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技术下唐崖土司文化视觉再现的解码与编码

2022-03-05 06:07苏秀磊
美与时代·上 2022年1期
关键词:AR技术

摘  要: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遗址”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湖北恩施咸丰县璀璨的文化瑰宝,是视觉再现“唐崖土司文化”的重要内容。当下我国文化与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文旅融合发展态势一路向好,给各地文化与旅游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日益增长的海量传播需求与有限的传播能力之间的矛盾长期没有解决,传统的保护、开发与传播方式明显捉襟见肘。面对我国文旅领域出现的种种现象与挑战,本研究以唐崖土司文化为切入点,结合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符号学等视觉传播学理论及研究方法,对唐崖土司文化中的民俗物像展开数字化形态与传播要素的综合性分析,旨在增添其人文景观艺术的观赏力、提升特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光加彩。

关键词:唐崖土司文化;解码与编码;AR技术

一、视觉再现下唐崖土司文化及特征分析

“唐崖土司城遗址”于第三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代表,更是湖北恩施咸丰县璀璨的文化瑰宝,也是视觉再现“唐崖土司文化”的重要内容,开发空间和利用价值巨大。在探寻现代AR技术如何再现唐崖土司文化中的视觉物象之前,有必要对其文化的历史沿革、特征及前景展开分析和预测,予以揭示视觉再现对唐崖土司城遗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的重大意义。

(一)历史沿革

唐崖土司城始建于元代,遗址主要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综合、娱乐和墓葬八大部分。唐崖土司城遗址中遗存的石人、石马、石牌坊、张王庙等土司时期的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是视觉再现“唐崖土司文化”的重要视觉物像。如今,唐崖土司城遗址文化受到了世界各国文化学者的研究关注,是我国文化学者研究武陵民族地区土家族文化的中心。随着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惠民富民政策的实施与推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建设、旅游产业建设等各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为更好地保护、传播唐崖土司文化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唐崖土司城遗址文化旅游的开发与推进,视觉文化传播与媒介技术应用的探讨将势在必行。

(二)文化特征

唐崖土司文化包括土家族文化和土司制度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集民族、家族、政治、乡土等多元文化于一身,既融入了中原地区文化,又保留了土家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色。其文化特征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1.文化形式的多样性。

唐崖土司地区相对闭塞,后来随着中央朝廷的介入,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原文化与土司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原文化的融入使当地在保存自身文化价值观、道德约束的基础上,在文化生活上发生了多样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推崇和传播儒家文化。从唐崖土司城遗址布局中不难发现中原儒家文化内容的视觉物像,譬如,“荆南雄镇”石牌坊的石雕艺术、前为宫后为苑以及殿在南庙在北等建筑布局结构等,都充分体现出古代中原地区皇家建筑的统一性。除此之外,唐崖土司城内还推崇和重视宗教信仰。据文献记载:覃鼎之妻田氏信仰佛教,前往峨眉山朝圣后,在唐崖土司城南部建造大寺堂、张王庙等宗教建筑,这些宗教建筑方面的视觉物像,内部供奉的人物是中原汉文化中的张飞形象。由此可见,人们在武陵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中,产生了复杂的与自身文化语系相同的宗教情感[1]。

2.文化内容的包容性

中央朝廷的干预为原本单一的土司文化注入了更加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质。从唐崖土司城遗址的许多视觉物像中不难看到,这里的建筑物像既有土家族文化特征,又有中原文化与土家族文化交融的结构形式,体现出唐崖土司文化在几百年来的交流与融合过程中愈发包容、愈发多姿多彩。唐崖土司文化的包容性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从唐崖土司城的选址和建筑形式中可以看出这一显著特征。在选址上,唐崖土司城城址前有唐崖河,被圍绕在四座名为“青龙山、白虎山、朱雀山、玄武山”的山峰之间,这与中原文化中讲究依山傍水的选址理念十分契合。在建筑形式上,唐崖土司城建筑多为干栏式土家吊脚楼,楼体使用纯木材料,采用榫卯结构建造,结构稳固。

3.文化自身的民族性

唐崖土司地区受限于地理环境,在古代交通不便,与中原汉族地区相比,整体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由于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土司制度有机会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深度交融,孵化出具有浓厚少数民族文化风情的新兴文化形态——土司文化。以此来看,现存的张王庙、玄武庙、“荆南雄镇”石牌坊、土司王墓、石人石马等遗迹凝聚并突显了土家族的经典文化。故唐崖土司地区,虽有中原文化的汇入,但在唐崖土司文化发展过程中仍然保留了其本身独特的民族性。

(三)前景分析

以上对唐崖土司文化的历史沿革及其特征的阐述,为AR技术下唐崖土司文化解码与编码研究奠定了文献依据和理论基础。然而,关于唐崖土司文化数字化视觉再现的现实性、必要性及时代性的探讨也是目前亟待关注的问题,这关乎唐崖土司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否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览、是否能留住游客,使其真正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决策思考。唐崖土司文化数字化视觉再现能更好地、更直观地彰显其多样性、包容性、民族性的文化魅力,可从三方面展开分析。

1.现实性分析

唐崖土司文化的视觉再现彰显出多元文化魅力。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视觉再现不仅可以提升文化效益,也可以展示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文化渊源。然而,从世界遗产保护方面来看,旅游开发必须是在不继续破坏遗址的前提下适度进行的,从视觉传播视角探索和研究如何再现唐崖土司文化,对数字化重现唐崖土司城古老、恢弘与繁荣的视觉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2.必要性分析

唐崖土司文化视觉再现对带动当地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助推作用。数字化视觉再现技术的发展不仅为地方经济带来巨大效益,而且增添了人文景观艺术的观赏力,提升了特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加强了文化消费对游客的吸引力,也促进了当地文化遗存的娱乐性、教育性和互动性。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由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选择在节假日外出旅游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大部分消费者选择的旅游目的地,往往是与自己工作、生活、居住地不同的地区,其中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胜地无疑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唐崖土司文化独具地域特色,特别是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世人熟知。随着唐崖土司文创品牌的建立与发展,唐崖土司文化遗产不仅得到了更好的保护,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因此,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唐崖土司城昔日的恢宏与繁荣,能带给游客身临其境的体验与感受,最终实现留住游客的目的。

3.时代性分析

唐崖土司文化的视觉再现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寻了新路径。数字化视觉再现的发展凝聚了中国力量,让更多人能够更便捷、更全面地了解“立体的”唐崖土司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唐崖土司文化传播的受众范围。一个民族精神的积淀是文化遗产,一个国家“金色的招牌”同样也有文化遗产,只有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开发、传播,其文化价值才能被更有效地释放。唐崖土司文化遗产作为武陵民族地区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保护对象,在历史上是土家族文化与土司制度文化最辉煌时期的代表,反映了当时整个地区内各个领域发展的高度,呈现了在那个年代我国各地区之间文化、政治、经济、民族等领域之间的密切交流、认同与融合。唐崖土司文化视觉再现为研究土家族文化和土司制度文化提供了可视形象,也为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创新路径。

二、视觉再现唐崖土司文化的解码与编码

视觉再现以视觉文化为基础,其前提必须是对研究对象的视觉文化进行挖掘与分析。唐崖土司文化的视觉再现就是应用相关理论对其历史文化渊源展开视觉研究和探讨。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是本文重要的理论支撑,是视觉再现下唐崖土司文化解码与编码的重要研究方法。编码与解码理论来源于英国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在《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Encoding and decoding in the television discourse)一文中提出的“编码与解码”理论[2]。他以符号学理论为基础,对照视觉认知理论,对大众传播中信息传播者的信息采集与传播方式展开论述。本文应用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对唐崖土司文化的视觉符号展开系统分析与阐述,以揭示唐崖土司城遗址文化中视觉物像的视觉表征与视觉认知的意义,为视觉再现和重构唐崖土司文化视觉景观提供准确的信息来源。

关于“解码”,斯图亚特·霍尔的定义为,“解码(decoding)指信息接受者将讯息按特定规则进行解读”[2]。根据这个“特定规则”,可以把唐崖土司文化中的视觉物象按照有利于视觉再现、有利于受众接纳、有利于视觉传播的路径转化。我们可以通过对“解码”定义的了解,探索出AR技术下唐崖土司文化视觉再现的分析路径。实质上,“解码”理论可以理解为对唐崖土司文化中视觉物像的挖掘与发现,是开展视觉再现研究的重要内容。霍尔认为:“在这个信息产生效果(effect)、滿足需求(need)或产生作用(use)之前,它必须先被看作是一种有意义的话语,并被有意义的方式解码。只有经过解码后的意义,才能带来效果和影响,进而娱乐、教导和说服大众,产生更为复杂的情感、感知、认识、意识形态或行为上的结果。”[3]从解码的角度分析,每一个视觉物象都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转化,即编故事的过程,内容才能更加丰富。依照霍尔的观点,以唐崖土司城遗址文化中遗存的视觉物像为研究对象,可以对唐崖土司文化展开深度解读与分析,以期揭示其深藏的视觉文化内涵与视觉表征。“荆南雄镇”石牌坊是唐崖土司城遗址中极具代表性的视觉物像,在石雕艺术中有“渔、樵、耕、读”等视觉文化内容,对其进行视觉文化的解码,可为AR技术下的视觉再现提供准确的视觉文化信源。依照霍尔的解码观,在“渔、樵、耕、读”视觉物像的解码中,我们可得出这样几点结论:一是多元文化的视觉表征。“渔、樵、耕、读”视觉物像是充分体现中原文化融入到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视觉文化符号,是多元文化特征的具体视觉表征。二是生产生活的视觉表征。“渔、樵、耕、读”视觉物象是中国农耕社会四个比较重要职业的称谓“渔夫、樵夫、农夫与书生”,反映出唐崖土司城百姓推崇和学习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的视觉表征。三是憧憬和向往的视觉表征。“渔、樵、耕、读”雕刻图案还寓意着生意红红火火,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的视觉表征。除此之外,“渔、樵、耕、读”视觉物像还是追溯唐崖土司城百姓曾经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渔”的视觉物像,意味着从牌坊建造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当地人民就已经实现渔业资源的自给自足,生活丰盛起来;“樵”的视觉物象,记录了当地人民对燃料的补给和管理已经达到一定水平;“耕”的视觉物象,记录了当时“刀耕火种”田野间忙碌的场景,可以看出人们已经享受在田园生活之中;“读”的视觉物象,意味着当地百姓有主动接受知识或让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意识。从“渔、樵、耕、读”视觉物像的解码中,我们能够领略到历史上唐崖土司城中男耕女织、衣食无忧、生活富足、对精神食粮积极摄取的基本生活状况,折射出当时唐崖土司城人民生活富足的状态。可以确定的是,“荆南雄镇”石牌坊是一块记录唐崖土司文化的活化石,是唐崖土司城遗址中最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石牌坊坐落于土司城遗址中心,经过考证在历史上属于唐崖土司城的街署区,以“荆南雄镇”石牌坊为中心,这里四周被高大的院墙包围,形成一座大型的院落。据历史文献记载,这座“荆南雄镇”石牌坊,是当时中央朝廷为奖励第十二代土司谭鼎的战功而建造,显现出当地先民的聪明才智与氛围浓厚的中原文化之间的交融。这些视觉文化元素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成为历史上中央朝廷对唐崖土司地区管辖的重要历史依据。此外,位于张王庙中的“石人石马”视觉物象,是唐崖土司城遗址中极具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石人石马”在历史上是作为纪念征缴而建立的,表达了人们对这位功勋卓著人物的爱戴。“石人石马”也是雕凿精细、栩栩如生的建筑形象之一,“石马”这一视觉物象取材自当地的一种马。它不同于中原地区马的体型,拥有当地马匹独有的矮壮的特点,其身上所有配饰,传达出土司王的权威,以及当地百姓对土司王的恭谨、追忆与臣服,也反映出土司王对当地百姓的爱护。

以上分析表明,唐崖土司城遗址的民族文化特征通过“荆南雄镇”石牌坊及其中“渔、樵、耕、读”的视觉物象与“石人石马”这种视觉符号的形式,展现到社会应用的空间中,反映出当地特定的人文价值,体现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追求、尊师重教的文化风俗、衣食无忧的生活水平和男耕女织的社会风尚。这些因地制宜的文化特征,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于“编码”,斯图亚特·霍尔的定义为“编码(encoding)指信息传播者将想要传递的信息、意图或观点,转化为恰当的呈现形式传达给受众”[2]。依照霍尔的观点,这个“恰当的呈现形式”就是指适合于唐崖土司地区视觉文化再现的、方便受众体验的、适合AR技术交互的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对“编码”定义的了解,探索出AR技术下唐崖土司文化视觉再现的创新方法。霍尔认为,“广电系统(broadcasting structures)必须要以一种‘有意义的话语’(meaningful discourse)形式来生产编码信息(encoded message)。如果想要产品(即信息)被受众理解(realized),生产的社会体制关系就必须要进入并穿过一种语言模式(the mode of a language)。这就在传播过程中开创了一个需要区别对待(differentiated)的环节,即一个由语言和形式规则运作着的环节[2]。他从编码的角度,认为每一种视觉物象都必须通过一个模式的转换,才能被受众理解。对唐崖土司城遗址文化进行编码,目的是为视觉再现做铺垫。在湖北恩施咸丰县唐崖土司城遗址的实地考察中发现,由于唐崖土司城建筑的建造年代久远,现在遗址中仅存部分地基和一些历史文字,对游客的实地游览非常不利。因此,我们需要提炼出视觉文化符号要素,结合景区的实际布局情况进行创新设计,重构唐崖土司文化中的视觉物像。

三、AR技术下唐崖土司文化中视觉物像的艺术再现

在唐崖土司文化解码与编码的基础上,笔者结合田野调查,提出了如何有效开展唐崖土司文化视觉艺术再现的构想。可以先从唐崖土司城园区的路线设计开始,寻找适合用AR再现视觉交互的理想场地,开发出一条集视觉再现、实时交互的唐崖土司城遗址文化带。第一步,因地制宜地从地理特征、空间特征入手设计游览方案。第二步,充分建设并利用当地特色视觉人文景观,尽可能留得住游客。以下就AR技术下唐崖土司文化中视觉物像的艺术再现的可能性、制约因素、AR技术支持及其呈现形式展开阐述。

首先,AR技术的发展使唐崖土司文化中视觉物像的艺术再现变为可能。人们对增强现实技术领域的研究与探索,早就已经从实验室阶段走向更加开阔的市场。AR(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也逐渐开始由原来早期的军事、航空、航天领域,慢慢走向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领域。除了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外,AR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健康医疗、电视、游戏娱乐、博物馆展示等方面。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AR技术实现的载体也由原来依托台式计算机操作,演变为现在的手持移动设备多点触控操作,进一步扩大了AR技术的使用场景与用户体量。在医疗卫生方面,医务工作者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可以对患病部位进行精准有效的定位,直达病灶。在医学教学中,AR技术让医学生们更加直观地学习人体组织的各个部位。在广播电视方面,AR(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在电视直播过程中将辅助信息叠加在画面上,让电视观众在同一节目画面接收到更丰富的信息。在游戏娱乐方面,搭载了3DTof景深摄像头的智能手机,结合AR技术,并通过手机这一载体即可进行对周围物体的实时建模并实时预览,甚至还可以扫描自己的面部,为自己创建3D头像,这极大提高了视频拍摄的可玩性。同时也可以使用AR doodle(涂鸦),在视频通话过程中涂鸦或采用预设的帽子、胡子、眼镜等虚拟物体,极大提高视频通话的可玩性和趣味性,可以说AR(增强现实)技术通过智能终端这一载体飞入了千家万户。在博物馆展示方面,游客在进行传统意义上参观、浏览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了解到展品背后的数据和资料。在网上购物方面,消费者在网上商城选购衣物时,可以采用AR技術进行辅助判断,选购的衣物款式、尺寸是否适合自己。

其次,制约唐崖土司文化视觉物像艺术再现的主要因素,已经走过了硬件性能限制阶段,目前对AR技术更加人性化的应用与创新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AR(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场景、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在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中,AR技术的应用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制约。对AR技术制约因素的认识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突出表现在硬件设备和软件操作对AR技术的束缚上。硬件的限制、无法摆脱在终端设备应用程序上的使用、文化遗产增强现实演示场地的限制、价格昂贵的3D、软件产品功能方面体验单一、文化遗产AR增强现实的社交化等都是制约AR技术发展的不利因素。第二个阶段主要体现在AR技术软件硬件协同优化与提升用户体验的应用与创新不同步上。随着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处理器性能的不断提升与发展,人类不断挑战摩尔定律的极限。2010年代以来,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中SOC的计算能力和芯片制程工艺不断突破,互联网通信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进入5G时代以来,这些新的活力赋予AR(增强现实)技术无限可能。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硬件的限制早就已经没有那么明显,可以明显提升用户体验的AR技术应用与创新部分,反而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互联网信息化融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们不光自己想要体验AR,还想让自己的好友体验AR的增强现实感。在AR技术发达的今天,用户需要更加自如的交互方式,价格也需达到能够普及的区间。以上例举的制约因素是制约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主要因素,未来需要尽可能提升受众的参与感、获得感,真正意义上实现不受时间及空间因素限制的自由交互。

其三,艺术再现唐崖土司文化中的视觉物像需要AR技术及AR+数字灯光秀的呈现形式来支持。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简言之就是借助信息技术、多种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把计算机生成的二维或三维的虚拟数字信息(虚拟三维物体、动画、影像、图形、声音、文本等)准确地“叠加”到用户所在的真实环境中[3]14。用AR技术进行艺术再现,是一项需要多技术门类共同完成的项目,包括计算机图形技术、虚拟现实技术、3D扫描技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把文化遗产与其相关的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信息真实、完整地记录、归类,然后用以上技术将其数字化,信息采集之后变成计算机可以读取的“0&1”,经计算机运算、整理、合成后在数字空间视觉再现文化遗产。对唐崖土司文化的视觉再现可以采用两种形式呈现。第一种呈现形式为完全借助AR技术本身的特点。利用AR技术对唐崖土司文化视觉再现的重点在于借用3D扫描设备和行业专业模型制作软件对文化遗产整体到局部的信息采集,因为模型建造的精度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后视觉再现的效果。将唐崖土司城遗址中的残存建筑,通过3D扫描、Maya建模等方法将这些模型的数据以数字化的形态存储到计算机,以方便后续数字化信息数据的提取。以唐崖土司城遗址中的代表性文物石人石马视觉物像为例,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址中最具特色的雕塑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唐崖地区当时最为先进的雕刻制作工艺,也是我们了解唐崖土司文化最重要的物证。对石人石马进行视觉再现,第一步需要视觉再现主体模型的制作。我们可以使用行业专用模型建造软件3D MAX、Autodesk Maya等建立石人石马的初级模型,然后使用业内专业的模型雕刻软件Z Brush对其进行雕刻,进一步将模型细分达到最高细分级别,使细节及纹理达到更加深入及生动地体现,进而对其进行烘焙贴图等一系列对于装饰纹理的制作,将成品进行高质量的渲染。第二步,提取音频、视频素材。将这类资料选择性设置增强现实标识,比较常规的操作方式是在目标取景框画面添加二维码,受众使用智能手机扫描画面中的二维码,会触发某个预设的进程,包括但不限于打开App、显示介绍性文字、播放解释性的影音片段、将特征点文件与3D模型绑定,增强现实互动。视频素材可采用恩施州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南剧”为表演形式的国家级非遗大型土家族历史剧《唐崖土司夫人》为蓝本,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台词语言作为展示唐崖故事的特色声音,将这些影视资料导入视频剪辑软件Final Cut Pro 或Adobe Premiere Pro中,并对精彩部分进行提取,选出带有特定文化符号的演唱表演片段,作为标签文件叠加到互动体验场景中。例如参观者在观看石人石马的时候,马的品种、马鞍的细节、马声音的播放提示等信息都会叠加在画面的对应区域,石人石马的虚拟形象也展现在场景中,使受众可以在同一画面接受到比原来更多的信息。第二种呈现形式为利用AR+视觉数字灯光秀展示。首先将木筏、历史名人、古建筑吊脚楼、当地的特色饮食、国家级非遗南剧《唐崖土司夫人》中的代表性角色、代表性街道商贾等文化事象进行数字模型的搭建,将模型转换为数字化的文化载体。其次在唐崖河两岸使用大量LED灯,将LED灯分别安装在大量的无人机上,无人机起飞后在沿岸串成一幅巨大的荧幕,配合视觉物象数字模型及声音、光线。游客使用手机打开摄像头扫描,即可通过屏幕看到唐崖土司城遗址文化灯光秀现实场景,让人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数字化的视觉物象与无人机阵列所携带的熠熠灯光在夜空中交相辉映,游客触控屏幕上提示的图标,即可播放所见画面的配套声音、文字,这些灯光、影像在唐崖河夜空上演,为游客描绘出一幅所见即所得的现场画卷。AR技术及AR+数字灯光秀的呈现形式给唐崖土司遗址文化的视觉再现及人文艺术景观的创建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力量。

此外,应用AR技术视觉再现“石牌坊、石人石马”等视觉物像,必须注重以传达给受众全新的视觉体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荆南雄镇”石牌坊、“石人石马”等视觉物像的再现效果,达到吸引文化消费的效果,以提升娱乐性、教育性和互动性为目的,增添唐崖土司文化人文景观艺术的观赏性,提升特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从而促进唐崖土司文化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效益。增强现实技术赋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开发与传播,除了拉近文化遗产与人们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外,还有助于解决文化遗产开发、保护与传播过程中的现存资料不完整、趣味性不足、体验感缺失等痛点难点,更好地提升其传播效益,生动地展现其文化价值,直观地展现其时代魅力。在AR技术的加持下,体验唐崖土司城,将不再局限于时间、场地,只用动一动手指或敲击一下鼠标,就可以清晰且详实地了解到唐崖土司城文化遗产的展品,借助增强现实技术,人们可更加身临其境地畅游在唐崖土司辉煌的时代,一些很难欣赏到的珍贵文物也能通过AR技术满足观众“历史就在眼前”的殷切期望。

四、结语

AR技术下唐崖土司文化视觉物像的编码与解码,进一步提升了唐崖土司文化数字化开发的品质,拓展了唐崖土司文化中视觉物像数字化的传播路径,在不同程度上带动了唐崖地区乃至整个恩施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对提升唐崖土司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AR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体验上还不是特别完善,仍需丰富AR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推广与应用形式,打破现行模式下文化遗产数字化及其应用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播之间的壁垒,尽可能提升受众体验。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涌现更加丰富的形式与手段来提升信息采集的质量与数据展示吸引力,甚至提供更仿真的、更人性化的互动体验,将历史的与科技的、历史的与现实的、现实的与未来的更加无缝融合,提升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受,释放AR(增强现实)技术更大可能性,让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与時代发展同步,让AR(增强现实)技术赋能文化遗产无限时代活力。

参考文献:

[1]陆缘.唐崖土司城遗址文化传播价值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2]霍尔.编码,解码[C]//罗刚,刘向愚,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45-358.

[3]余日季.基于AR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作者简介:苏秀磊,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AR技术
基于VR/AR技术的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研究
如何让儿童科普读物变得更有趣
AR技术在传统苗族银饰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AR技术在汽车工业领域的应用
人文地理学中AR技术的城市空间特点
AR技术在少儿科普图书的应用及设计策略
商业银行应用AR技术前景探讨
AR技术及二维码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初中英语课堂与AR技术有效结合的教学策略研究
从儿童阅读方式的变化看童书出版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