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对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信任关系构建的影响作用

2022-03-05 00:37
榆林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信任辅导员

廉 花

(德州学院 法学院,山东 德州 253000)

高等教育阶段是高校学生中至关重要的时间阶段,一方面,高校给予学生专业的、高等级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这也是高校学生发展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在高校生活中,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和交流的基层工作人员,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近几年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高校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社交范围和方式也更广泛,这给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1]。但同时,新媒体技术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也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间的信任关系构建提供了积极的助力。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高校辅导员与学生间信任构建的现状和问题,探明新媒体技术在辅导员与学生信任关系构建过程中的影响作用,为新媒体技术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提供建议和理论参考。

一、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信任关系构建的现状和问题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参与理论和实践研究。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上来看,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需要扮演多重角色。首先,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辅导员是学生的朋友,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上关心、照顾和引导学生。此外,辅导员还是学生与学校的联结桥梁,是学校政策、方针的传达者和执行者,是学生和学校间的沟通渠道。可以说,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对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保证学生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高校和教育部门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影响,但是,在实际的辅导员和大学生相处和开展工作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的效果。据调查,部分大学生认为辅导员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并认为自己与辅导员的关系冷淡,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对辅导员有恐惧及厌恶心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辅导员与学生间没有构建良好的信任关系。

信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关系的有效整合力量。信任关系的构建在社会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领域被给予关注。心理学和社会学中将信任视为一种稳定的信念,指个体对他人话语、承诺等的信赖程度,良好的信任关系是实现良好社会交往的重要前提。高校辅导员扮演的多重角色和身份导致学生与辅导员间的信任关系具有多维度的内涵。首先,学生要对辅导员的工作能力、责任感与权威性产生信任,相信辅导员有能力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其次,学生要对辅导员产生情感上的人际信任,在遇到问题时愿意寻求辅导员的帮助。

构建良好的信任关系需要信任关系双方的共同努力。目前,部分高校中辅导员与学生间的信任关系薄弱,其主要原因主要包括辅导员工作效率低、双方的利益异化以及沟通渠道不畅。

(一)辅导员工作效率低

在高校中,辅导员的工作大多较为繁琐,一方面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要负责落实学校政策、通知、规定等,还要兼顾学校和院系部门部分行政工作。同时,由于高校的大学生数量较多,大部分辅导员负责分管的学生数量很多,一名辅导员往往需要负责数百名学生,涉及到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大。特别是在近两年的疫情防控形势下,辅导员除了传统的日常工作,还需要额外承担很多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学生健康状态检测、疫情风险排查、校园出入管控等工作。辅导员的工作繁琐、数量庞大,导致学生办事效率低,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辅导员工作能力的信任程度。同时,工作量大也会使部分辅导员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出现耐心不足、时间不够的现象,让学生感觉与辅导员沟通困难,难以产生人际关系上的信任。

(二)辅导员与学生利益异化

由于辅导员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的原因,很多情况下,辅导员确实扮演着学生的管理者和监督者身份,这导致了辅导员与大学生群体的利益差异化,进而导致学生与辅导员间的信任关系难以构建。在高校中,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其监督学生遵守校规校纪,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包括查寝、督促学生参与各类学校、院系组织的活动等。但是,当代年轻人追求自由、平等,对于一些不感兴趣的活动或认为不必要的规定并不愿意参与和遵守。当辅导员对学生提出相应要求时,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举例来说,很多学校要求辅导员组织学生参与各类讲座、运动会等活动,对于学生的出席率有严格要求。但是,这些内容可能并不是学生喜欢和感兴趣的,他们不希望浪费时间和精力在这些地方。辅导员为完成学校安排的工作任务,以扣学分、处分或记过等惩罚措施作为手段强制学生参加。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对于辅导员产生了抵触、逆反或厌恶情绪,而辅导员认为学生难以管理、不愿配合工作。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对辅导员和学生间的信任关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另外,由于辅导员的管理者和监督者角色,导致很多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时,使用批判或教育性的语言,而不是站在平等的角度帮助和引导学生。学生在与辅导员交流过程中感受不到平等,会进一步影响人际关系信任的形成,导致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愿意与辅导员交流。

(三)辅导员与学生缺乏高效沟通渠道

从工作内容要求上来看,辅导员有责任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和生活进行充分关注,并与学生进行定期沟通。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大多停留在工作层面,例如帮助学生完成各类审批等。除完成工作必要的接触外,学生和辅导员没有适当的机会和渠道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于辅导员来说,由于负责的学生数量众多,和每名学生进行定期交流的工作量和难度极大。而且,大部分学生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并没有遇到需要辅导员参与引导和帮助的问题,而真正遇到问题的同学可能并没有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和关注。对于学生来说,辅导员大部分时间不与学生相处,对彼此的感觉较为陌生,在遇到问题时,并不会第一时间想到寻求辅导员帮助。同时,学生与辅导员想实现面对面交流,一般需要约定时间、前往办公室,沟通的便利性不高,沟通环境也让学生相对紧张,不能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特别是在近两年的疫情影响下,很多高校长时间采用线上授课的形式,各类线下的讲座和活动都被转移至线上或取消,辅导员和学生间的见面机会更少,导致沟通渠道更加不通畅,对于培养学生与辅导员间的信任关系不利。

二、新媒体技术下辅导员与学生信任关系构建的优化路径

近几年,新媒体技术逐渐应用到高校的学生管理及其他日常工作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高校辅导员各项工作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对于辅导员和学生间构建良好的信任关系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媒体技术不同形式的应用直接或间接地解决了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中面临的问题,促进了辅导员和学生间良好信任关系的构建。

(一)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效率

微信、钉钉等即时通讯应用与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等技术极大的提升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方面,很多学校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开发了专门的校园应用和管理系统。这类校园应用程序集信息查询、通知发布、日常管理、流程审批等多种常用功能为一体,让很多行政事务简便化。学生不必再面对事务手续复杂、反馈慢、难以联系到辅导员等难题,有助于建立学生对辅导员工作能力的信任。特别是在近两年的疫情防控形势下,各高校普遍实行封闭式管理,各类校园管控通知的及时传达对学生生活学习有重要意义。利用校园管理系统,辅导员能够及时传达通知和要求,通过每日健康监测等系统了解学生健康状况,以及在线完成学生出入校、请假等事项审批,保证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

另外,在辅导员的学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等工作中,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和即时聊天应用,使辅导员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要善于利用微信群、钉钉等群组聊天工具,以院系、专业、学年、班级等为依据建立学生群组,实现对学生基本情况快捷、高效地获取,同时方便开展各项学生工作。

(二)运用新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日常工作效率的提升也能够让辅导员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学生思想、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关注中,营造更好的沟通氛围,建立更好的人际信任关系,有助于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指导等工作。

传统的有关人际信任的研究认为,面对面沟通相比于线上沟通,能够更有效地构建信任关系。这主要是由于面对面沟通时,沟通双方一般会有较高的社会进场感,对于沟通过程的参与度更高,更容易产生亲密感[2]。但是,互联网媒介的不断发展,让线上沟通的交互性、及时性明显增强,并且可以通过影像和语音传输强化对他人的存在感知,线上与线下沟通的社会临场感基本不会产生明显差异[3]。而且,对于辅导员与学生来说,工作内容、年龄等因素导致学生与辅导员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差异,导致学生对辅导员有较高的感知心理距离。这种距离感在与辅导员面对面沟通时,尤其是在办公室等对学生来说不熟悉的空间中,会被进一步增强,引起学生与辅导员沟通的紧张感、抗拒感、甚至恐惧感和厌恶感。而借助微信等新媒体营造的虚拟空间进行线上沟通,能够使学生和辅导员处于相对平等和舒适的空间,接近学生与辅导员间的感知距离,这有助于建立辅导员与学生间的人际信任关系。

通过使用微信等新媒体工具,也能够为辅导员与高校学生营造更好的沟通氛围。高校和辅导员在工作中,除以院系、专业、学年、班级等为依据进行学生群组分类外,还可以通过纵向分类,以学生的研究方向、导师等为依据,形成跨越年级、班级,但是在知识范围、兴趣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的学生群组。这类微信群组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交流学术信息或兴趣爱好信息,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利于辅导员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在群组中,相比于单独面对辅导员,以群体形式存在能够消除部分学生面对辅导员时的紧张和拘束感[4]。另外,有关与微信群组的相关研究还表明,群组内成员参与讨论,能够调动其他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当学生群组内有同学与辅导员进行沟通交流时,也能够促进其他同学与辅导员交流的积极性[5]。

辅导员在利用即时通讯应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要注意灵活运用群体沟通和个体沟通技巧,尤其是协助解决学生群体间人际关系问题时,要精准识别人际关系矛盾的症结所在,根据学生情绪状态、沟通的难易程度等合理安排沟通次序,并依照不同学生的特点把握沟通的时机和方式。通过个体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意见与诉求,再通过群体沟通鼓励学生商谈解决,最终解决人际矛盾。

(三)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双方沟通安全感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能够为学生提供了可靠的、安全的沟通渠道。应鼓励高校开通匿名的学生与辅导员及学校间的沟通渠道,以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无顾忌的寻求辅导员或校方帮助。匿名的新媒体工具能够保证学生的隐私,提升沟通安全感,进而促进人际关系信任的产生。匿名性新媒体工具在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首先,匿名性的沟通工具对于识别和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很多校园恶性事件都是由于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理想,据统计,有超过15%的高校学生存在心理或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抑郁、偏执、神经衰弱等问题。在疫情防控情境下,高校学生由于校园封闭、隔离、求职机会受限、社交活动减少等原因,引发了更为广泛的心理问题[6]。心理健康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即使一再向学生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绝大部分同学在产生心理问题时仍不愿求助他人,主要原因是担心他人对自己产生异样的看法。近几年,各高校陆续开展了匿名的心理咨询服务,包括匿名电话咨询和匿名在线咨询,消除学生顾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心理辅导。还有部分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之所以不愿意向辅导员进行求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担心引发对自己不利的后果。例如,近几年媒体多次报道高校学生由于与导师关系不和、被老师安排学术外工作任务等,导致心理健康出现严重问题的事件。由于学生与老师间有较大的地位差距,学生往往没有勇气对遭受到的不公待遇进行反抗和揭发。但利用匿名沟通工具,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及时向学校、学院、辅导员寻求帮助,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现。

另外,匿名性沟通工具能够让辅导员和校方及时了解校园相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很多校园危机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快速、有效、安全的信息反馈渠道。在借助新媒体技术的情况下,学生群体有适合的渠道对校方工作提出及时、中肯的建议和意见,避免造成学生与校方感知地位不对等、人际关系疏离的情况。新媒体技术搭建的匿名意见反馈系统,一方面给了学生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校方对于如何提升工作质量有所依据。工作质量、工作态度的提升和改进能够使学生群体对于辅导员有更高的满意度和认同感,使学生对辅导员产生工作能力上的信任感;同时,匿名评议系统和便利的反馈渠道有助于构建平等的人际关系,加强辅导员与学生间的人际信任。

(四)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双方亲密度

学生群体与辅导员间由于扮演角色的不同,存在一定的距离感,这对构建双方的人际信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的使用,通过信息化手段替代了辅导员的一部分监督工作,比如查寝、出勤等,减弱了学生对于辅导员的抵触情绪,有助于弱化双方利益差异,提升亲密关系。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还能够通过大数据统计,对于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生活状态进行智能化分析,帮助辅导员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困难,让学生感受到被关爱和重视,进而促进信任关系的构建。

新媒体工具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充当了信息沟通的工具,同时,在日常中也被作为社交媒体使用。辅导员与学生在社交媒体中进行互动,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喜好等信息,有助于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也能够打破辅导员仅仅是学生管理者的形象限制,拉近双方的关系,促进人际信任的生成。

新媒体对于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利用新媒体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通过宣传教育加深辅导员与学生间的情感联结。很多学生并不了解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学生群体的付出和帮助,宣传优秀辅导员的工作事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辅导员的认同感和信赖感,也能够让辅导员获得认同感和使命感。构建良好的信任关系还可以利用各类官方和非官方账号通过新媒体渠道对校园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对错误信息的传播进行及时澄清。要特别关注微博、贴吧等在线社区中的学生信息,对不实言论进行解释说明,对学生的价值观、政治信仰等进行积极引导,逐步构建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五)谨防新媒体技术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在满足大学生信息获取和情感支持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互联网上信息量大,但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大学生在不具备信息甄别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情况下,容易受不良信息引导,对价值观及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舆情监控,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其次,在线社交中,由于匿名导致的身份识别困难可能会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受到欺骗。辅导员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对于有风险的社交行为进行及时劝阻,避免学生受到欺骗和伤害。最后,要谨防新媒体的过度使用对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影响[7]。沉迷电子游戏、短视频平台等现象越发普遍,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过度娱乐化的新媒体应用带来的诱惑很大,因此影响学业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学校和辅导员要对相关方面进行重点关注,对于存在过度使用新媒体隐患的学生予以引导。

三、结语

总的来说,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信任关系构建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媒体技术通过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效率改善了学生群体对于辅导员工作能力的信任程度;通过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和积极校园环境,逐步拉进辅导员与学生间的距离,构建双方良好的人际信任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新媒体技术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但辅导员与学生的信任关系不能只依赖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高校仍然应该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能力建设,改进校园管理政策和方法,推进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与配合,靠双方共同的努力建立师生间牢固的信任关系。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信任辅导员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信任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