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
完善数据治理规则,提高数字金融治理水平,可以确保机构数据全面、一致、可信,从而全面释放数据的价值。
首先,数字金融与互联网金融是不同的。互联网金融强调互联网渠道作用,是把优质的用户体验推送给客户。而数字金融更加强调对数据的分析、挖掘与应用,尤其是根据金融的逻辑来设计产品和服务。两者虽然目标一致,都是提升用户体验和提高效率,但互联网金融更偏好用户体验,往往忽略了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加倍放大互联网的风险,导致金融从业人员没有识别好跨界的风险,从而造成新的金融风险;数字金融更加强调金融发展的逻辑规律,守住金融风险的底线。
其次,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也是不同的。很多金融科技案例在风险防范上还有缺陷,因为金融科技更加突出了技术性,往往需要“监管沙盒”以及一些“小白鼠”进行实践,才能知道从金融科技到金融产品是有鸿沟需要跳跃的。但是数字金融更加强调数字技术,通过加强流程的数字化,降低金融服务门槛,体现了数字金融的内驱力。从金融科技升华到数字金融,应该遵循金融发展的逻辑,守正创新、行稳致远。
再次,数字金融发展的新路径离不开数据治理,也就是说数据是数字金融的基础。如何管好数据、用好数据,让数据发挥价值,这是很多银行都面临的难题。数据治理应该是一个长期问题,要做好数字金融的发展,必须提升数据治理的水平,而要提升数据治理的水平,数字金融就要处理好数据治理、数据管理以及数据管控这三者的关系。数据治理是顶层决策,数据管理是流程和机制,数据管控是手段,这三者相辅相成。
最后,数字金融依托于数字技术,构建一个全感知、全链接、全场景、全智能的数字世界。数字化转型是通过数字技术打造了一个数字世界,再把它下沉到物理世界,对现存的物理世界的银行业务、流程、模型进行变革的过程。这是从数字金融驱动数字化转型方面进行理解的,而不是简单从金融科技赋能去理解数字化转型。
首先,疫情催生远程银行新业态。具体包括四点:全时全域,有温度的银行,全媒体、全场景以及开放性服务。传统的客服,原来是通过电话、短信等,如今5G 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视频技术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视频的用户体验越来越好,很多中小银行通过“视频银行”弯道超车,从而一步切入到有温度的视频银行。音视频银行可以实现7×24 小时服务,没有地域限制,不分客户层级。除此之外,银行端有“空中营业厅”,能够把线下的营业网点搬到“空中”,既有温度,又有交互。全媒体、多场景是指除了音频、视频之外的应用程序,还有微信和小程序的应用。最后是开放性的线上化服务,强调把场景搬到线上的平台。
其次,5G 富媒体联动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线上远程财富管理是未来发展方向。5G 不是简单的短消息,是富媒体。富媒体的使用能够提升客户感知,使线上线下交互更加容易,尤其方便了一些不喜欢下载APP 的老年人。通过三大运营商来向客户服务,也能够降低银行运营端开发APP 的风险。
首先,数字金融需要一个数字生态,但数字生态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数据安全。化解互联网风险的关键就是区块链技术应用。如果说元宇宙是区块链的未来,区块链对未来数字金融的数字生态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例如,中银协在工银科技的支持下,创建了“银行业函证区块链业务平台”。保证询函和回函不丢失、不被篡改,靠的就是区块链加密技术。通过该平台解决了很多被审计的上市公司银行函证可能出现的问题。
其次,数字金融催生全景金融。这一轮的数字金融浪潮,可能会催生很多的金融场景。第一,带来全景金融的多样性。未来银行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模块化,金融服务可以按需求搭建业务模块,增加业务的多样化。第二,带来全景金融的普惠性。依托平台经济模式,大幅度降低各类参与者合作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服务更加普惠。第三,带来全景金融的共赢性。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的关系由竞争转为合作,构成“共生共荣”的金融生态圈。
最后,是关于未来数字金融的新生态。最里层是围绕着内部生态,涉及银行内部的问题,要把数据治理,包括文化、体制、运营机制、数据和资源池等各个方面进行协同。中间层是客户生态,围绕着衣食住行。最外层是合作伙伴,需要供给方和需求方,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相互融合,才能做成一个完整的数字金融的新生态。数字金融需要依靠社会、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携手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