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之花在孩子的心灵中绽放
——如何让一年级语文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

2022-03-06 20:35:28江苏省徐州市桃园路小学
黑河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拔萝卜童谣课外

江苏省徐州市桃园路小学 孙 琼

2017 年9 月开学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就拿到了崭新的语文课本。新书发下来后,大家惊喜地发现,它跟以往不同了,不再是苏教版,而是换成了部编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专家学者编写的教材,新教材力图在多种教材并存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让教材编写质量逐步提升。

不难发现,“部编本”的课文选篇在注重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更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文学性和经典性。一年级课本中选编了文质兼美的课文,适宜低年级阅读教学。同时,课本还适当兼顾时代性特征,选编的课文能让学生感受到鲜明的时代特色。新课改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但从编排的内容来看,都把人文性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而部编版教材更是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征。它还有一个最大的变化,即在一年级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板块。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让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已成为必然。由此,如何在学好课内文章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遵循认知,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引导小学生喜欢阅读,能够从书本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词语。在阅读浅易的课文时,能够就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谈谈想法,表达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有助于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进入新的学习环境,语言感知能力普遍较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而书本知识恰恰是最好的示范,加上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喜欢听故事,这时就应该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课内和课外的童谣、儿歌和情节简单的儿童故事,学生可以从书本的故事中洞察是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课内,有教师的积极引导,在课外,有家长的陪伴阅读。这样就会渐渐把学生引入课外阅读的知识乐园,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当一年级的孩子有了丰富的阅读积累,造句或者看图写话写文的时候就会思如泉涌、水到渠成。例如,在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春夏秋冬的不同风景。再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后,学生们都非常激动,恨不得马上下雪。所以,在冬天的第一场雪后,让学生用一两句话写写自己看到并感受到的冬天景象。这时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语文书中的雪人形象,于是在家长的指导下又写出了一些关于冬天的句子。由此可见,阅读课外书籍应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内外结合。

二、立足教材,发现语文阅读教学变化

从新教材中不难发现,阅读教学除了要求教师做好“教读”与“自读”外,还要求做好“课外导读”的引领。编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充分考虑到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阅读少的客观实际。比如,部编版一年级上下册的语文整册教材,除了现有课文以外,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都编排了《和大人一起读》这一内容,里面有儿歌或童谣《谁会飞》《小兔子乖乖》《剪窗花》《春节童谣》《谁和谁好》《孙悟空打妖怪》等,有故事或童话《小鸟念书》《小松鼠找花生》《拔萝卜》《猴子捞月》《狐狸和乌鸦》等,有散文《阳光》《胖乎乎的小手》《夏夜多美》等。这样的课外阅读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童真与童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每当学到《和大人一起读》时,我们仿佛看到:孩子依着大人,大人搂着孩子,他们共同拿着一本书,一起念一行文字。这种亲子阅读带来的美好感受,会成为孩子一生中美好的记忆。实践证明,这样的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我想读,我要读,我能读”的良性循环。阅读活动也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进入到无边的知识海洋。

三、适当拓展,实现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要根据所选文章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开展阅读活动,这样才能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然而,一年级学生知识储备较少,在课外阅读时需要引导,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内容简单的读物,以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内容整合重组,根据所选文章的不同和篇幅的长短,选择不同的阅读指导方式。除了按照课文脉络教会学生自由阅读之外,还可以对课文进行改编,改成一问一答猜谜的方式,由同桌进行合作学习,一人问,一人答。例如,在学习儿童歌曲《我会飞》时,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动作;在读完《小兔子乖乖》后,引导他们边读边做一些动作;在学习《拔萝卜》时,让学生演一演拔萝卜的动作。这种读一读、唱一唱、演一演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对阅读学习更感兴趣。有的课文中留有一定的空白,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如《拔萝卜》,文本故事讲述到“小狗喊小猫来帮忙”,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没有接着往下写,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小猫立即过来帮忙,然而还是没有拔动;老鼠也来了,用尽了力气还是拔不动……“那么,后来怎么样了?”这样的拓展,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达到了把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没有明确《和大人一起读》中内容的学习要求之前,不可以要求家长指导孩子阅读,否则编者的目的与本板块的作用就难以实现。在指导阅读《和大人一起读》时,应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并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孩子读完一篇文章后,可以引导他们与家长谈谈阅读感受,彼此交流思想,让亲子阅读活动更有效。例如,学习完《春节童谣》一文(“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块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可以让孩子与家长一起探讨当今中国人的过年方式,看看这篇童谣讲述的过年习俗与现在有哪些不同。从大人们的讲述中,孩子们能够了解到大人们小时候过年的情形,从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长此以往,当学生有了理解课文的能力时,再安排学生去好好读课外书,学生的阅读就会变得更加快乐。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欠缺,教师在推荐课外书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是童谣、儿歌或者情节简单而又有趣的儿童故事。等到他们慢慢长大,阅读能力渐渐提升的时候,再推荐一些童话或者寓言故事等。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努力践行新课改的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在注重课内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开展力所能及的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日有所诵,形成语感,拓宽知识视野。

猜你喜欢
拔萝卜童谣课外
童谣里的童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07-23 01:46:32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快乐童谣
拔萝卜
如果你想拔萝卜,就这样!
拔萝卜
拔萝卜
转动小脑瓜
呱呱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