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2022-03-06 20:35:28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幸福乡中心学校李振云
黑河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创设情境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幸福乡中心学校 李振云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发现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暴露出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地方,使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辅导,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意识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开始。教师要创设一定条件、环境和氛围,引导和启发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运用求异思维、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灵感去发现新问题。例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课时,我创设了“我的一天”这样的教学情境,在一天中我要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为此我设计了一系列数学解方程应用题,如怎么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等。这样就把教材中枯燥的数学题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中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进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数学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答问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质疑。那么,怎样“教其有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营造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我们知道,自由、轻松的氛围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师生关系转变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通常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的陈旧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懒于回答问题。新课程改革后,“一言堂”渐渐变成了师生互动,师生关系变得更平等、和谐。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释放学生的潜能。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都是被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或者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不习惯甚至没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更不要说提出问题了。质疑是思维的火种,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种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减法时,我首先出示了商店橱窗里的物品以及价钱,问学生:看到这些,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在思考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个羽毛球和一枝钢笔一共多少元?一本书比一个练习本多多少元?一个乒乓球比一个篮球便宜多少元?三个羽毛球和三个乒乓球一共多少元?等等。尽管这节课没能解答完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主动提出来的,他们渴望将这些问题弄明白,因而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质疑的欲望和想解决问题的心理,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我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如利用鸿合软件制作PPT,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魅力。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我先出示不同的图形,再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图形动起来,组成一幅画,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求知欲也被激发了出来。“这幅图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我们也照着做一幅吧!”他们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是有价值的,但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勇气并耐心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敢说、敢问。

(二)创设质疑的情境,让学生“愿问”

学生质疑精神的深度培养,要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而且还要依托问题情境的创设。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别出心裁的问题情境,使他们仿佛身临其境,从而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主动获取知识的状态。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线绳并折出它的1/4,折好后,让同桌之间比较长短。这时,有学生提问:“我们折出来的都是绳的1/4,为什么长短不一样呢?”我先表扬了这位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把各自的绳拉直再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因为各人准备的线绳长短不一,也就是单位“1”不相等,所以它的1/4 也不相等。这样,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从中获得的成功感更强烈,记忆也更深刻。

(三)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给他勇气和继续提问题的机会;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表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然后循序渐进地启发和引导他们,使他们敢于求异和求新。此外,教师还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质疑能力并坚持长期培养,使学生由对感性问题的质疑逐步过渡到对理性问题的质疑,进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四)给予适时的评价,让学生“乐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适时给予肯定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乐于提问。在平时的教学中,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教师也要结合具体情况先表扬,然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对于问题提得不够好的学生,教师不要责备,更不能允许班里其他学生取笑,尤其是学困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就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当他们体验到提问成功的喜悦后,就会更积极地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2 版新课标中把解决问题作为一个方面来单独阐述,可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大多是经过提炼和加工的,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把解决问题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小刚的妈妈去哈尔滨出差了,小刚盼着妈妈快点回来,于是就在家天天数日子,想着妈妈早点回来,两个月后,妈妈回来了。请算一算小刚一共数了多少天?这个问题既要考虑妈妈出差这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也要根据月份的不同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答案也是多样化的。这样的习题训练,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教师积极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就会呈现“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势头,学生也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增强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创设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