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2022-03-05 00:37胡少波
榆林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抗疫载体育人

胡少波

(榆林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一、重大疫情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运用承载一定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教育中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属社会性存在,社会资源的丰富复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多样性。承载性、传导性、实践性、发展性、中介性、目的性体现出载体的多重特点。但作为重大疫情防控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除以上特点之外,还具有其特殊性。

(二)重大疫情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特殊性

1.凸显“三全育人”要求。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概念与要求,即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重大疫情期间,教育教学阵地转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宣传引导的显性方式也只能依托网络等传播媒介。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尤其是网络载体能够鲜明凸显出“三全育人”的基本要求。

全员育人。寒假期间疫情爆发,导致学生无法正常开学,被迫宅家,各高校只能开展在线教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会各界、家庭成员、高校各部门共同参与,协调配合形成教育合力。而在寓教于情、寓教于境的熏陶影响中,各类依托网络开展的“战疫”文化、“宅文化”都深深渗透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内容里。很多大学生还积极投入当地社区街道的抗疫志愿者队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全程育人。疫情期间高校运用网络载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践行全过程育人。学生在校期间有规律的接受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各类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各项管理制度等。疫情假期宅家,云端授课,党与政府、社会各界以及高校、家长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全方位育人。疫情期间高校借助网络载体,开展全方位育人。各大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心理教学部、学工部、宣传部等开展各类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实施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包括各类战役文化传播、线上虚拟实践活动等;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开展课程育人;通过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及撰写毕业论文进行科研育人;同时学校管理以及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中都向学生渗透传递着各种积极的价值导向。

2.遵循“三因育人”规律。因事而化。疫情初期,高校立足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问题,运用管理载体,通过健康排查,心理防疫疏导等人文关怀解决学生现实状况,化解矛盾,将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变得活泼接地气。

因时而进。疫情中期,高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依旧从学生角度出发,运用活动载体、网络载体与抗疫文化载体,通过展现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体验各类抗疫力量、传播职业道德精神等方面,培养大学生今后从业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社会担当使命感、职业伦理观等,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的正气。

因势而新。疫情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路径因势而新,运用载体因势而变。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特殊主题,遵循新的教育内容,依据疫情发展趋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增量”,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正气。

3.构建“互联网+思政”模式。重大疫情背景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信息网络技术高度融合,构建“互联网+思政”系统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着眼点。这既是“三全育人”的根本要求,也是“三因育人”实施途径。疫情期间,网络信息杂乱,敌对分子借机煽动,发布虚假言论,对大学生思想心理造成恶劣影响,扰乱社会稳定与团结。此时,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有效利用网络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共享性与即时性,利用“互联网+思政”模式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筑牢高校思想政教育的主动权与话语权,才能与全国人民一起打赢“战疫”攻坚战。

二、重大疫情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现状

(一)管理载体:与心理疏导相结合

疫情防控中寓教于管的行为主要包括疫情防治、健康打卡、逐级上报、应急处置等强制管理手段。疫情爆发初期,各高校均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专题会议全面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用制度推动工作全面落实,印发防控方案,教学管理部门下发春季开学计划执行预案,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建立网络疫情防控信息平台,通过疫情防控信息群转发中、省疫情防控要求、动态和通知,进一步明确疫情防控的工作机制、责任和要求、具体工作安排等。通过高校的官方微博向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发布告知书、倡议书宣传疫情防控知识;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实时转发全国疫情防控情况和防疫知识;通过学生管理部门、二级院系、班主任、学生党员干部等系列网络链接传导重要通知、动态。

心理引导包括疫情期间对大学生心理动态的关注、心理危机的干预、特殊心理问题的感知与应对。重大疫情下,全国各大高校针对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将高校心理预防、疏导与干预紧密结合,积极行动,主动作为,明确职责,突出实效,根据高、中、低风险区的不同学生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开展心理干预与疏导工作。各大高校的二级学院也在第一时间建立起从辅导员到学生党员再到班级心理委员的协同管理模式,通过分享各类心理学知识,加强对学生干部心理调节工作能力的培养。班级辅导员依托班级管理群、微信朋友圈、院系微博等工作媒介加强对全体学生在春节、网络开学、社会复工、分批次返校等特殊时间节点的防疫宣传中传播正能量。部分高校的二级学院微信公众号推出“心理课堂”系列,引导大家理性平和面对疫情、接纳自身的情绪和压力,调整状态,进行自我心理保健。部分高校分批次返校过程中,针对高、中风险区学生,从返校两周前进行跟踪心理辅导,尤其在隔离期间、核酸检测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强特殊心理疏导,帮助学生顺利返校、平稳过渡。针对返校毕业年级学生在论文撰写答辩、考研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有效开展心理预防工作,保证毕业学生圆满完成学业,顺利毕业。

(二)活动载体:线上线下相融合

疫情发生以来,各大高校校团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都在第一时间印发了《关于在防控疫情阻击战中充分发挥共青团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的通知》,号召广大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到防控疫情工作中。相当一部分宅家学生积极响应,不畏疫情、勇于担当,主动报名参与当地抗疫阻击战,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组织开展防疫募捐、协助派送防护物资、体温检测以及信息登记等,将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准确传达给本地居民,引导广大群众不信谣、不传谣、不发布不实信息[1],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在抗疫战场上发挥出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彰显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和时代风采。

疫情期间,各高校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暑假期间,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青年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紧扣全面小康,民法典宣传主题,精心设计、周密安排,按照就近原则,采取高校团委集中组队与学生分散就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两种方式,将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复工复产、普法宣传、脱贫攻坚、创新创业、“一带一路”等专项实践活动落到实处[2]。

(三)文化载体:“战疫+宅”文化相联合

教育部于2020年1月27日发布《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要求部属各高校适当推迟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时间,同时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各类指导,要求大学生宅家不外出、不聚会、不举办和参加集中性活动。学生们就此开启宅家模式,形成疫情背景下的“宅文化”。

1.开展以“抗疫英雄”为主题的各类征文活动。讲述身边立足本职、抗击疫情、复工复学中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致敬那些在疫情防控、线上教学、信息报送、严格门禁等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英雄,讴歌冲锋在前、“逆行而上”的动人故事,致敬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可爱的人等,展现高校教师团结一心的精神面貌,凝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2.开展“宅”家战疫摄影、短视频征集活动。疫情之下,宅家时光也精彩。在高校团委、二级院系组织之下,宅家学子或是学习阅读,或是亲情守护、辅导弟妹、为家人准备饮食,或是居家科学健身,都在用不同方式展现立足自我角色,做贡献、勇担当、展风采的精神风貌。通过摄影、微视频等方式多视角记录、展现大学生们宅家战疫工作、生活、学习情况和积极抗“疫”、昂扬向上的姿态,传递正能量。

3.云端烹饪大赛。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疫情期间,为了贯彻执行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劳动教育,切实关爱学生,维护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激发青年学子积极向上,勇于开拓,追求卓越的精气神,有些高校组织开展了云端美食比赛活动,提供平台让大家切磋厨艺,重点挖掘简单、实用、营养的美食制作大法,进一步丰富学生们业余生活,缓解因疫情带来的焦虑和恐慌,营造活跃和谐的氛围。

4.传承中华经典。为持续增强大学生防疫防护意识,促进身心健康,提升大学生的艺术文化品质,以实际行动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学中展现青年人的精神风貌,有些高校宣传部门、团委、二级院系开展了线上“传唱中华经典 提升文化自信”经典咏流传系列活动。

(四)网络载体的中心地位

1.多种形式抗疫思政课堂。疫情防控中,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各类网络平台,开展抗疫思政大课堂,创新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底色教育融入抗疫主题,同时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作为重点教育内容,拉近学生距离,增强教育时代性与亲和性。其中,教育部社科司和人民网联合组织了“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各大高校高度重视此次“思政大课”,周密部署、统筹安排直播学习,同时将此课列入全校教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和讨论,师生们更加坚定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的信心和决心。

2.学习抗疫模范人物,传颂抗疫经典故事。在抗击疫情斗争中,我们国家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2020年9月,国家表彰了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弘扬他们忠诚、担当、奉献的崇高品质,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教育部与各大高校运用网络开展多项活动大力宣传抗疫英雄功绩与光辉形象,向大学生传颂抗疫故事,强化国家尊崇与民族记忆。

各地抗疫英雄圆满完成抗疫任务,陆续从湖北归来后,各地各高校借助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推出了系列报道,大力宣传,向广大青年学子展现了我们身边这些平凡人却不平凡的感人事迹[3]。

三、重大疫情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各类载体的具体运用便是从表现形式角度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重大疫情防控中,高校别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决定着载体的特殊性。面对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为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直面青年学子、直指疫情、冲锋陷阵,在创新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启发着人们深入研究与思考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重大疫情下网络载体引领其他载体发展发挥“载体的载体”价值

疫情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的阵地转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空间分离,决定了高校在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与网络载体具体运用中,网络载体发挥着特殊功能,成为联结教育主客体的重要纽带,成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的唯一前提。疫情期间,离开网络,教育活动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网络载体作为一种“载体的载体”,成就各大载体,引领了其他载体的发展方向。网络载体的特殊性需要始终坚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领导地位;不断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同时重视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巩固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的全方位舆论宣传平台。

(二)重大疫情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大载体融合发力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综合利用各种载体,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多样化,以世界观教育为核心,开展的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决定了载体选择的多样化,需要综合选择运用载体。从大学生身心成长的阶段来看,不同年级决定了教育客体的思想心理行为变化特征[4],综合运用载体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面对重大事件,此次疫情形势的发展变化,青年学子在寒假过年、宅家学习、复工返校、各地疫情反复等不同阶段,社会环境与矛盾的复杂性、多变性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的选择。融合运用中,依据教育情境与过程,适时调整和穿插其他载体,实现配置最优化,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动态性与实效性。

(三)重大疫情下,载体运用应增强家、校、社一体化联动育人

疫情期间,大学生彻底颠覆了固有的生活学习模式,生存环境最显著的变化在于长时间围绕父母身边,成为宅家一族。其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最有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当源自于原生家庭,这是必然规律。

疫情期间,大学生宅家,行为活动受管控,与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唯一纽带来自于网络。社会环境变化,疫情形势发展,抗疫宣传引导作为一种国家行为,运用社会教育的各种载体,展开典型教育与激励教育是当务之急。以网络作为载体,充分发挥家校社教育活动联动效应,实现全方位教育合力,这是值得深思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重大疫情下,在线教育教学推进课程思政系统工程

疫情形势下,各大高校迅速开启在线教育教学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好疫情防控斗争这本最直接、深刻、生动的教科书,讲深讲透疫情防控思政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普遍问题,受限的课时,庞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教学方法,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疫情期间专业课程的小班教学规模,灵活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多平台显现的优势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契机,显现出课程育人的亲和性与针对性,重大疫情呼唤出了高校课程思政的迅速启动,体现了“三全育人”的强烈要求,作为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化教育缺陷。

猜你喜欢
抗疫载体育人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画”说抗疫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