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永昌县第五中学 郜翠霞
目前,国学教育在中小学越来越受重视。在初中写作教学中,运用国学素材进行片段作文训练,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国学的成就感,做到学以致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情的舞台;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充实学生的作文内容,促进其作文水平的提升。和整篇作文训练相比,其优势是可以抓住一点进行写作训练,只求精炼,不求面面俱到,字数不必太多。当然,运用国学素材进行片段作文训练,并不是不讲序列的随意性训练,更不是脱离整篇作文训练的“散兵游勇”式训练,而是“以点带面”,通过一个一个的训练点,结合国学素材的运用夯实写作技法,趋向点面结合,为完成整篇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片段作文训练和课文学习目标紧密相连,通常是结合单元阅读目标或新课学习内容,在学习某一典型的写作特点或技法后及时跟进,对课文中所学的写法进行随堂训练。其目的是巩固、深化课堂所学内容,教给学生写法,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表达能力。例如学习《背影》后,让学生借鉴课文中写“父亲”爬上月台为“我”买橘子时所运用的细节描写方法,回忆并描写自己被父母感动的瞬间,就做到了对所学方法的及时性运用。再如,学习《春》后,运用课文中绘“春”的写法,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或是心目中的景色描绘出来,以此达到及时运用、熟练掌握写作方法的目的。这种及时性的片段训练,抓住一点,现学现用,读写结合,难度小,训练点集中,用时少效果佳。
如果再运用一两句国学经典名句,在记叙或描写过程中彰显文采,在记叙或描写后画龙点睛,更可以显示出片段作文的灵动性和厚重感。例如,片段作文《那一刻》,通过回忆的方式描述了一个体现父爱伟大的感人细节或情景后,运用《诗经》中的名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作结,把自己的情感用优雅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彰显了文采,增强了厚重感,而且使鲜活的现代汉语和练达的文言诗句交相辉映。
片段作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课文重点学习了什么写作方法,片段作文就重点练什么方法;单元写作训练安排了什么训练内容,片段作文就训练什么内容。例如,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选的都是新闻,在全面了解新闻体裁的特点后,针对新闻的写作特点或课文中的主要写法就可以进行片段训练。即仿照新闻的写作格式,报道自己身边发生的鲜事、热事。再如,针对《看云识天气》中对云的观察描写,随堂让学生到窗口观察,把观察到的云彩形状通过联想、想象进行描述,训练就具有针对性。同时,在合体训练中融入贴切的国学经典文句,还能有效活跃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才情。例如写片段作文《观云》,如果在描写中能够恰当地融入描写云的形状的古典诗句“带月绮罗映”(唐·董思恭《咏云》)、“可怜光彩一片玉”(唐·杜牧《云》)、“势能成岳仞,顷刻长崔嵬”(唐·曹松《夏云》)等,则会给人文采斐然、知识广博的感觉。
新课程在教材的编排上比较系统,一册与一册之间、一个单元与一个单元之间,甚至一篇课文与一篇课文之间,无论是阅读目标还是写作训练点,都是成系统的。尽管语文学科在篇目的选择上比较灵活,但是在知识、能力等目标设定上还是层级明显、科学合理的。为此,片段作文的训练也需体现一定的限定性,按照本课或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或相关的话题进行写作,就能一点一点夯实基础,形成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作文训练格局。例如,在字数要求上,初一年级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写几十到一百字的片段,初二年级学生可以写一百至二百字的片段,初三年级学生可以写二百字以上的片段,这就很符合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再如在写作点的夯实上,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后,就可以学写一个动作肖像的描写片段,通过训练让学生把握刻画人物神情的手法,为整篇作文中描写身边的人物,展现其相貌、神情、性格等方面的独特之处打下基础;学习《猫》之后,学习郑振铎在课文中所用的描写方法,让学生通过回忆写一个自己家中宠物的片段,把自己观察到的猫的长相、神态、动作、表情、性格等,用《猫》中所用的描写方法表现出来,既体现出了学习重点上的限定性,又体现出了方法运用上的灵活性,等等。这样,一篇训练一个点,到初三毕业时,初中阶段的写作目标就会由点到面,训练得极其扎实。在国学素材的运用上也是一样,结合训练点的层级分布,由易到难,由短到长,由记叙、描写片段到议论片段,根据内容恰当运用国学素材,就会越用越熟练,越用越得体。
片段作文灵活多样,一事一物一景一感皆能为文。像国学中的人、事、景、物、理,都可和所写话题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才情。除了根据作文话题联想、摘选国学经典素材外,根据新课程要求还需要引导学生多观察。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作文提出了明确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结合课后练习或者单元训练话题,让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把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事物写进作文,就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学习《我的母亲》后,以“母爱”为话题写一个母亲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像母亲做饭、洗衣、干农活、照顾孩子等等方面,选择其中最感人的一个片段,就可以去表现母爱的伟大品质。再如,学习《端午的鸭蛋》后,以“家乡的风俗”为话题,写一个自己家乡的节日风俗,像除夕水饺中包硬币、大年初一赶牲畜出行、端午节家门口插柳、六月八逛庙会等等,表现家乡的生活特色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在随堂训练时,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学了诗歌,可以把诗歌中的一种场景或情景扩展成一个片段;学了散文,可以对散文中的优美片段进行仿写,学了小说,可以对小说中的结局进行改写;等等。尤其是古代诗歌或古代散文,作为国学教育的典型篇目,对于培养学生运用国学素材的意识更加有利。例如,学习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学生在理解诗中内容的基础上,写一个关于听到笛声的心理活动的片段,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联想能力。
片段作文尽管字数要求少,但是,所写内容还是要符合初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不可拔得太高;否则,就会失去训练实效。而国学的学习无疑对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之后,如果让学生写自己被生活欺骗了的感受,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除了想象、联想之外,要想写出真切的感受太难。但是,反过来如果让学生联想国学素材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论语·颜渊》)、“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一言九鼎”(《史记·平原君列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史记·游侠列传序》)等等,写起来不但立意深刻,而且好写。所以,尽管课堂所学与学生的距离可能较遥远,但是只要我们善于转换,把符合学生认知实际和生活阅历的内容挖掘出来,训练效果就会十分显明。
一直以来,学生对写作怀有一种畏难心理。这种心理的存在往往会让学生在情感上排斥作文、在思维上受到影响。化解和消除学生的这一不良心理,就需要让学生在片段作文训练中形成写作的趣味链条。例如,人教部编版初中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选取的课文都是反映家庭生活的篇目,学生对家庭生活最熟悉,感受也深。从每一篇课文中选择一个能够激发学生片段写作的兴趣点,让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触发联想,产生写作欲望,就会形成单元写作教学中的一个味趣链条,从不同角度把家庭生活的快乐有趣表现出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形成技能、推动学生主动作文的巨大动力。在片段教学中,通过运用丰富精炼的国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化解和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在一个一个的趣味写作点的训练中形成写作趣味链条,让学生从中收获写作的成果、感受写作的快乐。
无论是片段写作还是整篇作文,都需要丰富的生活素材做支撑。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作文就空洞无物。古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如源头活水,会带给我们不竭的经验、阅历和感悟。尤其对于初中生,从国学学习中攫取素材,在现实生活中留心观察,就能积累到大量的第一手素材,由点到面,不断形成丰富而完整的素材链条。在片段作文中,学生将积累的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事、物、景和感悟到的情、理写进作文,就能让作文内容充实,言之有物。而且,从人、事、物、景、理积累素材,形成一个素材链条之后,无论遇到哪一类型的作文,都能用之有材、选之有度,写人有原型,写景如在眼前,写物知特点,抒情可感人,说理能服人。
俗话说:“千古文章一大套,看你套得妙不妙。”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模仿和借鉴还是提高写作能力最直接的方法。毕竟,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的名作,尤其是文言文,都是国学中的经典篇目或内容。充分利用这些“典型”或“样板”,先“入格”,再“出格”,学生就能从学习走向创新。而利用好这些写作“典型”或“样板”的关键,就在于多记诵,多揣摩,通过格式化的梳理形成一种写作的思路链条。古语云:“熟背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多了,不只是积累的词汇、素材多了,作者写作的思路也会了然于胸,对于自己的写作也就具有了指导作用。尤其是国学,读的越多,可用的素材越多。尽管片段作文跟随课堂的学习而进行,但是,学习课文之后,国学中无论是优美的词句还是精彩的片段,对学生都是一种吸引,学生驾轻就熟、信手拈来,就能理顺写作思路,丰富写作语言,厚重人文情感,深化思想认识,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总之,片段作文需要适时运用国学素材,抓住其训练特点和需要注意的方面,“以点带面”,通过一个一个的训练点,融入国学素材,夯实写作技法,趋向点面结合,为整篇作文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够有效促成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融合,提升写作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