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杰,王 芳,卢 想
1.1一般资料 对2018年1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甲状腺癌10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均满足甲状腺癌的诊断标准[7],且经病理学等专科检查确诊;病历资料完整无缺损;无其他恶性肿瘤疾病;无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有手术指征。排除标准:有血液系统或传染性疾病者;在我院行手术治疗前参与过其他治疗者;有严重脏器功能异常者;免疫功能缺陷者;合并精神疾病者;有药物过敏史者。根据麻醉诱导前给药不同分为研究组53例和对照组51例。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甲状腺癌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2组均行甲状腺癌根治术,予以全凭静脉麻醉。嘱患者术前禁食12 h,禁饮6 h。麻醉诱导前常规静脉注射东莨菪碱0.3 mg,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路,检测各项生命体征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对照组依次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丙泊酚2.0 mg/kg、舒芬太尼0.5 μg/kg、注射用顺苯磺阿曲库铵0.15 mg/kg。研究组在对照组麻醉药物使用前予以咪达唑仑0.05 mg/kg静脉注射。所有患者在麻醉药物注射完成后进行气管插管,并予以丙泊酚5~8 mg/(kg·h)、瑞芬太尼1~2 μg/(kg·h)静脉输注维持麻醉,术后立即停止使用麻醉药物。
1.3观察指标
1.3.1BIS值:>80分为清醒,60~80分为轻度镇静,40~60分为中重度镇静,≤40分为抑制[8]。分别于麻醉给药前(T0)、给药后1 min(T1)、给药后3 min(T2)、气管插管时(T3)、给药后1 h(T4)、给药后2 h(T5)及苏醒时(T6)观察2组的BIS值。
1.3.2手术前后血清E、NE及IL-10水平:2组分别于手术前及术后6 h采空腹静脉血5 ml,经离心处理后取上清,血清E、NE浓度以激素免疫法检测,IL-10浓度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1.3.3镇痛效果: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9]评估患者术后1、3、6、12、24、48 h镇痛效果。该量表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
1.3.4不良反应:观察并记录2组颈部疼痛、头晕、恶心呕吐、躁动、呼吸抑制发生情况。
2.1BIS值 2组BIS值在T0、T1、T5、T6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BIS值在T2、T3、T4时均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2组甲状腺癌根治术麻醉给药前后不同时间BIS比较分)
2.2血清E、NE及IL-10水平 术前2组血清E、NE及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 2组血清E、NE、IL-10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见表3。
表3 2组甲状腺癌手术前后E、NE及IL-10水平比较
2.3镇痛效果 研究组术后1、3、6、12、24、48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4。
表4 2组甲状腺癌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分)
2.4不良反应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甲状腺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甲状腺主要由滤泡上皮细胞和滤泡旁上皮细胞组成,具有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作用[10]。当组成甲状腺的两类细胞生长失去控制时,就有可能导致甲状腺癌,对患者的呼吸及神经等各系统产生严重影响,病情发展到后期甚至会出现肺转移和骨转移[11-12]。手术是甲状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全凭静脉麻醉是手术中最常用的麻醉方式,通过将短效麻醉药物进行靶控输注,从而起到维持麻醉效果的作用[13]。
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麻醉镇痛药物为舒芬太尼,镇静催眠主要选择丙泊酚[14]。相关文献显示,丙泊酚虽然具有可控性高等优点,但是会抑制患者的循环系统,诱发低血压等并发症,所以使用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剂量,但用量过少又会导致麻醉效果欠佳[15]。同时不管是药物还是手术中插管拔管操作,都能作为应激源,诱发氧化应激反应,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学受到影响,因此寻找一种新的麻醉药物应用方案具有积极意义[16]。
综上所述,对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诱导前给予咪达唑仑能够提高全凭静脉麻醉的效果,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炎症应激反应及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一定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