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侠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重庆 400036)
在言语交际和汉语学习中若遇到如下情形难以辨认其是否为病句。
(1)兴许是觉得对不起这个失去双亲的孤儿。(达理《亚细亚的故事》)[1](P77)
(2)我像得了一场疟疾害了一场大病,摇摇摆摆踉踉跄跄往回走。(路草《让我们互相祝福》)[1](P77)
例(1)中“孤儿”已经包含了“失去双亲”之意,再使用“失去双亲”很容易将其判定为成分赘余。例(2)中“摇摇摆摆”和“踉踉跄跄”两个词语的语义有重复,也容易被判定为成分赘余。
“他用眼睛看”“他用大脑思考”一般不会被判断为成分赘余。现象核心动元“看”包含了“眼睛”义项,核心动元“思考”包含了“大脑”义项,其中的“眼睛”“大脑”为羡余成分,在这里起着突出强调信息的作用。又如“他吃饭”和“他用嘴巴吃饭”,其中“嘴巴”则为羡余成分。
Z.W.认为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语言有着一定的羡余,并且其为“必要而有益”的,能够在外界各种干扰因素下尽可能保证信息传达的全面性和准确性[2]。现代汉语中的羡余现象在言语表达上是有必要的,成分赘余是非必要的成分重复。现代汉语中的羡余现象与病句中的成分赘余让人难以分辨的重要原因是二者有着意义相同或相似的词语的重复。当然,在辨析现代汉语中的羡余现象与成分赘余时,要注意将其与修辞中的反复辞格、言语交际过程中的重复强调及口头禅等区别开来[1](P16)。
汉语中的成分赘余属于病句,即句子语法结构完整,能表达出相应的句意,但还是增加了没有必要的词语[3]。潘先军认为成分赘余即句子中某一个成分“在语义和语用上都无意义”[1](P13)。叶秋生根据成分赘余所修饰或搭配的中心成分的词类分为动词类赘余、形容词类赘余、名词类赘余、代词类赘余、概述词类赘余、副词类赘余[3]。黄廖版《现代汉语》将其称为“成分多余”,即“由于多了某个成分而使意思不清楚”[4](P148),并细分为六类:主语有多余成分、谓语有多余成分、宾语有多余成分、定语多余、状语多余、补语多余[4](P151-152)。我们根据汉语中的成分赘余的成分属于主要成分还是修饰成分分为句子主要成分赘余和句子修饰成分赘余。
现代汉语中构成句子的词和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语法关系。按照不同的关系,句子的成分主要可以分为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主语作为谓语所陈述的对象,可以回答谓语所表述的是“谁”或者谓语所表述的是“什么”的问题,一般位于谓语之前。充当主语的一般为名词性词语(名、数、名词性短语等)、谓语性词语(动词、形容词、动词性短等)。比如“雷锋同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中的“雷锋同志”为同位语结构,属于名词性短语,作主语,回答“‘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的问题。谓语起着陈述主语的作用,回答主语“怎么样”或者“是什么”的问题,一般是位于主语之后。充当谓语的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由他们构成的词组,此外名词性词语、数量短语、主谓短语也可以充当谓语。比如“今天星期六。”中的“星期六”属于时间名词,作谓语,可以回答“今天是什么”的问题。宾语一般位于动词之后,可以表示涉及的对象、工具、地方等,可以回答“谁”“什么”等问题。充当宾语的一般为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比如“我最喜欢的水果是香蕉。”中的“香蕉”属于名词,在句中作为宾语,可以回答主语涉及的对象是“什么”的问题。
主语、谓语和宾语为句子的主要成分,也被称为“基本成分”,犹如树木的主体躯干。主要成分赘余可以分为主语赘余、谓语赘余和宾语赘余三类。
(3)我们作为社团的干部,在社团服务与管理中,我们都是非常认真负责的。
(4)看到他被淋得像只落汤鸡,全班都忍俊不禁,笑了。
(5)现在,他知道了我为什么昨天非常高兴的原因。
例(3)中两个“我们”语义重复,造成主语赘余,应删去一个“我们”。这种语病一般常见于口语交际。说话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边思考边表达,或者表达较长较复杂的语句时容易出现这种错误。例(4)中“忍俊不禁”与“笑”语义重复,造成谓语赘余,应删去“笑了”。这个病句往往是由于言语交际中说话者对句中成语“忍俊不禁”的意思的理解不到位而产生的。例(5)中动宾结构中宾语部分“为什么”和“原因”语义重复造成赘余,应该去“为什么”或“的原因”。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语言符号有着线条性的特征,只能一个接着一个依次出现,呈现出在时间线条上绵延的特征。书面语被反复斟酌修改,而口语则更突出语言符号的线条性特征。因此,较之于书面语,口语交际过程中这种语病出现的频率更高。
定语、状语和补语为句子的修饰成分,也被称为“连带成分”,犹如树木的枝叶。定语作为修饰或限制名词性的句法成分,可以回答“谁的”“什么样的”“多少”等问题,一般是位于所修饰限定成分之前。充当定语的一般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比如“班长最喜欢的小说在我这里放了一周了。”中的“最喜欢的”修饰限定中心语“小说”,在句中作为定语,可以回答“谁的”问题。状语作为修饰或限制谓词性的句法成分,可以回答“何时”“怎么样”“哪里”等问题,一般是位于所修饰限定成分之前。充当状语的一般为副词、动词、形容词。此外,表方位、表示时间和处所的名词也可以充当状语。比如“我每天早上7点在操场跑步。”中的“每天早上7点”“在操场”在句中作状语,可以回答“何时”“哪里”的问题。补语对动词或形容词进行补充说明,可以回答“怎么样”“多少次”“多久”等问题,一般是位于动词之后,补语前后常常有“得”“了”等词。充当补语词类较多,如副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
修饰成分赘余可以分为定语赘余、状语赘余和补语赘余三类。
(6)他很委屈,有难言之隐的苦衷。
(7)防止不要产生不良影响。
(8)由于受版面容量限制,只好对文章原稿略加删改一些[1](P95)。
例(6)中“苦衷”本来就包含有“难以言说”的义项,和“难言之隐”语义重复,造成定语赘余,应删去“难言之隐”。这句话的语病也是因为对成语的意思理解不到位造成的。例(7)中否定副词“不要”作为“产生”的状语,造成句子状语赘余、否定失当,应该删去“不要”。潘先军(2012)认为例(8)为附加成分羡余中的跨类羡余,其中“一些”作为“删改”的补语,“略加”作为“删改”的状语。我们认为例(8)中“略加”与“一些”同时出现造成句法成分赘余,因为“一些”在句中似乎更像是“删改”的宾语,如果删去“一些”或者改为“对一些内容略加删改”更说得通。成分赘余属于句法失误,句内某两个成分语义重复,且没有音节韵律需求及突出强调特殊的语用目的。有的成分赘余比较明显,有的较难辨别,容易和句法羡余混淆。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为了使信息尽可能不失真地传递给受众,降低传递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效果,有时会有意无意地添加所谓的“多余”的成分。但这“多余”并非真的没有用处,相反,它作为有必要的“重复”是一种羡余成分,有助于提升言语交际的表达效果。
赵元任“最早提出汉语羡余现象并对其进行研究”[1](P6)。赵元任认为围绕句法词“常常发生羡余、矛盾等问题”,“在小单位和大单位之间的羡余(或其他脱节)现象是不可容忍,饶有趣味,过得去,还是完全无伤大雅,全依句法词中各成分的意义的活力强弱或衰竭程度而定”[5]。“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复合词的结构成分在该复合词中的意义已经丧失,那就只好或是重复该结构成分,或是加一个同义词来表示已失去的意义”[5]。成分羡余往往是一个词语对句中另外一个语素的强化[3]。
汉语羡余现象指“汉语中某些词汇成分或句法成分只有语言形式没有语义内容的成分或者重复表达意义的现象”[6]。羡余分为广义羡余和狭义羡余。狭义羡余即只有语言形式却没有相应的语义内容的现象,如偏义复词“窗户”“国家”等[1](P22)。广义羡余即语句中有的语言成分之间语义相同,也即“同一语义内容有多个对应的语言形式”[1](P22)。汉语羡余现象不只见于现代汉语之中,古代汉语中同样也有羡余现象。比如古代汉语中出现的四字成语“黎民百姓”“孑然一身”“成双成对”等。成语当中四字成语比重很大,为了达到音节和谐,有的成语使用了羡余成分。又如偏义复词“园圃”“窗户”,其中有一个语素的语义几经丢失,只有另一个的语素承担着表达相应的语义的任务。联合式双音词和非联合式的句法结构中也有羡余现象,如“奔跑”“大声喧哗”等[6]。
潘先军认为汉语中的羡余现象不只是在词汇和句法方面存在,在篇章和语用等层面也存在[6]。词汇羡余在最早时期能够让人感受到其明显的非强制羡余特征,但是在词汇化过程中其由准典型的羡余现象逐渐转化为典型的羡余现象,已经转化为词语,是一种强制羡余现象。因此,现在词汇羡余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感受到其有什么不妥之处,而句法羡余则较复杂。羡余的作用主要有“强调主要信息”“增强对象的情感和色彩”“调节音律”等[1](P9)。易萍萍(2005)将羡余分为语音羡余、词汇羡余、语法羡余、语义羡余、语用羡余语言间相互影响而成的羡余这六种[7]。
汉语句法羡余主要为涉及词语之外的羡余。潘先军(2012)认为句法羡余可以分为不同句法成分之间的羡余和同一句法成分内部组合成分之间的羡余两个层次[1](P78)。具体阐述中将句法羡余现象分为动元羡余、同位短语羡余、搭配羡余和附加成分之间的羡余四大类[1](P78-96)。我们这里根据他的层次分类进行展开。
1.同一句法成分羡余。同一句法成分羡余包含同位语羡余、搭配羡余和附加成分间的同类羡余。
“小张同志”“小李老师”“我们中国人”“刘女士”“重庆市”等为同位语。前三个为同指式同位语结构,后两个为蕴含式同位结构。同位结构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可以脱落羡余成分,如称呼“小张同志”可以脱落羡余成分“同志”,称呼“小李老师”可以脱落羡余成分“老师”,指称“重庆市”时可以脱落羡余成分“市”。潘先军认为同指式羡余可以从思维的象似性得到解释[1](P128),蕴含式羡余可以通过认知凸显得到解释[1](P136)。有的同位语羡余中的羡余成分不能脱落,如杨绛作品《我们仨》中“我们”和“仨”是同位语结构同指式羡余,互相起着解释补充作用,其中羡余成分如果省略的话会影响原意表达。
搭配羡余与成分赘余的混淆主要涉及汉语中的一些固定搭配。如“好像/仿佛……似的”为“动词+助词”结构,其中“好像/仿佛”与“似的”语义有重复,形成羡余。此外还有很多常用的“除了……以外”“超出……以外”等固定搭配也含有羡余。
附加成分间的同类羡余,主要表现为修饰语的羡余。如“他在语文考试中总是马马虎虎、粗心大意地做病句题。”中“马马虎虎”“粗心大意”都作为“做”的状语,成为羡余成分,句法上只留一个也可以。又如“这次我要面对的是一个马马虎虎、粗心大意的小李,应该怎么办?”中“马马虎虎”“粗心大意”都作为“小李”的定语,句法上只留一个也可以。此外还有“希望你每天都是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样子。”等。
2.不同句法成分羡余。不同句法成分羡余包括动元羡余和附加成分间的跨类羡余。
动元羡余中的动核与动元的语义有重复。比如“瞎了眼”中的动核“瞎”的语义中就包含了“眼睛”义,动元“眼”是羡余成分[1](P82);又如“鼻子嗅”中动核“嗅”的语义中包含了“鼻子”义,动元“鼻子”是羡余成分。附加成分间的跨类羡余如“国家给机器拖拉机站规定的工作任务也高达32种之多。”(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教研室《农业经济学讲义》)中的“高达”和“多”为跨类羡余。
汉语句法羡余现象与成分赘余在语言形式上难以分辨,可以结合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等角度进行分析。汉语句法羡余现象较之于词汇羡余现象而言,要复杂一些。羡余现象可以分为强制羡余和非强制羡余[1](P13)。其中强制羡余为羡余成分不能脱离,如果删除则成为病句或者影响句意表达;非强制羡余成分往往可以根据言语表达需要进行羡余成分脱离。而句法羡余现象大多为非强制羡余。
参考认知语言学中典型原型和非典型原型理论和潘先军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将汉语句法羡余分为典型羡余和准典型羡余。典型羡余和准典型羡余并没有那么明晰的界线。汉语句法羡余与成分赘余构成一个连续统,如下图:
汉语典型句法羡余→汉语准典型句法羡余→成分赘余
如果句中的羡余成分为强制羡余(典型羡余)成分,则大多感觉不到羡余成分的存在;如果句中的羡余成分为非强制羡余(准典型羡余)成分,则可能出现不同看法,甚至会被认为是一种语病,将可以脱落的羡余成分当成成分赘余。很多研究者注意到了“既然这样”是羡余现象。“既然这样”中的“既然”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表“已经这样”的意思,发展到现在用法固定,“然”的语义已经脱落,出现了“既然这样”的用法,这是一种强制羡余现象。
准典型羡余中的羡余成分可以脱落,脱落后语句有时更为人们所接受。现代汉语中还出现了完整无羡余成分的固定搭配中成分脱落使用的现象,如口语中出现将“非去/要……不可”中“不可”两个音节脱落,变为“非去/非要……”的情况,但是想表达的意思并没有变化。而作为准典型羡余的“胜利凯旋”“凯旋而归”则出现了争议,有人认为其为成分赘余,有人认为其为句法羡余。根据潘先军的研究,在古汉语中“凯旋”的羡余用例鲜见,到现代汉语逐渐出现了“凯旋”的羡余用例[1]。在使用“胜利凯旋”“凯旋而归”时还有着一种倾向使用类似四字格成语的句法成分,符合音节韵律要求。从潘先军搜集的语料中可以提炼出“凯旋”羡余用例与其他哪些音节所构成四音节的用例和“凯旋”无羡余用例中与其他哪些音节所构成四音节的用例:
(9)这次凯旋回京,皇上一定会召见您。(《中华上下五千年》)
(10)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中华上下五千年》)
(11)我们将热烈欢迎你们胜利凯旋。(1993《人民日报》)
(12)凯旋归来,修晶双又被授予“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的称号。(1993《人民日报》)
(13)拿破仑每次东征,都在这里先饮香槟酒后上战场,每次都凯旋而归。(1995《人民日报》)
以上五例为“凯旋”的羡余用例,分别与“回京”“回国”“胜利”“归来”“而归”构成四音节。
(14)凯旋之际,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罗干特别称赞……(1994《人民日报》)
(15)但凯旋之师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庆功。(1996《人民日报》)
(16)中国体育健儿的凯旋之时,也正是他们新的重任在肩之日。(1994《人民日报》)
(17)他终于未负重望,提前挥师凯旋!(1995《人民日报》)
(18)祖国至上——热烈欢迎中国体育代表团载誉凯旋。(1996《人民日报》)
以上五例为“凯旋”无羡余用例,分别与“之际”“之师”“之时”“挥师”“载誉”形成四音节。
语言的经济原则和羡余现象可互为补充,需根据言语交际具体语境适当选用。
赘余是一种语病,在语义和语用上均没有意义。羡余一般在语义上没有增加意义,主要是起着协调音律、便于提高语句意思明晰度、新增附加义等语用作用[1](P13)。“赘余和羡余之间很难有明确的界限,共时状态会有争论,历时状态双方又有互相转化的态势”[1](P13)。可以将是否满足音节韵律要求和是否增强强调突出语用效果这两项作为辨析汉语句法羡余与成分赘余的条件。
1.满足音节韵律要求。有的汉语羡余现象尽管在语义上没有增加一定的意义,却有着满足音节韵律要求的效果。成分赘余则没有满足音节韵律要求的需要,表意多余或与句中其他成分出现重复。
(19)眼睛看、鼻子嗅、嘴巴吃、舌头舔。
(20)暴风雨,天空中不时出现电闪雷鸣来。
(21)班长做事非常认真得很。
例(22)将其中第一个和第二个短语中的羡余成分删去变成“看、嗅、嘴巴吃、舌头舔”,则影响句子的句式整齐度和音节韵律,句子中含有句法羡余成分。例(20)中的补语“来”表意多余,并没有满足音节韵律的效果,是成分赘余。例(21)中程度副词“非常”与句中补语“很”出现语义重复,并没有满足音节韵律的效果,是成分赘余。
2.起到强调突出的语用效果。有些句法羡余是为了强调突出某个信息。
(23)娜塔丽·波特曼也获邀在片中饰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寡妇。
(24)班长在管理班级的工作中面面俱到,有耐心和责任心,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例(23)中“失去丈夫”和“寡妇”有着相同的义项,是句法羡余,产生强调突出的语用效果。“失去丈夫”脱落使用后并不影响句意。例(24)中“学习的榜样”本来就包含了“好”的义项,“好”成为羡余句法成分,起着突出强调的语用效果,脱落使用后不影响句意。
在概述某个数量时用“大约……上下/左右”这样的结构,其中“大约”和“上下/左右”均表概述,强调其数量为概述而非确数,凸显出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形成句法羡余。但是在言语交际和汉语学习中,不少人直观感觉这样的表述是有问题的,是一种病句,而对“除了……以外”“超出……以外”“好像……似的”等用法没有异议。“除了……以外”“超出……以外”已经作为典型句法羡余使用,而“大约……上下/左右”处于准典型句法羡余状态,有可能会发展成典型句法羡余为人们普遍接受,也可能发展为成分赘余。在汉语教学(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凯旋而归”“胜利凯旋”“凯旋归来”相关的句子被看作病句。语文试题应该避免出现类似语言学前沿尚有争议的问题。
在描写和解释语言现象的时候要注意共时层面和历时层面相结合,避免出现因忽略以上二因素而在描写、解释语言现象时产生偏误。同时也要注意语言也是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朱楚宏认为羡余与词语累赘之间的界限区分并不那么严格,如果不加思考一味否定既不符合语言交际的实际情况,也“影响汉语规范化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8]。典型羡余和成分赘余中间有着过渡地带,这个过渡地带可以称为准典型羡余。准典型羡余是人们难以区分句法羡余和成分赘余的地带,可能会随着语言文字的变化转化为典型羡余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也可能会发展变化为成分赘余而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在汉语教学中也会涉及到一定的数量的句法羡余和成分赘余习题,正确认识句法羡余和成分赘余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