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王平平
摘要: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颁布,高中新课程改革拉开帷幕。根据我校在新课改过程中的经验,本文对高中新课改的工作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学业评价维度等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立德树人走班教学新高考
为扭转应试教育倾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课程改革,在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已在我县全面推进。使用新教材一个学期以来,我们认真研读、深刻领会上级文件,深化研训成效,制定《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工作方案(试行)》,课堂教学改革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显现出一些问题,相关解决的办法正在逐步探索中,现整理如下。
一、一个引领
新教材是新课程、新高考、新课标顺利实施的载体,也是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抓手,但是,新教材容量大、跨度大,梯度明显。仅就语文学科而言,整本书阅读和配套阅读的教学内容多,学习任务重,且教学效果与教师的阅读面、教学水平有着必然的联系,加之情境化、启发式、体验式、大单元教学方式的运用,无疑加大了课堂教学实施的难度。再者,新教材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编排方式,一时难以和初中的教材无缝衔接,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尤其是高一新入学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难以回避的阻力。新教材中立德树人育人理念的渗透,意味着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实施由以往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新模式,倒逼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因而,我们要以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为引领,紧随一批新课程培训基地学校,抓住教研员队伍建设,实现层级带动;抓住校长队伍理念的更新,开展校长、教师挂职交流和跟岗学习;抓住教师队伍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班主任引领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关注学校中层干部培训,解决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中学校中间力量不足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学校和教师面对新课改不想接受、不能接受、不会接受的问题。此外要充分利用品牌力量,对接先发地区,突破新教材使用中的瓶颈。
二、两种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
新课改实施及育人方式改革应关注过程性评价,升学标准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高考成绩为主要依据,并参照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往往通过学生成长记录袋来体现,记录袋中的评价内容与“五育”对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问题是,针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仅仅起到参考作用,那么,这种“参考”如何界定,究竟占多大的百分比,成为推进新课程过程性评价的一大难点。
(二)终结性评价
对学生高中学段各学科的学习质量做最终评价,以此作为学生能否顺利升入高校、进入什么样的高校的评判。目前,高考、学考政策不明了,缺少考试说明和考纲,致使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缺乏指导性,对教材使用的内涵与外延没有明确的方向与界定,再加之教辅资料及作业设计的滞后,课堂教学的实施难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我们在进一步规范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迫切希望上级主管部门以省为基本单位,在充分考虑城乡各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建立高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并加快有关符合新教材、新课程理念的作业与试题的研发,推进贴合实际的校本作业的开发。
三、三个维度
(一)学生
学生学习能力不尽相同,梯度明显的新教材的使用导致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如在语文学科的整本书阅读等方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存在差异,而且城乡学生差异存在,校际之间学生差异同样存在。在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时,部分学生难以跟上节拍。同时,由于学生喜好和发展方向的不同,学生的生涯规划决定着他们的未来。我们将利用一两年的时间,健全生涯规划指导制度,将关注“全体学生”与注重“个体差异”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师
新课程改革导致教学模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与育人方式也将发生很大转变,少数教师必将难以应对。我们坚信教学是主阵地,教研是增长点,加强师资培训,激励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向基于情境式、实验启发式、互动探究式等方向转变;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借助大数据实施精准教学,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避免急功近利使用教材的现象发生。
(三)社会
新课程改革立足长远,着眼未来,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新老高考的转型,多数家长产生焦虑心理,学校实施新课改的确阻力重重。鉴于此,社会的正面倡导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能做的就是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从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长远发展角度,家校联合,增强教育合力,让新课程、新课改的理念在广大家长心中落地生根。
四、四类课题
(一)课时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认真执行课程实施方案,确保开齐各类国家规定课程、开足规定的教学课时,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统筹安排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和选修课三类课程,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统筹开设形式多样的选修课程,依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让学生自主选择修习。设置课程和课时时,要避免少数学校追求短期化办学目标所带来的人情因素,诸如学生成长记录袋的造假,致使学分认定无刚性,尤其是美术、音乐、劳动等科目。这就需要相关的纪律制度先行,以保证学分认定的顺利实施。
困境与出路:浅谈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中新课改2022年1月下第3期(总第103期)(二)课标
课标是纲,是新课程实施的标准,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教师要把握课标,吃透教材,打造高效课堂。然而,少部分教师尤其是年长的教师缺乏学习主动性,一本老教案一支粉笔一堂课,心中无课标,阻碍课改的推进。我们将加大教师在全县范围内统筹调剂的力度,开展系列专题培训,以培训促提升。同时,教研室加强对课堂教学的视导力度。
(三)课程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齐开足各类国家课程。但是,诸如生涯规划、劳动教育、心理健康等专科专职教师严重缺编,大多都是由班主任临时兼任。需要国家加快对这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我们可以从高校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或对相关教师进行再培训,以解决“专业教师荒”的问题。
(四)课堂
学生的生成性需逐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难以形成,教师教学模式由知识传授向素质教育转化,以及教师对新课改认识程度的差异,使得新高一学生短时间难以适应新教材,更不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将在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育教学的同时,思考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形势下,教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学生自主发现、组织知识体系。同时,杜绝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加强对学生成绩数据的挖掘分析,认真做好学业评价的反馈,引导改进课堂教学,同时发挥示范校引领作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新课程改革长路漫漫,它将中国基础教育带入了一场关于本土教育问题的持续改進和反思中。研判未来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需要我们直面课改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集中力量增强自信,攻坚克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黄大灿