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发表意识的培养探析

2022-03-05 05:20汪晓娜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习作交流微信

汪晓娜

(永泰县樟城小学,福建 永泰 3507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小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之一。然而,很多学生并不热爱习作,甚至对习作存在抵触情绪。究其原因,传统习作教学中学生习作的“读者”是语文教师,然而教师的审美情趣与要求标准对学生存在很大差异,学生内心并不愿与教师这样的“读者”交流,导致学生写不出内心的真实情感。由此,不仅影响习作质量,还会使学生对写作丧失兴趣和信心。胡适主张将“自由发表思想”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条理想标准,教师应注重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自我价值实现,培养学生的习作发表意识,使学生获得习作的动力和能量。

一、习作发表意识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认识世界和自我的重要过程,强调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交流互动。而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学生内驱力不足成为严重阻碍写作能力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夏丏尊、张志公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一直在寻求语文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一代的语文教师也纷纷探索语文教学的新路径。

潘新和在其著作《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提出语文教育“要顺其自然”“唤醒学生固有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提出了人文主义的动力学——言语生命动力学。潘新和用“言语生命”来定性语文教学的性质,强调写作的非功利性,强调写作是生命的一部分,注重通过写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言语人格和言语价值观。言语生命动力学是语文写作教学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对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管建刚多年来一直从事作文教学研究,他认为“写后发表是最好的作文动力”,对传统的作文观进行颠覆性改革,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成功。管建刚努力为学生提供习作展示交流和互评互改的机会,他在班级中创办的《班级周报》解决了学生习作发表问题,积累了“作后讲评”“故事力”训练等丰富经验,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1]

二、搭建多元发表平台,守护言语生命成长

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学生习作的唯一读者,然而教师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读者,这使得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受阻,学生的习作兴趣缺失。在学生群体中,除了以习作来应付教师之外,在学生群体内部有另一套习作的语言体系。比如学生通过私下传阅或在微博、微信等平台分享自己的习作,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读者的范围变得广阔。在同学、网友等读者的鼓励和影响下,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与动机,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由此可见,学生写不好习作的关键在于“不愿写”,培养习作热情比传授习作技巧更加重要。[2]为此,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尽量减少个人主观意见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更加多元化的习作发表平台,满足学生对发表的需求,使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促进学生与多元主体的交流互动,守护学生的言语生命成长。

(一)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学生的习作。比如在春游活动后,组织学生参加习作大赛,将春游感受写成习作发表到网络平台上,供同学和网友欣赏、评选,根据点赞数来评选“最受欢迎习作”。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要重视网络平台的建设与运用,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在博客、QQ 空间、微信等平台发表习作的习惯。微信可以用来记录当下的心情感受和经历,通常是较为简短的句子、段落,博客可以发表完整的习作,抒发他们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感。教师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定期发表学生的优秀习作,供学生们互相学习和交流讨论。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习作,具有门槛低、传播广、自由度高的优势,可以满足每个学生发表的需求,使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并获得广泛的读者群体。

(二)在校园报刊上发表学生的习作。如班上的小周学习懒惰,不愿习作,总是要教师和组长催着才能勉强完成。他的事迹成为同学习作的素材,《拖拉的小周》等一篇篇习作在周报上刊登,小周很喜欢这种受人瞩目的感觉。每次周报都认真阅读,慢慢不再甘于做“素材”而想成为“创作者”,开始尝试将身边的故事写下来。小周的写作内容有趣、情感丰满,受到了大家的欢迎,逐渐使他热爱学习,改变了以往不端正的学习态度。

(三)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学生的习作。很多学生的习作能力突出,经常在班级报刊乃至校刊中发表自己的习作,久而久之,习作的满足感会日渐削弱,需要更高层次的发表体验。教师可以给这些学生提供相关刊物的资讯信息,指导学生关于在正式刊物发表习作的流程、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积极投稿,为学生提供更高的发表平台。[3]

三、多元多重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言说欲

新课标强调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搭建习作发表的平台,还要确立“为我而写”的作文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发表平台进行多元对话,在交流互动中碰撞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言说欲,帮助学生通过习作去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一)在微信公众号上针对习作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卖垃圾的启示》等网络上的优秀习作,引导学生针对习作展开讨论,思考作品好在哪里,有哪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经过交流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这篇习作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在于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让故事更加生动。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仿写挑战活动,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谈一谈这些经历对自己的影响。在学生仿写后,组织学生对大家的习作进行评判,选出优秀习作收录到下一期微信公众号推作中。通过发表平台,可以使学生阅读他人的好作品,使学生可以同文本、同学、教师进行多元多重对话,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完善,获得更多习作的知识、方法和技巧。

(二)开展“一人一文”的习作改写活动。由学生自主选择班级刊物、网络平台发表的一篇习作,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进行改写。在改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与原作者交流想法和心得,也可以向其他同学和教师分享想法、听取建议。改写后,在发表平台上对前后两篇习作进行展示,大家一起来点评两篇习作的优点和不足。通过发表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的空间,提高学生对习作训练的参与程度。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好动,表现欲很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习作训练中拓展思维视野,在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不断磨炼个人的习作能力。

(三)要求每日写日记。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习作素材,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加工,让写日记不再是学生的学习压力,而成为与同学、教师、家长沟通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日记中分享个人的思想情感,表达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向教师、家长请教遇到的问题。教师要避免对学生的日记进行干涉,而要以倾听者的姿态去关注,适时提供帮助和指导,并在征得学生同意后将优秀的日记习作在发表平台上分享。

四、加强方法技巧指导,培育言语生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习作发表意识,教师应注重强化学生的习作发表能力,夯实学生的习作基础,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习作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有能力在各个发表平台上分享个人的作品,让学生可以感受发表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培育学生的言语生命力,形成学有所得的正向循环。

(一)培养学生习作发表的规范意识。要指导学生严格按照发表平台的要求进行创作,遵守发表平台对于作品主题、体裁、篇幅、格式等方面的要求。发表与日常创作不同,学生要尊重平台制定的规则制度,不仅要做好内容创作,还要注重格式规范等方面的要求。[4]

(二)培养学生习作发表的素质能力。教师要丰富习作发表能力的培养方法,使习作发表指导更加生动有趣、充实高效。例如,可以开展“外貌描写”“景色描写”“心理描写”等主题竞赛,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文字掌控能力;可以通过词语连话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框架组织能力,比如将“毫不可惜”“协调有序”“如泣如诉”“而立之年”等不相干的词语组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围绕这些词语编写一段文字;教师还可以通过填词教学培养学生的词语鉴赏素养,比如,让学生对未读过的唐诗宋词等古诗词进行填词,由教师提供不完整的诗词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诗词填写完整,再组织学生将各自填写的诗词与原诗词进行对比。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素养,对语言文字有更加细腻、严谨的语感。

(三)为“后进生”提供“佳句发表”的形式。佳句发表可以降低发表门槛,使习作能力欠佳的学生也有发表的机会,并引导学生注重对语句的打磨,逐渐提升学生的语文功底。有些学生的习作能力较差,很难有作品在班级刊物、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发表,导致这些学生的习作兴趣不高。针对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建立错别字、近义词等语文学习档案,要求学生对写错的字、词语进行抄写,为了避免重复抄写的低效性,可以让学生抄写与错别字相关的成语,或是抄录错别字词的释义、组词,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巩固学生的基础能力。为了帮助这些学生获得习作发表的能力,教师要多加鼓励和肯定,教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身边的生活中选取新颖有趣的素材,再循序渐进指导其他习作技巧和方法。

五、构建评价激励机制,彰显言语生命力

要培养学生的习作发表意识,重中之重在于使学生获得发表的愉悦体验,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我手写我心”是小学生写作的应有之义,管建刚认为小学生就应该写“儿童作文”,教师应该放低姿态,用儿童的视角去欣赏学生的作文。[1]习作教学评价体系建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单纯以教师评价决定学生作品的优劣好坏。教师要确立“性情写作”的作文教学理念,构建科学、完善的习作教学评价机制,尊重学生的性情,鼓励学生多写绽放个性的文章。要使每个学生都可以享受到作品发表的成功体验,获得正能量的激励,带着憧憬、喜悦的心情进行创作,彰显学生的言语生命力,形成习作教学的良性循环。

(一)在班级内建立习作评委会。由学生轮流做评委会成员,每届评委会尽量覆盖不同水平的学生,使作品评价不仅关注语言优美,更重视习作中的真情实感是否能够打动读者。教师主要侧重格式排版、字词书写等习作规范方面的点评和纠正,而对于其他方面的点评更重视来自学生的点评。针对教师与同学的不同评价意见,可以展开讨论,如果教师的意见不能说服评委会,则应尊重学生的意见。

(二)设计习作发表积分机制。每次在班级刊物、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表作品获得一定积分,累计一定积分可以获得“习作新苗”“习作小能手”“班级小作家”“学校小作家”卡片。对于成为“学校小作家”的同学,可以获得出版“个人专刊”的机会。还可以设立发表稿费基金,由学校、家长、教师出资,为发表优秀作品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稿费,运用物质激励手段培养学生的习作发表意识。需要注意的是,激励机制要适度,不能由于稿费、荣誉等因素使得学生习作动机不纯,要让学生认识到发表和稿费、荣誉并非目的,要依靠外在奖励培养学生内在持续的兴趣爱好和习作习惯。

综上所述,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作能力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文基础能力之一,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其他学科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针对小学生习作兴趣不高的现实情况,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习作发表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习作发表带来的喜悦和快乐,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习作活动。

猜你喜欢
习作交流微信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微信
微信
微信
习作展示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