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防止教育课题异化

2022-03-05 00:55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结题不端异化

据《中国教师报》2022 年4 月20 日03 版报道:中小学课题研究是学校进行教育研究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许多中小学教师通过课题研究走上专业化道路,逐渐成长为优秀教师。然而在一些地方,一些中小学在课题研究中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打击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破坏了课题研究的科研氛围。一是功利化。在许多地方,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时,课题研究都是一个重要加分项,有的地方甚至成为必选项,没有从事过课题研究,没有相关经验,没有相关材料,实行一票否决。这样就导致部分中小学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不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使然,而是带着极强的功利性目的。二是虚假化。一些中小学将课题研究作为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考核压力下被迫重视课题研究,但不注重实际价值,只关注成果,不关注应用转化。这些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时往往只侧重于开题、结题环节,而对最重要的研究过程放任自流。为了顺利结题,这些教师发挥“聪明才智”,虚构各种数据,杜撰各种事例,把没有的事实描述成有鼻子有眼的现实,把小的效果描绘成大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猛”操作,严肃科学的课题研究就完成了。课题研究本应扎根课堂、立足实际、切合教育,各类虚假研究显然违背教育规律,最后酿成中小学课题研究的“假大空”后果,破坏了中小学课题研究的氛围,违背了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初衷。三是“生意”化。一些地方课题研究主管部门重部署轻落实,对过程和结果指导不到位,把关不严,督促不力,导致出现不少问题:不会研究、不会写论文的教师花钱购买课题研究资格,购买结题论文;个别管理者以权谋利,不从事实际研究却通过挂名等形式获取利益;个别课题只要交钱就能立项、结题……这些把课题研究异化为生意的行为,导致学术不端、腐败滋生,极大地破坏了课题研究的风气,远离了课题研究的本意。对于个别地方出现的中小学课题研究乱象,一方面课题研究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指导、监督职责,打击各种不正之风和学术不端行为;另一方面营造尊重知识、尊重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通过各种举措保障有课题研究兴趣和能力的教师能够潜心研究,这样才能使异化的课题、变味的研究回归正常轨道。唯有这样,课题研究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价值,才能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结题不端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我校徐卫红教授主持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
我校4项省教育厅课题结题并通过评审
山西省中药材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通过结题验收
“纺织之光”应用基础研究两项目通过结题验收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教育部首次以部门规章明确6种学术不端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