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涛 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委书记
县城一直是文化、经济、社会治理辐射向广袤乡野的基础单位。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县城承担着连接城市和乡村的基本功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发展文化旅游专业功能县城,要统筹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营商环境建设三方面工作。
发展文化旅游专业功能县城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一是立足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县委、县政府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视为中心工作的中心、重点工作的重点,作为县域发展的首要战略,高位引领、高位聚能、高位推进,要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制定短、中、长期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要按照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分类实施、分步推进的原则,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建设好。要把环境保护作为项目能否实施的硬杠杠,坚决不能在发展过程中顾此失彼,绝不能重回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搞一时发展、一地发展的老路,以日益彰显的生态效应反哺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在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同时,要同步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将国家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野生动植物园等自然生态资源及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充分发掘内在潜力和优势潜能,把绿水青山、冰天雪地的生态资源优势和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效益最大化,打造生态观光、果蔬采摘、农家体验为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以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进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双重目标。
三是同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无论发展什么类型的专业功能县城来推动城镇化建设,都要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不能将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发展割裂开来。要把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着力点,第一,从秸秆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回收、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农药瓶处理等方面入手,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第二,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入手,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典型做法,根据县城实际,制定出台相关条例,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工作,做到村村全覆盖,垃圾清理、转运、处理全闭环运行;第三,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入手,探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排放的措施方法,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建设沼气池等方式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并再次利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县城作为实施国家各项战略的主战场,文化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发展文化旅游专业功能县城,更要以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县城的标识度。
一是创新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也是各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独特标识,发展好民族文化,打造好民族文化产业将是有效推动县城知名度持续提升,不断扩大对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将本地民族特色文化作为发展旅游专业功能县城的有力支撑,特别是少数民族自治县,更要以此为突破口,策划包装以本地少数民族的特色节日、特色饮食、特色服饰等为重点的旅游产业项目,通过民族文化知识和艺术的展示、宣传,助力民族文化传承,以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到县城的投资建设,打造投资兴业的热土,实现筑巢引凤,从而高质量推动城镇化建设,充分释放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聚集效应。
二是适度发展宗教文化。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构建积极健康宗教关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作为一种信仰,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宗教节日、宗教仪式和宗教建筑等方面的宗教文化特色鲜明,要合理利用宗教文化的显著特点发掘宗教文化旅游产业,要做到保护性的开发利用,坚决防止开发过度失衡,避免因旅游产业发展、城镇化加快和旅游人口增多,导致商业气息浓厚,失去宗教文化本身的色彩,破坏宗教文化资源和相关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具有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光荣历史的见证。红色文化资源内容生动、感染力强,在价值观教育方面有极好的说服力。同时,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易于开发,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不仅是对红色文化的更好传承,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利用县城中伟人故里、革命历史事件和活动遗址、遗迹、墓碑、烈士陵园、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其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文物展示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培训基地、研学旅行和体验旅游基地为一体的综合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基地,使基地的文物发掘、保护及展示功能与红色旅游功能相互促进,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最根本的是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和投入,要将社会资本引入县城,把投资者的目光聚焦县城,就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投资者创造稳定、透明、公平、开放的投资环境,就是要做企业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
一是把政府的“身段”放低。把群众和市场主体的“身份”抬高,甘当“店小二”,引领形成“不求人也能办事”的社会心理和思维模式。
二是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要带头深入企业,了解需求,倾听呼声,用新理念、新办法、新举措把过去不能办成的事办成,或者把过去能办成的事办得更漂亮,做到以上率下,推动全域范围内各行业领域的服务水平提质增效,切实提升企业和群众的体验感、获得感。
三是构筑“亲清”的政商关系。领导干部要自觉切断个人私利与涉企权力之间的联系,要在公共权力和私人利益之间搭建“防火墙”,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同时,坚决抵制与企业、群众背靠背,从“亲而不清”变成“清而不亲”。
四是完善招商引资相关政策。在企业用地、资金扶持、综合奖补、贴心服务等方面制定出台相关招商扶持政策,不断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对县域发展环境的信心。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的招商积极性,配套制定招商激励政策,真正让能招商、会招商、招成商的干部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奖励,不断激发干部群众的招商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