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力建设的路径探析

2022-03-04 15:20:26王菊英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团干部团组织共青团

汪 伦,王菊英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光明的前景和无限的可能。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应当按照科学理论的指引,遵循团的自身发展规律,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升团的组织力,使团的思想引领更具吸引力和有效性,使团的工作模式更具创新性和针对性,为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青年人才。

一、高校共青团组织力建设的内涵界定

探析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力建设的路径,首先应当明确何为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力,以及为何要提升高校共青团组织力。只有明确高校共青团组织力的内涵,才能有针对性地划定界限、捋清问题。

“组织”,从管理学角度而言是为实现某一目标或贯彻某一宗旨,由内部诸要素互相连接,以便形成协作联动、共同发展的有机协调系统。关于共青团组织力的内涵,学界有一个比较清楚的定位。有学者指出,新时代共青团的组织力存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动员两个维度的含义,在意识形态维度表现为政治引领力,在社会动员维度表现为集体行动力[1];有学者认为,共青团的政治引领力、组织覆盖力、动员整合力、青年凝聚力、发展推动力、自我革新力等共同构成了组织力的基本框架[2];也有学者认为,团的组织力主要体现为团组织的内部组织力和外部组织力,内部组织力主要体现在团组织功能的实现及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外部组织力主要体现为团结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能力[3]。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组织力是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对内加强团的自身组织建设,对外提升思想引领力、群众服务力、青年号召力、组织覆盖力,以更好地凝聚青年,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而培养可靠的后备力量。

二、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力的价值意蕴

共青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力既包含深厚的历史意蕴,又有明显的时代价值。从团的百年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共青团始终是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身份存在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中彰显出无与伦比的青春活力。立足现实,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力,才能有效发挥立德树人功能,教育青年、引领青年、凝聚青年。

(一)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力是立足“党的后备军”称号的题中之义

1921年7月,党的一大研究在各地建立发展团组织这一问题。1922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团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陈独秀以中共中央执行局书记身份出席大会。会议的成功召开,正式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青团前身)的成立。这表明,中国共青团自成立之日起就是由中国共产党切实领导的、与中国共产党的行动高度一致的后备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有力助手。百年来,中国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投身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成为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1953年,毛泽东在接见青年团二大主席团时指出,“青年团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4]。这一时期,青年始终战斗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一线,一批又一批青年干部如雨后春笋般在实践锻炼中得到成长。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团的青年工作。邓小平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5]。这一时期,党中央下发了一系列文件以加强团的组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地位更加凸显。团的十八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团必须紧紧围绕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一重要政治定位,全力推进团的基层建设,不断提升团的组织力。而“学校共青团在全团具有源头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6]。加强高校共青组织力建设,充分发挥其作为党和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能够强化青年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意识,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力是发挥立德树人功能的内在要求

我国高校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所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7],这让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的责任和使命更加清晰。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到“抽穗开花期”的关键阶段,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成熟,需要正确引导和悉心呵护。高校共青团是青年大学生的直接接触者,是对青年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力建设是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具体实践,是充实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后备力量的内在要求。

(三)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力是服务青年人生发展的关键所在

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共青团开展工作的核心内容,满足青年的客观需求是高校共青团开展工作的主要基础,而教育效果好不好、服务内容怎么样的关键在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工作能力、个人发展等。青年大学生对未来的发展存在既憧憬、期待又迷茫、焦虑、恐惧的复杂心态。青年大学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最小“细胞”,思想教育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学生创新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各类别活动都需要他们的参与支持。因此,如何引导青年大学生向上向善发展,满足他们的成长成才需求,提高他们对高校共青团的亲近度、认同度、参与度,是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力建设的关键所在。

三、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力建设的实践路径

当前,加强组织力建设已成为高校共青团的重要任务。要持续开展团的自我革命,以“三性”为指导,聚焦主责主业,不断提升思想引领力、群众服务力、青年号召力、组织覆盖力,实现团的思想引领落地生根、团的组织体系健全完备、团的服务功能突出有效、团的干部队伍奉献担当,推动团的影响力更加巩固扩大。

(一)以“三性”要求为指导,提升高校共青团的思想引领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各种思潮弥漫于国内网络舆论平台。不同思潮背后代表的是不同的价值理念。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思想在校园中时隐时现;拜金主义思想被部分青年学生接受并传播;对青年进行思想洗脑、资金扶持成为西方颠覆我国国家政权惯用的手段。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中存在的海量信息难以正确筛选,因此,高校共青团要以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要求为指导和统领,在加强自身建设中切实担负起引导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

一是进一步明确政治性定位。回看中国共青团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追溯发展脉络,可以很清楚看到政治性始终是中国共青团最本质属性。一方面,高校共青团要站稳政治立场,明辨政治是非,面对大是大非问题要敢于发出青年的声音,表明青年群体的态度;另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引领青年学生学政治、懂政治、讲政治,坚决反对西方不利意识形态对青年的冲击。持续开展“与信仰对话”“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青春建功新时代”等活动,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促使青年群体在学思践悟中涵养崇高情怀。二是进一步明确先进性定位。先进性蕴含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包括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先进的性质、宗旨、原则,先进的工作方法。一部青年运动史,就是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追求先进性、保持先进性、发扬先进性的历史。高校共青团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提高自我革新能力,与青年一同学习、一同进步、一同成长。保证自身的先进性同时,高校团组织要确保青年大学生的先进性。要以庆祝党的二十大召开和建团100周年为契机,通过具体行动实现对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举办朋辈领航、成长导航、知行论坛等系列讲座,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鼓励高校青年团员向科研创新、就业创业、志愿服务、自立自强等领域的优秀榜样看齐。三是进一步明确群众性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切实保持和增强群团组织的群众性。群众性是群团组织的根本特点。”[8]要发挥群众性的特点,发挥群团组织的特殊用力方式,而最关键的一点是真正能够凝青年心、聚青年力。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坚持以青年学生为中心,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青年有什么需求,团组织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团结、吸引广大青年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二)以完善制度建设为基础,提升高校共青团的组织覆盖力

从数量上看,高校共青团几乎做到了全员覆盖,但由此也容易产生实际覆盖率不高的困境。[9]在高校,青年大学生往往对共青团团员的身份认知淡薄,对基层班团关系认识不清,青年学生常将班委会同班级团支部混为一谈,班级事务大多由班长负责,团支书的职能弱化。由于受到资金、场地等限制,班级团建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团组织的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下降。部分基层团组织忙于完成上级业务,忽视对班级团支部的管理,未能很好地形成互联互通效应,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学习教育流于形式,导致班级团支部工作效率下降、执行力欠缺。

提升高校共青团组织力的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就是要规范团组织的制度,完善组织体系,以确保基层团组织既横到边又能纵到底,形成“一呼百应”的良好局面。一是持续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2019年,团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指出,高校要加强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做好团员团组织关系转接工作。《条例》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基层团支部的职责和发展目标。要巩固团支部在高校班集体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做好班级团支书的选拔与培养,明确团支书职责任务,实现团支部建在班集体上。二是加大扁平化组织体系构建。高校共青团组织需要呈现扁平且垂直的沟通交流体系,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思想情感共鸣。在组织层面,改革现有的共青团组织架构,减少管理层次,明确职责权限,减裁、合并工作部门,实现领导机构精简高效、组织架构纵横交织、资源要素有效分配。

(三)以创新工作方式为手段,提升高校共青团的群众服务力

一段时间以来,各大高校在培育实践育人特色项目、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建设青年志愿服务品牌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挑战杯”“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青年志愿者行动等品牌活动,锻炼了一批青年学生的综合能力,选树了一批青年先锋榜样。然而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生存环境日益复杂多变,思想困惑、心理困惑随之增多,在人际关系、学业发展、择业就业等方面面临难题。面对青年需求的多样化、社会化、专业化特征,高校共青团要精准发力,保证有效供给,提高群众服务力。

1.聚焦重点领域,满足成长成才需求

完善供需对路的服务体系,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从青年学生的需要出发开展工作,做到精准服务,坚持服务青年与引导青年相统一,维护青年学生合法权益,保障青年学生的合理诉求。当前青年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交往、自我价值实现、合理权益维护、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具有强烈的需要,高校共青团工作要聚焦重点领域。一是建设全方位实践育人平台,持续高质量开展实践调研、科研创新、志愿服务等品牌活动,建设“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红色育人基地+创新创业园区+学生社团”的“三全育人”体系,以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强烈的家国情怀、敏锐的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二是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结合青年学生特点和喜好,依托学校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建设一批优质精品文艺活动项目,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帮助青年学生陶冶情操、温润心灵。三是打造阳光心理工程,加强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完善运行机制,建设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治疗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2.丰富载体形式,推进“智慧团建”建设

一是巩固拓展新媒体阵地,把握青年大学生的精准需求。注重整合高校现有的新媒体力量,着重推进高校共青团官网微信、QQ、B站等媒体平台建设,打造新媒体矩阵,发挥新媒体集群效应。结合青年在心理情感、就业创业、服务维权等方面的需求,完善新媒体平台功能。及时发布就业招聘活动、创新创业政策、心理健康知识等青年大学生有需要、感兴趣的实用信息。二是开发优质内容,增强供给服务的有效性。“供给效果”强调的是团学活动从“强制给予”到“自愿接受”的深度转变。通过新媒体平台向学生分享具有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正确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进行有效引导。以青年喜欢的内容供给、话语体系、方式手段增强吸引力与感染力,供给青年学生满意的网络文化内容,推动高校共青团与青年大学生群体形成双向交流互动。

(四)以提高学生干部队伍素质为重点,提升高校共青团的青年号召力

高校团干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是受教育者,又起协助教学者的作用。要抓住团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建设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团干部队伍,让“关键少数”扛起号召广大青年学生的责任。团干部的思想素质、工作能力、奉献情怀需要持续培育。团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从严治团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10]。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贺军科在团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团干部解决精神状态和作风上的顽疾等问题及其根源在团干部队伍中仍未彻底清除,仍然需要共同努力。[11]共青团工作纷繁复杂,主动性和成就感被日常工作逐渐消磨,这也影响团干部对组织的认同感和亲近感,给高校团组织长远发展带来困难。

1.严把团干部准入关口

要从源头把控团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完善选拔任用机制。规范招新流程,通过面试、笔试筛选相对优秀的人员,按照团学组织改革要求确定招纳人数。对新招录的团干部划定试用期、考察期,对在考察期表现不合格的预备团干部及时清退。对主要的团干部提拔任用要注重资格审查,满足“既往表现无不良记录”这个硬性指标,确保选用的团干部靠得住、过得硬、立得起。团干部的最终选定要有一定公示期,强化对高校共青团组工作的民主监督。如有意见,可通过来电、来访等形式向相关团组织反映,但要核实反映问题是否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2.加强团干部教育培训

贯彻落实团中央印发的《2020-2023年全国团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等文件精神,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一是开展思政教育培训。以学校“青马工程”为依托,积极开展专家讲座、主题讨论、知识共享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信念、培育品格、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切实加强对青年团员和学生骨干的培养。二是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开展团干部培训班、专题讲座,增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活动策划能力、新媒体技能、领导能力等,实现每一位共青团干部在青年中就是一个优秀典型,对广大青年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3.做好团干部奖惩工作

要优化团干部队伍的评议机制、奖惩机制和保障机制,激发团干部工作积极性。一是注重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加强先进典型引领,以树立和弘扬先进典型为载体,不断强化育人的特色和成效,组织开展评优评先活动,评选表彰先进团干部和优秀基层团组织。依托网络媒体等渠道对先锋模范故事进行广泛宣传,讲好榜样的劳动故事,让榜样具体化、人格化,通过具体事迹、鲜活案例让榜样具有可信度和感染力。在党培养和输送青年政治骨干的同时,激发青年团员参与团组织工作的热情,吸引更多优秀青年骨干加入服务青年学生的工作队伍,激发团干部队伍活力。二是构建多元化评价考核机制。聚焦重点任务、依据工作实际,将团干部日常工作量化、细化,将理论学习、德能评价、工作绩效纳入考核范围,突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原则,以促进绩效考核中工作业绩与努力程度相结合、工作能力与专业成长度相结合、工作贡献度和工作作风相结合。

四、结语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1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征程,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必能在这一时期贡献青春智慧。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共青团引领青年、服务青年的工作越到位,越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因此,高校共青团要始终站在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的战略高度,以提升自身组织力来激活育人功能,教育引导高校青年向实现“中国梦”的方向坚定前进。

猜你喜欢
团干部团组织共青团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 07:19:38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发挥群团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20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中国共青团(2016年9期)2016-11-11 08:57:02
抗洪中的共青团
中国共青团(2016年8期)2016-11-11 08:22:44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8期)2015-07-09 03:55:44
发挥群团组织带头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吴洪芹接受境内外媒体采访
海峡姐妹(2015年4期)2015-02-27 15:10:21
浅谈班主任对班团干部的培养
亚太教育(2014年3期)2014-04-29 10:46:07
开卷
中国共青团(2014年8期)2014-02-03 02: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