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有贤
2001年我国启动了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加强课程改革力度,推动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但是,20年后的今天,这些课改目标落实了吗?它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了吗?这20年间,我们的确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现实却不容乐观,我们的课改愿景并没有完全实现。习总书记指出,“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基于此,作为校长,我们要正确领会中央精神,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做到从整体视角推动校内与校外减负工作,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育人功能,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聚焦学生能力培养,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具体说来做到:
一、全面剖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成因
从近年来减负改革措施及成效看,学生学业负担和考试压力依然是“顽症”,我们需要系统思考科学分析,探究学业负担过重的表象背后的真实原因。
(一)从学校和教师角度看
落实国家教育改革任务,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技能,但同时又要面对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评价选拔体系,以及学生校外培训带来的提前学习,高难度、高强度学习等外在压力,同时学校教育还承担众多诸如“扫黄打非”、“电信诈骗”等与学校教育关联度不深的社会问题教育,学校教学正常秩序受到严重干扰。
(二)从家长和学生角度看
家长整体受高学历教育比例不断提升,以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传统家教理念影响,对孩子教育有高期待高要求,同时面对工作压力、家庭养育、经济压力,以及学区房、培训班、辅导作业等多重压力,学生被卷入其中,不堪重负,推动教育内卷形成日趋加重。小学阶段6至12岁的学生,正处在无忧无虑的年龄,而课业与升学压力、各类课外补习及所谓特长班,大量占用学生时间,导致学生不能充分地享受童年快乐。
(三)评价结构没有完全适应新时代发展
虽然教育评价在不断变化,新高考、新中考稳步进行并传導到中小学甚至幼儿教育,但评价方式没有发生结构性改变,没有破除“唯分数论”魔咒,学业成绩依然是评价体系最重要的元素。这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形态,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这种“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是当前学校教育的常态。
(四)作业布置不符合学生内在需求
当前,学生学业过重的集中表现都是作业,教师对作业设计普遍缺乏深度研究,作业存在质量低、数量多、不科学等问题,作业没有聚焦学生的内在需求,学生的学习质量很难得到有效保障。另外,仔细分析教师布置的作业,我们不难发现,作业“统一化”现象极其严重。基本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特征,个性化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有的学生可能完成作业是半小时,有的可能是一小时,有的可能是一小时以上甚至更长时间,导致学生和家长更加焦虑,部分学生恐惧做作业,不想做作业。我们如果不改变统一化的作业形式,就很难落实“双减”工作精神,无法解决学生学负担重的现状。
二、创新推进“双减”工作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一)转变教育观念,理性推进“双减”工作
当我们认识到“双减”工作当中,学校是重中之重,涉及到校长,老师,家长,社会,那我们要转变一种怎么样的观念才能更好地推进“双减”工作呢?
1.教育是一个由多元主体构成的系统,各主体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制约、彼此影响,学业负担问题在这样的系统中显得尤为复杂。因此,我们要从系统的视角思考“双减”工作
首先,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是活生生的生命体,它有自己的成长规律,而且每个儿童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推进教育“减负”改革工作的时候,就要多思多想,我们面前这些孩子需要什么,教师必须有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储备,才能和儿童平等对话,从儿童需求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为儿童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
其二,我们要有大教育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三者必须融在一起,做到“三位一体”,全面发挥其育人功能。我们思考减负工作的时候,要把这三个教育的纬度思考起来,而不仅仅把它放在学校教育这一个纬度来思考。
2.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推动教育变革,提升教育质量
学校主阵地作用是相对于家长、社区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等其他教育主体,它不是一个孤岛,需要与多种主体发生关系当中,建立改革自信,提升改革能力,确认改革方向,调动改革力量,减负工作才能落实。
首先,提升校长领导力是推动“双减”工作的首要任务。因为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人物,其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水平和减负工作的具体落实,所以要重点培养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强有力的课程领导力是校长对“双减”精神准确领悟,并采取相关举措推动减负工作的基础保障。
其二,教师的专业水准是“双减”工作成败的关键。我们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加大对命题考试的研究.并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为不同的学生科学设定教学难度,合理预设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让每位学生在自己基点上成长。
(二)尊重学生个性需求,科学设计“分层作业”“创意作业”
众所周知,“双减”工作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是,作业是为了温故而知新,是对前一个阶段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不断地减少作业,会不会对于后面的学习有影响,会不会出现断层,这个作业到底应该如何来布置呢?
1.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学生作业需求,实施“分层作业”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智能基础等因素都直接影响作业完成的效率,如果不改变统一化作业形式,不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来设计作业,就很难落实“双减”工作精神。因此,我们要把作业这个元素放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进行因人而异“作业个性化设计”,确保作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当我们把用大数据,用人工智能这些元素融入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认知和理解来完成作业,平台能马上自动分析并给出学生个体的各种反馈,比如谁已经做完,谁得分,谁不得分原因等等,我们能轻松知道每个学生有哪些知识点或哪些学习内容上比较欠缺,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我们给成绩优秀学生的题目,跟中等学生的题目,跟稍弱一点学生的题目都可以不一样,科学设计“分层作业”,就在这样的一个推送过程中,合理地安排好每个学生的作业时间,作业量都减少了,作业效果更好些。
比如,我校选用“云上书院”阅读考级系统,语文老师可以非常轻松的了解到每个学生的阅读状况,布置作业过程中也会针对本班的哪些同学应做哪些作业。当师生习惯之后,这将成为一种常态,可喜的是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是看得见的。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索“创意作业”
创意作业的设计是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和有兴趣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动手实践、多感官参与、合作探究等系列活动,真正让学生既减负,又提高学生创意思维、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比如,我校开办《小老师开讲啦》优秀作品展播,作为学生实践作业的一部分,将弦子们学习的大课堂拓展到课外。孩子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家长们也大赞这样的创意作业不仅让孩子成为学習的主角,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其次,还需要找到要讲知识内容的重点,怎样突出重点知识,也是需要技巧的。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但学生喜欢,连家长也可以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去,感受孩子的成长。
(三)发挥课程改革主渠道作用,聚焦学生能力培养
我们需要在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时代特征和未来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与“能力”深度融合的课程改革,把当前单一的传统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为学习者构建以跨学科为特征的,联结真实世界的课程体系。
1.以课题研究为依托,让课程改革真正实现华丽的转身
我校确立《小学全学科“渗透式”创意教学的行动研究》,每位教师走进课堂都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出发带着学生去学习知识、去思维、想象、创造,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都能得到肯定,得到赞许。我们尝试将语文课和思品课这两门学科整合起来,邀请思品课老师走进语文课堂,上了一节生动的《神奇的中国汉字》课,为学生们讲更丰富的汉字知识。就这样,新的学习模式诞生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下课后编字谜、讲汉字故事,兴趣盎然。又如数学课《三角形的特性》与科学课《设计与制作:我的小桥》课例整合,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观察、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种“跨学科整合”的设想,正是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打破学科单一的教学,打破死板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外延。
2.以学科拓展创意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校开展“爸妈进课堂,创意无极限”活动,让家长“角色转换”成为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各行各业的家长讲述自己的专业知识,每个班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家长可带来的教育资源或社会资源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将学习与实践,将系统知识与现实生活相链接,更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以“乐考”探索幼小衔接工作,转变学生的评价方式
一年级是学生以学为主的起始阶段,是培养学生从小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起始学段,要想保护学生好奇心,关键一条就是让孩子爱动脑、爱学习,这样就需要让每个学生在最初学习阶段都要有成功的体验。因此,我们在一年级尝试把期末的单一纸笔考试变“乐考”,在内容上提倡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和知识回归生活的体验,每科中又包括了不同的板块,每个板块有自己的主题,结合本校的小天鹅腾飞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测查。例如:语文学习体验活动的第一个板块“破蛋而出小天鹅”,对孩子拼读测试的“轮盘转转”,对音节拼读速度测查的“花儿朵朵”,考查学生是否能正确的拼读或拼写。第二个板块“盘旋小天鹅”,涵盖了对课内文章的朗读考查和课外文章的朗读考查,测查了孩子的朗读能力。第三个板块“书法王小天鹅”,考查了学生正确书写的能力,每个苹果上呈现的词语由易到难,学生自主选择,不仅要写正确,还要写漂亮。第四个板块“能说会道小天鹅”,考查了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和看图说话能力。在“乐考”中,我们看到每个孩子尽力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培养了学生从小就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
(四)家校合作,校内外协作,形成全社会治理合力
家长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负担。因此,学校需要把家校合作工作作为重点,设计家校沟通课程,建立良好的家校信任。此外,课后延时服务和暑期托管服务的出台又有效推动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系统合作,让更多的优质校外教育机构进入学校。比如少年宫、图书馆和社区活动中心等,让它们成为优质的“学习中心”,统筹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关于劳动、科技、艺术等课程学习。“双减”工作在学校主阵地基础上,引导家长、社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
总之,面对“双减”工作,我们要尊重学生个性需求,不断优化考试评价制度,对教育进行整体系统思考,让全社会形成治理合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全面提升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