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缠枝牡丹纹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一直深受国人的喜爱,它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植物装饰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朝代中缠枝牡丹纹均有典型的形态特征,它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具有古老的装饰意义,在明代甚为流行。
关键词:缠枝牡丹纹;特征;形式
一、缠枝牡丹纹的定义
缠枝纹是我国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又称“缠枝花”“万寿藤”,作为中国缠枝纹样之一的缠枝牡丹纹,其本质是以牡丹组成的缠枝纹,也称“缠枝牡丹”。牡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观赏植物,但古时将牡丹与芍药皆称为芍药,直到秦汉时期才将木质根茎的芍药叫做牡丹。其品种繁多,枝多且挺生,叶片宽大互生,羽状复叶,具长柄。花或单瓣、或重瓣。有黄、白、紫、粉红诸色,谷雨时节花始盛开,大而艳,有“国色天香”之谓。牡丹在各朝各代皆有文人墨客为其作诗,其中最为出色的便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另外牡丹还有“天下真花”“花王”“花后”“第一香贵客”等美称。可见,古人对牡丹的喜爱,将幸福、繁荣、昌盛等美好的寓意寄托在牡丹上。因此,以一种代表中国吉祥与富贵之物的牡丹花图案作为其设计主题的缠枝缠叶图案,展现了人们对于追求幸福与享受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缠枝牡丹纹的发展
唐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而作为一种装饰性图案,缠枝牡丹纹的风格也开始于唐代。由田自秉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一文中提到,“唐代卷草纹以牡丹为主花”。从大量资料中可以发现,唐代牡丹纹的整体表现形式就是崇尚丰腴和造型饱满,花头短且花瓣复层,被唐人赋予“富贵”的代名词,与当时“以肥为美”的风格相吻合。从缠枝纹中牡丹花的形态学角度来看,牡丹花的形态已经呈现出一种突然的变异,脱离自然的原型,变得更加富有图案性。从其纹样和造型的演变角度来看,它们可以说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基本概念到具体性的变动。
宋代是一个文学和政治崛起的时代。由于重文学轻武术的政策,学术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从思想上看,宋代是从贵族到平民,从现实政治到民间文化的重要转折时期。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宋代把唐代华丽的风格转变为典雅的风格,把唐代的“旷达”转变为宋代严谨含蓄的风格。陈寅恪先生曾经评价过这样一句话:“中国华夏民族之传统文化,历数千年之发展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在此基础上,延续了唐代“唐草纹”的艺术风格,积极演变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缠枝纹。
元代是第一个由蒙古人和游牧民族共同统治的多民族封建时期,以北方的游牧蒙古人为其主体,民族众多且复杂。元代时期的贵族追求穷奢极欲,游牧文化、西域文化以及其他传统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粗糙而豪放的中国文化特色。在这种形态下,元朝将其崇尚自然现实主义的宋代艺术形式,转变成了一种追求奢华豪放的艺术风格。在缠枝牡丹纹的表现方式上,它既保持了唐宋两国时期的艺术传统,又保持了元代浑厚而粗糙的艺术风格。
明代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兴盛的重要历史阶段,同时,也是我国民族吉祥文化得到高度弘扬和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牡丹缠枝花纹因为现代人们的经济生活及其世俗文化的要求,被作为一种植物所装饰的图案而普遍流行起来。它以一种纠缠回转的构图方式,将欢喜圆满、吉祥的寓意紧密结合在一起,将传统的构图规律与明代吉祥文化完美结合,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具有时代性的特征。明代的缠枝纹以其独特的表现力,融合了外来的伊斯兰文化,继承和创新了中国传统图案的外延和内涵,是中国世俗文化和吉祥文化的典型代表。缠枝牡丹纹在这个时期大力发展,表现力和融合性极强。唐、宋、元时期的发展为明代的纹样奠定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升华,体现出高度的程式化、世俗化和强烈的装饰美。
清代缠枝纹,“图必有意,言必吉祥”。缠枝花纹到了清代,题材内容不断扩大,构成形式更为多样,具体包括缠枝牡丹、莲花、菊花、葡萄等穿插其中,纹样更加生动,富有情趣。清代的缠枝牡丹花纹中,牡丹花的颜色和形态多种多样。我国彩绘艺术和技艺在清代达到高潮,在瓷器上的缠枝牡丹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大部分作品描绘了盛开时鲜艳的花朵,花头不仅大,而且饱满。在颜色方面,作品多采用鲜艳的红彩,用青翠的绿叶来相称,美观、华丽且生动。清代的缠枝牡丹纹一般应用于织锦、雕漆、金银器、木制版画等,造型多变,例如卷云状的牡丹花瓣、如意造型的牡丹花头,都富有浓厚的吉祥寓意。
三、明代缠枝牡丹纹的造型特点
(一)吉祥寓意
牡丹花深受国人青睐,作为装饰纹样的缠枝牡丹纹,从唐代开始流行至今,在明代发扬光大,也是这个时代重要的植物纹样,因其美好的象征和吉祥的寓意,尤其受到上级阶级的喜爱,在华贵的绸缎和瓷器中可以体现。除了世人所赋予的含义,牡丹花自身的花朵大、外形独特、颜色鲜艳,不得不使人联想到富裕的美好寓意。缠枝纹的样式连绵不断,与牡丹花结合成缠枝牡丹纹,寓意繁荣昌盛、富贵荣华。
(二)形式特点
明代缠枝牡丹紋的内部构成形式,根据均衡、对比和对称等要求进行组织,其中牡丹纹通常采用较为写实的正面或者侧面的形象,且花朵较大,较少翻转卷侧,形象大多丰满,与周围进一步弱化的缠枝纹纤细的枝茎和叶片,不仅在体积上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在整个画面中都占有较大篇幅,使得效果更加强烈,更能表达创作者的意愿。与清朝的缠枝牡丹纹样相比较,明代的更加突出牡丹的花头形象,弱化缠枝部分来表达情感,而清代则对缠枝牡丹纹的每一个分部都进行细致刻画,追求繁复的效果,这与当时的皇家贵族息息相关。而明代织锦缠枝牡丹纹的牡丹花花瓣略少,花瓣线条转折角度较大,疏密关系恰当。明代织锦缠枝牡丹纹(如图1)的牡丹花花瓣经络分明,用细线勾勒牡丹花瓣的纹理,每个叶片也用细线勾勒了纹理,别具风味。明代织锦缠枝牡丹纹的牡丹花瓣采用线条勾勒边缘,花瓣中间并未有经络显现,与前几类牡丹纹装饰风格并不一致。
大量搜集明代有关缠枝牡丹纹的资料,可以看出,尽管明代的装饰种类繁多,但是并没有杂乱无序,反而经过细致的搭配组织,使得整个画面生动有序,具有良好的规律性,体现一种理性之美。从永乐时期开始,缠枝牡丹纹打破元代多层的布局,牡丹花头比元代更加饱满,缠枝枝蔓的曲转较多,叶片则收缩勾卷。在此之后都以永乐时期的样式作为基础。在明代的中前期,缠枝牡丹花纹都以写实为主,着重表现牡丹花花瓣和茎叶的自然形态。与此同时,在部分精美的织物和瓷器中不难发现,缠枝牡丹纹的花瓣数量精简,花瓣多采用八片、五片,少则三片来描绘花头,也缩小了叶子所占的比例,如明代御窑瓷器中的牡丹花头多为五片,重点突出花头部分,叶子和藤蔓作为点缀。到了明代后期,更加注重装饰效果,变形处理花头与花叶,大多只看出牡丹花和细小的藤蔓,更加弱化了叶片。
除此之外,明代的缠枝纹多与牡丹这样的花卉纹样搭配,保留原有纹样的生命力和活力,不再像之前的远古符号如龙凤纹、秦汉时期的神仙教义那样高不可攀,明代的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关注到了眼前的需求,体现世俗性。明代缠枝牡丹纹的艺术形式之美顺应着社会的发展,体现了世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明代缠枝牡丹纹的形式美主要有三种结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适合纹样。在古代,连续纹样具有延绵的寓意,并且应用相当广泛。第一,明代缠枝牡丹纹是以二方连续的缠枝藤蔓“S”形曲线作为主旋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给人一种连绵起伏的感觉。二方连续的缠枝牡丹纹大多应用于边饰纹样中,通过巧妙的利用形态和大小对比,使本来单一、重复的单调感,变得生动且富有极强装饰性。第二,明代缠枝牡丹纹的四方连续形式一般应用于织物的表面装饰上,不同组织形式的缠枝纹如圆形、方形和心形等与牡丹纹进行穿插变化,画面富于变化且秀丽优雅。第三,明代缠枝牡丹纹也多采用适合图案纹样的组织形式,与例如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的外轮廓相配合,强调完整性,所应用的载体十分丰富,除了建筑的砖雕、门楼的砖雕等,也应用在各类形状特异的器皿表面,此时多为独幅的大型缠枝牡丹纹,表达世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明代的缠枝牡丹纹不仅层次丰富,注重造型的立体感,花瓣也圆润大方。明代是吉祥文化盛行的时期。由于宫廷对缠枝牡丹纹瓷器的需求,景德镇御窑厂也烧造了大量的缠枝牡丹纹瓷器,其中装饰呈现出硕大的花头,花瓣为云曲瓣,具有一定的写实性,深受古人的喜爱。工艺美术也在此时得到了大力发展。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永宣及嘉万时代,除了比较繁密的缠枝牡丹纹瓷器之外,带有浓郁的装饰风格和较强宗教意味的缠枝牡丹的丝织品也参与进来,成了炽手可热的外销产品。
四、结语
缠枝牡丹纹因其独特的造型,寓意美好且易于装饰,是缠枝纹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花卉纹。通过我们对缠枝牡丹纹的历史和发展研究分析,可以知道,从唐代至明代,缠枝牡丹纹的组合题材、结构形态以及所表现的形式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单一的纹样题材转向复合的纹样题材,从自由形式化转向程式化,从单一的花卉纹样转向复合纹样。明代时期是缠枝牡丹纹的鼎盛时期,取材之多,组合之丰富,远超前代。不管是宫廷、官邸还是民间均已广泛采用缠枝牡丹纹,且大量远销国外的产品中也饰有缠枝牡丹纹。清代随着西方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大量的西方艺术和文化流入,进一步拓宽了人们的眼界,缠枝牡丹纹受到了西洋寫实风格的影响,呈现出繁缛、富丽的特点。总体来说,缠枝牡丹纹的艺术装饰效果对于它的表现形式以及艺术欣赏者来说,是非常自由的,可以随着花的姿态变化而变化,值得人们细品。
参考文献:
[1]吴山.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略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79(2):39-48.
[2]谷莉.宋辽夏金装饰纹样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作者简介:马丽,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装饰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