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脉源流考*

2022-03-04 12:49:34张梦楚解天骁赵倩倩王忆勤燕海霞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11期
关键词:脉率脉象

张梦楚 解天骁 赵倩倩 郭 睿 王忆勤 燕海霞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健康辨识与评估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203)

脉诊是中医临床极具特色的诊察方法。《黄帝内经》记载脉象21种,《脉经》提出24种脉象,《濒湖脉学》提出27种,李士材的《诊家正眼》又增加疾脉,故近代多从28种脉论述。因此,疾脉是二十八脉中最晚单列出的脉象。脉诊文献将疾脉的脉象特征描述为脉来急疾,较数脉尤甚,成人一息七八至(相当于脉搏120~140次/min);临床意义为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1]。本文对疾脉的古代脉名、脉象特征、临床意义及现代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疾脉的脉象规范化、客观化研究奠定基础。

1 疾脉的古籍论述

1.1 疾脉的脉名源流研究

秦汉时期未明确记载疾脉,但有相关内容描述,如《素问·三部九候论》“何以知病之所在?歧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其脉不往来者死”[2],“疾”描述了脉率“快”的特征。《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言“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薄,读为迫,言其迫急速之意[3]。由于“疾”字中含有“矢”,“矢”在离弦后是迅速、急速的,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说“按经传多训为急也,速也”[4],所以“疾”引申出“快”“急速”的意思,“薄疾”是指急迫速疾,喻脉象急促相迫。从脉象特征描述上看,符合疾脉的特征,但并未明确提出“疾脉”脉名。《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言“夫脉者,血之府,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为烦心”[2],有隋代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注有“动疾曰数”[5],解释说明数脉的特征中包含了“疾”,疾与数,都有快、急、速的含义,更有张山雷的《脉学正义》曰“疾之与数,皆以急速为义,训诂之学,此二字无甚分别”[3]。

因此,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未将疾脉作为一个独立的脉象进行具体描述,而是将疾脉附在“数脉”条中,仅用来表达脉象疾快的程度,如:“脉大疾者,生”“脉来疾者,为风也”[6]。元代滑寿首次描述了疾脉的脉象特征,把一息七至之脉称为“疾”,《诊家枢要·诸脉条辨》言“疾一名极。总是急速之形”。《诊家枢要·脉阴阳类成》提到“疾,盛也。快于数而疾。呼吸之间脉七至”[7]。

明代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增至二十七脉,仍未把疾脉单独列出,只在数脉相类诗中提到“数甚为疾”[8],同样表达了疾比数更快。直到明代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增疾脉而为二十八脉,首次将疾脉别立为单独一种脉象,为后世沿用,并具体阐述疾脉的体象“疾为急疾,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薄疾”“六至以上,脉有两称,或名曰疾,或名曰极,总是急速之形,数之甚者也”[9],可见疾脉是作为比数脉的脉率更加快的脉象而单列出的,强调了疾脉急速的形态,疾脉这一脉名被正式提出。

1.2 疾脉的脉象特征发展源流

疾脉的脉象特征主要体现为脉率较快。《诊家枢要·脉阴阳类成》提到“疾,盛也。快于数而疾。呼吸之间脉七至”[7],表明了疾脉是比一息六至的数脉更快,为一息七至,明确区别于数脉。明代王绍隆传清代潘楫增注的《医灯续焰》曰“一息七至,气更速快,故曰疾”[10],以上论述确定了疾脉的具体脉率为一息七至。

后世医家对于疾脉的脉率也有不同论述。明代龚信《古今医鉴·脉诀》言“数者,脉来速也,一息六、七至。而疾、促皆数之类也”[11],粗略地将疾脉归为一息六七至的数脉一类,并没有明确疾脉的频率。在正式分列出疾脉的《诊家正眼》中提到“疾为急疾,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薄疾”[9],将疾脉的脉率描述为一息七八至,后世对疾脉的描述多以此为基础。后世《脉诀汇辨》《脉理宗经》对疾脉的体象描述均同《诊家正眼》,奠定了后世对疾脉特征描述的基础。又有张璐《诊宗三味》曰“疾脉者,呼吸之间,脉七八至,虽急疾而不实大,不似洪脉之既大且数,却无躁急之形也”[12],强调了疾脉是单因素脉象,以脉来去疾速为主,只是具有脉率上的变化,特征上兼有虚实大小变化时则为其他脉象,如疾速兼实大的是洪脉,以此与洪脉区别开来。《脉如》《脉理会参》《四诊抉微》《脉理求真》《诊家索隐》《脉说》等古籍基本都沿用此说法。清代张山雷《脉学正义》言“近人周氏澄之,乃谓疾脉当以形势之急疾为主,不仅以至数为段,凡来势急遽,奔驰迅利者,当谓之疾,与数脉之呼吸六至者,情状不同云云”[3],这一说法实际上也表达了疾脉脉率较数脉更快,与数脉有区别,且强调了疾脉的来势急遽,奔驰迅利的脉形与脉势。“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对疾脉的描述为“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1],现代中医教学沿用了脉率为“一息七八至”这一说法。

文献中亦记载了一息超过八至的脉象。如《难经》云“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13],《察病指南》亦云“一呼一吸脉六至者曰数,为始得病,七至者曰极,八至者曰脱,九至者曰死,十至者曰墓,沉细者困在夜,浮大者困在昼,十一、十二至者曰死,沉细夜死,浮大昼死,此为阳病之至脉也,故曰阳病脉数”[14],吴昆的《脉语》“疾:即数也。所谓躁者亦疾也,所谓駃者亦疾也”“数,医者一呼一吸,病者脉来六至曰数。若七至八至,则又数也。九至、十至、十一至、十二至,则数之极矣”[15],将一息七八至称为又数,又数的这一描述其实就是后世公认的疾脉脉率描述。八至以上的脉并没有相应的脉名。但从以上论述来看,脉率一息八至以上者,多为脱、死、命绝者,提示病情危重,预后不良,与疾脉的临床意义一致。因此有学者[16]认为,可将一息八至以上的脉象归入疾脉,疾脉的脉率定为一息七至以上、脉搏140次/min以上可能更为合适。

2 疾脉的临床意义

2.1 生理性疾脉

疾脉并非都是病脉,也可见于正常人,即生理性疾脉。生理性疾脉可见于剧烈运动后[17]。疾脉也可见于婴幼儿。《脉语》曰“三岁以上,乃以一指取寸关尺之处,常以七至为率”[15],《脉诀刊误集解》“惟小儿之脉,一呼吸间八至而细数者,为平耳”[18],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婴儿孺子之脉疾,三四岁者呼吸之间脉当七至”[19],皆说明小儿脉率较快,属于正常脉象。

疾脉亦可见于妊娠者,有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上》“诊其妊娠脉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诊其妊娠脉,重手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20],说明疾脉可见于妊娠妇女,又有“诊其妊娠四月,欲知男女,左脉疾为男,右脉疾为女,左右俱疾,为生二子”可通过疾脉判断胎儿的男女性别的记载。清代陈修园《女科要旨》“故脉疾而歇,至此数月之胎也。不知者断为病脉,则令人耻笑”[21],强调疾脉有可能是孕脉,不能将疾脉一概作为病脉而论。孕妇临产见疾脉者,称为离经脉,《诊家正眼》“至夫孕妇将产,亦得离经之脉,此又非以七八至得名”[9]。

2.2 病理性疾脉

古代医学著作对疾脉主病有较多记载。其中《诊家正眼》全面总结了疾脉的主病,并分述了左右寸关尺六部见疾脉的主病:“疾为阳极,阴气欲竭。脉号离经,虚魂将绝。渐进渐疾,旦夕殒灭。左寸居疾,弗戢自焚。右寸居疾,金被火乘。左关疾也,肝阴已绝。右关疾也,脾阴消竭。左尺疾兮,涸辙难濡。右尺疾兮,赫曦过极”[9]。

2.2.1 判断病证的虚实

1)主实证:疾脉主阳热亢盛。实热证出现疾脉是由于热邪迫血运行加速所致。《脉经》“脉来疾者,为风也”“洪数滑疾为热”“但有阴脉,来疾去疾,此相为水气之毒也”[6]。《活人书》“阴毒,脉疾七至八至以上,疾不可数者,正是阴毒已深也,六脉沉细而疾,尺部断小,寸口或大”[22]。认为疾脉与风病、热病、阴病有关。北宋王贶《全生指迷方·辨脉形及变化所主病证法》“脉疾为伏阳内热”[23],认为疾脉与内热有关。《鸡峰》“此由肺气不调,邪热乘客,上焦不降,其脉疾大”[24],《卫生宝鉴》“热胜则脉疾”[25],可见疾脉与热邪有关。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泻泄门》“如热者脉疾,身多动,声响亮,暴注下迫,此阳也”“凡泻而脉沉细者为虚为寒,疾而数者为热为积”[19],说明疾脉可见于泄泻属实热证者。《诊家枢要》“疾一名极,总是急速之形,数之盛者也,惟伤寒热极,方见此脉,非他疾所恒有也”“热极之脉也,在阳犹可,在阴为逆”[7]。也都认为疾脉的形成是阳热极盛所致,见于伤寒热疾。近代曹颖甫《经方实验录》“加以脉象疾数无伦,遍体灼热,神昏流涎,在在均露热征”[26],描述了疾脉多见于热性病热邪极盛的阶段。因小儿本来脉率偏快,发热在39~40℃时,其脉多疾而有力。多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脑、脓毒败血症等感染性或传染性疾病[27]。

疾脉也可主燥主火。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痿症论》“洪大数疾,燥火加临”“右脉躁疾,燥火伤气;左脉躁疾,燥火伤血”[28],清代魏之琇《续名医类案》“疾者气燥……气燥则其行速,速则米粒不能安,宜其如飞也”[29],皆认为疾脉与燥火、气燥有关。

临床上,疾脉多与其他脉象相兼出现。新病可见疾脉与浮滑脉象,如《脉经》“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6]。百合病见浮紧滑疾脉,如《医学入门·诸脉相兼主病》“浮紧滑疾百合辜;百合,伤寒病也”[30]。

2)主虚证:虚损劳伤体质虚弱者见疾脉,多是危重证候,乃阴气欲竭所致。《诊家正眼》“若劳瘵虚惫之人,亦或见之,则阴髓下竭,阳光上亢,有日无月,可与之决短期矣。阴阳易病者,脉常七八至,号为离经,是已登死籍者也”[9]。

脉疾按之坚是阳亢无制,真阴垂危之候;按之虚弱无力是阴液枯竭,阳气外越之候,元气将脱。明代肖京《轩岐救正论·如数脉》“又有快脉即疾脉。快疾即如数脉。非真数也。若假热之病。误服凉剂。脉亦见数也。每见举世医流。诊得息数急疾。竟不知新病久病有力无力鼓与不鼓之异。一概混投苦寒。遽绝胃气。安得不速人于死乎”[31]。《脉理求真》“疾似亢阳无制,亦有寒热阴阳真假之异。若果疾兼洪大而坚,是明真阴垂绝,阳极难遏。如系按之不鼓,又为阴邪炎威虚阳发露之征”[32],医者应当辨别清楚疾脉主热证之真假,是阳盛阴竭还是阴盛虚阳外越之候,从而对症下药。

2.2.2 判断疾病的进退与预后

由数脉变为疾脉是病进,由疾脉转数脉是病退,病时见疾脉大多预示疾病加重,预后不良。《伤寒论》“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33],浮滑脉兼数疾,发热汗出者不易治愈。《外台秘要》曰“凡温病患,三二日身躯热,脉疾头痛,食饮如故,脉直疾,八日死。四五日头痛脉疾喜吐,脉来细,十二日死”[34],温病见疾脉预示病情加重。《圣济总录·血痢》“其脉见虚小者生,身热疾数者难治”[35],《脉诀乳海》“数疾且大有热者死”[36],认为脉疾数身热的患者难以治愈。元代戴启宗《脉诀刊误》“咳而尿血羸瘦形。其脉疾大命难任……金疮血〔盛〕(出)虚细活。急疾大数必危身”“寸口〔涩〕(焱)疾不调死。沉细附骨不绝生”[18],《永类钤方》:“脉疾急数,脾神绝……皆不治”[24],论及杂病,见疾脉则提示病情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脉因证治·崩漏》“洪数而疾。漏血下赤白,日下数升。脉急疾者死”[37],《万病回春·产后》“产后缓滑,沉细亦宜;实大弦牢,涩疾皆危”[38],《寿世保元·诸脉宜忌生死》“心腹痛宜沉细迟。忌浮大弦长坚疾。妇人带下,宜迟滑。忌浮虚急疾。病风不仁痿。脉虚者生。坚疾者死”[39],由此可见,妇人崩漏、产后、带下见疾脉多为病危之势。

2.3 疾脉的现代临床研究

陶燕楠等[40]研究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特殊类型——慢快综合征的脉象特征,认为该病属中医学“脉迟证”“心悸”“厥证”等范畴,其脉象以迟脉、结代脉和疾脉为主,严重者可发展为脱脉。病久阳损及阴,气阴两虚,阴虚生热,或血脉瘀阻,瘀久化热,则出现疾脉或促脉。郭子光[41]对心律失常患者的异常脉象进行分类辨治,论述了数、疾脉与促脉,釜沸脉与雀啄脉等脉率快的脉象的辨证要点,由数而疾是病进,由疾转数是病退,常见于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动过速。文秀华[42]对肺心病患者寸脉脉图与中医证型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肺心病患者左、右寸脉均以浮脉、数类脉(包括数脉、促脉、疾脉)和有歇止的脉象(包括结脉、促脉)为主,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在87例肺心病患者中,左寸疾脉脉象2例(2.30%),右寸疾脉脉象1例(1.15%),其中32例痰热蕴肺型患者中浮而疾脉1例(3.13%),疾脉1例(3.13%)。肺心病病机总属肺气亏虚,心脉瘀阻;气虚导致阳虚,虚阳浮越,推动血行加速;同时心脉瘀阻,血行不通,瘀久化热。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出现右心衰甚至全心衰,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需求,心率代偿性加快。张志辰等[43]动态采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体温、血压、中医四诊信息及NIHSS评分,对采集的数据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主成分分,以体温与血压为因变量建立的回归方程表明疾脉等四诊信息与NIHSS评分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其中疾脉与NIHSS评分的相关系数为r=1.905,P=0.009,提示疾脉可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有一定关系。宓余强等[44]应用聚类分析研究7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证候特点,研究结果将迟脉、疾脉分别单独聚为一类,提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久病则多脏器受累,气血瘀滞、虚损,阴阳耗伤,病情凶险,辨证较为复杂。奚凤霖[45]在胸痹病中医治验中提出,阴虚内热型胸痹病多见数脉、疾脉,但数有虚实之辨,虚者即所谓“愈数则愈虚也”。

3 疾脉与相似脉

数脉与疾脉主要体现在脉率的不同,对数脉的定义有多种,一般以一息五至以上。如《脉理求真》曰“数则呼吸定息,每见五至六至,应指甚数”。《中医诊断学》教材(第五版)定义为“数脉,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脉搏90次/min以上)”[46]。也有以一息六至以上为数脉,如《诊家枢要》“数,一息六至,过平脉两至也”。又有一息六至为数脉,一息七至为疾脉,一息八至为极脉等等,但三者主病无本质区别,常归纳统称为数脉[47]。主病相似皆分虚实,但疾脉比数脉的主病在程度上更加严重,《景岳全书·脉神章》曰“数脉五至六至以上,凡急疾紧促之属,皆其类也。为寒热,为虚劳,为外邪,为痈疡。滑数、洪数者多热,涩数、细数者多寒。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必虚损。数脉有阴有阳”。又曰“凡患虚损者,脉无不数,数脉主病,唯损最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岂数皆热病乎。若以虚数做热数,则万无不败者矣”[48],现代学者也认为,血虚及气血之证出现数脉是相当常见的,正常人中体质愈虚则脉愈数。

釜沸脉,指脉率一息九至以上,脉位浮浅,脉形或大或小,脉势极弱稍按即无之象。可见釜沸脉比疾脉脉率更快,主病更加严重。

4 小 结

纵观历代医家有关疾脉的论述可见,疾脉是从数脉类中单列出来的,确定了疾脉的脉率为一息七到八至,脉搏120~140次/min。病理性疾脉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生理性疾脉可见剧烈运动后、婴幼儿以及妊娠妇女。疾脉主实证主要病因是热、燥、火、瘀等;而虚证多是由阴液枯竭,阳气外越欲脱或劳瘥导致。疾脉可与其他脉象相兼,多提示疾病的加重,预后不良。近年来,研究者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利用中医四诊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方法,开展疾脉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探究疾脉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拓宽与发展了疾脉的研究领域。疾脉与其他相似脉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脉率和主病病情严重程度上的不同。近年来脉诊客观化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疾脉特征奠定了基础,为丰富脉学理论提供了重要支撑。

结合古籍中有关疾脉脉象特征、临床意义和疾脉现代临床研究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古今医家对疾脉主病的认识基本一致,但现今的教材中未提及妊娠妇女的生理性疾脉;对疾脉脉率一息七八至和一息七至以上的定义,还有待商讨。现代对疾脉的客观化、标准化研究较少,可能与疾脉的临床病例较少有关。随着现代医学对疾病认识的发展,疾脉的临床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同时临床研究应注重四诊、脉-证-病、相兼脉合参,才能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猜你喜欢
脉率脉象
基于nRF2401 的脉率监测系统设计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面向家庭健康监护的便携式脉搏波监测系统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集成多生理参数监测的终端设计*
无线脉象数据采集笔的应用分析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基于手机的动态脉率变异性信号提取与分析
论脉象基值及其运用
关于脉象在疑难病诊治中作用的一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