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使命”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讲好“三农”故事的路径

2022-03-05 05:20陈雅丽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初心使命三农思政

陈雅丽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1]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中,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免除农业税,帮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三农问题作为“国之大者”,高度重视农民的脱贫攻坚工作,使现行标准下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又提出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让中国的农民翻身解放,让中国的农民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让农业农村改变落后的面貌,让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这就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的重要内容。高校特别是涉农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3]担负着培养农科人才的时代重任,让学生牢牢把握党对“三农”工作的初心使命,通过努力学习、刻苦锻炼,成为合格和优秀的强农兴农的人才。

一、高校讲好“三农”故事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高职院校的生源多为基础知识薄弱,入学后学习动力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还出现“理想空档”,学习、工作得过且过,对课堂知识的接收程度有限。因此,思政课的教师任务重大。高校思政课的教师由于在理论知识水平、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层次不同,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大相径庭。如果教师授课仅仅按部就班的“念教材,讲理论”,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课堂的“抬头率”,反而还会出现“低头率”升高的问题,最终导致思政课教学实际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树立牢固的“初心使命”感、把握好党对“三农”工作的基本要求,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4]不搞填鸭式的硬灌输,借助讲“三农”故事的方式,调动学生对“三农”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对“三农”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二)有助于涵养高校青年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

“00 后”大学生的突出特点是个性鲜明、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思维跳跃,但从小接触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容易被各种信息左右,思想不够成熟。榜样故事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纠错和价值引导作用。高校应进一步强化“三农”先进榜样的教育,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人才。讲好“三农”奋斗故事是最好的榜样教育。中国“三农”先进人物的故事很多,榜样资源丰富。应注意选取脱贫攻坚一线的艰苦奋斗故事、推动乡村振兴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奋斗故事、农业科技战线攻坚克难永攀高峰的奋斗故事、把论文写在农民钱袋子里的奋斗故事、帮助农民子女上学就业的奋斗故事等,在讲“三农”先进榜样的故事中,让学生收到深刻教育和启发。比如“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的时代楷模袁隆平、“让辣椒红遍祖国山河”的院士邹学校、“农民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的土豆院士朱有勇、“让大家吃上好鱼”的院士刘少军、“大山的女儿”黄文秀、让菌草成为农民幸福草的林占禧等。用这些“三农”领域的先进典型、鲜活人物的生动故事,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在榜样故事中涵养“三农”情怀,树立起与先进榜样一样的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理想追求,将个人行动融入建设农业强国的火热实践中。

(三)有助于强化青年学生赓续为农爱农初心,担当强农兴农使命

“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粮食安全关系政权的安稳。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真正落实到位。[5]高校学生重任在肩,使命光荣。但“00 后”大学生出生于国家改革发展经济腾飞的年代,在成长过程中国家早已解决温饱问题,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大部分的高校学生没经历过温饱不足的痛苦,不知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对“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不足。在高校思政课上讲好党和国家为发展“三农”艰辛奋斗的故事,有助于学生从国家农业发展史中,认清“三农”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农知农的兴趣,培育为农爱农的感情,强化强农兴农的使命,认真学习农业知识和技能,为走向祖国辽阔的田野大地上谱写强农兴农的新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高校讲好“三农”故事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一)“三农”故事内容的科学融入有待加强和改进

“三农”故事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补充,深受师生欢迎,但目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于讲好“三农”故事浮于表面,局限于表层,甚至是对故事进行不带感情机械性的陈述,在讲好“三农”故事的广度、深度、高度、温度上都存在不足和甚至是缺失。通过访谈调查,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三农”故事的选取标准不明确。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堂上选取的故事必须与该课程教学的内容相关,讲好教学内容是目的,“三农”故事只是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必须服务于课堂教学,在故事题材的选取上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符合。所以,提升“三农”故事与相关教学内容的契合度就十分重要。不能出现大篇幅的故事讲述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讲解,“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的本末倒置。也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部分故事出现虚构内容,出现事实偏离,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无法有底气地运用故事讲明道理。二是对“三农”故事内涵的挖掘不充分,讲述不全面,理论深度诠释不足。“三农”故事的内涵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具有很强的“可述性”和扩展性,然而由于部分思政课教师备课不充分、表述能力受限等原因,仅仅把讲“三农”故事作为一种工具,没有对故事的前因后果和体现的精神实质进行深入剖析、系统讲解,更没有对故事所蕴含的高尚品格进行揭示、升华,导致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三农”故事的真正教育价值无法体现。

(二)讲好“三农”故事的展现形式有待丰富和创新

教学形式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在随机访谈调查中还发现如下问题。其一,部分教师在讲好“三农”故事时原原本本的依照教材,缺乏内容的整合,导致教材话语与学生情感的融合出现不顺畅等问题。虽然思政课教学采用的是中宣部统编的“马工程”教材,但在教学中仍然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融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将内容进行专题整合,以更好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同时也能直面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遵循学生思维的逻辑特点进行及时有效的解疑释惑,给学生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对与教材有关的中国故事进行有针对的选取和补充,通过使用“三农”的生动故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强化学生情感共鸣,顺畅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育人对接,提升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其二,部分思政课教师在“三农”故事讲述过程中缺乏“初心使命”的感染力,无法给学生情感上的激励。传道者必先信其道,信其道才能情至深,情至深才能言至切,言至切才能打动人。也有部分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常常“霸占”课堂的主动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课堂互动的重要作用。这不仅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还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没有真正的入脑、入心,无形中剥夺了中国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启发作用。其三,“三农”故事的传播媒介单一。在后疫情时代,各类学校都在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无疑是扩展讲好“三农”故事媒介的绝佳机会。而部分教师因为信息化教学技术不具备、思维惯性守旧等众多原因,局限于课堂教学,忽略课前导学利用互联网、学习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介传播中国故事,无形中阻碍了“三农”故事对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讲好“三农”故事的实践教学环节被忽视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但据对F 省份高校的调查了解发现,部分高校思政课存在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即使有硬性安排实践教学课的要求,有的也是马虎应付走过场,不认真组织实施;有的担心社会实践中学生的安全风险问题,不敢和不愿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客观上看,由于有些思政课仍采取大班教学,班级人数众多,存在组织难度大的问题,实践教学活动难以展开和推广。经过对该省份高校的走访了解,发现部分高校讲好“三农”故事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未建立,局限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践内容,缺乏农类专业的针对性。部分高校尝试联系当地的红色革命教育展馆,与其开展共建,但又存在与课程教学内容、学生专业学习存在一定差异等问题。有的选取与教学内容、学生专业较为契合的实践教学教育基地,又常常因为路途较远、资金不足、学生安全性无法保障等问题而受限,从而制约了讲好“三农”故事的实效性。

三、“初心使命”视域下讲好“三农”故事的路径探索

(一)优化高校思政课讲好“三农”故事的内容选择

讲好“三农”故事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三农”故事内容的选取至关重要。第一,选取的“三农”故事要突出价值教育的导向。正确的价值导向是讲好“三农”故事的首要问题,要坚持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能抹黑、歪曲“三农”榜样的良好形象。第二,选取的“三农”故事需注重时代性。“三农”故事要紧跟时代,对时代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引领和富有教育意义,同时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实际,使故事有强烈的代入感和吸引力。第三,选取的“三农”故事要有真实性。使故事可亲可敬可信,能给学生极大的鞭策和激励。所以,我们要选取能充分展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在“三农”一线工作的先进人物的客观真实故事。真实的故事才经得起学生的认知检验,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二)充分提炼“三农”故事的内在价值

选好“三农”故事的内容,还要深入挖掘故事的内涵、外延,充分提炼故事的内在精神价值,注重故事中优质教学资源的提炼整合。讲好“三农”故事是高校讲好思政课的基本要求。故事是为教学服务的,只有深入挖掘“三农”故事的内在价值才能全面深入地服务理论知识的讲授,在故事情节的“峰回路转”中激发学生思考,以故事中蕴含的思想价值、精神力量感染、启发学生,从而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与此同时,将“三农”故事的内在意蕴融合入教材,能有效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有效提升课堂的“抬头率”和师生互动的参与度。因此,在把握教材知识框架与重难点的基础上,要选择恰到好处的“三农”故事切入点,契合新时代学生的关注,实现真正入脑入心。

(三)丰富讲好“三农”故事的形式

高校讲好“三农”故事的关键问题在于讲什么故事,怎么讲好故事。怎么讲好故事的问题,又关系着能否打动学生并引发学生思考,这直接影响教学的成效。因此,创新讲好“三农”故事的方式十分必要。第一,将社会“大思政课”和课堂“小思政课”紧密融合。[6]将高校中的“思政小课堂”与农村希望田野上、农民田间地头上的“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发挥多课堂协同育人的优势。第二,发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合力。新冠肺炎疫情让线上教学广为推行,大大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因学生数量多互动困难,但能实时观测学生学习反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线上教学破除时空局限,整合教学资源,但课堂氛围不活跃,对“摸鱼”“打酱油”的问题教师则无法顾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能有效整合二者优势,各取所长补其所短。充分利用线下教学的活跃氛围讲好“三农”故事,利用线上教学开展课前“备故事”,课中互动讨论,课后故事拓展,是提高讲好“三农”故事实效的可行途径。第三,发挥新媒体在传统教学中的辅助功能。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传统思政课堂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中储备了大量的“三农”故事资源,整合网络资源就是一个巨大的“三农”故事资源库,可将其作为学生的自学平台,及时跟进引导,便是翻转课堂教学的有益帮手。

(四)完善讲好“三农”故事的实践教学机制

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向本领与能力转化的有效途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地域农耕文化。在讲好“三农”故事的实践教学中,要针对问题,从以下三点着手,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第一,充分利用高校周边的实践教学资源。高校讲好“三农”故事的目的在于能让学生坚守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国之大者”,投身农村的广阔天地躬身实践。完善高校思政课讲好“三农”故事的实践教学既要加强课堂实践专题的开展,也要注重走出校园、走进田间地头开展实践。田间地头的课外实践能高效地将讲好“三农”故事与田间地头的教育资源相融合,在亲身体验中强化精神感召。高校的思政教学实践可以与示范农村、农业劳动模范教育基地、当地的红色资源革命教育基地等建立共建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参与劳动实践,加强体验式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了解农业科技工作者、一线扶贫干部队伍的艰苦奋斗,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感受其中蕴含的伟大精神,增加学生的感悟,强化讲好“三农”故事的感染力与触动思想灵魂的效果,激发学生立为发展“三农”的奉献之志。第二,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网上的各类素材资源,通过图片、视频、档案资料等形式生动真实地讲述各类故事。建立实践教学资源库是解决部分教师故事来源缺乏、故事情节不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下、备课时间不足等问题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资源库的建立,能够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保证“三农”故事精品内容资源的储备和供应。第三,推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课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实践教学场景搬入课堂是解决传统实践性教学成本高、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的有效方式。传统教学课堂中讲好“三农”故事多以话语式教学为主,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传统教学方式向生动的场景式教学转变。通过VR 虚拟技术手段深入挖掘“三农”故事场景,开发模拟真实的实践教学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全息式、立体式的动态画面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室就能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维度,享受直观、真实的沉浸式体验。学生在场感的提升,有助于启发思考、自主生成良好的“三农”教育的结果。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勉励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高校思政课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有效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肩负起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使命。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拓展视野、提升教学能力,练就会讲故事、讲好故事的本领,把党的“三农”思想讲深讲透讲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真理的力量,坚守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国之大者”,立为“三农”奉献之志,在农村广阔天地的火热实践中谱写奋斗的青春篇章。

猜你喜欢
初心使命三农思政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解
勇于自我革命的底气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