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知识分子的选择探析

2022-03-07 00:12杨杰文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时局荷塘月色世人

杨杰文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创作于1927年的一篇散文,1927年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在中国大地,朱自清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生活的态度、对革命失败的悲哀、对中国未来命运不确定的担忧。这篇散文看似作者是置身于国家大事之外的闲游赏荷,但是作者还是隐晦地表达出了自己的爱国情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朱自清选择挥舞笔杆子来武装思想、点醒世人、抒发情怀,这是一个知识分子迫于状况,无言的抗争。

一、知识分子的选择之武装思想探析

文本的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语点睛,接下来的所作、所观、所想,都起因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朱自清的这句话说得并不十分明了,为何心里颇不宁静?是因为时局动荡而不宁静?还是因为工作生活挫折而不宁静?或是其他原因。通过对后文的探析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朱自清作为一代知识分子,他的“心里颇不宁静”确是时局的动荡对自己的影响。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文章的第二句,作者笔锋一转,不写内心的“不宁静”,而是写“今晚在院子里乘凉”。文章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仿佛省略掉了大篇幅的文字,一切所感、所想仿佛在文字的跳跃间升腾而去,又像是通过急促的转折把自己的思想禁锢于脑中,不愿露出半点。无论是出于哪种原因考虑,作者无疑都是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了一次武装,或是对时局动荡的无奈而缄默其口。接下来作者用了“忽然想起”一词,并不是想起未完成的事或未了的心愿,而是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每日都要经过的荷塘为何会“忽然想起”?接下来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从文本的表面上来看,这是个符合逻辑的理由,也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自己对于“另有一番样子”的渴望。作者从主观上想要看到另一番样子,从荷塘到时局,作者何尝不想看到另一番样子呢?满月下荷塘的样子是作者向往的,完善和谐社会制度下的时局也是作者向往的。

作者在第一段中就非常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用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气质、一个知识分子特有的笔墨、一个知识分子无奈的选择,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局的关心和向往,用自己文艺的表达,来武装思想,是一种对时局无言的抗争。

二、知识分子的选择之点醒世人探析

《荷塘月色》从审美角度探析,它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写景图,但是作者神驰万里的思绪,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夸张的比喻,也给这幅“荷塘月色”的美景图增添了淡淡的墨色。景物生动但色调偏暗,可是暗色调中的美景又是那么不可多得。实是写景,亦有点醒世人之意,在黑暗恐怖的时局下,世人应“另辟蹊径”,去探寻不可多得的美景。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作者笔下的“小煤屑路”是一条“幽僻”的路,此时作者来到这小路,并未走寻常的路,作者有“另辟蹊径”之意,或许大路是人们经常走的,可是在这条小路上才能更亲近荷塘,才能更近地看到荷塘的美景,暗示世人,不随波逐流,另辟蹊径才会得到更美好的事物。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这三句的描写,给这幅“荷塘月色”美景图罩上了一层淡淡的暗色调。一幅画面的呈现,与作者的主观意识有很大的关系,在此时的作者眼里,荷塘的四周、小路的一旁都是阴郁暗淡的,即使“今晚却很好”,可是在作者的眼里“月光也还是淡淡的”。用批判性的眼光去解读,作者完全可以对月光的出现充满惊喜,对能有淡淡的月光而感到高兴,相对于无月光的阴森,有了淡淡的月光还是明亮了许多。不难看出,作者此刻的心境如景色一般暗淡,仿佛整个世界在作者的眼中都是朦胧灰暗的,通过景色暗喻时局的灰暗,可是因为有淡淡的月光,还是有一线光明的,这是对世人的一种倾诉,也是内心深处发出的低鸣,点醒世人看清时局,并加以宽慰。

作者选择用描写景物的氛围,来点醒世人对时局要审时度势,切莫消沉,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强有力的忠告,是知识分子通过强烈的主观意识来影响世人的举措,是一个知识分子用自己的方式发出的呐喊。

三、知识分子的选择之抒发情怀探析

知识分子亦可称为“文人”,历朝历代的“文人”皆喜欢借景物抒发情怀,这篇《荷塘月色》也没有跳脱出“文人”的惯例,作者在描写荷塘的同时投入了大量的情怀。而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赋予情怀的景物描写能够更加生动活泼,而不同景色的呈现能抒发作者不同的情怀。无论作者是主观情感的参与,还是客观情感的表达,作者都做到了情与景交融,让情感在生动的景物之中自然流淌。

作者通过静与动的描写,刻画出荷塘的美景,而在静与动之中,作者轻描淡写地把情感贯穿其中,“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一句,作者进一步对“淡淡的月光”进行详解,也表达了对“所以不能朗照”的遗憾,但是作者恰能苦中作乐,对于不能朗照随即释怀,说出了“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作为知识分子的通达。清朝名臣曾国藩曾用这样一句话来自省:“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这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夙愿。朱自清何尝不是这种心境和夙愿,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世态炎凉看得清明,体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的品质,这符合知识分子的气质。

作者在文中引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的诗句,这两篇诗文有共同的特点,都是描写江南采莲的场景。要知道作者出生于江苏扬州,正是江南之地,作者通过诗文来忆江南采莲,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再结合时局,当时江南之地正处在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下,而作者的亲人、朋友尽在江南,作者怎能不惦念?可是作者却对惦念之情只淡淡地提到一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用《采莲赋》和《西洲曲》的采莲场面来带出对江南的惦念,这是一种自我刺痛式的情感表达,给读者呈现了采莲的场景,其实作者的内心一定在抽泣。隐约可以看到作者对反革命的唾弃和憎恨,在精神上奉献式的抗争情怀。最后到了家门前,才把作者从如梦如幻的思绪中拉回到现实。

知识分子在反革命的面前是弱势群体,他们的发声是一种精神上的抗争,在对反革命的暴力行径无可奈何的状况下,用文字来抒发情怀是他们的必然选择。

对于《荷塘月色》中知识分子的选择探析实际上是对于朱自清先生内心读白的深度理解。在1927年,知识分子属于社会的一个阶层,而知识分子这个阶层是相对较弱势的群体,所以知识分子的抗争是脆弱的,他们只能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发声和呐喊,唤醒更多的志士對反革命力量做出抗争,他们选择武装自己和他人的思想,他们选择点醒世人,他们选择抒发情怀来感染更多的人进行民主运动,他们是那个时代最具独特意义的存在。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时局荷塘月色世人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时局图
时局图
无私无畏世人尊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时局图
时局图
荷塘月色
世人谓我念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