现代性的建设,既注重党组织的自组织社会生产实践能力的建设,也注重党组织的他组织纪律性建设,将全党的意志统一到党中央来。

三是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党组织作为社会生产实践的主体,既注重脑力劳动国家治理的分工,也要注重体力劳动的群众路线,使各级党组织始终成为劳动的党组织与创新的党组织。

总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创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努力建造以党组织为创新组织实体的价值功能核心发源地,以党组织公有属性的价值关系网络,以人民实践为中心的价值生成主体的现代性政党,就一定能加快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讨论稿)》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3.

[2]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M]//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泽民.关于改进党的作风[M]//江泽民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锦涛.更加自觉坚定地坚持实践标准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座谈会召开[N].人民日报,1998-05-08.

[6]石平洋.“四个现代化”是如何提出与发展的[N].学习时报,2020-05-29.

[7]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陈建华.用学术讲政治的内涵解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9(1).

[9]斯蒂格利茨.斯蒂格利茨經济学文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10]梅拉尼·米歇尔.复杂[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11]赵培新.创新劳动价值论:论超常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2]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6.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

收稿日期:2021-12-16

作者简介:陈建华(1979-),男,山西山阴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防经济;滕建滔(1986-),男,山东莱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党组织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一心”抗疫,党组织“疫线”展现力量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对6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巡诊”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党组织在正式党员减少为3人以下时如何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